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5940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史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前面的5个院落编植柏树,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环境,大成殿前主庭院内也是古柏参天,因此形成一种清净肃穆的氛围,这和尊崇孔子“先师”地位的要求相符。

③苏州留园。

从城市街道进入园门后,须经过60余米长的曲折、狭小、时明时暗的走廊与庭院,才到达主景所在的“涵碧山房”,成功地运用了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对比手法,使园林空间与景色收到豁然开朗、山明水秀的效果。

这一段60米的路程也把城市的尘嚣隔绝在外,使人们的情绪得到净化而进入悠游山水的境界。

13、中国古代历史上,建设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①善择基址②因地制宜③整治环境④心理补偿。

14、“风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建筑文化现象。

它以阴阳、五行、八卦等中国古代自然观为理论依据,以罗盘为操作工具,掺以大量禁忌、命卦、星象等内容,以之进行建筑选址,并参与建筑布局的工作。

15、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①居住建筑②政权建筑③礼制建筑④宗教建筑⑤商业与手工业建筑⑥教育、文化、娱乐建筑⑦园林与风景建筑⑧市政建筑⑨标志建筑⑩防御建筑。

16、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集制订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施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历史上曾出现不少有作为的工官:

①隋代宇文恺:

隋代东西两大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宫室、宗庙的兴建,几乎都出自他之手。

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②宋代李诫:

他经手的工程有王府、太庙、开封府署、朱雀门等。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使后人得以全面了解宋代官失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状况。

③明代蒯祥:

随其父为木匠,永乐时参与宫殿、长陵的兴建,后负责宫中前三殿、献陵、裕陵等工程,因工程实绩而被提升为工部侍郎。

17、中国古代建筑实际上存在两种发展模式:

一种实在工官掌管下营造的官式建筑;

另一种是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18、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19、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的岩洞。

20、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造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21、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紧接着母系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之后是父系社会的龙山文化。

22、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23、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24、整个汉代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繁荣时期,它的突出表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25、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窟洞型佛寺。

26、隋朝在建筑上的主要成就是:

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的宫殿和苑囿并开凿大运河、修长城等。

最著名的建筑物有河北赵县安济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

27、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有:

①规模宏大,规划严整②建筑群处理趋于成熟③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⑤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⑥建筑艺术加工真实和成熟。

28、南北宋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②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北宋时,政府颁布了建筑预算定额---《营造法式》)③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④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⑤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⑥园林兴盛。

河南开封佑国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

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用石料仿木建筑形式,高度均为40余米,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木塔。

29、减柱法:

在祠庙殿宇中大胆抽去若干柱子的做法。

由于没有科学依据而失败,但也是一种革新的尝试。

30、明代建筑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主要表现在:

①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②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③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架构④建筑群的布局更为成熟⑤官僚地主私园发达⑥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仰韶时期村落特点:

多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作为基址,有了初步的区域布局。

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这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是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陵墓。

长城起源与战国时诸侯间互相攻占自卫。

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

宋塔最高的是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

清朝建筑大体上因袭明代传统,但在下列几方面有所发展:

①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②藏传佛教建筑兴盛③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④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⑤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乾隆年间从国外引进了玻璃。

第二章

1、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要素是:

统治机构、手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2、各时期城市形态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②里坊制度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③里坊制度极圣期(相当于三国至唐)④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3、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

4、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1新建城市②依靠旧城建设新城③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

5、我国五大古都是:

①西安②洛阳③开封④南京⑤北京近年增加杭州、安阳,合称七大古都。

6、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

7、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为起点,经过内城的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大小六座门七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锋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鼓楼和钟楼。

古代都城是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从春秋一直到明清,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二者的职能很明确:

城,是保护国君的;

郭,是看管人民的。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

宫城(大内、紫禁城);

皇城或内城;

外城(郭)。

隋大兴城是唐长安发展的基础。

元明二代北京城发展演变过程: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

明攻占元大都后,明朝驻军为了便于防守,将大都北面约5里宽较荒凉的地带放弃,缩小城框。

明成祖建都时,为了仿效南京的制度,在皇城前建立五府六部等政权机构的衙署,又将城墙向南移了1里余。

到明中叶,蒙古骑兵多次南下,甚至迫近北京,遂加筑外城,由于当时财力不足,只把城南天坛、先农坛及稠密的居民区包围起来,而西、北、东三面的外城没有继续修筑,于是北京的城墙平面就成了凸字形。

第三章

1、中国古代住宅构筑类型包括:

①木构抬梁式、穿斗式和混合式②竹木构干阑式③木构井干式④砖墙承重式⑤碉楼⑥土楼⑦窑洞⑧毡包⑨阿以旺。

客家土楼形制上的共同之处:

①土楼以祠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生活的必需内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②无论是圆楼、方楼、弧形楼,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③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窑洞主要有三种:

①开敞式靠崖窑②下沉式窑院(地坑院)③砖砌的锢窑。

第四章

1、宫殿、坛庙、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

2、对比西方古代建筑物的宏伟、典雅、豪华,中国古代具有纪念性的建筑物则以群体布局的空间处理见长。

3、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

①“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②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③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④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4、坛庙建筑主要有三类:

1祭祀自然神②祭祀祖先③先贤祠庙

5、清西陵包括的四座帝陵:

泰陵、昌陵、慕陵、崇陵。

6、宝城宝顶:

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应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侵润陵墓,且用城垣包绕,称为宝城。

北京故宫宫城内部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包括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区。

内廷包括以乾清宫为中心的中路和左右侧大片嫔妃所居的院落式寝宫。

北京故宫中等级最高的建筑是太和殿。

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它的主要手法是在1.6km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中国古代,使用色彩也有等级限制,金、朱、黄最高贵,用于帝王、贵族的宫室;

青、绿次之,百官第宅可用;

黑、灰最下,庶民庐舍只用这类色调。

汉文帝灞陵,依山为陵,目的为防日后被盗,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

十三陵以永乐帝的长陵为中心。

第五章

1、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明帝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

2、肇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我国著名石窟包括:

①云岗②龙门③天龙山④敦煌等。

3、佛教在明、清时期以四大名山为其圣地:

①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②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③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④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

4、道教建筑:

一般称宫、观、院,其布局和形式,大体遵循我国传统的宫殿、祠庙体制。

道教圣地中最著名的有:

①江西龙虎山②江苏茅山③湖北武当山④山东崂山,其他四川青城山、陕西华山也是道教的中心。

5、佛塔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

①阁楼式塔②密檐塔③单层塔④喇嘛塔⑤金刚座宝塔

6、阁楼式塔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

7、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10-15层,大多不供登临远眺。

在我国最早的实例是北魏的河南等封嵩岳寺塔。

8、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的作品。

9、经幢:

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

10、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②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③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④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⑤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想象。

流行于我国中土的佛寺划分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殿为主的两大类型。

以佛殿为主的佛寺,基本采用了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式布局。

它的出现,最早可能源于南北朝时期王公贵胄的

“舍宅为寺”。

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取“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的形式。

这一类型的佛寺①解决解决了以佛塔为主体的佛寺在实用上的不足②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与观念③建造时所消耗的物资与时间可大大减少。

成为自隋唐以后国内最通行的佛寺制度。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成为“殿堂”结构中的“金箱斗底槽”。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河北正定隆兴寺佛香阁内24m高的千手千眼观音是我国古代铜工艺品中最大的一件遗物。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是达赖喇嘛行政和居住的宫殿,也是一组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之木塔。

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在我国仿木的楼阁式砖石塔中,用双层塔壁的以此塔为最早。

第六章

1、唐宋至明清,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主要表现方面:

①理景的普及化②园林功能生活化③造园要素密集化④造园手法精致化。

2、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冶》一书,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论著。

3、明清私家园林中园林布局的手法有:

1主题多样②隔而不塞③欲扬先抑④曲折萦回余意不尽⑤远借邻借⑥尺度得当

4、我国古代自然风景建设按其性质与规模可分为:

1邑郊风景名胜②村头景点③沿江景点④名山风景区

5、我国古代风景名胜区广泛发展的原因:

1礼制②宗教③风俗④标榜政绩⑤开山采石⑥崇饰乡里

6、我国古代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手法:

1巧于因借②旷奥兼用③塑造意境

7、中国古代风景点中常见的几种意境塑造手法:

1空寂出世~宗教山林理景的意境。

其手法有三:

一曰标。

即标志出与世俗不同的存在价值与意义,营造出一种远离市井,没有喧闹,只有钟声和香烟缭绕。

所见所闻和世俗环境是一种强烈的对比。

二曰藏。

“深山藏古寺”,寺庙为了创造与世不同的幽静气氛,往往建于深山密林中。

三曰隔。

就是“隔红尘”。

佛徒得依靠人间供应,又要清净出世,二者的矛盾只有“隔”来解决。

2涤我尘襟~登高及治水理景的意境。

登高远眺理景与城邑治水理景都能展现开阔、辽远的场面,引起人们豪迈奔放的联想。

3标帜意蕴~诗文题字追求的意境。

江南邑郊风景中,有大量的题记、碑刻和摩崖石刻。

这些文字对风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点景作用,从而使风景富有内涵与意蕴,使之充满诗情画意。

颐和园的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①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②万寿山前山部分③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④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

私家园林是为了满足官僚地主和富商的生活享乐而建造的。

江南园林中建筑风格特点是:

活泼、玲珑、空透、典雅。

江南园林中建筑屋顶翼角起翘有两种做法:

①嫩戗发戗②水戗发戗。

第七章

1、在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诸多观念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

2、我国古代选址时遵守的原则是:

1近水利而避水患②防卫性好③交通通畅④注重小气候⑤理想的景观模式⑥有良好的环境主体。

3、在中国建筑群中,制约着周围空间的不是柱网层,也不是台基,而是屋盖层。

中国古代建筑的模数制特点:

①直接为礼制所要求的等级制服务,通过提高材等加大重要建筑的安全系数来提高

建筑等级②为设计和施工者保留了充分的灵活性,这主要反映在对构件断面作出规定,而对构件长度不作规

定或很少规定。

第八章

1、踏道:

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

2、11开间的建筑,除了陕西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遗址和北京清故宫太和殿以外,还没有见到其他的实例。

3、雀替:

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宋《营造法式》中,按建筑等级将斗栱用材分为八等。

清式以坐斗斗口宽度为标准,分为十一等。

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陶化的黏土砖使用于壁体的最早实例,是河南新郑战国时期冶铁场的通风井壁和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陶兵马佣坑中的一段壁面。

藻井是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

清代彩画常用的有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

其中和玺彩画是最高级的。

第二篇近代中国建筑

第十章

1、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2、近代中国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②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③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

3、梁思成于1947年在清华大学营建系实施“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建筑教育播撒了种子。

第十一章

1、经过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我国形成都城、省城、府(州)城、县城、镇五级行政中心组构的城镇体系。

2、张謇开发近代工矿专业城市南通,采用“一城三镇”的城镇结构。

这种卫星城的分布式布局,保留了完整的老城,突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避免了大拆大建和见缝插针式的改建,充分利用了地域优势和低廉地价,取得了工业城市难得的良好环境条件。

3、清末民初,北京旧城格局开始突变,主要表现在:

1皇城禁地开放②拆除瓮城,打开豁口③形成新商业街④形成教会建筑小区⑤宫苑辟为公共场所⑥开发外城“新市区”⑦市政设施的推进。

4、近代北京的建筑风貌,大体上呈现以下的演进过程:

①中西混合式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

1907年沈琪设计的陆军部)②西方法折中主义式样(建于1911年的清华大学校门;

1917年的北京饭店新楼)③中国传统复兴式(1920~1926年美国建筑师墨菲规划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建筑群)④装饰艺术样式(杨廷宝1930年设计的北京交通银行;

梁思成、林徽因1931年设计的北京仁立地毯公司铺面)⑤现代式(梁思成1931--1932年设计北京大学女生宿舍)

5、我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砖(石)木混合结构②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③钢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通商口岸成了传播西方文明的窗口和中国近代化的前哨,口岸城市自然成了中国近代城市转型的先导和主体。

从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新转型的城市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主体开埠城市、局部开埠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工矿专业城市四个主要类型。

近代中国的居住建筑,可以粗分为三大类型:

①传统住宅的延续发展②从西方国家传入和引进的新住宅类型,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中③由传统住宅适应近代城市生活需要,接受外来建筑影响而糅合、演进的新住宅类型。

第十三章

1、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由两个渠道组成:

一是国内兴办建筑科、建筑系;

二是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影响最大,杨廷宝、梁思成、陈植、哈雄文、童寯等都先后毕业于该系。

2、1923年,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建筑科,翻开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科的第一页。

3、梁思成1947年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期间,他接触和访问了柯布西埃、尼迈亚、赖特、格罗皮乌斯、小沙里宁等建筑大师。

4、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学术研究团体。

第十四章

5、建于1877年的上海汇丰银行(早期)的建筑式样为文艺复兴式;

建于1893年的上海江海关为哥特式;

建于1907年的天津德国领事馆为日耳曼民居式;

建于1901年的上海华俄道胜银行为法国古典主义式;

建于1923年的上海汇丰银行(后期)为新古典主义式。

6、西方折中主义在中国流行了很长时间,成为近代中国洋式建筑的风格基调。

7、以1925年,南京中山陵设计竞赛为标志,中国建筑师开始了传统复兴的建筑设计活动。

8、在一批设计“中国式”建筑的外国建筑师中,美国建筑师墨菲的影响最大。

中国建筑界在近代成立了两个职业团体:

①中国建筑师学会②上海市建筑协会。

中国近代传统复兴建筑的三种设计模式:

①仿古做法的“宫殿式”②折中做法的“混合式”③新潮做法的“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第三篇现代中国建筑

第十六章

1、城市规划的“苏联模式”:

即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

国民经济计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

2、1980年,我国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的城市发展方针。

3、北京城市规划的最初构想:

11949年5月,成立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着手研究首都的城市规划。

②9月,邀请苏联

专家协助研究。

③在首都规划的核心问题上,即对行政中心区的位置,中外专家产生严重分歧,形成“城内派”和“城外派”两种意见。

④“城内派”主要以苏联专家为代表,主张设于旧城内。

⑤“城外派”主要以部分中国专家为代表,主张离开旧城新建行政中心,做到新旧两全,既表现中国传统的民族特征,又创造满足现代需要的时代精神。

这就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上的著名的“梁陈方案”。

4、我国旧城改造的方式,一般有:

①全部拆除,重新建设;

②局部修复、改建与添建,改善环境;

③做地区的保护规划,保护历史文化。

5、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的构成包括:

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

6、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包括:

①古都类②风景名胜类③民族及地方特色类④近代史迹类⑤特殊类⑥传统城市风貌类等。

7、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

1国外没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相对等的概念。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内涵之深是独一无二的。

2在保护内容上,除保护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外,还强调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

3注意从整体上全面保护的方法,并通过政府行为控制实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4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与行政范围有关的政策概念,它既赋予名城荣誉,也赋予保护名城的责任。

5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任重而道远。

8、由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是一处新古典主义的作品。

9、上海金贸大厦由美国SOM事物所设计。

1949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大致以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自律时期和开放时期。

1997年,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平遥、丽江作为完整的城市,首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世界的肯定。

由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采用了三角形棱锥体组合的结构形式。

附录: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1、丁头拱:

位于梁下的半截拱。

原由串枋出头部分做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2、九脊屋顶:

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

3、叉手:

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件,叫叉手,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

4、上昂:

用于室内支撑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5、下昂:

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