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4812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细胞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Word文档格式.docx

 )

(3)细胞学说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

2.请从分子水平上分析细胞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提示 

(1)直接原因:

构成细胞的蛋白质分子结构不同。

(2)根本原因:

不同个体的细胞中含有的DNA不同;

同一个体不同类型细胞的形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请从细胞的化学组成、结构、遗传物质、能源物质、增殖方式等5个方面归纳细胞的统一性。

提示 

(1)化学组成:

组成细胞的元素基本一致,化合物种类也非常相似(水、无机盐、氨基酸、核苷酸等)。

(2)结构:

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3)遗传物质:

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且遗传密码通用。

(4)能源物质:

都以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

(5)增殖方式:

主要以细胞分裂的方式增殖。

二、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识别显微镜的各主要部件

2.显微镜的使用

(1)低倍镜:

取镜→安放→对光→压片→调焦→观察

(2)高倍镜

“找”:

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目标

    ↓

“移”:

移动装片,使目标移到视野中央

“转”:

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

“调”:

调焦(转动细准焦螺旋;

视野暗,可调反光镜或光圈)

3.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视野的变化

 项目

镜头 

物像大小

看到细胞数目

视野亮度

物镜与载玻

片的距离

视野范围

低倍镜

高倍镜

[深度思考]

(1)如何区分目镜与物镜,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提示 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如何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提示 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简称“偏哪移哪”。

(3)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

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 前者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

后者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4)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位置?

提示

题组一 细胞学说的判断

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万提出的

B.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C.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D.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答案 B

解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万提出的,细胞学说的内容包括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

2.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胡克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软木塞薄片中的蜂窝状小室是真正的细胞

B.施莱登最先提出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C.施万最先提出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D.菲尔肖提出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存在的活细胞

答案 A

解析 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有多位科学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B、C、D三项说法都是正确的,但A项中胡克在自制显微镜下看到的软木塞薄片中的蜂窝状小室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细胞,而是已死亡细胞的细胞壁。

但他由这个发现提出了细胞的概念,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最原始的基础。

题组二 显微镜的使用

3.下图中甲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

和16×

字样、物镜标有10×

和40×

字样的镜头,乙图是在甲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

欲将乙图视野中处于右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放大640倍观察,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至右上方的细胞位于视野正中央

B.将显微镜的光圈调小,反光镜调成平面镜

C.目镜不需要换,转动转换器将物镜换成镜头③

D.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后,如果视野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解析 根据题干知,欲将乙图视野中处于右上方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放大640倍观察,首先要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至右上方的细胞位于视野正中央;

然后转动转换器将物镜换成高倍镜头③,但物像放大后视野变暗,故应将显微镜的光圈调大,反光镜调成凹面镜,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4.下列关于高倍物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因为藓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更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C.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要观察图1所示微生物,应把载玻片向图2中甲方向移动

解析 使用高倍镜时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视野,不能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A项错误;

为了使高倍物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更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B项正确;

换上高倍物镜后,禁止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可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C项错误;

要观察图1所示微生物,应把载玻片向图2中丙方向移动,D项错误。

5.用显微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是(  )

①目镜10×

 ②目镜16×

 ③物镜10×

 ④物镜40×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分析①②③④可知,放大倍数最大的组合是②④,因此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组合是②④。

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

(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4)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

考点二 细胞膜与细胞壁

1.质膜(细胞膜)的成分

2.质膜的选择透性

(1)质膜的功能:

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区分开的界面,只允许某种物质透过。

(2)质膜的功能特性:

具有选择透性。

3.质膜的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1)脂双层:

是流动镶嵌模型最基本的部分。

①主要成分——磷脂分子

②单位膜

a.图示

b.特点

(2)膜蛋白

①位置:

全部或部分镶嵌在脂双层中。

②组成:

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

③特点:

可以移动。

④功能:

a.控制某些分子和离子的出入;

b.起生物催化剂的作用;

c.起细胞标志物的作用。

(3)质膜的主要功能:

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免疫、细胞控制、细胞通讯等。

4.细胞壁

(1)植物和藻类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2)特点:

与细胞的选择透性无关。

(3)作用:

保护细胞和支撑植物体。

(1)同一生物体的细胞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

(2)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胆固醇最丰富( ×

(3)细胞膜的成分是恒定不变的( ×

(4)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 )

(5)细胞膜的流动性与ATP没有关系( ×

2.根据细胞膜的物质组成,推测细胞膜的组成元素有哪些?

提示 有C、H、O、N、P等。

3.用“

”表示磷脂分子,“

”表示蛋白质分子,“

”表示糖蛋白,请构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提示 如图所示

4.观察下列图示,写出三个图的信息交流类型。

提示 图1通过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化学递质)传递信息;

图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如精子和卵细胞)传递信息;

图3通过细胞通道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5.组成成分的鉴定实验

(1)用溶解脂质的溶剂处理细胞膜,细胞膜被溶解;

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

磷脂酶处理细胞膜,细胞膜被破坏。

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

提示 说明细胞膜中含有脂质成分。

(2)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膜被破坏;

制备细胞膜样液,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结果呈现紫色。

提示 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

6.结构及结构特点的分析实验

(1)将膜结构中的磷脂分子提取出来,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是细胞膜面积的两倍,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提示 说明细胞膜中磷脂分子为双层。

(2)采用荧光标记法,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做如图实验,

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提示 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题组一 细胞膜的成分、结构与功能分析

1.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蛋白质分子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答案 C

解析 A项,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项,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C项,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脂双层。

D项,细胞产生的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2.如图是一种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多数细胞上的①与组织液直接接触

B.图中③在不同的生物膜中的排布方式相同

C.图示模型建立在认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

D.组成物质④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解析 ①多糖参与构成糖蛋白,而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故大多数细胞上的①与组织液直接接触,A正确;

③磷脂分子构成生物膜的脂双层,B正确;

图示物质④代表糖蛋白,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单糖(葡萄糖),D错误。

3.细胞的膜蛋白具有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识别等重要生理功能。

下列图示中,可正确示意不同细胞的膜蛋白及其相应功能的是(  )

解析 A项,运输O2的血红蛋白分布在红细胞的细胞质中,不是在细胞膜上。

B项,T细胞不能分泌抗体。

C项,胰岛素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与胰岛素特异性结合,不能与胰高血糖素结合。

题组二 细胞膜的结构特性与功能特性的判断

4.下列关于细胞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组成不同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种类基本相同,但每种成分的含量不同

B.白细胞能吞噬某些细菌,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性

C.不具有流动性的细胞膜将不具有选择透性

D.不同细胞对同一种物质的吸收量不同,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性功能

解析 不同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种类大体相同,即都含有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但每种成分的含量却不同;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性。

功能特性是由结构特点决定的,如果细胞膜失去了流动性,也就失去了选择透性;

白细胞吞噬细菌,依赖的是胞吞作用,其结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不同细胞对同一种物质的吸收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5.生物膜在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图所示的过程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说明细胞膜具有信息传递功能

B.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图中所示细胞膜的识别功能依赖于膜上的载体蛋白

D.说明细胞膜具有物质运输功能

解析 图中所示细胞膜的识别功能是指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结合,不是载体蛋白。

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将化学递质排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物质运输功能。

1.与细胞膜相关的4个易错提醒

(1)组成细胞膜基本支架的物质是脂双层而不是蛋白质。

(2)各种膜所含的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与膜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这充分体现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膜的成分及含量不完全相同。

如动物细胞膜中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而植物细胞膜中含量很少或没有。

(4)细胞膜的组分并不是不可变的。

例如,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组分发生变化,糖蛋白含量下降,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

2.列表比较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性

项目

特点

原因

实例

影响因素

一定

的流

动性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部分蛋白质分子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运动的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融合、胞吞、胞吐

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细胞膜的流动性越大)

选择

透性

遗传特性

决定

载体蛋白的

种类、数量

选择透性

 

植物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

神经细胞对Na+的吸收和对K+的排出;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①内因:

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②外因:

温度、pH、O2等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考点三(活动) 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1.实验原理

(1)质膜允许某种物质透过的特性,称为质膜对该物质的透性。

(2)红墨水中的染料,质膜不允许透过,但煮熟的种子质膜被破坏,染料进入胚细胞从而使胚体着色。

2.实验步骤

(1)浸泡玉米籽粒

(2)沸水煮玉米籽粒

(3)染色

(4)冲洗

(5)观察:

观察籽粒中胚的颜色

3.结果与结论

(1)结果:

煮过的玉米籽粒胚体细胞着色深,未煮过的玉米籽粒胚体细胞着色浅。

(2)结论: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

题组 细胞膜选择透性的实验分析

1.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

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注射到活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

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

解析 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以保证物质选择性地出入细胞,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水溶性染色剂(PI)不是细胞所需物质,因而不能通过活细胞的细胞膜。

细胞死亡后,细胞膜及其他生物膜的选择透性丧失,溶于水中的物质(如PI)都可以通过,从而使细胞核着色。

2.将小麦种子浸泡在红墨水中10min后,取出剖开,发现胚为白色,胚乳为红色,这说明(  )

A.胚有活性,胚乳死亡B.胚已死亡,胚乳有活性

C.胚和胚乳均有活性D.胚和胚乳均死亡

解析 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红墨水不是细胞选择吸收的物质,因此活细胞不会被染色。

细胞如被染色,说明细胞膜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也就意味着细胞已死亡。

3.当植物组织受到不良条件的影响时,细胞的结构会遭到损伤而使膜的透性增加,结果是细胞内含物会不同程度地外渗,使外部溶液的电导度增大。

电导度的大小可以用电导仪进行检测(电导仪非常灵敏,空气中的CO2溶解于蒸馏水中、各种杂质以及温度都会影响测量结果,从而带来实验误差),细胞膜的透性变化愈大,表示受伤愈重。

①实验材料:

小麦幼苗。

②仪器与药品:

电导仪、冰水、水浴锅、烧杯、量筒、洗瓶、滤纸、蒸馏水。

③实验步骤

第一步:

取长势相同的小麦幼苗60株,去除残留组织,用蒸馏水反复冲洗三次;

第二步:

取6只烧杯,分别加入20mL蒸馏水,并编号为1、2、3、4、5、6号;

第三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

1、4号烧杯置于冰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步:

40分钟后取出,去除烧杯中的幼苗。

将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用电导仪测量烧杯中溶液的电导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请回答:

(1)第一步去除残留组织,用蒸馏水反复冲洗三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充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空气中的CO2溶解于蒸馏水中,从而带来实验误差。

在实验的设计中,为了校正这种因素带来的误差,本实验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防止幼苗上的各种杂质影响电导仪的测量结果 

(2)将60株小麦幼苗均分成3组,每组20株,分别置于1、2、3号烧杯中,4、5、6号烧杯中不放幼苗作为空白对照 2、5号烧杯置于室温下,3、6号烧杯置于热水浴中

(3)探究不同温度对细胞结构的伤害程度(或对膜的透性大小的影响)

(4)膜的透性(或外界溶液的电导度)

(5)每一个温度下都设置了不放小麦幼苗的空白对照

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验证

(1)染色剂进入实验

(2)色素透出实验

正常情况下,紫色洋葱细胞、各色各样的花瓣显现出颜色都是因为细胞液中有某种色素分子,若将有颜色的植物组织放入清水中,色素分子不能透出,若用高温、强酸或强碱处理则可导致原生质层失活,此时色素分子就会从细胞液中透出,外界溶液将呈现色素颜色。

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