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4795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

在《丑小鸭》《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

作品想像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3、 

正音解词:

愚蠢chǔn 

滑稽 

jī 

陛下bì

 

赏赐cì

头衔xiá

爵士jué

御聘yù

 pì

n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hè

 

(l)不惜:

本课指不觉得可惜,舍得。

(2)炫耀:

本课指夸耀。

(3)称职:

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

称:

适合。

(4)愚蠢:

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

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救药:

用药救活。

(6)妥当:

稳妥适当。

(7)华丽:

美丽而有光彩。

(8)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骇:

惊吓。

(9)随声附和:

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

形容毫无望J见、一味盲从。

附和:

跟着别人说。

(10)勋章:

一种较高等级的荣誉证章。

三、录音范读

要求:

1、巩固生字词的读音及解释。

2、找出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代表性的人物?

3、这则故事在讲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请你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

四、根据提示,分角色朗读:

(1)旁白:

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2)皇帝:

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3)骗子:

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4)老大臣:

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5)诚实的官员:

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6)骑士们:

随声附和。

(7)典礼官:

讨好皇帝,语调温柔。

(8)百姓们:

不敢说真话,心里明白。

(9)小孩子:

天真单纯,高声叫了出来。

(10)小孩的父亲:

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五、整体感知。

(1)、能用一些词语概括《皇帝的新装》一文语言留给你的深刻印象吗?

有关童话故事的主要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来勾连、概括的话,你会选用哪一个字呢?

(2)、再用一句简洁的话浓缩故事情节。

六、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探究)

1、 

请按照“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第1小节)故事破题,介绍故事的主人公。

第二段(“有一天”至“一直搞到深夜”)故事展开,叙述骗子利用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诱他上钩。

第三段(“我到很想知道”至“封他们为‘御聘织师’”)故事发展,叙述骗子怎样施展伎俩,先发制人,大臣、官员和皇帝怎样受骗而互相欺骗。

第四段(“第二天早上”至结束)故事推向高潮,叙述皇帝穿着“新衣”,举行游行大典,小孩的真话戳穿了骗局。

2、分析文章结构,大致梳理情节脉落。

情节 

皇帝

引子 

皇帝爱新装 

开端 

骗子做新装 

发展 

君臣看新装 

高潮 

皇帝穿新装 

结局 

小孩揭新装 

3、按照以上结构复述课文(按照情节发展的线索用连贯的语句复述课文,注意突出关键性的情节和细节。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七、小结:

复述课文有三种形式:

一是简要复述,抓住课文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二是详细复述,除根据课文主要情节外,还有记住一些关键词语,使复述尽量接近课文;

三是创造性复述,大体技课文情节,可用自己的语言,增添生动的细节复述。

课文“爱新装”比较简单,可用详细复述。

“做新装”比较长,可用简单复述。

八、板书 

皇帝的新装

(1) 

(2-4) 

(5-22) 

(23-30) 

(31-结局) 

九、课堂练习

1.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常通过 

和 

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作者是 

(国家)作家 

(姓名),他的童话作品还有 

、 

等。

十、作业

1.巩固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人物,并试着分析性格。

第二课时

1、通读课文,品味语言。

2、进一步感知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分角色朗读课文,品味人物语言心理。

根据所给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一、自学研读

1、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

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哪些语句最能体现?

“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可能吗?

这个夸张有什么效果?

2、引导学生阅读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写骗子向皇帝行骗。

骗子怎样诱使皇帝上当?

(2)皇帝听了骗子的话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

二、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探究) 

1.提问:

两个骗子为什么要装模做样赶夜工?

因为他们要赶制新衣,让皇帝穿着参加游行大典。

2.提问:

课文怎样写两个骗子献上新衣的?

用动作描写“各举起一只手”;

用语言描写,用比喻夸新衣的优点。

3.提问:

皇帝穿衣时,明明没有穿东西,为什么要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写皇帝穿衣时的丑态,来表现皇帝自欺欺人。

4.提问:

大家为什么都称赞新衣?

写出他们的阿谀奉承,自欺欺人。

5.请几个学生复述“穿新装”一段。

其他同学评价。

6.提问:

皇帝穿着“新装”开始游行,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怕招来杀身之祸或怕别人知道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7.提问:

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小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8.提问:

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儿发抖?

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

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9.请几个学生复述“展新装”一段。

10提问:

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

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项。

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

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

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

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

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11.提问:

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

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大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

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三、重点阅读第三部分。

(l)骗子在装模作样地“织布”,皇帝也一心惦记着那衣料。

他为什么先派大臣去看衣料?

为什么“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2)课文怎样描写老大臣看衣料?

老大臣为什么不说真话?

(3)课文描写另一位官员着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着布料有什么异同?

为什么?

(4)课文写出皇帝怎样去看布料和看布料的情景?

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为什么心口不一?

四、1.品味文章重点词语或语段。

(1)第一位受命去看布的老大臣,第一次“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第二次说他“眼睛越睁越大”,第三次说他“仔细地看”。

阅读各段,说说他三次不同“眼看”背后的心理活动。

第一次把眼睛睁得特别大,一是因为太过突然,发现自己看不见任何东西而感到恐慌,二是内心不相信这是事实,睁大眼睛想把它赶快看清楚。

第二次骗子叫他走近一点看,他的眼睛越睁越大,反映出老大臣仍心存希望,希望看仔细一点能发现什么。

第三次写他仔细地看,主要是装模作样,心理的活动就是决不能让人看出他看不见布料,而要表现出他在认真欣赏布料。

语言运用的恰到好处。

(2)为什么第一个说出真相的是孩子?

孩子一旦说出了真相,大家就都相信了,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因为孩子的心灵纯洁,天真无邪,没有成年人那么多私心和顾虑,于是毫无顾忌地说出了真话。

当然,这个孩子不是具体的某个人(童话塑造的对象往往是事物普遍性的代表),也不是非孩子不可,大人也可以说真话。

但是用孩子与成人世界作对比,更有揭示世俗虚伪的重要意义。

首先说明这个谎言不堪一击,不难识破,只要有人的正常感觉就能辨识真相。

是因为私心制约了自己,蒙蔽了自己。

其次也说明,这个谎言的制造者抓住了人们愚蠢或不称职以及私心导致的自欺欺人的一面。

总之,不是说所有谎言骗住大家都因为大家有私心,有的是谎言的制造者掩盖了真相,众人不了解真相导致的。

但一旦真相捅破,任何谎言都是不堪一击。

2.多侧面评议“骗子”。

(1)本文除了那个愚蠢的皇帝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骗子。

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深信不疑,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

(请从两个方面评价)

a.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b.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c.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d.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

e.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五、人物分析(想一想 

议一议)

我们常说做人首先要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别让谎言蒙蔽了我们的慧眼,别让虚伪侵蚀我们的心灵,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想一想 

议一议”。

下面的问题:

1、读完课文之后你觉得谁最是可笑的?

谁是最可恨的?

谁是最卑鄙?

谁又是最可爱?

(找出证据来)

最可笑者 

皇帝:

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虚伪

最可恨者 

骗子:

狡猾伪善

最卑鄙者 

大臣:

虚伪愚昧、阿(ē)谀(yú

)奉承、自私

最可爱者 

孩子:

纯洁天真、无私无畏、直言不讳

2、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大臣们:

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

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王位。

老百姓:

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说真话有危险,但心里却明白。

狡猾伪善(虽然骗子是最可恨的,但是在这里骗子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一把“解剖刀”的角色。

通过他们照出了皇帝及大小官吏们的丑恶灵魂,解剖了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病态社会。

六、归纳主题

1.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讽刺了封建统治阶段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

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七、课堂小结: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

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文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八、板书:

皇帝受骗

骗子行骗

官员助骗

百姓传骗

孩子揭骗

九、作业:

同步训练

第三课时

1、进一步朗读课文,巩固理解童话主题。

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一、回顾课文 

1、引导学生阅读“穿新装”、“展新装”部分。

(1)课文写出骗子装模作样地忙了一个整夜,“缝好”了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服”以后,怎样写出皇帝换上“新衣”?

(2)皇帝在大群官员的陪同下,穿着“新衣”——赤裸全身游行起来了,老百姓的反应如何?

(3)为什么小孩子能说实话,老百姓先说假话最后也能说出实话?

(4)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真话以后的反应如何?

他为什么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他为什么不将游行结束呢?

2、课后练习一

(2) 

体会几个人的不同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描写的作用 

圈点勾画出描写皇帝的爱好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分析用笔的精妙。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极尽夸张,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皇帝想。

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这段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

这可骇人听闻了。

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

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

”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4)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

“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2)从全文来看,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而大臣和一般老百姓呢?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怎样?

(3)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对当时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态度怎样?

二、合作探究

1、通过口头复述和分角色朗读,体会语言口语的特色。

简单复述一下第一、二、三部分的故事内容和情节,然后转入第四部分,指定一两位同学回答提出的问题。

要求明确:

在封建专制下,老百姓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不敢讲真话。

只有纯洁、天真无邪的小孩才敢于说出真话。

皇帝最后还要坚持把大典举行完毕,更说明他的虚伪、愚蠢。

小孩的真话,像一把匕首,戳穿了骗子、老大臣、官吏和皇帝自欺欺人的鬼把戏,这真话,就是真理,就是力量。

这篇童话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

2、引导学生回顾人物特点。

本文刻画了皇帝、官员和两个骗子。

主要表现什么人物?

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主要表现皇帝和官员。

表现了皇帝奢靡愚蠢(板书:

皇帝奢靡愚蠢),官员阿谀逢迎(板书:

官员阿谀逢迎),全都虚伪透顶(板书:

全都虚伪透顶)。

3、根据以上回顾,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理解童话的艺术特点。

(1)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本文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板书:

丰富想象大胆夸张)。

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2)本文想象丰富而且奇特,夸张大胆而且合理。

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为什么却又能够令人信服?

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

历史上穷奢极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做出逾乎常理、骇人听闻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

高官巨宦一味阿谀逢迎皇帝,只求保住官位,更是非常普通的现象。

童话家安徒生在这样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想象,展开大胆夸张,叙述出这样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形象,既有现实生活的充分依据,又表达了对这样的皇帝和大臣的强烈憎恶之情。

文中描写皇帝、大臣甘愿受骗、并且骗人,直到皇帝在游行中听到老百姓都道出了他在裸体游行的真相以后,还硬撑着把那丑剧扮演下去,都是人物特点的逻辑发展。

因而能够让读者信服,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

三、培养训练

1、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课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都极其荒唐可笑的。

皇帝光着身子试穿新衣,赤身露体的在大街上游行都是极度夸张的,你认为现实中有没有这种情况?

童话是生活的反映。

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封建时代,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

昏君确是穷奢极欲,荒唐可笑;

大臣们也都明哲保身,自欺欺人,阿谀逢承,被愚弄被压迫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而骗子们总是善于投机钻营,欺骗有术,而敢说真话的人往往反而倒霉。

因此,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发生。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

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计一个场景,将自己放在故事中。

3、请同学们就下面设定的情境,展开大胆想像,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像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有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想像一下,皇帝的反应)

(2)老大臣走后,两个骗子(想像一下骗子会说什么)

(3)城里的人们都在怎样讨论这种神奇的布料,说什么,想什么?

(4)皇帝看到新装后,回到宫里(想像皇帝想什么,做什么)

(5)游行大典后,皇帝回到宫中(想像他会怎么做)

(6)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或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节发展,骗子在安徒生的笔下他们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

运用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游行大典之后》。

四、课堂总结:

一篇《皇帝的新装》,一场欺骗的闹剧,在嘲讽、讥笑过后,总觉诙谐中寄寓着严肃的主题,催促我们去思考人性中那份脆弱的、易受社会浸染的纯美,如诚信、无私,该怎样去呵护、去坚持,让心灵家园永远烂漫、秀美。

愿这不会只是善良的翘盼。

五、教学反思

(1)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况?

请你就童话中小孩敢于说真话谈谈作品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老百姓出自安全考虑,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

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情况,我们要引以为戒。

(2)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

六、板书:

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无私无畏,敢说真话”

七、课堂作业: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写一篇小文章,400字左右)

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自己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