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8398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Word格式.docx

《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Word格式.docx

  现收现付制有其自身的明显优势,如收支关系明确、资金无贬值风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压力小以及社会互济功能强等。

不过,其正常运行又对经济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如合理的人口结构和稳定的经济状况等。

现收现付制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代际转移支付容易割断养老金缴费与支付之间的联系,即缴纳养老保险费和享受养老金的主体分属两代,这样很容易弱化企业的缴费动机,不利于资金的筹集。

同时,在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数量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使得在职职工压力加剧,而此时若没有专门积累的储备资金就很容易出现支付危机。

  苏联解体后,俄经济陷入长期危机之中,现收现付制已经无法为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险并发挥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

“俄罗斯的现实情况表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已无法保证老年人获得正常的生活费用,已经不能起到社会和经济波动的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从而也就意味着该制度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因此,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了正常运行的基础,这迫使俄罗斯政府对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以建立一种适应本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

”②

  

(二)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危机对国家养老保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俄人口及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

持续的低出生率使得俄人口形成一个突出的“倒金字塔”型结构,社会劳动力储备日益减少。

1993~2005年,俄人口总量连续13年持续下降,境内常住人口从1992年的1.48326亿下降到2005年年初的1.43474亿,减少485.2万人,下降3.27%。

目前,俄人口的自然增长轨迹依然处于下降通道之中③。

  “俄罗斯的……老年抚养比总体上高达34%—36%。

同期世界上老龄化趋势比较严重的国家其老年抚养比分别为:

日本17.2%-24.2%,英国24.1%-24.3%,德国21.7%-23.7%,法国21.3%—24.8%。

从国际比较来看,俄的老年抚养比处于极高的水平,这表明俄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已经非常严重。

”④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化过程中,如何制定一个与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老龄化危机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俄须要面临的一个难题。

普京在2006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

政府要制定一个详细的、为期10年的庞大的财政补贴计划,并且将优先安排社会养老资金。

  普京建议2007年政府将养老金提高20%。

俄退休基金会新闻处称,2007年俄养老金将平均增长451卢布。

预计,2007年养老金实际增长水平将超过通货膨胀率7个百分点。

根据退休基金会2007年的预算方案,2007年计划分两个阶段增加养老金中的基本部分。

从4月1日起养老金的基本部分将提高7.5%;

从10月1日起养老金基本部分将定为1260卢布,相当于增长’13.2%。

同期,各类国家补助也将提高(社会扶助金、残疾金和发放给卫国战争老战士的补助、发放给牺牲的服役军人的遗孀及其父母的抚恤金)⑤。

  (三)经济发展的波动性要求国家加大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力度与投入

  苏联解体以来,俄经济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经济总量大大低于原苏联时期。

“随着人均GDP的下降,俄罗斯政府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如果政府坚持固定的养老金缴费率不变,就会使总缴费数额下降,将直接导致老年人口所得养老金的减少;

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提高养老金缴费率,就会直接减少劳动人口的可支配收入,将会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生活水平并挫伤其缴费的积极性,将导致缴费人数的减少。

”⑥“由于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人口出现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并且经济陷入长期的危机之中,导致1995-1998年养老金的平均给付水平大幅度下降,仅比最低生活费高出1%-16%;

而1999年之后养老金的平均给付水平更低于最低生活费,这意味着众多依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年人将难以维持生计。

”⑥在俄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发展停滞加上高通货膨胀率,对本来就已经运行困难的养老保险制度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高通货膨胀率大大降低了养老金的实际购买能力,使以领取养老金为生的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降到了最低点。

它使俄政府维持老年人生活水平的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支付方法根本无法应对高通货膨胀率导致的实际购买力低下的问题,养老金即使进入消费领域也无法拉动内需的增长。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俄经济又陷入低迷状态,此时迫切需要拉动内需以刺激经济发展。

而如何使养老金投入社会经济的循环过程,为扩大社会内需做出贡献,这无疑是政府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于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就相应提上了议程。

  普京继任俄罗斯总统以来,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度上涨,俄获得了大量石油美元,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专门的稳定基金以支持国内各项社会事业的改革,其中就包括1997年提出的“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当然,由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原先“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二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

  

(一)第一阶段:

以市场化作为改革方向

  原苏联实施的养老保险模式属于典型的国家保险型养老保险,其主要特点是:

养老保险制度与生产资料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养老保险由于会组织进行决策与管理,范围覆盖全体公民;

养老保险的资金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个人不需交纳保险费。

原苏联的养老保险总体上只有基本养老金一个层次,而且养老金的发放并不根据物价和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进行定期调整。

  俄政府于1990年通过了《国家养老金法案》,1991年12月27日又颁布了《退休养老基金法》,从而确立了国家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

  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从完全由国家拨款的退休金分配制逐渐过渡到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养老金分配制。

上述法案以市场经济为立法基础,旨在建立起同市场经济原则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其主要特点有:

  1.养老保险同国家预算脱钩,通过俄联邦预算外自治养老基金(PFR)进行管理,不得挪作他用,基金的日常开支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

  2.养老金给付额根据参保年限和工资水平确定,每3个月根据物价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实行养老金指数化,以减小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

  3.养老金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分担,养老金给付水平由法律规定,政府、劳资双方以及养老基金之间的任何协议都不得改变法律规定。

  从实质上看,这种改革方案是把国家包揽式的现收现付制变为多方共同负担的现收现付制,其基本形式仍然是现收现付制。

随着人口老龄化,退休人员增多,国家养老基金的缺口变得越来越大。

企业除了要缴纳养老基金外,还要按照职Ti2资的10.5%来负担职工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许多不堪重负的企业为了少缴费,纷纷隐瞒职:

工收入。

再加上企业缴费情况与本单位职工领取养老金不挂钩,时常会造成拖欠缴费,从而造成这一阶段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案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

  “苏联解体初期,旧的养老金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被继承下来,但其存在的基础在经济体制转轨剧烈的震荡中受到极大破坏,俄罗斯政府也逐渐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预算外养老基金、多方共同分担、养老金指数化等,但是一方面国内经济动荡,特别是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另外更深层的原因是改革后的制度没有摒除现收现付制的实质,因此改革的成效不甚明显。

归纳起来,这一阶段俄罗斯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受到制度上的缺陷和改革环境不稳定的双重阻碍,步履维艰。

”⑦

  

(二)第二阶段:

建立“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

  1995年俄政府同意采纳世界银行的“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思路,并着手制定新版本的养老保险制度。

1997年俄公布了调整后的“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思路,可以说这是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分界线。

新版本的养老保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支柱:

社会养老保险。

仅提供给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特困人群,其资金由政府财政提供。

  第二支柱:

强制养老保险。

它是养老保险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国家为所有退休人员建立个人账户,提供养老保险,其资金来源于受保者的缴费以及基金的收益。

  第三支柱:

补充养老保险。

它是私人管理的退休计划,所有人员都可以自愿参加。

  “三支柱”体系中,第一支柱其实是政府对社会困难群体的救助措施。

第二支柱包括两部分:

现收现付制部分和基金制部分。

现收现付制部分采用名义规定缴费(NDC)账户形式,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和企业缴费(2002年企,业缴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4%);

基金制部分则采用规定缴费(DC)账户形式,资金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缴费。

基金制部分的缴费比例将逐渐上升,最后与现收现付制部分持平。

参保人员在达到退休年龄后,可按月领取个人账户中积累的资金(包括DC和NDC)及其投资收益,以保证退休后的生活。

第三支柱采用基金制的运营方式,使职工在得到基本生活保险之外,还可根据个人意愿来购买补充养老保险,以便灵活调整退休后的生活。

为了进一步鼓励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俄政府先后采取了一些减免税收的措施,并且还允许私人基金进入养老保险行业,以改革原先公有养老储蓄基金运作效率和收益低下的问题。

  但是由于199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这种“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也无法得到很好的落实。

  (三)第三阶段:

建立新税制,进一步完善

  “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由于突发而来的1998年金融危机,原先设计的“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制度创新作用。

同时,迫于当时严峻的经济和金融形势,这种“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2000年普京总统上任后,俄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其中首先进行的就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税制改革。

  2001年年底,俄开始落实“三支柱”养老保险新制度。

政府连续出台了4个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联邦法案,分别是12月15日的第166号《俄罗斯联邦国家养老保险法》、第167号《俄罗斯联邦强制养老保险法》、12月17日的第”3号《俄罗斯联邦劳动保险法》以及12月31日的第198号《俄罗斯联邦税法及关于税收和保险缴纳金规定的增补与修正》。

此时的“三支柱”制度与1997年的构想有所不同,进行了改进与完善,如放弃采用建立在现收现付制基础上的名义规定缴费。

另外,养老保险的缴费形式也发生了新变化,第198号联邦法规定,养老保险由缴费形式变为按统一社会税的形式缴纳,统一社会税属于联邦税种之一,就像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社会保险税。

统一社会税的开征标志着俄罗斯自1903年开始实行的社会保险系统的巨大转变。

它把原来的3种国家预算外基金,即养老基金、社会保险基金、强制医疗保险墓金的保险费合并到一起。

目前,统一社会税按工资总额的35.6%征收,其中28%用于养老基金,4%用于社会保险基金,3.6%用于强制医疗保险基金。

由于养老保险分成了三部分,相应的纳税也要分为三部分。

前述用于养老基金的28%这部分统一社会税的一半(即14%的部分)作为养老金基础部分的保险费交人联邦财政部门,并通过联邦财政预算的方式予以发放,另外一半作为养老金保险和积累部分的保险费⑧。

这些都标志着俄对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

  之后,俄卫生和社会发展部部长祖拉博夫在一次研讨会上透露,他已建议政府恢复征收“无子女”税,以帮助国家对有子女家庭提供支持,并以此激励俄公民多生子女。

早在1941年,苏联就曾规定:

每名20—50岁的男性公民和每名20~45岁的已婚女性公民,除去健康原因没有生养子女的,须按照工资的6%上缴“无子女”税。

俄国家杜马卫生委员会副主席格拉西缅科也表示,俄立法机椅目前正在研究恢复征收“无子女”税的动议。

不管“无子女”税能否得到俄杜马的通过,俄政府都已经开始从整个人口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社会的养老问题。

  2006年7月6日,俄总统普京通过互联网回答了全球网民的提问,“在过去的几年,从2002年到2006年,俄罗斯的养老金名义上涨了2.4倍,实际上涨了1.4倍。

我们正计划再增加养老金金额。

”⑨从2006年8月1日起俄养老金中的保险部分提高6.2%。

俄政府总理米哈伊尔·

弗拉德科夫在2006年7月31日签署了相应法令。

根据这一法令,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养老金中保险部分的指数每半年(6个月1次)至少增长6%。

这样,养老金的联邦法律标准得到了执行。

  从2006年4月1日起国家将养老金中的基本部分和保险部分分别相应提高了8.5%和6.3%。

俄81%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平均增长了201卢布,达到近3000卢布⑩。

  普京总统自2000年执政以来,一直都非常重视人口与养老问题,俄的养老金问题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进一步完善主要是在普京总统任期内解决完成的。

普京执政后,在2000—2002年的3年间将多年积欠的工资和养老金全部补发到位,同时大幅提高养老金水平。

2004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俄民众把普京总统在解决拖欠工资和养老金问题上的有效做法评为其任期内最伟大的成就。

三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1990年起就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方向,在1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虽然出现了较多问题,但也摸索到一些规律,并初步建立起一套符合俄本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与俄有相似的一面,如巨大的转轨成本负担,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等,因此,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在新旧养老保险制度交替过程中要注意解决转轨成本问题

  普京执政后便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其中首先进行的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税制改革,这主要得益于当时俄国内日益好转的政治、经济形势。

2001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俄借此机会用石油出口换回巨额收入,并且建立了专门的稳定基金用来支持并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改革,如清理长期拖欠的工资和养老金、大幅度提高工资与养老金水平等。

  另外,普京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的相关政策,使增加了的:

丁:

资和养老金通过各种渠道流人物质生产部门,以促进经济增长。

2001年,俄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其中国民:

工资和养老金的大幅增加成为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

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2001年年底,俄开始落实“三支柱”养老保险新制度,并连续出台了4个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联邦法案,直到此时俄才最终实现了对原苏联时期一直沿用的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可见,在新旧养老保险制度交替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解决转轨的成本问题,否则,出台的改革措施与政策将无法应对各种突发的经济或政治事件。

例如,1998年的金融危机就使俄刚出台的“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方案无法得到执行与落实。

  目前,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已达2.5万亿元人民币,2005年劳动保障部部长郑斯林表示,国家已成立了专门部门负责养老基金,这个基金由国家出资作为养老金的战略储备。

  当人口老龄化高峰来临时,如果养老资金不能平衡,就将动用这笔基金作为养老金的补充。

  在向市场经济大步迈进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如何解决空账运行的难题,从而进一步解决中国养老改革过程中的转轨成本问题将是中国无法回避的一个课题。

  

(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切莫急于求成

  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依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的同步进展。

只有当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改革相配套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才能取得更大的进展。

在叶利钦执政时期(1991—1999年),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效不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改革的配合,建立在现收现付制基础上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就迟迟无法进行根本的变革。

  中国未来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也不能脱离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历史传统。

过去10年世界不同国家的改革经验表明:

没有普遍适用的解决方案,各国可以根据各自国情选择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有效的养老保险体系。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变革进程中,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处于急剧变革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养老保险责任由国家、单位逐渐转向社会,同时,家庭养老的功能也在逐渐弱化。

因此,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在建立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切莫急于求成。

否则,将有可能像俄罗斯那样,1997年虽出台了极具新意的“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但由于各种相关配套的政治、法律、税收政策与措施没有同步跟上,再加上199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这一新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无法得到落实。

  (三)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要多层次,尽量避免绝对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俄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初就确定了养老金给付额应根据参保年限和工资水平且每3个月根据物价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和养老金指数化等原则,以改变原苏联时期养老保险只有基本养老金一个层次和养老金的发放没有进行定期调整的制度设计的弊病。

1997年进行了“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到2001年年底,又开始落实“三支柱”养老保险新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的日益完善使得老百姓不用担心老有所养的问题,在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敢于花钱,使养老金得以流人社会消费领域,从而拉动了国内需求,促进了俄国内经济的增长。

为了让国民有更多的选择,普京政府不仅设立了公有的退休储蓄基金管理公司,而且还允许私人基金管理公司吸纳居民的退休储蓄基金。

这就让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自己的补充养老保险。

  世界银行认为,多重支柱的设计方案是养老保险改革的最佳方案,因为这一方案更具灵活性,能更好地解决不同养老保险体制面对的不同风险。

预付资金和市场化投资被认为是大多数改革的关键因素,但融资有限问题也非常尖锐。

就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险而言,应该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险制度这种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也将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国民的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

农雪梅)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注释:

  ①程亦军:

《俄罗斯人口现状与人口政策》,http:

//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4571646.html

  ②边恕、孙雅娜:

《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改革趋势》,《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3期。

  ③程亦军:

  ④同②。

  ⑤《明年俄养老金将增长451卢布》,http:

//msnCWS.cn/eguoxinwen/eluosi—shehui/20060825/41521740/html

  ⑥边恕:

《双重危机下的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第3期。

  ⑦邓晖:

《从苏联到俄罗斯:

养老金制度改革之译述》,《世界经济情况》2005年第24期.

  ⑧《俄罗斯的退休金制度改革》,中宏数据库俄国独联体库,2004年3月23日。

  ⑨《俄罗斯总统普京答全球网友主要内容(三)》,http:

//www.xinhuanet.eom

  ⑩《俄罗斯人养老金中的保险部分提高6.2%》,http:

//msenews.cxffeguoxinwen/eluosi—shehui/200660801/41507274/html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7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