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0463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4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100题教师用卷上Word文档格式.docx

请简要概括。

答案及解析:

1.14.AB 

 

15.①老病之痛;

②漂泊之苦;

③朋友死散之悲;

④光阴易逝,壮志难酬之慨;

⑤报国无门,被迫隐居的失落。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B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诗句作用,DE项考核手法,其中A项,“酒后”曲解文意。

B项,“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属于架空分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注意根据诗中的“抱病齿发非”分析“老病之痛”;

根据“阅世城市换”“百年寓逆旅”分析“漂泊之苦”;

根据“朋侪冢累累”分析“朋友死散之悲”;

根据“纷纷彼方寱,袖手不须唤”分析“光阴易逝,壮志难酬之慨”;

根据“忽若河冰泮”“悠然付长叹”分析“报国无门,被迫隐居的失落之情”。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过浯溪

张孝祥

平生只说浯溪,斜阳唤我归船系。

月华未吐,波光不动,新凉如水。

长啸一声,山呜谷应,息禽惊起。

问元颜①去后,水流花谢,当年事、凭谁记。

须信两翁不死。

驾飞车、时游兹地。

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屐齿。

酌我清尊,洗公孤愤,来同一醉。

待相将把袂,清都归路,骑鹤去、三千岁。

【注】①元颜:

元结、颜真卿。

元结文,颜真卿字和摩崖石碑被誉为“浯溪三绝”。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中的“说”通“悦”,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体现作者平生对“浯溪”的喜爱之情。

B. 

词的第二句写出了寂静清冷的景象,第三句以动衬静,营造出凄冷孤寂的氛围。

C. 

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历史陈迹的实写和“驾飞车”等情形的虚写,具体表现出作者“说”之所在。

D.“元颜”之“问”,既有对古人的崇敬与凭吊,又有自己消遣自然,不甘孤寂的寄托。

E. 

全词抚今追古,内容丰富,感情充沛,具有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词中抒情“主人公”感情细腻而丰富,请结合下阙作具体赏析。

2.14.AD 

情感在词的下阙中集中表现在:

一方面在精神上努力寻求解脱,希望“清都归路,骑鹤去,三千岁”的悠游岁月;

又念念不忘家国,期待建功立业,抒发“中兴碑下,应留屐齿”的激愤之情。

还有“元颜去后”物是人非、知音难觅的感慨。

题中A项考核诗句作用,B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情感,E项考核风格,其中A项,错在感情基调,不是“喜悦之情”;

D项,“消遣自然”,应为“物是人非的感叹”。

此题根据“清都归路,骑鹤去,三千岁”分析在精精神的苦闷;

根据“中兴碑下,应留屐齿”分析期待建功立业的情感;

根据“元颜去后”分析物是人非、知音难觅的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 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③,剪取吴淞半江水④。

【注】①方壶:

神话中的东海神山。

②亚:

通“压”,俯偃低垂。

③并州:

地名。

唐开元中为太原府,州治在今山西太原市,以产剪刀著称,有所谓“并州剪”。

④相传晋代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

“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淞江半幅练纹归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题画诗,从体裁上看属近体诗中的歌行体诗,写得生动活泼,挥洒自如。

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真可谓天衣无缝。

B.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C.“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D.“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

诗人着意渲染风猛、浪高、水急,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E.“尤工”二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古人莫比的技法,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练地概括了我国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15.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4.AE(答对一项得3分,两项得5分)(A项,本诗不是近体诗,而是古体诗。

E项,“咫尺”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尺见方”,这幅昆仑方壶图也不一定就是“一尺见方”的画作。

15.诗歌最后两句意为“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半江水也剪来了!

”(或:

诗人希望得到并州锋利的剪刀,将画中的吴淞半江水剪下带走)。

(2分)这里运用典故,(1分)诗人以索靖自比,并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1分)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画得逼真传神,(1分)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1分)既简练生动,又趣味无穷。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

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①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

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

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②笼纱:

即纱笼,指灯笼。

③呵殿:

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正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B.“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

C.“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

D.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

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

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E.全词着眼点不在写节日之乐,而在抒身世之感慨,以乐景写哀情,便是此词特色所在。

15.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4.

14.AC(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A项,从侧面着笔。

C项,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景色宜人,此处以乐景衬哀情。

15.①“白头”二句写自身年岁渐老之寥落,有慨叹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

②“乘肩小女”句写词人观灯,唯有小女肩乘,与贵家子弟出游的前呼后拥形成反差,抒写困穷自乐之意,借以解嘲,亦含激愤。

③“花满市,月侵衣”句,词人由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起少年时灯夕同游之乐事,有风光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悲慨。

(答一点得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宴左氏庄①

杜甫

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②不忘。

【注】①此诗为杜甫漫游齐、赵时所写,时间应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之后。

②扁舟意:

作者曾在二十到二十四岁时游吴越。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首联既点明夜景,又紧承宴事,在林风、纤月的映衬下,悠扬的琴声油然升起,意境超然。

颔联描绘奇幻夜景:

暗水沿着花径流转,春星映带茅椽草堂。

不仅雅致非常,而且富有野趣。

颈联上句检书恬淡虚静,下句看剑引杯挥洒灵动,紧扣诗题,而宾主欢洽之情透在字间。

D. 

尾联写席上杜甫听到有人咏唱吴地歌谣,顿时勾念起自己曾经泛舟游览吴越的美好记忆。

全诗取象自然脱俗,叙事极切于情景,工于炼字,语句沉郁顿挫,堪称杜甫早期诗作典范。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5.14.DE 

(1)首联、颔联写夜之美景:

林风初月,夜露静琴,暗水花径,春星草堂,脱俗而奇幻,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2)颈联写夜宴的欢愉场景,“看剑引杯”体现了诗人胸有大志、抱负满怀的情感。

(3)尾联写诗人听到宴会上有人以吴音咏诗,顿时想起了自己泛舟吴越的美好经历,又体现了他热爱山水、归隐自然的超脱心境。

题中前四个选项考核诗句的含义和诗歌的意境,最后一个选项考核诗歌的风格,其中D项。

“听到有人咏唱吴地歌谣”错,“吴咏”应是“诗成后听客以吴音吟咏”;

E项“语句沉郁顿挫”错,应是“清新明快”,因为本诗是杜甫早期清丽诗篇代表作品之一。

此诗首联、颔联写“脱俗而奇幻”的夜景,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由颈联“看剑引杯”可以看出诗人胸有大志、抱负满怀的情感;

通过尾联的“闻吴咏”“扁舟意”可以看出其热爱山水、归隐自然的超脱心境。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

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赴任。

②九华山:

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

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

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6.14.BE 

(1)①虚实结合。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

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

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②远近结合。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

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

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2)反衬(或:

以乐景衬哀情)。

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E项,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此题考核写景是的手法和情景之间的关系,手法注意区分眼前景和别后的想象之景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然后通过意象分析远近关系,最后分析景和情的关系。

离任

故国分析情感注意注释和诗中“同归”“故国”等词语。

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

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

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此题注意虚实结合的手法和远近的顺序。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②飐:

吹动。

③薜荔:

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屈原在《离骚》中曾铺陈以其制衣。

首联展现了登柳州城楼的所见所闻,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采用了由虚而实的写法。

颔联极力描绘了急风骤雨之烈,芙蓉与薜荔仍屹立岿然,表现出坚贞的意志。

颈联明写眼前景,实则吐露出诗人的愁肠百折,相望之殷,相思之苦,情景交融。

从尾联来看,总写五人的遭际。

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怠之愁。

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诗可知,诗人虽然与朋友彼此隔离,但能顺利地互通音讯,用诗文传达问候及思念之情。

古代诗歌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则用“赋中之比”的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7.14.AE 

诗人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

首联写诗人登临柳州城楼所见的苍茫景象,来暗语诗人及朋友的迷茫前景,颔联以“惊风”“密雨”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以“芙蓉”“薜荔”两种意象自比,有坚贞之意;

以“岭树”重重,“江流”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

.....................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此题题中要求分析“赋中之比”的手法表达情感,诗人登临柳州城楼所见的苍茫景象,是“赋”;

来暗语诗人及朋友的迷茫前景,是“比”;

颔联以“惊风”“密雨”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以“芙蓉”“薜荔”两种意象自比,有坚贞之意,是比兴的手法;

以“岭树”重重,“江流”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是比兴的手法。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此诗作于作者任职山东德州时。

黄几复,名介,江西南昌人,与作者少年交游,时任广东四会县令。

②蕲:

通“祈”,祈求。

③三折肱:

《左传》语,“三折肱,知为良医”。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足

首句写作者与友人一北一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采用借代的手法,写我托大雁给友人捎一封书信,却因路途遥远而被雁儿拒绝。

颈联表达对友人既有赞扬,也有抱不平。

友人虽在偏远任职,却颇能持家,而且还是一位良医,这样的贤才为什么得不到重用?

第七句写作者的想象,十年前在京城里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

最后一句写友人所居之地环境的恶劣,经常听到的是那从隔着瘴气弥漫的溪水边、野藤上传来的悲苦猿啼.这里颇有为博学多才的友人不得重用鸣不平的意味。

宋代张耒评论: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奇语。

”试分析其奇妙之处。

8.14.BC 

(1)列锦(答到“名词排列”即可),巧妙用六个名词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2)寓情于景,选用“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等平常之景,寄寓作者的浓浓深情。

(3)对比,“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明媚欢快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题中ACDE项考核诗句含义,B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第二句的手法不是借代,而是拟人;

C项,“治病”句化用《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

“三折肱,知为良医。

”意思是:

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

在这里,当然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说他善“治国”。

此题综合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手法和内容的角度分析,诗句用六个名词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是“列锦”手法;

用“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等平常之景,寄寓作者的浓浓深情,属于寓情于景;

用“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明媚欢快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对比。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再泛吴江①

[宋]王禹偁

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

张翰②精灵还笑我,绿袍③依旧惹埃尘。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第二次遭贬之时。

②张翰,吴郡人,西晋文学家,齐王司马囧执政时,任大司马东曹掾。

后知司马囧将败,又因秋风起,思念故乡鲈鱼脍,遂辞官归吴。

③绿袍,古代低级官员的官服。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首联既交代了被贬吴地、疾病缠身的写作背景,也照应了“再泛吴江”的诗题,还与尾联的“绿袍”呼应。

颔联以“碧波”“疏雨”设喻,并恰到好处地运用“输”“属”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与不满。

颈联以移动的视角写景,照应了题目“泛吴江”;

再以晓月孤轮、春山数点,表达了诗人泛舟时的心境。

尾联运用典故,以“张翰还笑我”与“依旧惹埃尘”形成对照,表达了诗人对张翰的否定与自己的执著。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严守格律,音韵和谐;

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融情于景的写法运用得当;

抒情委婉含蓄。

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9.14.BD 

15.①诗人第二次遭贬,又疾病缠身,因此,当看到江上自由飞翔的野鸟、江边优游垂钓的渔人,好生羡慕,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之情,并萌生了想像张翰一样辞官归隐之意。

②但是他又无法脱下绿袍、真正遁世,不惹埃尘,表达了一种对入世的执著。

③同时,自己的执著入世,却仅换来“绿袍”之身、一贬再贬的遭遇,流露了对仕途坎坷的不满与自嘲。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B项,“颔联以‘碧波’‘疏雨’设喻”错误,从诗中来看,“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碧波”指的是江面,“疏雨”指的是小雨,稀疏的雨点,都是实指,故没有设喻;

另外,“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与不满”错误,从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人物的活动来看,江上野鸟自由地飞翔,江边渔人优游垂钓,诗句中表达的并非“无奈与不满”,而是表达对山野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生涯的厌弃。

D项,“表达了诗人对张翰的否定与自己的执著”,从诗中来看,并非“对张翰的否定”,恰恰是对张翰追求的肯定,想要像张翰一样辞官归隐。

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先看诗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