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1545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方桥文化礼堂文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图照——画《旧方桥》,方桥村全景图

方桥村全景照片

(4)

母亲河鹅颈江的传说

流经方桥的溪流上游叫“玉泉溪”,中下游叫“鹅颈江”。

鹅颈江是方桥村的母亲河,关于这条河,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

相传东海龙王有个顽皮的小儿子,经常惹是生非,龙王便罚他变为凡人,到鸣角楼山峰附近的阮山寺做小和尚,取名佑明,并约定三年为期,如果改邪归正就能回归东海。

佑明小和尚进寺后,阮山寺的老和尚既严格又慈爱,教他遵守清规戒律、改掉顽性、弃恶从善。

三年后,小龙修成正果,获准回归。

临行前,他在寺边的玉泉沐浴现身,就在他施展龙身游向大海时,赶来的老和尚大喊“佑明回来”。

师徒感情深厚,老和尚每喊一声,小龙必回一次头,总共反复回头18次,直至游入大海。

这河就形成了18个弯道,因其形如鹅颈,后人称其为鹅颈江。

(照片《新方桥》,鹅颈江)

(5)

山墩

大美山麓,双岫环抱,两涧贯通,汇溪流于村前,一座清代抗英小城门,守卫着这个号称“燕子窝”的山墩古村落。

城内居住过徐姓80来户人家,相传明洪武年间,徐氏始祖由温州永嘉应征从军至大嵩所城抵御倭寇,后定居嵩城发族。

明末清初,九世祖尔亮公被海盗劫掳至海岛,因会写能算让他当了账房先生。

一次,他趁海盗倾巢出海之机,在海边挥舞白衣,被渔民所救逃离虎口。

之后,他不敢再回大嵩城,几经周折,潜至山墩小庵躲避,后立身安家。

徐氏家族勤耕崇文。

祖堂后遗存的断壁残墙,曾是晚晴时的私塾“书房楼登”,当时由徐自晋(号缉齐)任教,人称大先生,去世后由其弟徐自纯(字粹卿,号咸霖)继任。

岐西名人杨霁园(瀚芳)幼时曾在此拜师求学。

自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山墩徐氏先后出过8位国学生、一位贡生。

耕读文化传承至今,现在也有不少子弟成名成才。

上世纪七十年代始,族人陆续向外发展,城内唯有祖堂经修葺保留;

一棵千年古枫斑驳沧桑、昂首云天,守望着古老的山村;

一条自高而下流淌的小溪,诉说着悠悠岁月、陈年往事。

(配照片)

(6)

下段

大美山、黄鸠山之间的一条溪坑自上而下常年流淌,一直汇聚到鹅颈江。

溪坑下游的自然村被称为“下段”。

村前一座小山叫“馒头山”,古木成林,白鹭戏栖。

以前这里是个海岛,与黄鸠山脚延伸相连,形成几百米长的海滩沙地。

居住在这里的农民有100多户,以张姓为主,脉承于大嵩张氏望族。

次之徐姓,来自大嵩、五乡。

还有朱、倪、金、董、周、戴诸姓先后从各地迁入。

整个村庄至今保存完好,巷陌小路,纵横交错,民居连片,错落有致。

有两个四合院,系清代建筑。

尤其是一口“张家井潭”,曾是下段人同饮的水源,清澈如镜,常年不涸。

逢年过节,村民酿酒、搡年糕均用此水,取之不竭。

如今此井虽已废弃,但人们却很钟情,将它修葺如新,还把先祖张翼进士墓碑作为文物,竖立中央加以保护。

古碑古井,相得益彰、凸显沧桑。

下段人口全村最多,姓氏各异、文化多元,民间文艺活动历来活跃,拉琴吹笛、敲锣击鼓,田头山歌、越剧小调……或夫唱妇随,或父传子承。

下段人组织马灯队,参加村剧团、文宣队人数最多,颇受村内外群众好评。

(7)

沿山

千百年前,方桥邻海,海潮带来大量的海砂,层层积淀,渐渐形成了从箭门山到乌龟山脚几华里长的金沙海滩,后人俗称“长沙地”。

就在这黄金海岸的后方,是一个呈椅子型的山岙,它背靠青山,面向大海,一条山溪曲曲弯弯从东面流过,几十户农舍沿山脚而建,这就是“沿山”自然村。

走进沿山,绿树成荫,村口的一株沙朴古树尤其引人注目,这是由先辈张永智所栽,距今已有百年以上,仍根深叶茂。

大树下有一口古井,水深清澈,据说也是90年前由张永智所挖。

1968年大旱86天,唯此井不涸。

张永智其人身材魁梧,文读诗书、武习棒法,耿直仗义、多智善谋。

一次山墩秀才徐咸霖遭外人诬告,他帮其出谋划策,用事实说服官府,平息事端。

他爱打抱不平,几次帮外村人惩恶扬善。

沿山以张姓为主姓,还有徐、毛、董、杨、朱诸姓居住。

解放后,这里人才辈出,先后有多人担任村(大队)干部,这个小山村陆续“飞”出教授、军官、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干部、教师、医生、企业主、经商能人。

(8)

毛洋

毛洋,其实是“望洋”。

千百年前,大嵩平原还是汪洋大海,船舶经过“下洋”“远清洋”一直可以驶入杨家埠头靠岸。

当年建造阮山寺的建筑材料就从这里运输至山顶,留下了“千僧过堂”的神奇传说。

如今在毛洋沙滩仍有海生贝壳可捡。

沧海桑田,在这沙滩坡地形成了一个背山向阳的美丽山村。

村后古木参天,翠竹连绵;

村前玉泉溪蜿蜒而过;

村旁“野猪洞”清泉碧潭。

一条玉泉岭古道从大嵩而来,穿过村中,翻岭直达宁波。

据史志记载,毛洋原住民是金、杨两姓,后来以汪姓为主,相传是明末清初从鄞西大雷迁徙而来,至今已繁衍到第十四代。

其次是周氏,来自邱隘藤家园,还有几户林、张、李姓,有的是从温州来此采药后定居。

从前,毛洋人以垦荒种植、斫柴担柴、打猎采药为生,肯吃苦、善打拼,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改革开放以后,青年人有的在本地办厂创业,有的外出打工、经商,有的取得成就后融入城镇,甚至迁居国外。

如今毛洋村落面貌全变,这里已成工业园区和花木基地,一条公路通往水库,而溪流两边的成排古树依然郁郁葱葱,玉泉、灵谷两寺梵音幽远,吸引着四方游客。

(9)

屯家浦

屯家浦地处村西北高处的玉泉岭下,四面环山,玉泉溪从村中流过。

北面是高耸入云的鸣角楼山峰,古时建有龙湫亭,现存导航台;

南有笔架山,岩中有木,木中有岩;

西面狭石岭古道,弯头三盘,直登关隘龙口;

东面小岭头,一条卵石路自下而上与古道相接。

在此远眺,小岭头水库的水面恰好与象山港海面相平,天水一色,蔚然可观。

这里曾是古时军事要塞,宋、明、清代都驻过兵,所以是方桥村最早的村落。

在那清水绿水环绕的高山盆地,散居着以张姓为主的几十户人家。

据传,张氏始祖于“明洪武末年避患携资由河南开封移居到大嵩所城”,后辗转至八卦岙,又迁居至屯家浦生息繁衍,尤以高、明两房家境殷实。

深居小娘岙的贺氏祖先则是从宁波大碶来此种植烟草而落户。

此外还有何、邵、虞、鲍、周、陈等人家先后迁入,同居一岙,世代和谐相处。

屯家浦人在山靠山,斫柴、挑柴卖到东吴,“冲担两头尖,拔出现铜钿”。

他们深居高山却世代重教,二度兴办小学培养后代,并破例招收女生。

至今人才辈出,担任教师的就有十几位。

1986年,为建造小岭头水库,屯家浦200多村民毅然离开故土,移居至山下安居乐业。

(10)

望江墩

望江墩在村西珠山岗墩,登上山岗能纵览大嵩平原,以及象山港的浩瀚汪洋。

山岗顶部有一块宽阔平地,并有一方水池,水清鱼跃,终年不涸。

这里阳光普照、冬暖夏爽,犹如世外桃源。

望江墩居民除一户陈姓外,皆为张姓。

他们的祖先或是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才从大嵩城内搬迁至山上,分居在白药岗、竹梢坑、上峰坑、陈家山,然后围绕池塘形成了一个30来户人家的村落。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望江墩人开垦了一块块山田,种植五谷杂粮,还利用特有的气候、土质,培育了优良的杨梅品种,果大、色紫、味甜。

由于气温低成熟迟,别处杨梅落市时,望江墩杨梅刚好成熟,因此能卖好价钿。

望江墩人有着打猎、围猎的传统,堪称绝技。

每到冬闲时,它们三五成群,脚穿山靴、肩背猎枪、腰扎宰刀,带着训练有素的猎犬上山“野战”,枪手与赶山人配合默契,一发现猎物就穷追猛打。

凯旋而归时,猎人背着角麂、提着野鸡野兔、抬着野猪,煞是威风。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望江墩人陆续搬迁至山下,选择背山向阳的范家洋建成如今的新村。

(实物柜)沙地贝壳、古砖瓦、古捣臼、古陶器碗盆等。

(11)方桥旧居(照片集锦)

(12—13)

我们共同敬仰一位爱国英雄

——清康熙年间,方桥百姓集资修建了“敷普庙”,尊明代抗倭名将汤和为神,供奉祭祀。

作为地域村落精神信仰的标志,意在缅怀褒扬民族英雄的功绩,使之“施恩于众生”。

今天,我们瞻仰膜拜汤和,为的是传承他的保国爱民精神,祈佑国泰民安。

(照片:

敷普庙(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重建于咸丰四年(1854),毁于文革时期,移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汤和像,瞻仰膜拜的群众)

汤和简介

汤和(1326年-1395年),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

汤和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后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1378年,封信国公。

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1388年,倭寇骚扰沿海,朱元璋把汤和召来,对他说:

“你虽已老了,再请你替朕一行吧!

”汤和到实地巡视后,在江浙沿海一带筑城59座。

一年后(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城终于筑成。

嘉靖年间,明朝东南方被倭寇侵扰,汤和所筑的沿海戍城都很紧固,历久不坍,浙人赖以自保,因此许多人以歌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

巡按御史请命于朝廷,为汤和立庙祭祀。

汤和晚年为人更加恭敬谨慎,生病之后便全部用钱将奴仆打发走。

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赏赐,大多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

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汤和逝后,朱元璋御赐楹联曰:

“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

大嵩所城)

(14)方桥风景亭子(方圆亭,方东亭,方高亭,善美亭,大美亭,毛洋亭,屯家浦亭)

(15—16)

我们共同守卫一道海防要塞

——几百年来,狭石岭土城就像一座铜墙铁壁,坚不可摧,她为抵御日、法、英、意等外敌入侵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我们仿佛看到、听到当年方桥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的壮烈场面。

她是历史英雄的丰碑,她是今日方桥的骄傲。

照片——上级部门考察古迹,新闻报道影印件,龙口关卡(照片说明:

关卡用山岩碎石垒筑而成。

营建森严,结构完整,城堡、石屋、枪孔、掩体指挥所、瞭望哨、交通壕、车马道,用水池、排水沟,粮食加工碾坊等一应俱全),掩体,枪孔,瞭望哨、操练场。

(17)

(图——军民抗倭图)

史志记载(表格式)

宋代:

山麓邓家铺是沿海布防的六营十九汛之一,驻有厢军(地方武装);

元朝时,这里也是整体联防的寨隘关卡;

明代:

朱元璋派遣汤和经略海疆防倭,筑造大嵩城,狭石岭成为第二道防线,就开始构建土城,民间传说戚家军曾在此驻守。

清代:

光绪二年(1876),邓家铺为海防口址;

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迫在眉睫,浙江提督调兵3500名,驻梅墟——育王岭——玉泉岭一带;

光绪十八年(1893),海上突来西洋轮舶,洋鬼子登岸,往来各山村测绘,居鸣角楼十余日。

次年甲午,日本挑衅,提督派兵屯小白岭及玉泉岭,筑泥垣、石堡。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办防,曾驻兵一营。

”按当时兵部编制核算,应该有350名官兵,配有6匹军马。

(18)

村自为战抵御外辱——山墩小城门

小城门门额镌刻“并立为三”四个大字。

城门的石门槛,两边的石门墩,横插木门闩的石孔均完好无损。

在城门内东侧镶嵌的一块长约1米、宽0.5米的条石上,镌刻着一篇碑文:

“立三祀如下,兹因道光廿二年〔1842年〕被英夷作乱,设建城门。

廿三年〔1843年〕设小屋管锁。

签议设行房公、信议公两祀,举田列后。

以垂久远,永世不朽云尔。

道光丙午年〔1846年〕正记重造。

这并不高大的小城门,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方桥人民抵抗英帝国主义侵略的见证。

(历史照——英军舰入侵大嵩江,山墩城门。

(19—20)

保家卫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图文——村民夹道欢迎人民解放军(画)

解放舟山演习(历史照片)

抗美援朝,本村青年踊跃参加志愿军

历年来本村村民光荣应征入伍,保卫祖国(照片)

志愿军名单

林克平等5名军官

复退军人合影

(实物柜):

军人奖状、匾、实物

(21—23)

我们共同开筑一条交通古道

——狭石岭古道,既是古代的军事驿道,更是沿海地区通往宁波最便捷、最繁华的一条交通、商贸要道。

她使方桥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成为连接陆海、城乡的交通枢纽。

体现了方桥人对外开放的博大胸怀。

如今,她又成为吸引四方游客的旅游健身古道。

民间佛道:

这条古道的前身是各方香客通往佛教寺院的“念佛路”。

建于公元945年的阮山寺就在狭石岭东首的鸣角楼山腰。

狭石岭把山间小道连接起来,是通往阮山寺以及附近天童寺的必经之路。

军事驿道:

从宋代起,这里就是军事驿道和驿站。

明初,与筑造大嵩城相配套,这里建成了高规格的官办驿道。

历代县府官员来大嵩地区巡视,必坐轿骑马由此道往返,亦称“官道”。

官办邮道:

晚清、民国年间官办邮政,这里是鄞东的主要邮路,过狭石岭后在屯家浦兵分两路,一路去瞻歧、合岙往镇海方向,一路去大嵩、咸祥、塘头街往奉化方向。

这条邮路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

肩行盐道:

清朝政府限额允许盐民在划定的小范围地域内,可以肩挑贩卖私盐,称为“肩行”。

狭石岭成为大嵩盐民“肩行”的必经之路,盐民们往往选择晚上结队而行,一路用松明火把照路,肩挑盐担,翻山越岭,为的是天明能赶到集市卖盐,易米度口

商贸通道:

数百年来,狭石岭不仅是滨海大嵩而且是象山、六横海岛通往宁波的交通商贸要道,担负着海陆连接、城乡交流的重任。

跋涉狭石岭的担夫、脚力,挑出去的是海产鲜鱼、食盐、蒲包以及棉花、竹木制品土特产,挑回来的是肥皂、火柴、火油、布匹、南北果品等日用百货。

交通要道:

狭石岭古道曾是大嵩地区以至渡海过来的象山人往返宁波最便捷的交通要道。

人们走亲访友、求学、办事、做生意或求医看病,都会选择这条路,翻山越岭步行到东吴乘航船,直达宁波大河路。

石拱桥(照片)

画《古道上商贩、担夫画像》

(24—25)

(正在开发的古道健身旅游),古道旅游地图

大美山森林公园。

照片:

6张。

大美山森林公园记

(备用)

沙朴树的传说

狭石岭(玉泉岭)南中段一盘头旁边有一株富有传奇色彩的沙朴树。

树周双抱,树杈繁多,树高十几米,应为百年古树。

这沙朴树奇特在于:

树的一边今年发芽、抽苔、开花、结果,另一边是“枯枝”;

次年,“枯枝”长出叶、花、果,另一边却变成“枯枝”。

年复一年、枯荣互替,犹如阴生阳、阳生阴,由此得名“阴阳树”。

古往今来,人们走到这里必定要到沙朴树下小憩。

传说有一名萧姓商贩路过休憩,见穿的草鞋破了,就将草鞋挂在沙朴树上。

待他第二天回到象山县萧家(今属涂茨镇崔家岙村)家中,到井里打水时,竟发现井水倒映出一只草鞋挂在树杈上,分明就是自己挂在狭石岭沙朴树上的破草鞋!

他叫来全家人观看,家人认为自己住的是风水宝地。

没过几年,萧家果然发迹,买良田16万亩,成为象山名门望族。

萧家为此在沈岙村一带修建玉泉禅寺。

前几年,这棵神奇的沙朴树遗憾地枯死,只留枯根。

所幸这棵沙朴树此前已在旁边繁衍了“子嗣”,那棵沙朴树树形与母树相似,不过不再枯荣互替。

但其蕴含的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等哲学道理仍值得挖掘。

(照片)

(26—28)

我们共同延续耕读文化

——传奇进士、一门三杰;

书香门第,五代教师。

几百年来,方桥百姓勤耕崇文、重教兴学,使耕读文化传统得以代代相传。

这片土地上,养育出一批批人才俊杰、国家栋梁。

传奇进士一门三杰

张翼,字燕及,系大嵩张氏第八世祖。

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受命担任河北肥乡县县令。

据史志记载,他任期有“三把火”名震肥乡。

第一把火:

抓民生、整治安;

第二把火:

立法度、明人伦;

第三把火:

梳河道、兴水利。

经过有效治理,肥乡风气好转、水患根治。

之后,张翼因功入朝,担任刑部主事,后又擢升为刑部郎中(正五品官)。

他执法公正,断刑严慎,成为一代贤臣名吏。

60岁时告病回乡,不久去世。

肥乡人缅怀他的功德,特立碑颂扬。

张翼的父亲张赠,字羽仪,少年丧父,由母抚育成人,酷爱读书,有志记载:

张赠在族内以敦厚、孝顺、友善著称;

在族外以品德、道义对待、帮助他人,故对后辈有较大影响。

有《居竹赋》存世。

张翼育有三子,皆成才。

其中长子九英,字梅先,有奇才,少年力学,闻名于诸生。

后师从浙东学派一代宗师黄宗羲。

其博学不在同门万季野之下。

可惜,张九英于乙卯年(1675年)在姚江覆舟溺水而亡,年仅34岁。

(民间传说)

张翼方桥头遇仙记

张翼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有一天他吃过晚饭,背了一顶扳罾到方桥头扳鱼。

当时方桥头桥下水深两米多,可他连扳数次,连一条小鱼都没捉到。

无精打采,就在桥上打起瞌睡。

睡梦中,忽听有人说道:

“文曲星拦路!

阿拉绕道而行。

”张翼闻言惊醒,一看四下无人,但见有一盏斗大的灯笼往四板桥方向飘然而去。

难道是遇见神仙了?

他于是仰天祈求:

“吾果能成文曲星,请以一网扳上两尾鱼作证。

”说罢,张翼起网,果见两尾红鲤鱼。

他欣喜若狂地回到家中,从此更加发奋读书,后来高中进士。

照片说明:

张翼墓葬玉泉岭南麓。

人民公社时期坟墓被拆毁。

方桥村民将其墓碑抬到下段保护,现留存于张家井潭旁边。

书香门第五代教师

徐自纯(1868~1918),字粹卿,号咸霖,册名鸿奎。

清光绪乙未(1895年)科,许太宗师岁试第二十名,乙酉年附贡生,吏部请册候选训导,敕授修职佐郎。

其祖、父、兄皆为国学生,长兄缉齐是私塾先生。

他毕生从事国学教育,青年时就在山墩私塾任教,学生不仅是本族儿孙,还有外村孩童慕名前来求读。

后来成为鄞东著名学者的岐西杨霁园、咸祥朱浩都曾是他的弟子。

他因博学善教,还受聘去宁波江北岸洋学堂给外国人教中文,应聘至慈溪学堂任教。

有史志记载:

“曾受西人聘为西席及历任巨室教职,公必淳淳善诱,以培植人子为己任。

”民国七年(1918),大嵩徐氏宗族义办国民学校,他毅然回到家乡担任教员,当年不醒染上时疫去世,终年51岁。

子辈徐集DUN(上敦下金,需拼)(1900~1981),字石仙。

19岁接替其父任大嵩国民学校教员。

后应聘至宁波西乡、下应正德小学任教二十余年。

1941年方桥创办小学,回村任教直至解放。

又先后被分配至球北、大礁面、鳌山等小学工作。

孙辈:

徐祖謨(1909~1957),1954年至1957年在管江乡东西岙小学当教员;

徐祖良,16岁开始先后在岐化、大嵩、咸祥、方桥任教,后担任大嵩区中心学校校长,从政后,曾任鄞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鄞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曾孙辈:

徐洪春,曾在宁波邮电职工学校任教;

徐蓓春,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曾任宁波大学副教授,现在鄞州区教育局工作。

玄孙辈:

徐建科,宁波师范学校毕业,现任咸祥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画——私塾,照片——徐自纯像)

方桥办学简史

(一)民国三十年(1941),本村乡贤发起兴办“私立方桥初级小学”,校舍设在方桥庙。

在宁波任教多年的徐石仙先生应邀回村担任教员,除开设语文、数学课,还增设音乐、美术等新课程。

(二)解放后,学校改为国办,教师统一调配。

张宝成、袁友伦先后任教。

1951年,戴礼高老师调入本校,授课二十余年。

除钱忠范(1960~1963)任职外,都由戴礼高任校长。

(三)“文革”时期,提倡把学校办到家门口,方桥小学在屯家浦、毛洋、望岗墩分别设立小学低年级班。

(四)1969年,学校改为民办公助,公办教师回队任教。

洪和意担任方桥完小校长。

是年,拆除方桥庵,第一次建造新校舍。

(五)1975年,为普及初中教学,方桥小学附设初中班,至1978年毕业两届后停办。

是年,第二次扩建校舍,新建教室、阅览室、体育室等设施。

(六)1884年后,先后由贺定国、张孟达、汪文岳、朱元民任校长。

1993年5月,进行第三次改建后的新教学楼(2层6间)落成。

(七)1995年秋季,随着学龄儿童减少,方桥小学并入大嵩小学。

照片组合:

新校舍落成,师生毕业照

(29—30)

学子榜

方桥学校在全区统一考试和各类竞赛中,都名列本公社(乡镇)前茅;

在升初中、高中考试中,佼佼者也不断涌现。

全村每年有学子考入全国各类重点和普通大中专院校。

据统计,迄今已有250余人毕业和在读大专以上学校。

上榜名单(研究生或副教授以上):

姓名毕业时间毕业院校职务(职称)

徐根祥1965年浙江农业大学高级农艺师

徐慧福

徐蓓春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副教授

张常汉2003年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讲师

毛识辉2006年日本筑波大学硕士企业总监

张皓凌2015年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研究生

张妙芬2015年南开大学研究生公司财务经理

张恺豪2018年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在读

(照片——现时中小学生合影)

实物柜古今课本教材、文具

(31—32)

我们共同经历艰苦奋斗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土改、互助合作、公社化、“文革”等不同时期,方桥人民既有翻身解放的喜悦,又有艰苦曲折的磨难。

但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团结奋斗、不断创业。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更激发出谋发展、奔小康的昂扬斗志。

建国后方桥村大事记(1949—1978)

19496月1日(端午节)解放军从狭石岭进村,本村解放。

1950村建立民主政权——农会。

隶属鳌山乡。

1951实行土地改革,翻身农民有其田。

1953村相继成立互助组。

1954先后建立方二、方一、方五、和平等4个初级合作社(社长汪文康、贺根华、徐德彪、张善悌)。

1955鳌山乡成立供销、信用合作社,本村村民踊跃入社。

1956“8.1”超强台风登陆象山港,本地人员、财产损失惨重。

1957撤销鳌山乡,划归大嵩乡;

望岗墩由西城村划归本村。

村建立党支部(首任书记徐祖训),合并建立高级社(社长徐德彪)。

建造珠山寺水库。

1958大嵩区成立旭光人民公社,乡为大队,村为耕作队。

启动建设小岭头水库及望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