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137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Word下载.docx

“言志”说和“教化”说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特色。

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客观说实际上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的。

)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文学观念不是固定的、僵死的、可以永远定于一尊的;

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

随着文学的变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

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

当然这种演变规律并不是直线型的,由于受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和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其发展的路线和形态往往是极其复杂的,而在同一个时期,几种文学形态与观念并存的局面也是存在的;

但就总趋势而言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

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及变化有关;

不同的社会团体、群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观点的变化都会导致对文学的看法发生变化。

【文学的界说】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这个文学观念包含了五个命题,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作家个体的体验的凝聚,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视界融合”(意思是说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理解者对对象理解的视界同历史上已有的视界相接触,形成了两个视界的交融为一,达到“视界融合”。

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

【文化概念以及文学的文化意义】广义的文化概念(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最为流行。

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文化被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是对象化的劳动的结果;

制度文化指渗透了人的观念的社会的各种制度;

精神文化是最深层的东西,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物质文化最为活跃,精神文化则惰性最大。

)狭义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即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意义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文学的文化意义(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的生存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文学是文化的意义载体】“认同”还是“离异”,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的文化取向;

“认同”就是以传统文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巩固和维护传统文化已经确定的种种规范,使传统文化得以凝聚和稳定;

“离异”表现为批判和扬弃,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打破和改变传统文化的规范,而把传统文化所排斥的内容吸收进来,呼唤或形成新的规范。

“品质阅读”(就西语而言,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活动”;

在汉语文学中,则首先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关注到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第三节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的源泉的的问题,中国古代有过朴素唯物主义的回答,《礼记。

乐记》中描画了一个艺术产生过程的图式,物-心-乐。

按近代完形心理学派的观点,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是不一样的;

物理世界称为“物理境”,是事物的纯然的客观存在;

经验世界称为“心理场”,是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实现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需要四个层面协同合作,即主体心理层、客观对象层、心理时空层、历史文化层。

)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是,具有广阔的包容性、思想的深刻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其具体内涵是,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上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

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看,须假定性又须真实性。

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

【经验、体验与文学】作家的体验特性,即情感的诗意化、意义的深刻化、感受的个性化。

【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作家的体验一方面要与对象共同着生命,这就是“入”;

另一方面作家的体验又要求“反刍”,对体验进行自审,这就是“出”。

“入”和“出”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是,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和诗意的超越。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第一节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概念】文本(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它总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它未经读者阅读,只是一份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语言产品。

)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其特点是,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文学文本往往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文学文本总是被创造出来供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文学文本的层面】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周易.系辞》提出“言、象、意”的关系问题,《庄子.外物》划分出文本的言与意两个层面,三国时思想家王弼形成了文学文本的“言、象、意”三层面的概念,清代桐城派文论家刘大槐把文学文本区分为外在语言层面“粗”与内在意义层面“精”,其弟子姚鼐又把精细分为神、理、气、味四要素,把粗细分为格、律、声、色四要素。

)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认识到诗有四种意义,即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这大致相当于把文学文本划分为字面意义层面和由字面意义表达的超意义层面;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就艺术作品提出“外在形状”和“内在意蕴”的新认识;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著名的“文学文本四层面”说,即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

)文学文本层面(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即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文学形象系统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

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

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是指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这种特性是其他一切特性所得以生成的基础;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表现在,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以言语为具体存在方式。

【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西方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西方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经典语言观,从古希腊时期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学界根据经典语言观有关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工具的观点,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表达意义的工具;

二是现代语言观,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界从现代语言观有关语言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新认识出发,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创造意义的场所。

)中国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以清代末年为大致的分界线,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界的语言观呈现出古典语言观和现代语言观的分别。

)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集中表现在,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直接现实。

第一,从文学文本的存在状况看,语言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

第二,从文学文本中语言与意义的关系看,语言是意义所不可须臾与之分离的生长地;

第三,从语言在文学文本中的功能看,语言不仅表达意义而且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

第四,从文学的审美特性看,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具有三种特性,即语言性构造、整体性、表现性目的及个性特征。

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语音层面】语音层面(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对诗、散文和小说而言,语音层面的作用有着不同;

在诗这种抒情性艺术中,声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构成了抒情形象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与诗相比,语音层面在散文中的重要性一般来说要小些,但散文也往往讲究语音形象的创造;

小说主要用语言讲述故事,这并不等于说小说就不注意语音层面了,事实上小说也有自身的语音特点。

)节奏(节奏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它产生于声音在时间上的延续状况,往往表现为长短、高低和轻重三种类型。

)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其基本类型有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和押韵。

【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通常有词法、句法和篇法三类。

【辞格层面】辞格层面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内指性】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音乐性】音乐性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陌生化】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本色化】本色(本色作为文论术语,具有多种含义,一是指文学文本的特定规范,二是指作家的固有身份与性格特征,三是指生活的本来面貌;

本色一词在文论著述中出现,最早应为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而在诗歌中明确地提倡描写本色,则是首先由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提出来的。

)本色化(本色化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与人的本来面目相符的特性;

本色化语言通常有本色化描述语、本色化对话两种类型;

本色化描述语,指文学文本是叙述人或抒情人所使用的描述性语言,极符合被刻画的人物的独特身份和性格及其所在环境,似乎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本色和活动状况;

本色化对话,是从人物与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所展开的对话与说话人身份和性格相符的角度来讲的,它是人物所说的话与说话人的身份和性格极相符的特性,由于如此,这样的对话仿佛成为人物自身的本色语言。

第五章抒情作品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抒情作品的内涵】真情实感,是构成抒情作品的必要条件;

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广义的情感几乎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

狭义的情感则仅指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爱、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等。

)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艺术情感是审美的情感,它是对日常情感的提练与升华,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读者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不同于日常情感。

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

【抒情的本质】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作为一种抒情理论,表现论是20世纪西方最为重要的艺术理论,它最基本的内容是阐明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因而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情感论”,首倡此说的是法国学者欧盖尼弗尔龙。

)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在西方理论史上,托尔斯泰的传达论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也具有极其明确的内涵,即强调情感的重要性;

艺术只是“传达”情感而非“表现”情感;

传达必须借助某种外在符号,如“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只有借助这外在的符号,才能传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

)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移情”论自19世纪以来在西方相当流行,移情就是投射,即把主观的情感投射于物,形成情感的“物态化”,19世纪约翰罗斯金把诸如此类的“移情”、“投射”称为“情感误置”。

【抒情的原则】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抒情的一般原则(诚挚性原则,即抒情最基本的原则是诚挚与可*;

独特性原则,即情感并不是一般性的概念,而是主体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为了某一特定事件而产生的某一特定的感受;

感染性原则,即区分真抒情艺术与假抒情艺术有一个无可怀疑的标准,那就是是否具有艺术感染性。

)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古典主义既强调古典,又崇尚理性,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布瓦洛。

)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华兹华斯曾经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浪漫主义强心目中,艺术乃是人类情感的表现,而表现就是外溢、宣泄或喷涌。

)中国的浪漫主义抒情原则(黄遵宪倡导的抒情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浪漫主义原则,他将之概括为“我手写我口”。

)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象征主义强调以具有特定声、色、味的物象来暗示、阐发微妙的内心世界,在狭义的象征主义中,波德莱尔以诗的形式为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确立了基调,《交感》一诗既是象征主义的理论纲领,又是象征主义的忠诚实践,被人誉为“象征主义宪章”。

【抒情的途径】以声传情,声请并茂;

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抒情的策略】抒情策略(在创作抒情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抒情的语法策略(所谓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所谓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抒情的传统】中国的文学传统是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西方文学传统是以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统;

中国文学传统起源于先秦的抒情歌谣,西方文学传统起源于古希腊的悲剧;

中国最高的文学境界是“抒情性”的,西方人的则是“戏剧性”的。

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

【题材与结构特征】抒情作品的原初形态和典型形态是抒情诗;

抒情作品的结构具有相当的跳跃性,黑格尔称之为“抒情的飞跃”。

【意象与主题特征】抒情作品的意象特征表现为原型意象的运用,主题特征表现为抒情母题生成;

所谓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所谓抒情母题,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中国最常见的三种原型意象和抒情母题是伤春与悲秋、离情与别绪、思乡与怀远。

【文体特征】抒情诗(在西方,“抒情”这一概念最早指由古希腊的七弦竖琴“里拉”伴奏吟唱的一种歌曲。

)抒情小品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明清小品是我国抒情小品文的鼎盛时期。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

【风格的诸种理论】第一种着眼于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就是一种言语形式;

第二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认为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第三种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以及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所呈现的特色;

第四种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种格调。

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

【风格的定义】风格的概念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风格是作家个人独创的风格,另一方面风格又是时代的风格,是某一时代所普遍采用的艺术语言;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此定义的要点是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有机整体性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引发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是风格的审美效应。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艺术志趣、创造才能和写作习惯等精神特点的总和。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

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创作实践外化

日常个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

(人格结构)审美升华(艺术品格)形式化(艺术独创性)

【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文体就是风格的载体,它们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似乎超然于时代和个人之外;

文体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即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

文学的语体分为规范语体和自由语体,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的语言体式构成其规定性,从而与其他体裁既相交通又相区别,以免互相混淆,这种具有规范性的语体可称之为规范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称之为自由语体;

规范语体又可分为三种基本语体,即抒情语体、叙述语体和对话语体。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文学风格的本体构成包括文采、情调、韵味、气势、氛围;

文学风格的文化构成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和个人风格。

【文学风格的特征】文学风格的特征是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

【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西方对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西方古代倾向于三分法,安提西尼把风格分为崇高的、平庸的和低下的三种,但丁的分类相似,黑格尔区分出严峻的风格、理想的风格和愉快的风格三种,而现代的威克纳格则区分出智力的风格、想象的风格和情感的风格。

)中国对风格进行分类的方法(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也有“虚”与“实”、“奇”与“正”等二分法;

较繁的分类法始于刘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则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

现代的风格分类则趋向于客观科学,陈望道把风格分为四组八种,即由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分为简约和繁丰、由气象的刚强和柔和分为刚健和柔婉、由于话里辞藻的多少分为平淡和绚烂、由于检点功夫的多少分为谨严和疏放,童庆炳则根据八卦的模式把文学风格分为八组十六种,即简洁——丰赡、平淡——绚丽、刚健——柔婉、潇洒——谨严、雄浑——隽永、典雅——荒诞、清明——朦胧、庄重——幽默。

第七章文学创作

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素质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感物说(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明末清初王船山著名的“情景”之论,可说是集此说之大成。

)养气说(这种观点起源于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修身养性之说,但在著名的《答李翊书》中,韩愈将文学创作的根本之点确立在人的道德修养上。

)“胸有成竹”说(这种观点由苏东坡首先提出,清代郑板桥将这一观点发展到一个新的深度,他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间的不同。

)“镜子”说(这种观点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家在古老的摹仿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旨是强调文学创作要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

)深层心理说(这种观点认为文学创作主要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心理内容所决定的,奥地利弗洛伊德提出的性欲升华说是这一派观点的主要代表。

【决定文学创作活动的几种基本因素】文学创作是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文学创作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文学创作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着紧密联系。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观关系

【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

文学创作主体的特点是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

【文学创作的客体】文学创作客体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其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

其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

其三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

其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

其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

【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所谓“主客体之间的双向建构”,是指文学创作既不是作家的任意而为,又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过程。

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

【艺术直觉】艺术直觉(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认知直觉(认知直觉又称为科学直觉,它主要表现在人们的一般认知活动与科学研究过程中。

)艺术知觉(艺术知觉是在一般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知觉,其特点是除了一般知觉的特点外,还带有审美趣味、欣赏习惯、艺术观念等因素的印记,简单说,艺术知觉就是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艺术直觉和认知直觉的区别(二者的对象不同,艺术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认知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内在的特质或规律;

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则排斥任何主观色彩;

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知直觉的过程则没有或较少情感色彩。

)艺术直觉与艺术知觉的区别(艺术知觉乃是艺术直觉的基础或前奏,二者的区别主要是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