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范文基础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4955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妻书范文基础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与妻书范文基础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与妻书范文基础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与妻书范文基础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与妻书范文基础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与妻书范文基础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与妻书范文基础版Word下载.docx

《与妻书范文基础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妻书范文基础版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与妻书范文基础版Word下载.docx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

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

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

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

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

(二)烈士生平简介。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

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

“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离东京回国,准备在福建起义响应。

到了香港,黄兴把他留下来协助广东革命事务。

于是他便停止了建州起义响应的.计划,专程回福建召集同志来香港参加广州起义。

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内。

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

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三)本文的.写作经过。

1.这封《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内容仅云: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

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这里所选的一封是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2.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

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

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

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

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

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

《与妻书》手稿,现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四)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己翻译文章

(五)检查翻译情况。

1.分段翻译文章(以学生翻译为主)。

2.解释重点词语:

(1)卿卿

(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独善其身

(6)汝幸而偶我

(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文章中所用的.典故

所谓“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诗句。

课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几处: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司马春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

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春衫”,当为“青衫”之误。

“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

语出《世说新语·

伤逝》:

“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

王悲不自胜。

简曰:

‘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曰: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

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

梁惠王上》。

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

抑汝能之乎?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

意思是极目远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

语出杜甫《寄越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归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

“骨化石”

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

“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

古传云:

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

”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破镜能重圆?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

“破镜重圆”,事见唐·

孟棨《本事诗·

情感》:

“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

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

‘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

’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

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

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

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照明月辉。

’陈氏得诗,涕泣不食。

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卒不忍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语出《孟子·

尽心上》: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

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

后用来指保持自身的节操;

只顾自身好而不顾大局。

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5.课文中时间的记法。

(一)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干支纪年,1911年。

三月,农历三日,当为公历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

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点。

(二)适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

(六)分析文章内容

--------DesignedByJinTaiColleg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