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5855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7版创新设计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的4大考点文档格式.docx

“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

”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

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

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部门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

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式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

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

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

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

青年人嘛!

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

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

“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

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

“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舍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

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并且说:

“……那也是很‘文学’的!

”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

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

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

“文革”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

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看到我,他又装着没看到我,我们擦身而过。

这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

“要从容啊!

”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骨肉长辈,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情,交换交换痛苦;

不能拉拉手,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

”这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内情。

好像是家乡土地通过他的嘴巴对我们两代人的关照,叮咛,鼓励。

日子松点的时候,我们见了面,能在家里坐一坐喝口水了。

有一次,他说他每天在天安门历史博物馆扫女厕所,“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

又有一次,他说,开斗争会的时候,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他的背上。

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

“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

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时间过得很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在河北磁县劳动了三年,我们有通信。

他那个地方虽然名叫双溪,有万顷荷花,老人家身心的凄苦却是可想而知的。

他来信居然说:

“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在双溪,身边无任何参考,仅凭记忆,他完成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

钱钟书先生,我们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

一次在我家聊天,他谈到表叔时说:

“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表叔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他的才能智慧、人格品质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想,是故乡山水的影响吧。

(本文有删改)

★请概括本文的主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

即“通过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的答题思路。

很明显,本文就是通过写沈从文先生生活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沈从文先生的人格魅力。

写鉴别日本钞票上的皇太子服饰,表现他的才华;

通过写“文革”时他对待苦难的态度,表现他的潇洒的心态。

综上所述,作者重温表叔沈从文人格魅力的同时,更流露出对他的敬意与缅怀。

答案 本文通过叙述沈从文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工作、生活,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从容潇洒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的尊崇和缅怀之情。

[思维建模]

概括散文主旨的解题方法

根据不同文体准确概括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

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

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答题范式:

文章主旨:

分两步走:

一是要概述文章内容,通过叙述(描写、塑造等)……;

二是要表明写作意图,表达(表现、寄托等)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考点二 概括局部文意3角度

局部内容要点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内容要点,也指概括多个段落(层次)内容要点。

内容涵盖层意概括、原因概括、特点概括等。

(1)对于直接概括某段段意题,如果有中心句或结论句,直接提取即可;

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中心句或结论句的,对此,首先要确定本段叙述或描写的对象,然后划分层次,提取各层关键词或把层意相加即可。

当然,更要注意该段与前后文的联系。

(2)对于多段落的层意概括题,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

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

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这种题型很多情况下与特点概括是一致的,可参见角度二的分析。

特点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及环境的特点(特征),是概括题中的常见题型之一。

审题要特别注意阅读区间的把握。

特点题的概括区间一般较大,不只在一段中。

答案语言一般为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这些词语可以从原文中提取,多数情况下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对一些人、物特点的概括,不要忘记形、神两方面。

1.(2015·

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

可是,我没听他的。

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说?

它特别火爆。

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

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

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

一点不混。

并且,也不奢侈。

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

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

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

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

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

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

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

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

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

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

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

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

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

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

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

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

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

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

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

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

你来我往,此起彼伏。

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

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

它什么都来:

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

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

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

原来,端午又到了。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

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

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

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通过对这家人生活风格的分析,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第③段写这家人生病,不过是每天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一日三餐的气味虽不如以前浓郁,但并未改变;

第④段写家人病愈,用羊肉汤补偿犒劳一下,以后的一日三餐仍照常进行。

即使在生病期间,仍一日三餐不断,认真生活,凸显出的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生活风格。

而且无论是生病还是痊愈,这种生活都没有被打断,更可见这种生活风格的“持恒”和“执着”。

答案 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

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局部文意概括3步骤

第一步:

定位。

审清题干→认准对象。

第二步:

筛选。

1.寻找区域。

找到相关材料的位置范围,要点要么在关键段中(总结段、过渡段),要么在主体段中,局部的要点一般在题目提示的限制段中。

2.切割分块。

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段落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再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第三步:

整合。

1.“三法”整合。

①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语句,重点理解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

②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对每个独立句意或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

③把写相同内容的句意合并为一类。

2.“抽条”分点列写。

在归纳整合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

1.关注提问模式

原因概括类题,题干提问时一般都有“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理由”等关键词,由此界定题型。

2.关注思维模式

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

散文大多是作家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

说到底,散文往往是一个因果复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要尽量把“因”找全。

3.遵循两个原则

就近和分

散相结合

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密集的区域,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

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

显性和隐

性相结合

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要点一般有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而“隐性要点”的寻找需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4.用因果法验证

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接起来读一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答案基本正确;

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位。

2.(2014·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陆 蠡

一个初冬的薄暮,弟弟气喘吁吁地从外边跑进来,告诉我邻哥儿捉得一只鸟,长脚尖喙,头有缨冠,羽毛洁白。

“大概是白鹤吧。

”他说。

他的推测是根据书本上和商标上的图画,还掺加一些想象的成分。

我们从未见过白鹤,但是对于鹤的品性似乎非常明了:

鹤是清高的动物,鹤是长寿的动物,鹤是能唳的动物,鹤是善舞的动物,鹤象征正直,鹤象征淡泊……鹤是隐士的伴侣,帝王之尊所不能屈的……

当我们看见它的时候,它的脚上系了一条粗绳,被一个孩子牵在手中,翅膀上殷然有一滴血痕,染在白色的羽毛上,他们告诉我这是枪伤。

瞧它那种耿介不屈的样子,一任孩子们挑逗,一动也不动,我们立刻便寄予很大的同情。

我便请求他们把它交给我们豢养,答应他们随时可以到我家里观看,只要不伤害它。

大概他们玩得厌了,便毫不为难地应允了。

我们兴高采烈地把受伤的鸟抱回来,放在院子里。

复拿水和饭粒放在它的面前。

看它不饮不食,料是惊魂未定,所以便叫跟来的孩子们跑开,让它孤独地留在院子里。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起来观看这成为我们豢养的鸟。

它的样子确相当漂亮,瘦长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像个“宰相步”。

它的头上有一簇缨毛,略带黄色,尾部很短。

只是老是缩着头颈,用金红色的眼睛斜看着人。

昨晚放在盂里的水和饭粒,仍是原封不动。

鹤是吃什么的呢?

人们都不知道。

书本上也不曾提起。

“从它的长脚着想,它应当是吃鱼的。

”弟弟也赞同我的意见。

我们把鱼放在它的前面,看它仍是趑趄踌躇,便捉住它,拿一尾鱼喂进去。

看它一直咽下,并没有显出不舒服,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对的了,便高兴得了不得。

而更可喜的,是隔了不久以后,它自动到水盂里捞鱼来吃了。

从此我和弟弟的生活便专于捉鱼饲鹤了。

它渐渐和我们亲近,见我们进来的时候,便拐着长脚走拢来,向我们乞食。

我们时常约邻家的孩子来看我们的白鹤,向他们讲些“乘轩”“梅妻鹤子”的故事。

受了父亲过分称誉隐逸者流的影响,羡慕清高的意思是有的,养鹤不过是其一端罢了。

我们始终不曾听到它长唳一声,不曾看到它做起舞的姿势。

它的翅膀虽已痊愈,可是并没有飞扬他去的意思。

一天舅父到我家里,在园中看到我们的鹤,他皱皱眉头说道:

“把这长脚鹭鸶养在这里干什么?

“什么,长脚鹭鸶?

”我惊讶地问。

“是的。

长脚鹭鸶,书上称为‘白鹭’的。

唐诗里‘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鹭。

“白鹭!

”啊!

我的鹤!

到这时候我才想起它怪爱吃鱼的理由,原来是水边的鹭啊!

我失望而且懊丧了。

我的虚荣心受了欺骗。

我的“清高”,我的“风雅”,都随同鹤变成了鹭,成为可笑的题材了。

舅父接着说:

“鹭肉怪腥臭,又不好吃。

懊丧转为恼怒,我于是决定把这骗人的食客逐出,把假充的隐士赶走。

我拳足交加地高声逐它。

它不解我的感情的突变,徘徊瞻顾,不肯离开。

我拿竹帘打它,打在它洁白的羽毛上,它才带飞带跳地逃走。

我把它一直赶到很远,到看不见自己的园子的地方为止。

次晨踏进园子的时候,被逐的食客依然宿在原处。

好像忘了昨天的鞭挞,见我走近时依然做出亲热样子。

这益发触了我的恼怒。

我把它捉住,越过溪水,穿过溪水对岸的松林,复渡过松林前面的溪水,把它放在沙滩上,自己迅速回来。

心想松林遮断了视线,它一定认不得原路跟踪回来的。

果然以后几天内园子内便少了这位贵客了。

几天后路过一个猎人,他的枪杆上挂着一只长脚鸟。

我一眼便认得是我们曾经豢养的鹭。

这回子弹打中了头颈,已经死了。

它的左翼上赫然有着结痂的创疤。

我忽然难受起来,问道:

“你的长脚鹭鸶是哪里打来的?

“就在那松林前面的溪边上。

“鹭鸶肉是腥臭的,你打它干什么?

“我不过玩玩罢了。

“是飞着打还是站着的时候打的?

“是走着的时候打的。

它看到我的时候,不但不怕,还拍着翅膀向我走近哩。

“因为我养过它,所以不怕人。

“真的么?

“它左翼上还有一个伤疤,我认得的。

“那末给你好了。

”他卸下枪端的鸟。

“不要,我要活的。

“胡说,死了还会再活么?

”他又把它挂回枪头。

我似乎觉得鼻子有点发酸,便回头奔回家去。

恍惚中我好像看见那只白鹭,被弃在沙滩上,日日等候它的主人,不忍他去。

看见有人来了,迎上前去,但它所接受的不是一尾鱼,而是一颗子弹。

(选自《美丽中国·

自然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我”为什么会以白鹭为“鹤”?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题目可以明确,答题的信息为知道所养的鸟不是“鹤”以前的内容,主要是文章前六段。

迅速浏览,找出关键语句,如“长脚尖喙,头有缨冠,羽毛洁白”,说明外形相似;

“我们从未见过白鹤……鹤是隐士的伴侣,帝王之尊所不能屈的”,不认识鹤但对鹤早有喜爱之情;

“它的样子确相当漂亮,瘦长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像个‘宰相步’”,更加印证了“我”的推测;

“鹤是吃什么的呢?

……‘从它的长脚着想,它应当是吃鱼的’”“它自动到水盂里捞鱼来吃了”,更加坚定了“我”相信它是鹤的想法;

等等。

根据以上信息,分类概括,用自己的话简明地表达出来即可。

答案 ①先入为主,对鹤很向往,却又没有见过鹤,导致将类似鹤的鸟误以为是鹤。

②鹤和鹭鸶外形接近,食性相同:

都长脚尖喙,头有缨冠,羽毛洁白,喜欢吃鱼。

③鹭鸶的举止和“我”心目中的鹤品性相仿:

清高、耿介不屈。

解答原因概括题要有2意识、遵循2结合原则

(1)2意识

一是因果意识。

要善于由果溯因,一果多因。

二是层次意识。

对相关文字划分层次,是不遗漏要点的重要保证。

(2)2结合原则

一是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

二是显性要点与隐性要点相结合。

考点三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4方面

高考散文对人物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

一是概括(或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这是主要考查点;

二是赏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有时命题者也会将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命题。

考查散文人物形象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①筛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要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

②筛选分析文中对人物某方面性格特征的评价,这些评价常常是带倾向性的议论。

③分析文中用比喻、抒情等手法描写人物形象的重要语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④分析文中人物的称谓,确定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⑤结合文章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中人物在事件过程中的表现。

领悟通过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人物形象的特征去分析。

尤其要注意通过结合重要语句分析作者情感的题型,要透过语句的丰富内涵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分析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法技巧

衬托

①侧面衬托:

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

②对比衬托:

两个人物相互对比,或一个人物前后的行为形成对比。

描写

①肖像描写:

揭示人物身份地位、生活经历、性格心理等特征。

②语言描写:

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活动。

③行动描写:

传神地摹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更好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④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

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它涵盖上述四种描写的细节。

分析人物形象的不同作用

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②对主旨的衬托、深化、升华作用;

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形式上的作用

①开头结尾的谋划;

②详略主次的安排;

③行文线索的贯串;

④过渡照应的勾连;

⑤伏笔悬念的设置等。

主、次要人物的不同作用

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是揭示散文的“神”。

一般来说,写人的要寻品,写事的要析理,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的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本见本单元“整体阅读”中的“阅读示例”《胡杨人家》)

★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从文中找出描写老代的内容进行概括,要抓关键词语,如“憨憨地”“豪情和大度”等。

文中作者初次见到老代时,对老代的外貌描写显出淳朴的特点;

在作者与老代商量钱和包饺子时老代的语言都显出憨厚的特点;

“刚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可看出老代的豪爽和大度。

答案 (要点)淳朴、憨厚、豪爽、大度等。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4要点

1.画——在文章中画出有关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句子。

2.析——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依据画出的句子,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3.明——把握文章背景,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

4.答——掌握答题模式:

a.概括型,直接用一些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语言答出即可;

b.分析型,应结合作品中的材料分析概括其人物的思想性格,可用“分析+概括”式或“概括+分析”式。

考点四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