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5960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文档格式.docx

(4)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论思想——现象学和场论

(5)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论——信息论

(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整体论

心理学二级方法体系

(1)统计分析的方法:

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是统计分析方法中最基本的两种方法

(2)逻辑推理的方法:

分析和综合是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比较和分类使研究数据资料系统化和条理化,归纳法和演绎法是逻辑推理方法的核心

心理学一级方法

(1)真实验法:

是研究设计中条件控制最周密的一种方法,其中既包括对研究中需要因素和必备因素的控制,有计划地使其在适当的时候以准确的方式出现;

同时又包括对研究中不需要和无关因素的控制,即尽可能地排除干扰。

(2)准实验法:

是介于真实验法和非实验法之间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在人们实际生活和工作条件下,适当控制与研究有关的条件和因素,尽可能地接近和符合真实验法的要求,但又不破坏实际生活和工作环境真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3)非实验法:

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是控制水平最低的、最不严密的。

六、研究中的伦理

1.以人为被试的伦理:

1知情同意2保护被试3保障退出自由4保密

2.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

1主试的能力与经验2人道地对待3尽量减少痛苦

*七、心理学的六大研究取向

1.生物学的研究取向

a探讨神经系统与脑的组织与功能,进而了解行为及心理过程与生理运作的关系

b探讨内分泌系统的组织与功能,进而了解不同腺体分别与行为与心理变化的关系

c探讨遗传学的基本原理,进而了解个体行为和心理特征与其遗传因素的关系

2.行为主义取向

创始人JohnB.Watson(1878-1958)

反对内省证据,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纯客观的、实验的自然科学分支,几乎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条件作用所形成的刺激-反应的联结;

所有的行为都依赖于环境,以及伴随这些反应的奖赏或惩罚;

遗传只有很小或根本不起作用。

严格的行为主义是刺激-反应心理学,仅观察刺激-反应之间关系的变化。

今天的行为论者很少是严格的行为主义者。

他们也不排斥在刺激-反应之间存有内在心理过程的解释

3.认知主义取向

部分是因对行为主义的反动,部分是因为对心理学中的认知根据的回归,把人类的心理活动比拟为现代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以两项假设为前提:

(1)只有通过对心理过程的研究才能充分了解有机体在做什么

(2)能够以客观的方式了解人类的特定行为;

感觉、注意、知觉、意识、学习、记忆、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

4.精神分析取向

创始人SigmundFreud(1856-1939)认为

(1)人类的全部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大多是由潜意识动机和性本能驱使的

(2)一个人的人格是在出生后头几年内某些情绪经验所形成的新精神分析论者对人格发展,将原来弗洛伊德理论中所强调的生物决定论加以修正,增添了社会文化因素(人际关系)来加以解释

5.人本主义取向

创始人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

从历史渊源看,人本主义取向所探讨的是自古争议未决的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

既反对行为学派根据对动物控制实验结果推论解释人的行为,也反对精神分析学派根据对病患的观察结果推论解释正常人

主张以正常人生活中的需求、欲望、感情、意志、价值等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认为单凭客观的科学方法不足以了解人性;

人的主观经验、感情及意志等更是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主题,重视人性尊严与自由意志,强调全人格的发展。

主张用现象学的方法。

6.社会文化取向

强调人类的行为是在各个文化地区的文化传统及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考察、分析、推论该环境中行为,必须要考虑这些地区的社会文化特点

每个文化社会会产生其特殊的心理学概念、研究方法及合适的理论建构。

只有努力发展本土心理学,才能逐步形成全人类的心理学

第二章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选题并提出假说.2)设计研究方案.(3)收集资料.4)整理与分析资料.(5)解释结果.

二研究课题的选题原则:

1课题是有价值的、有创新性的

2课题是可行的

3课题是清楚的

4课题是符合道德的

三、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核心:

观察和思考)

1、日常生活中的观察2、实际需要3、理论4、已有研究5、技术发展的推动

四、选题的策略

1、问题必须具有研究价值2、问题必须具有科学性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5、问题要有可行性:

客观条件,主观条件,研究时机

五、选题,文献查阅和综述

【一】查阅文献的意义

1、对研究课题做具体的限定2、了解本领域已有的研究

3、寻找研究设计的思路4、对研究方案提出修改意见,避免未预料到的困难

5、对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做出估6、为将来论文的讨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

【二】、文献类型

1、书籍(教科书、专著、手册或年鉴)2、期刊3、学位论文4、会议论文

【三】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搜集文献应当全面,所引用的资料和数据要真实可靠。

2、坚持材料与观点的统一。

3、综述要有针对性。

4、应提纲挈领,突出重点。

5、可适当使用统计图表来说明发展的过程和现状。

6、注意区别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

【四】文献综述的格式与内容

1、序言2、历史发展3、现状分析4、改进建议5、趋向预测6、参考文献目录

【五】如何写作文献综述

1、搞清楚目的:

梳理文献之间的关系;

总结知识;

发现问题;

2、设计好顺序:

“述”和“评”

【六】写作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不是文献介绍或背景描述2、写文献综述不是写讲义、编教材3、文献使用多有不当

如过度依赖少量文献;

献引用“详略”不当;

文献引用不准确;

文献标注格式不规范

第三章假设与解释

一、范型:

是指看待问题的基本角度或框架。

它为研究者提供观察事物的基本方式和信念,决定或影响着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内容、方法、策略和所提出的理论。

二、智力研究范型变化

20世纪上半叶,关注的问题是鉴别差异,并为教育实践服务;

研究的方法是因素分析方法。

20世纪90年代后,关注人生的成功和幸福,用信息加工范式—问题解决的思路,用描述的方法,追求生态效度,不拘泥于研究技术。

20世纪80年代后,关注人的内部世界、经验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整体运作,因素和认知方法范式的综合。

三、归纳式理论是采用归纳的逻辑,根据一系列特定的观察资料而概括出的理论。

这种理论的获得方式是从个别现象到一般规律。

四、演绎式理论是运用演绎的逻辑,采用假设检验方式获得的理论。

五、概念:

直接述及该事物的性质或特征。

六、操作性定义:

用一些可感知、度量、操纵的事物、方法来对概念进行具体的界定。

(“疲倦”定义为“工作效率的下降”,那么就可以进行测量和比较了。

七、操作定义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2、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3、有利于提高研究的统一性

4、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5、有利于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

八、变量:

具有操作性定义,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加以测量并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值的概念。

九、假设是对于一个事件或一种关系的一种暂时性的解释。

从一般意义上讲,假设是一种可验证的关于行为的预测或科学的猜测。

特征:

1、有一定科学依据。

2、有一定的推测性质。

十、假设的类型

备择假设:

陈述变量间所期望的关系,是研究者期望证实的假设。

它不能直接检验,其真实性通过对虚无假设的检验来推论,常以H1表示。

虚无假设:

陈述变量间没有关系或差异,是根据样本统计量决定予以拒绝或接受的假设,常以H0表示。

定向假设:

对变量关系的方向有所示意的假设。

例,“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低于与非贫困大学生”。

非定向假设:

对变量关系的方向没有示意的假设。

例,“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

实验假设:

对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猜测性陈述。

例,“医药代表的职业承诺决定职业成熟度”。

非实验假设:

对变量间相关关系的猜测性陈述。

例,“大学生的英语成绩与努力程度相关”。

十一、逻辑

决定论逻辑:

默认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主要是由其不能控制的因素决定的,就需要不断的探究现象背后复杂的因果链条。

通则式逻辑:

力求找出能够对某一类现象进行解释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因素的做法。

十二、关系

相关关系:

变量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与大小方面存在关联。

因果关系:

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的原因,另一个变量是结果。

十三、判断因果关系的标准:

求同法,差异法,求同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十四、1在一项实验研究中,当无关变量的影响已经测定而又未能加以控制时,为了排除它对因变量的影响,可采用的方法是()A消除法B恒定法C平衡法D统计法

2实验设计时设立对照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

A操作自变量B测量因变量C控制无关变量D增加实验被试

十五、人们发现,大脑两半球对情绪性信息的加工是不对称的,在脑功能指标上存在着偏侧化现象。

有两个理论对此加以解释:

半球优势假说认为,只有右半球负责对情绪的加工;

效价假说认为,不同效价的情绪是由不同的大脑半球进行加工的,右半球主要加工消极情绪,左半球主要加工积极情绪。

(1)请设计一个混合实验检验这两种假说,并简要说明需控制哪些主要额外变量。

实验程序:

将被试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被试观看负性情绪刺激,另外一组被试观看正性情绪刺激。

同时进行fMRI扫描。

实验设计:

自变量为:

大脑半球(左半球,右半球)*刺激类型(正效价,负效价).其中大脑半球为被试内变量,刺激类型为被试间变量。

因变量:

被试的左右半脑的激活情况。

需要控制的额外变量:

1.被试的性别,利手性。

两种条件下男女被试的人数相同,并且全部为右利手。

2.被试的年龄。

可以将年龄作为一个协变量,通过协方差分析的方法排除年龄的影响。

3.被试的疲劳和厌倦等情绪。

在实验刺激中插入部分中性刺激,采用随机化的方法呈现材料刺激。

数据分析:

获得被试在正性刺激条件和负性刺激条件下的左右半球激活程度(中性刺激条件下的数据不进入数据分析)。

然后进行两因素混合设计方差分析。

(2)什么样的实验结果支持半球优势假说?

对于两组被试,右半球的激活都显著高于左半球的激活,说明无论情绪刺激的效价如何,都是主要由右半球负责加工。

(3)什么样的实验结果支持效价假说?

对于负性情绪组,右半球的激活显著高于左半球,对于正性情绪组,左半球的激活显著高于右半球,说明不同效价的情绪是由不同的大脑半球分别进行加工的。

十六、刺激变量是指已知的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包括研究者可以操纵和控制的环境特征。

1自然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

2具体性刺激和抽象性刺激

3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

机体变量也称为被试变量、属性变量,一般是指被试本身对行为反应有影响的特征。

反应变量指由刺激引起的有机体行为的任何变化。

自变量指在实验中被实验者加以操纵的变量。

主试选择自变量的目的在于用自变量来改变行为。

十七自变量的控制

对自变量的控制,首先要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对心理学中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必须使之操作定义化,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实验。

十八自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的自变量:

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被试的不同反应。

2环境特点的自变量:

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

如温度、噪音、观众多少等。

3被试特点的自变量:

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左右利手等。

对于此种自变量被试只能选择,不能改变。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任何能改变被试特征以使其和自然状态下有所不同,就可视为暂时性差别。

因变量是在实验中被试对刺激做出的反应,也就是实验者观测和记录下的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反应值。

因此,在实验中因变量一般就是反应变量。

十九因变量

因变量的信度:

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表现结果的一致性。

因变量的效度:

当确实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认为因变量有效。

二十、因变量的敏感性

天花板效应:

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作业过于简单,使得被试在不同自变量水平上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没有差别时,实验中就出现了高限效应。

地板效应:

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作业过于困难,使得被试在不同自变量水平上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没有差别时,实验中就出现了低限效应。

二十一控制变量指在实验中实验者需要通过保持恒定等方法使其中立化的潜在变量,是除自变量外有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评价一项实验设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

例1:

研究者通过观察发现,晚饭前在图书馆里学习的学生的专心程度没有晚饭后学习的学生的专心程度高。

饥饿是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说明1:

可能因为在晚饭前观察的学生都是下午学习了一段时间的。

而晚饭后观察到的学生则有一部分可能是下午没有学习的,因此,在下午是否学习这一变量已经与饥饿因素发生了混淆。

说明2:

可能与饥饿发生混淆的因素还有时间因素,下午人的注意力可能本来就没有晚上集中。

说明3:

可能与饥饿发生混淆的因素还有学生学习的内容。

下午学生可能看的是较枯燥的内容,而晚上学的可能是较为轻松的内容。

例2:

一个研究者发现某种动物中午的进食次数要多于在夜间进食的次数,于是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光线是影响动物进食的主要因素?

说明:

不能这样认为。

因为中午的温度和夜间的温度是不同的,因此温度是一个与光照发生混淆的因素。

例3:

研究被试在自由回忆学习中,学习的英文单词音节数越多,则越难学。

研究中所用的音节数(自变量)有1音节,2音节和3音节,我们是否可以确认音节数是导致难学的因素?

单词的频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易混淆变量,因为音节越短的单词使用的频率越高。

二十二被试偏差

1被试反应性。

霍桑效应:

被试由于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而引起的效应。

2社会赞许性:

人们希望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公众形象。

3观察者效应:

观察者的存在所引起的效应。

4安慰剂效应

5参与者期待

6取悦研究者与评价忧虑

7默许反应倾向:

对一个陌生人默许要比不同意产生更小的心理压力。

二十三、研究者和研究设计误差

1皮格马利翁效应:

研究者的期待对被试的影响。

2单盲和双盲

3光环效应:

当评价者对一个人的积极或消极整体评价影响到对某具体特点的评价时,就产生光环效应。

4对比效应:

观察者可能倾向于把自己作为评价他人个性的参考框架,这一倾向导致把与自己不同的人评价得比实际上与自己更加不同,把与自己相似的人评价得比实际更相似

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方法

1、消除法:

控制无关变量最完美的办法就是简单地把它们从实验环境中消除。

此法多适用于一些物理刺激因素的控制,例如,噪音,光线等。

2、恒常法:

对于不能消除的变量,我们可以使它在整个实验中保持恒定,即所有的被试都接受相同的无关变量,这种控制方法称为恒常法。

3、平衡法A这种控制方法的目的,是让无关变量产生的作用在所有的实验组及控制组的效果都保持平衡。

也就是说,每一组都受到这些无关变量变化的作用,但它们作用的大小在各组都是一样的。

平衡与恒常控制手段不同。

采用恒常法,无关变量在组内以及组间皆无变化;

采用平衡控制手段时,无关变量在组内是有变化的,但是变化所产生的作用在各组之间是相等的。

平衡法B设计控制组来平衡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如果研究者无法指认有些可能起作用的无关变量,可以采用适当的控制组,以达到平衡控制的目的。

实验者对实验组以及控制组,除了自变量的处理不同之外,对其他都一律同等地处理。

如此,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因变量上产生的差异都可以归诸于自变量不同所产生的作用。

例如:

研究接受持枪稳定性训练对射击准确性的作用。

实验组被试在接受训练之前先射击50发,之后进行训练,再测验50发。

结果如下表:

是否可以认为训练导致了成绩的提高?

被试受训练前是否接受训练受训练后

实验组14接受24

解释:

可能有其他因素:

先射的50发;

两周的时间间隔;

或者其他一些可能无法了解的因素。

4、抵消平衡法

些实验研究,被试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接受重复测验。

在这种重复测量的设计中,被试会受到接受重复测量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控制手段主要用来平衡一组被试重复接受自变量各种水平的先后顺序所产生的无关影响。

三个水平以上:

用拉丁方安排或随机顺序(不完全抵消平衡)

拉丁方阵:

P*P的方格矩阵,将P个字母(A、B、C、D、E…..P)逐行或逐列放到方格之中,保证每个字母只在每行中出现一次,在每列中也只出现一次。

这样的方阵称之为拉丁方阵。

ABCD

BCDA

CDAB

DABC

随机抵消平衡:

使用随机数字表确定自变量处理的随机次序,把不同的随机次序分派给每个被试或被试组。

原因:

抵消平衡是研究者因采用重复测验的实验策略所应用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办法。

由于是重复测量,因此顺序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无关变量,由此会导致许多其他因素(如疲劳,练习,迁移:

先前作业对后来作业的影响,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影响实验结果。

问题:

如果这种顺序效应导致的是学习或记忆的效果该怎么办?

5、随机化法

随机化控制主要用于两种情况:

a、研究者已经知道某种无关变量能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作用,但不适合使用上述的具体控制办法;

b、无法确定起作用的无关变量,所以也就不能确定采用其他的控制手段。

在此情况下,我们就要预先采取措施,使无关变量的作用随机化。

无论无关变量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它对所有实验以及控制组的影响都可以假设为是相等的。

6、统计控制法——最无奈的选择

无法消除或未能加以控制时,但已经影响测定和已知时,可用统计方法。

(如:

协方差、偏相关)

七、控制实验者的方法1、盲目实验2、多主试控制3、电脑主试

八、控制被试的方法

控制手段包括重复测验、匹配、随机等方法,在后面讲到的实验设计就是这些方法的具体体现。

例、1.汽车制造者想知道刹车灯多亮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后面司机意识到前方正在停车的时间。

实验就是回答这一问题。

对变量命名。

自变量(被操纵变量):

刹车灯的明度

因变量(被观察变量):

刹车灯亮到尾随车司机

踩刹车踏板之间的时间

控制变量(恒定变量):

刹车灯颜色、刹车板的

形状、刹车所需力气、额外照明度等

例、2.训练鸽子绿灯亮时啄键、红灯亮时停止。

对作出正确反应的鸽子给予玉米的奖励。

自变量灯的颜色(红或绿)

因变量啄键次数

控制变量食物剥夺时间、键的大小、红灯绿灯的强度等

练习:

1、不同阅读过程文章信息保持特点的实验研究

2、观察不同形状和颜色时眼运动的顺序性

第四章研究设计

第一节研究设计的内容与类型

一、研究设计概述研究设计是为开展研究所做的方法学准备和计划。

二、研究设计的内容

1、研究问题的提出和假设的形成

2、研究变量的识别与选择:

①确定研究变量;

②辨别无关变量;

③确定研究变量的数目和水平;

④确定变量观测指标;

⑤考虑变量的测量水平

3、研究对象和被试的选择:

①首先准确描述该总体的内涵和外延,即明确被试总体的本质特征和范围;

②确定样本总量;

③确定取样方法。

(取样的基本原则是随机取样原则)

4、资料收集方法、工具和程序的选用

5、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的预先考虑

三、研究设计类型

1、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

相关关系只能描述事物之间的共变关系,并不能揭示其内在的因果关系。

相关的两个现象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也可能并没有因果关系。

拉扎斯菲尔德提出判断因果关系的三条标准:

①变量发生在时间序列上是前因后果

②两个变量之间有实证的相关

③两个变量间的实证相关不因为其他变量的存在而存在

2、纵向研究、横断研究与交叉研究

纵向研究也称追踪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若干个被试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研究,并随时间的进程记录他们心理的发展变化。

纵向研究的优点:

①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

②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

③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纵向研究的缺点:

①容易样本流失;

②出现新的变量;

③重复效应;

④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个体的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研究,探讨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横断研究的优点在于:

①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

②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

③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

横断研究的缺点在于:

①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

②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

③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交叉研究一般是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

实际上,这类研究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优缺点的取长补短。

1、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

整体研究也叫做系统研究,就是把个体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研究,主要是研究一定发展阶段的整体面貌。

分析研究就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第二节研究设计的效度

分类:

1内部效度2外部效度3构思效度4统计结论效度

定义:

在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

实验和研究的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的总体、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研究效果的普遍性或可应用性。

研究的构思效度涉及到研究方案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的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是有关决定实验处理效应的数据分析程序的效度检验,它并不涉及系统性偏向的来源问题,而是研究差误变异源和如何适当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的问题。

影响因素:

1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