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2374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冠心病医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立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橘皮枳实生姜汤等以和胃降浊,通降气机。

患者平素性急躁,由于肝气之横逆,导致胃气失于通降,方取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味以养心液、宁心神、缓肝急,佐附子温阳通脉,旋覆代赭降气镇逆。

所以不用瓜蒌、薤白、半夏、桂枝、干姜等味者,以其痰浊之证不显,虚多实少,此乃师仲景之法而变其方也。

 

案2谭某,女,51岁。

选自赵绍琴医案

1991年7月12日初诊。

患者一年来自觉心悸气短,胸闷乏力,胸脘胀满,纳食不香,西医检查血脂较高,心电图异常,诊断为可疑冠心病,服用愈风宁心片,丹参片等疗效不佳。

望其形,体胖丰腴;

观其舌,舌胖苔精腻;

查其脉,脉象濡措。

全是痰湿阻滞,气机不畅之征。

治阻宣郁闭,化痰湿之法。

药用;

苏子叶各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

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猪牙皂6克菖蒲10克

郁金10克瓜萎10克枳壳6克焦三仙各10克

嘱其加强体育锻炼,忌食肥甘厚味,宜清淡饮食。

服药20余剂后自觉症状见轻。

又以此方服药30余剂,症状基本消失,纳食转佳,心电图正常,血脂下降至正常范围。

[按]:

此患者平日好逸少劳,素体痰湿较盛,时至51岁,病初以更年期症候群治疗无效,经查出血脂较高,心电图异常后,按冠心病治疗,仍疗效不明显。

接受赵老治疗后,积极配合,控制饮食,走路锻炼,前后治疗两月,心电图与血脂检查已基本正常。

案3蒋某,男,48岁.选自赵绍琴医案

于1989年10月8日初诊。

自1987年8月患心肌梗塞,经医院抢救后病情缓解。

仍遗留下胸痛时作,中脘满闷,不思饮食,乏力头晕等症。

观其舌质红苔黄腻厚,脉濡缓,时有结代,血压偏高。

证属湿浊不化,气机阻滞,升降失常。

治宜宣郁化湿疏调升降,佐以活血通络方法。

药用:

荆芥6克防风6克蝉衣6克片姜黄6克

旋复花10克代赭石10克半夏10克薤白10克

瓜蒌30克佩兰10克杏仁10克焦三仙各10克

嘱其改变一直以卧床休息为主的习惯,每日早晚走路锻炼各1至2小时;

饮食宜清淡,服药7剂,心情舒畅,胸痛未作,头晕乏力见轻,胸脘胀满见舒,食欲好转,舌红苔白,脉滑数,湿郁渐化,仍以前法进退。

荆芥6克防风6克蝉衣6克僵蚕10克

片姜黄6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大腹皮10克

槟榔10克香附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

服上方2周,饮食二便正常,精神振作,未见其他不适。

改为益气养阴方法.。

荆芥6克防风6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

炙甘草10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香附10克

郁金10克焦三仙各10克炒槐花10克水红花子10克

1月后,去医院复查:

心电图大致正常,血压正常。

并能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按],此病案系心肌梗塞后,胸痛未愈,在家卧床休息二年,精神负担很重。

赵老根据脉、舌、色、症辨为湿阻气机,升降失常之证,先以宣郁化湿为治,仅服药7剂,症状大减,增强了患者战胜病痛的信心,积极配合,每天坚持走路锻炼,开始30分钟,逐渐增加到5个小时左右,3个月后可以去公园,爬山等活动。

实践证明走路锻炼可以改善心脏冠状循环,增加心肌营养,有促进病愈的作用。

案4邵某,男,54岁。

选自邓铁涛医案

因心前区间歇发作针刺样疼痛及压迫感4年余,于1976年1月21日入院。

1971年7~9月因陈旧性心肌梗塞在某医院住院,出院月余后开始经常感到心前区间歇发作针刺样疼痛及压迫感,含服硝酸甘油片后始能缓解,近年发作较频而入院。

检查:

血压120/90mmHg(16/12kPa),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律整,心率56次/分,心尖区可闻吹风样收缩期杂音Ⅱ级,胸透:

主动脉屈曲延长,左心室向左下延伸,左心室扩大。

心电图:

窦性心动过缓兼不齐,陈旧性后壁心肌梗塞。

眼底检查:

A:

V=1:

3,反光度增强,Ⅱ度眼底动脉硬化。

中医诊见:

舌黯红,苔黄浊腻,脉缓。

西医诊断:

冠心病,心绞痛,陈旧性后壁心肌梗塞;

中医诊断:

胸痹,痰瘀闭阻型。

治疗方法:

化痰通瘀,芳香化湿。

以温胆汤加味。

党参15克云苓12克法夏9克橘红4.5克

甘草4.5克竹茹9克枳实6克布渣叶15克

郁金9克藿香4.5克

住院中期曾出现头痛,左手麻痹不适,用健脾补气法,以四君子汤加味治疗。

党参15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甘草4.5克

丹参12克葛根30克山楂子30克

后期又用温胆汤加味治疗直到出院。

住院期心绞痛发作症状明显减轻,无需含服硝酸甘油片。

心电图复查:

窦性心律不齐,陈旧性后壁心肌梗塞。

病者精神、饮食均正常,于1976年4月26日出院。

出院后续服温胆汤加味制成的丸剂,治疗追踪3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病情稳定。

案5:

陈某,男,58岁。

因心前区间歇发作压榨样疼痛4年,于1975年10月19日入院。

18年前开始发现高血压。

4年前开始,每于饱餐、劳累、情绪激动时,突然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能迅速缓解。

自发现高血压后胆固醇持续增高(288~400毫克%)。

检查:

血压150/90mmHg(20/12kPa),心律规则,A2>

P2。

胸透:

主动脉屈曲延长,心左缘向左下延伸,略有扩大。

心电图:

运动前为正常心电图;

二级梯双倍运动实验明显阳性。

胆固醇:

330毫克%。

舌淡嫩稍黯,苔薄白,脉弦细。

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

胸痹,阳虚兼痰浊闭阻型。

补气健脾除痰兼予养肝。

以四君子汤合温胆汤加减。

党参15克白术9克云苓12克甘草4.5克

法半夏9克竹茹9克枳实4.5克草决明30克

桑寄生30克何首乌30克

病者住院共80天,仅发作1次心前区压榨样疼痛,经服失笑散后缓解。

出院前复查:

心电图二级梯双倍运动实验阳性,胆固醇200毫克%。

病者自觉症状改善明显,于1976年1月16日出院。

出院后一直坚持门诊治疗,服温胆汤加味制成的丸剂,并坚持适当体育锻炼。

追踪7个月,病情一直稳定。

 

案6:

劳×

×

,男,60岁。

因心悸、气急、胸闷10余天,于1976年4月21日入院。

10余天前开始气急、心悸,左前胸发闷,尤以劳动后为甚,胸闷有压迫感,但不放射至其它部位,一直未作检查。

以往无高血压史。

血压116/78mmHg(15.4/10.4kPa)能平卧,心律不规则,心率102次/分,心音强度不一,各瓣膜听诊区未闻杂音,脉搏短绌。

主动脉段稍增宽,各房室不大。

心房纤维颤动。

唇舌黯红,少苔,舌边有瘀斑,脉促。

冠心病,心律失常;

胸痹(阴阳两虚,痰瘀闭阻)

养心除痰,兼以活血祛瘀法。

初用温胆汤合生脉散,方中人参用党参效果不显,发现病人脉促而虚大稍数,舌红少苔,为明显气阴不足,乃改用:

吉林参须9克(另炖)麦冬9克五味子9克云苓12克炙甘草6克橘红4.5克竹茹9克玉竹15克珍珠层粉1.5克(冲)

服药后,第2天心律规则,无脉搏短绌现象,心电图复查:

窦性心律、左前半束支传导阻滞、肢导联低电压。

仍照前方,惟将参须改党参。

服药3天恢复心房颤动。

考虑心房颤动反复主要与党参易参须有关,后仍守前方,人参仍用参须9克,几天后心律恢复窦性心律,自觉症状减轻。

仍守前方参须改6克,后又发现心律不规则和脉搏短绌现象,以后又将参须改为9克,心律又规则。

几次处方更换,几次心房颤动反复,皆与补气药有关,守前方一段时间后,去参须代以党参、黄芪及五字毛桃以加强补气药,心律一直稳定,观察1个多月,症状无反复。

1976年7月6日心电图:

窦性心律,左前半束支传导阻滞。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心律规则,好转出院。

案7.盛某男40岁入院日期2014-06-05采集于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

患者于3月前劳累或行走后出现胸闷、气短,无胸痛、心悸,无放射痛,每次持续数分钟-10分钟不等,休息后可缓解,间断发作,影响患者生活、工作,近1月,患者出现乏力、纳差、腹胀、时有右下腹隐痛感,大便不畅,体重下降近5kg。

现患者胸闷、气短仍发作,为进一步诊治,以“冠心病”收入我科。

诊见:

神清,精神疲倦,乏力,偶有胸闷,气短感,腹胀,纳眠差,大便不畅。

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 

1.冠心病2.高血压2级(极高危组)3.肾结石(左)

中医诊断 

胸痹(气虚痰瘀阻络)

一诊:

辨证为气虚痰瘀阻络,以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为法,汤剂暂时不拟。

续观。

二诊:

患者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考虑脾虚湿瘀内阻,以益气健脾,行气化湿,活血通络为法,汤剂以党参、黄芪益气,厚朴、枳实等行气化痰。

黄芪(北芪)30g     党参(熟党参)15g    白术15g

茯神15g        厚朴(川朴/姜)15g    陈皮10g

法半夏10g       炒麦芽20g       炒稻芽20g

干姜10g        枳实(熟枳实)15g    炙甘草10g

共3剂。

6月17日病情缓解,带上方中药7剂出院。

分析:

患者男性,因“胸闷、气短”入院,四诊合参,当属中医学“胸痹”范畴,证属“气虚痰瘀阻络”。

患者长期工作劳累,脏腑精气亏损,正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痰瘀内阻。

患者精神疲倦、乏力、气短为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衰竭之象。

胸闷为正气亏虚,痰瘀内阻,闭阻心脉,心脉不畅,胸阳不振之象。

腹胀、大便不畅为正气亏虚,痰浊内阻,腑气不通之象。

纳眠差为正气亏虚,心脾亏虚之象。

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为气虚痰瘀阻络。

综上所述,患者证属气虚痰瘀阻络,病位在心,与脾肾相关,病性属本虚标实。

本虚为正气亏虚,痰瘀内阻为标实。

案8.梁某男79岁入院日期2014-06-06采集于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

患者10年前开始出现头晕乏力伴胸闷,门诊就医,规律服药(具体不详),症状缓解不明显。

近2月来,头晕伴乏力,无头痛,胸闷间中刺痛感,无咳嗽气喘,于5月19日前往省人民医院就诊,离院时突发昏扑,急诊查cTnI阳性,心电图提示多导联ST段压低,于急诊行冠脉造影示:

左前降支近段支架内50%狭窄,远段管壁不整,远段血流TIMI3级;

回旋支近段支架内全闭塞,远段TIMI3级,右冠近段完全闭塞,血流TIMI0级。

考虑回旋支架内闭塞,予冠脉重建,于前降支及回旋支予球囊扩张。

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先后入住ICU及心内科,予抗聚、扩血管、抑酸护胃、护肝等治疗后症状缓解,未再发作晕厥,但仍诉头晕乏力胸闷,纳差,无胸痛及肩背部放射痛,无头痛。

今日患者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门诊拟“冠心病PCI术后”收入我科。

近期体力体重明显下降。

患者神清,精神疲倦,头晕,闭目不减,乏力,胸闷无胸痛,纳差眠一般,大便难解,尿少。

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CI术后陈旧性心梗)2.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组)3.2型糖尿病4.动脉粥样硬化(双侧颈动脉,左侧支架植入术后)

治以气虚痰瘀阻络为则,益气行气、化痰祛瘀为法,予参芪扶正针益气扶正,配合中药封包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复方丁香开胃贴贴敷疗法、红外线治疗调节脏腑,中药汤剂暂不予。

党参(熟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云苓)15g

炙甘草10g       法半夏10g       瓜蒌子(瓜蒌仁)10g

薤白(太白)10g     当归15g        泽泻15g

砂仁(春砂10g(后下)   鸡内金10g       桂枝10g

三诊:

考虑脾虚予以淮山健脾,枳实理气,改桂枝为肉桂暖脾胃,去瓜蒌子之滑肠通便,续观。

炙甘草10g       法半夏10g       山药(淮山)15g

枳实(熟枳实)10g    鸡内金10g       肉桂5g

患者服用中药后不适,大便频,烂便,拒绝继续口服中药汤剂,暂不予;

患者纳差,予以开胃健脾饮改善纳食。

四诊:

考虑气虚为重,以益气固本为法,予以独生汤口服

人参(生晒参)20g  共服7剂

患者纳食改善,乏力较前好转,考虑独生汤效果明显,继续口服独生汤。

6月20日,患者病情稳定,复查肝功尚可,患者及家属要求出院,予办理出院。

患者为老年男性,因“头晕乏力伴胸闷10余年,加重2月余”入院,四诊合参,其病当属中医学“胸痹”范畴,证属“气虚痰瘀阻络”。

缘患者年近八旬,脏腑精气渐虚,功能减退,加之久居岭南湿热之地,痰湿内生,痰浊内阻日久而生瘀,痰瘀互结而致病。

患者精神疲倦,乏力为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衰竭之象;

头晕为脾气亏虚,水谷不化,无力濡养之象;

胸闷为正气亏虚,痰瘀痹阻心脉,心脉不畅,胸阳不振之象;

纳差为脾气亏虚,脾失运化之象。

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为气虚痰瘀阻络之象。

综上所述,本病病位在心,与脾肾相关,病机为气虚痰瘀阻络,病性属本虚标实,气虚为本,痰瘀阻络为标。

案9.史某男44岁入院日期2011-11-04采集于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

患者于2003年开始反复出现心前区闷痛感,约2-3个月发作一次,以饭后步行时或当天劳累、喝酒后夜间休息时发作为主,每次持续时间约3-5分钟,长则30分钟,伴有心悸气促,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夜间发作自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近2月开始发作渐渐频繁,1周发作约2-3次,伴肩背放射痛,今天凌晨患者再次出现胸闷痛,伴头晕、汗出、心悸、气短、乏力,现患者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由门诊拟“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收入我科。

神清,精神稍疲倦,少许胸闷,心前区疼痛,少许恶心,纳眠可,二便调。

舌淡暗,舌底脉络迂曲,苔白微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1.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3.高脂血症

胸痹(气虚痰瘀阻络)

医以标本兼治为则,以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为法,砭石热敷心俞宽胸通络,血脂康降脂,中药明起口服。

次日汤剂处方如下:

赤芍15g        川芎(制川芎)15g    熟地黄(熟地)15g

当归15g        丹参10g        黄芪(北芪)20g

陈皮(橘皮)15g    法半夏(法制旱)15g   甘草(甘草粒)5g

茯苓(云苓)15g     

中药加枳壳宽胸行气,调方。

茯苓(云苓)15g     枳壳(炒枳壳)15g  

患者11月9日行冠脉造影,明确三支病变,PCI风险极大,拟转大学城心血管外科行冠脉搭桥手术。

完善术前准备,停用阿司匹林、波立维,改低分子肝素抗凝,同时加用唯嘉能营养心肌。

中药续守前方。

患者以胸闷、胸痛为主要特征,当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证属气虚痰瘀阻络。

患者精神疲倦为气虚、精神失养之象;

胸闷痛为痰瘀内阻,闭阻心脉,不通则通之象;

恶心为水液运化输布失调,聚而生痰,痰浊阻滞中焦之象。

舌淡暗,舌底脉络迂曲,苔白微腻,脉弦滑为气虚痰瘀阻络之征。

综上所述,本病病位在心,与脾密切相关,病机为气虚痰瘀络阻,病性为本虚标实。

案10.曾某女61岁入院日期2014-06-17采集于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

患者2年前突发活动后胸闷伴胸痛,胸痛持续2-3秒后消失,稍有气促,无肩背部放射痛,无头痛头晕,无肢冷汗出,无晕厥,未予以重视及系统诊治。

近期患者自觉胸闷痛,气促等症状反复发作,今日遂至我院就诊,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拟“可疑冠心病观察”收入我科。

神清,精神疲倦,胸闷,稍有气促,活动后明显,口干,无口苦,纳眠可,二便调。

舌暗红,苔腻稍黄,脉弦滑。

1.冠心病2.糖尿病3.手术史(胆囊切除术)

中医方面以“标本兼治”为则,以“益气化痰,活血化瘀”为法,中药方剂予温胆汤加减

法半夏15g       竹茹15g        枳壳(炒枳壳)10g

茯苓(云苓)15g     炙甘草5g        陈皮10g

五指毛桃(五爪)15g   三七片(田七片)15g   川芎(制川芎)10g

二诊,续服前方。

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无胸闷气促,无胸痛头晕,请示上级医师后,予办理出院。

带药如下:

麦芽10g  

共7剂。

患者老年女性,以“反复胸闷2年,加重2天”入院,四诊合参:

辨为“胸痹”,证属:

“气虚痰淤阻络”。

患者七七则天癸竭,脏腑精气亏虚,正气不足。

精神疲倦为气虚,正气不足之象。

胸闷气促为瘀血内阻,胸阳不振之象;

口干为脾气虚,水谷津液无法上承所致;

舌暗红,苔白腻,脉滑均为气虚痰瘀阻络之象。

综上所述:

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肾相关,病机为气虚痰瘀阻络,病性属本虚标实。

案11卢某女75岁入院日期2011-07-26采集于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

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胸闷痛,呈压榨感,多于夜间睡眠时发作,伴有心悸、气短、左肩背及左上肢放射痛,每次持续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自行服用丹参滴丸等药物后可缓解,未进一步就诊,平时快走及上3楼可有气促,无肢肿,2010年2月患者因“头晕、头痛”于我院针灸科住院时查心电图:

T波改变;

动态心电图:

部分时间CM5、MaVF可见ST段改变、CM5、MaVF可见持续性T波改变,诊断考虑“高血压性心脏病”,治疗以雅施达口服降压,泰嘉口服抗聚,欣康口服扩冠,康忻口服降压、控制心率,胸闷症状可缓解但反复发作。

2011年5月30日患者胸闷痛症状加重,遂至我院住院治疗,当时诊断为“冠心病”,于6月3日于LCX行PCI术,予抗聚、强心、利尿、减轻心脏负荷、降压、降脂稳斑等治疗后好转出院;

出院后患者仍时有胸闷不适,近4天来患者胸闷痛发作次数增多,气短,伴有左肩、背部放射痛,服用硝酸甘油未明显缓解;

现患者为求进一步系统诊疗,由门诊拟“冠心病PCI术后”收入我科。

神清,精神稍倦,胸闷痛,心悸、气短,头晕头痛,偶有胃脘疼痛、反酸嗳气,口干,纳眠可,二便调。

舌淡暗,苔白腻,脉弦。

西医诊断 

1.冠心病(三支病变PCI术后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Ⅱ级)2.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组)3.2型糖尿病

胸痹(心脾气虚,痰瘀阻络)

瓜蒌皮15g       薤白(太白)15g     三七片(田七片)10g

法半夏(法制旱)10g   枳壳(炒枳壳)10g    竹茹10g

白术15g        茯苓(云苓)15g     甘草(甘草粒))5g

党参(熟党)15g     黄芪(北芪)15g     

患者口干,眠差,舌淡,虚象明显,加用柏子仁、酸枣仁、远志益气安神。

党参(熟党)15g     制远志(远志)15g    酸枣仁(熟/炒)15g

柏子仁15g       黄芪(北芪)15g     

8月15日患者诸症状消失,无胸闷发作,生命体征平稳。

带药出院。

汤剂如前方7剂,另带沐足方3剂如下:

吴茱萸6g        肉桂6g         天麻(天麻片))10g

钩藤10g(后下)     牛膝(怀牛膝/)30g    夏枯草10g

川芎(制川芎)30g    

患者老年女性,因“胸闷痛”入院,四诊合参,属祖国医学“胸痹”范畴,证属“心脾气虚,痰瘀阻络”。

缘患者年过七十,脏腑精气亏虚,气为血之帅,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则行血无力,血行迟滞成瘀,气虚脾失健运,痰浊酿生,痰瘀互结,阻滞心脉,故发为本病;

精神疲倦为气虚之象。

胸闷痛、心悸为正气亏虚,痰瘀痹阻心脉,心脉不畅之象。

气短为正气亏虚之象。

头晕头痛为正气亏虚,痰瘀痹阻清窍,清窍失养之象。

胃脘疼痛、嗳气、泛酸为正气亏虚,痰浊内阻中焦之象。

口干为气虚之象。

舌淡暗,苔白腻,脉弦为心脾气虚,痰瘀阻络之象。

综上,本病病因年老体衰,病位在心,与脾肾相关,病性属本虚标实,病机为心脾气虚,痰瘀阻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