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4519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曾子在儒学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2.曾子轶事

啮指痛心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

(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

母亲说:

“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

3.了解曾子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

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人为贵

《曾子·

大孝》说:

“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

”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

《小戴礼记·

礼运》中说:

“人者五行之秀气也。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

“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天论》)。

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4.了解《大学》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的核心思想:

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

5.解题

明确题目是编者加的。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三、诵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本末(mò

)壹(yī)

(二)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自读:

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活动一: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大学之道:

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②明明德:

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③亲民:

亲近爱抚民众。

④止于至善:

达到道德修养的境界。

⑤知止而后有定: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⑥静:

心不妄动

⑦安:

性情安和

⑧虑:

思虑精详

⑨得:

处事合宜

⑩本末:

“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

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⑪道:

规律

释义: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

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

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

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

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活动二:

问题探究

1.概括内容及作用。

明确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

明确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3.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

明确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

【思考2】研读第二段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①齐其家:

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②修其身:

修养自身的品性。

③致其知:

获得知识。

④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⑤知至: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⑥庶人:

指平民百姓。

⑦壹是:

一律,一概。

⑧本:

根本。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明确提出“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

2.“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

“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思考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思考4】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

明确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①积极的影响:

《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标准理想。

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的影响:

《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

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

同时,“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

【思考5】拓展阅读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

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

“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

“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大学》节选)

译文:

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

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

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

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

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

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

《康诰》上说:

“天命不是始终如一的。

”德行好的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天命。

《楚书》上说:

“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德行当做珍宝。

”舅犯说:

“流

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挚爱亲人当做珍宝。

【问题】:

这一部分的主要的思想主张是?

明确以德为本。

五、艺术感悟—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技法指导】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

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分析】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六、名句积累

1.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2.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4.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5.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6.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7.人一能之,己十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8.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9.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10.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11.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七、阅读与思考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

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

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

《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

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

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

“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

“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

“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

“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

“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

“气容肃”,不喘大气;

“色容庄”,神色庄重。

《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

“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

“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

“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

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拜访他人、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

《礼记》说:

“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

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

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

《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

“长者不及,毋傀言”,如果是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提及;

“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

“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

《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的概念,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类似,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

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八、作业

阅读上面的材料,谈谈你对“古礼今用”的看法和观点,不少于400字。

《大学之道》知识点

大学之道:

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

一是“博学”的意思;

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

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

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亲民:

《管子·

形势解》:

“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

“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知止:

知道目标所在。

得:

收获。

齐其家: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修其身:

致其知:

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

格物:

庶人:

壹是:

都是。

本:

末:

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

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

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

《高中高二语文上册《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原文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

)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cù

)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sāng)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

)帛矣。

鸡豚狗彘(zhì

)之畜(xù

)(牲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xiá

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

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板书题目]

二、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

o)战弃甲曳(yè

)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

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

ng)死无憾鸡豚(tú

n)狗彘(zhì

然而不王(wà

ng)者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于国尽心结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导朗读: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

“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

“何也?

”尽心了,但民不加多。

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从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诵读二、三、四段。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

读起来应从容不迫。

“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请学生朗读。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于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

五、作业

1.背诵前两部分。

2.理解常用实词、虚词。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从应试角度出发,似乎应注重文言字词,而这样的课会显得较枯燥.而对学生而言,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方法便是诵读。

《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语法简单,学生很容易读懂。

因此,我把诵读指导作为主线,采用思想串字词的模式,在串讲中突出重点字、词句,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基本成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