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6625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Word文件下载.docx

(青花起源,唐代巩县窑中唐三彩的蓝色,用钴料呈色,

早在春秋战国陶胎琉璃珠上的篮彩,用钴做呈色剂)

三、青花瓷器形

元青花,器形多见的为盘、罐、梅瓶、长颈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执壶、水滴、高足碗(马上杯)。

以大件器居多。

但在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小件器常见(高度5-7厘米),如水注、水滴、小罐、小碗。

四、青花瓷特征

元青花除东南亚地区多见小型器外,普遍特征是胎体厚重,器形硕大。

制作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器底无釉。

多数器物底部有明显旋纹,个别有跳刀痕,并粘有填砂,小型器如碗类等的底足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

2、器物底足内壁往往形成自上而下往外斜撇的形式

3、碗、钵、罐、瓶、盘之类的削足处理,具有鲜明的元代特征,即底足外墙斜削而呈形式。

4、大件器器底无釉露胎部分,往往粘有釉斑或较大面积釉块。

内壁多见淡红、黄色釉层而又有不规则浓度的透明釉刷痕。

5、碗、钵之类器物的底足外墙,往往留有浸釉时遗留的手抓指痕。

6、罐、瓶之类大器,都是分段制造,拼接而成,特别是接底的痕迹十分明显。

7、罐类器内壁釉面不平,有明显接痕,并经常出现赤褐斑,且有小黑疵。

8、圈足之釉不到底,一定稍有露胎,呈褐红色

9、圈足并不十分整齐,仔细观察,有些弯弯扭扭,以大罐和梅瓶最为突出

10、高足杯(马上杯)的杯身和足结合,系采用胎接的办法,即两部分湿胎结合,并非将杯身及足柄各自先施釉,而依靠釉的粘度接合。

因此,元代高足杯足内顶端无釉,且往往有乳钉状凸起,元代高足杯的足部肯定空心而不封底。

5、青花瓷装饰方法

釉下钴蓝彩绘装饰为主,但也有印花、青花同于一器的例子。

青花彩绘也有两种不同的装饰技法,一是白地绘彩,即图案花纹以青料描绘出来,这是青花瓷主流。

另一种是,青花拔白,即以青料做地色,或辅助花纹,主题图案花纹是以露出的白瓷呈现,极少数,主要应用在大盘大碗一类的大件器上。

元青花除了彩绘装饰外,也采用镂雕及堆贴等附加装饰。

6、青花瓷的图案花纹

除外销东南亚小件器,图案花纹往往以简笔花草为主,图案花纹一般有茂密的特点,一般典型元青花瓷器的图案纹饰大多分为多层次。

元青花瓷的主题图案纹饰,主要有3种,1是以整幅图画为主题,如鱼藻图、人物故事图等2是动物纹,一龙纹(云龙、海水龙)为主,亦有凤凰、孔雀、天马、草虫,3是花草纹,以缠枝牡丹及缠枝莲使用最多。

7、元青花瓷鉴定要点

1、元青花瓷胎体厚重

2、釉有青白釉、枢府釉及典型的青花瓷釉

3、青花色泽有浓翠及灰淡两种,均有铁斑

4、器底无釉。

碗盘之类底足中心有乳钉状突起

5、具有圈足外墙斜削的元代瓷器普遍特征

6、多棱梅瓶、多棱玉壶春、多棱瓢瓶及方形扁壶、高颈大罐等为元代特有的器形。

7、梅瓶之口均为上窄下宽的梯形

8、少数青花器仍沿用枢府瓷特有的小底足

9、多数器物图案花纹密布全器,分多层次布局

10、某些图案花纹具有明显的元代特征

梅瓶、罐、玉壶春等类器物近底部往往有仰莲瓣纹,元代之仰莲瓣纹有两个普遍特征:

一是每瓣分开描绘,入明以后往往各瓣之间不再分开,而借用边线;

二是莲瓣边框均有青花涂抹之粗线,入明以后往往用细线条双勾莲瓣边框,而且其中不再涂施青料。

缠枝牡丹的叶子,元代十分规矩,入明以后则多变形

缠枝莲叶瓣,元代成葫芦形,入明后变形

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

1、釉里红瓷与青花釉里红瓷的特征

釉里红瓷是瓷胎上用铜红料着彩,然后施透明釉,并用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与青花瓷完全一样,不同的是青花用钴料着彩,釉里红用铜红料。

(铜作为陶瓷器上的釉料所用的着色剂,汉代铅陶釉就普遍使用

但那是铜在低温氧化气氛中产生的绿色(金代扒村窑、元代磁州窑都有绿釉釉下绘褐彩的制作),我国最早使用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能产生红色的,是唐代的长沙窑,唐代长沙窑的釉里红瓷器尚处于原始阶段),宋代无釉里红瓷器发现。

元代景德镇烧制成熟了釉里红瓷器,并且创烧了青花釉里红这一新品种。

青花釉里红是指在同一器物上,既有钴料又有铜红料描绘或涂抹彩色,烧成后青花与釉里红同现于一器。

2、釉里红3种不同装饰方法

釉里红有三种不同的装饰方法,1是釉里红线绘,最早使用,出现飞红现象2是釉里红拔白3釉里红涂绘

元代各种色釉瓷

元代景德镇除继续烧造青白瓷(影青)、白瓷、较粗的黑瓷(主要为高足杯、碗类民间日用品)外,还烧制成功了高温铜红釉、高温蓝釉和低温孔雀绿釉。

红釉瓷,以铜红料参入釉内作为呈色剂,即能烧成高温铜红釉,宋代钧窑使红釉的烧造达到新境界,但胎釉制备远逊于元末明初景德镇制品。

蓝釉瓷,高温钴蓝釉为元代景德镇创制,为明清两代霁蓝釉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孔雀绿釉瓷,铜料在氧化气氛中,低温烧成。

元代景德镇在优质瓷胎上成功烧制了孔雀绿釉釉下青花新品种。

明:

景德镇在明代成为中国的瓷都

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但其他品种也十分出色,按制瓷工艺分有:

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四大类。

釉下彩是指青花和釉里红瓷,因其彩绘在胎上,着釉后一次烧成而得名。

最新考古表明,三世纪的越州窑已开始制作釉下褐彩了。

后有唐代长沙窑(历来认为最先创烧),宋代磁州窑、吉州窑都烧造。

釉上彩是因彩绘在釉上而得名,工艺上是指在已经高温烧成的瓷器上再进行彩绘,然后以700-900低温烘烤,使其彩色不致褪色,它包括釉上单彩(如白地红彩等)釉上多彩(如三彩、五彩等)。

金代定窑的釉上红彩、磁州窑系统的釉上加彩,是釉上彩的原始阶段。

万历,青花五彩器;

嘉靖朝民窑红绿彩。

斗彩,又称逗彩,意谓釉下彩和釉上彩拼逗呈彩色画面。

宣德时候青花红彩器属于斗彩范畴,但只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单彩(红彩)结合。

成化斗彩则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色绘相结合的典型斗彩器。

颜色釉是指各种色泽的高温釉和低温釉,有一种色泽的单色釉,也有多种色泽施于一器的杂色釉。

如洪武朝的高温红釉、蓝釉、柿色釉和黑釉;

永乐、宣德增加了仿哥釉、仿龙泉釉;

永乐朝的红釉和甜白是明代颜色釉中的佼佼者;

宣德以后高温铜红釉日趋衰落,嘉靖朝开始以铁红低温釉代替高温铜红釉。

嘉靖官窑以多种色釉施于一器的杂色釉制作兴盛。

明代晚期的碎器青花和广东佛山的石湾窑值得重视。

佛山石湾窑在今广东佛山市,始于宋代(亦有一说始于唐),极盛于明清两代。

石湾窑以善仿钧窑而着称。

仿钧釉色以蓝色、玫瑰紫、翠毛釉等为佳,但仿中有创。

钧窑的窑变釉是一层釉色,而石湾窑变釉却有底釉与面釉之分。

洪武:

从传世洪武瓷,应该分为细瓷和粗瓷两大类,而细瓷中凡颜色釉部分,较多五爪龙的纹饰。

细瓷大部分是官窑的,粗瓷显然是民间日用品。

传世品中,可以确认为洪武瓷的,以釉里红器为最多。

洪武釉里红特征:

1、釉里红多数呈较淡或偏灰色泽,个别器物还有飞红的现象,或呈暗黑色,器物釉面往往有开片。

2、器物的制作,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他均为糙底。

凡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均刷有一层釉浆,烧成后呈红色,且多数由明显刷纹。

3、碗类细器的底足已经摈弃了元代斜削的习惯而采用平削,底足平齐。

4、洪武朝釉里红制作除少数器物采用涂抹拔白的方法外,已主要采用线绘的图案装饰,这意味着烧制过程中已多数能控制铜红料飞红现象,烧制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5、图案花纹多见花卉纹;

主要是缠枝和折枝牡丹、莲花和扁菊花。

扁菊花纹尤为多见,这是洪武时期釉里红和青花瓷器的共同特点之一。

和元青花瓷相比,洪武朝的釉里红器少见人物故事、动物、莲池、水禽或鱼藻等图案而显得比较简单。

宣德朝的釉里红无论从品种或数量上都远不如洪武,宣德以后整个明代的釉里红已日渐衰落。

可以断言,洪武是明代釉里红的极盛时期。

洪武青花瓷

洪武青花瓷的特征:

1、青花色泽不如典型元青花那样浓翠,大多数偏淡灰色(采用国产钴料缘故)

2、器物制作和釉里红器一样,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

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

3、洪武青花瓷比釉里红瓷更单调,以花卉纹为主,特别多见扁菊纹。

洪武年间以碗类为主的民窑青花粗瓷其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

洪武瓷鉴定要点

1、糙底

2、较细的器物改为平削足,民窑粗瓷仍沿用元代底足斜削的习惯

3、元代梅瓶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直而稍翻唇,决无梯形感。

4、元代印花和青花两种装饰工艺同置于一器的方法,洪武仍继续使用。

5、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洪武已变形得不成葫芦形了

6、元代牡丹叶子画的肥厚规矩,洪武已变得稍微细瘦而随便了

7、元代的仰莲瓣纹每瓣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器物仍分开画外,绝大多数莲瓣之间借用边线,不再分开,并出现了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

8、元代青花龙纹绝少五爪,洪武官窑器几乎全为五爪

9、器物颈部的蕉叶纹,元代每片蕉叶之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洪武则蕉叶中茎以双线勾出后不填青花或釉里红色,形成中茎有空白地。

永乐

永乐官窑大致以烧造白瓷、青花和红釉为突出。

永乐瓷除少数白瓷梅瓶及大盘外,很多甜白碗或青花器,都是比较薄的。

永乐瓷中只有较少数有“永乐年制”的年款字,绝大部分没有年款

永乐、宣德两朝的共同特点:

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青花色泽浓艳

苏麻离青的钴土矿,含铁量高、含锰量低。

由于含锰量低,烧出宝石蓝的色泽;

含铁量高,出现黑铁斑点。

黑铁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

永乐青花器除罕见的压手杯有“永乐年制”篆书款外,其他均无款识。

永乐区别于元青花、宣德青花特征:

1、釉面有肥亮感,烧成温度较高,釉内气泡较宣德器少

2、永乐青花器的釉,基本上为白中泛青色,少数器有开片

3、青花有晕散现象——永乐、宣德直至成化前期青花都有黑铁斑

,但永乐器则较多晕散现象。

4、永乐朝器形多见梅瓶、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双系扁瓶(抱月瓶)、大盘、压手杯等。

永乐青花器的制作,除大盘、扁瓶等少数大件器外,多数器物的底部均以施釉,这是很重要的时代特征。

永乐器底削足处理,彻底改变了元代斜削的方法,永乐细瓷一般是底足平削

永乐釉底器,有的底釉呈波浪纹

洪武盛行扁菊为主题的图案;

永乐已不见扁菊图案,以花卉、瓜果为装饰图案。

永乐青花绘画笔法的主要特征是其图案花纹多为双勾填色,小笔填绘

永乐甜白瓷有厚薄两种,薄的是碗、盘、高足杯等小件器,能达到光照见影的程度,这是有名的“薄胎”器,可以薄到半脱胎程度,其大件器都属厚胎。

甜白瓷除了一部分为素面无花纹装饰外,也有一部分划花或印花装饰。

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以甜白瓷所见为多,其中尤以半脱胎为主,款字有划和印两种,但多数永乐甜白瓷无款。

永乐款不规整。

永乐甜白瓷,有釉层肥厚的滋润感,多数呈白中闪青,部分器物有开片,桔皮纹明显,聚釉处有永乐常见的水绿色。

康熙仿制往往有旋痕及黑疵等康熙瓷普遍特征。

永乐只有半脱胎技术,清朝脱胎技术成熟,可以产生全透效果。

永乐、宣德时期的红釉或蓝釉器,凡里外均施颜色釉的,其口沿大多有一条呈白色的透明釉边线,非常整齐,白红或白蓝相映,俗称“灯草边”,这种灯草边在宣德器上极为典型。

永宣仿龙泉釉,又称冬青釉。

翠青是永乐时期新创的釉色。

永乐款以青花书写的,仅见于青花压手杯。

宣德

宣德青花瓷特点

1、年款不同,宣德青花瓷中有很大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官窑款。

2、宣德窑器所用青花料有两种,一是进口的苏麻离青,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烧后色泽浓艳而有铁斑;

另一种是国产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色泽带灰,没有铁斑。

3、永乐宣德青花瓷着彩时系用小枝笔,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情况

4、宣德青花除极少数器物釉色莹白外,绝大多数釉色白中泛青,某些瓶罐类的口缘及足边聚釉出呈水绿色。

5、宣德青花瓷大部分底部施釉,有一部分大件器并不施釉,如天球瓶、大盘、梅瓶、大缸等。

6、器物以矮底足为多,削足处理有多种方法

7、真宣德无法用手抓起,底足足脊有棱角感,后仿者成滚圆“泥鳅背”状

8、宣德大件器,如扁壶等均系分段接合而成,在器身可看到或摸到接痕。

清代仿品采用前后身模制而成,器身两侧可以看到或摸到拼缝痕迹。

9、宣德青花碗是历代碗类器形中最繁多的

10、宣德青花器上的辅助纹饰,最常见的有仰、覆瓣纹

11、宣德青花瓷图案花纹以缠枝花、折枝花,其中以缠枝莲和宝相花为多见。

12、宣德官窑器中使用龙纹较为普遍,龙的画法改变了元代的细长颈,有竖发、披发及前披发,显得较为凶猛。

龙的五爪尖成带状圆圈的现象多见,也有三爪、四爪,除了云龙外,龙和云分开的图案极多。

永乐青花中少见的细描人物故事图,宣德器中已屡见不鲜。

宣德青花瓷除了白地蓝花的常见品种外,也还有蓝地白花的装饰手法,蓝地白花元代景德镇就已开始。

印花、青花装饰同于一器的方法,以洪武为最多见,永乐很少,宣德极少。

宣德釉里红瓷,在明代就以红鱼高足碗为最著。

宣德釉里红瓷主要采用涂抹法。

宣德红釉有鲜红和豇豆红两种。

宣德鲜红瓷的特征大致如下:

1、有里、外均施红釉和外壁施红釉,里壁为透明釉两类

2、凡精细规整的器物,其口沿有露出胎釉本色的整齐的“灯草边”

3、凡精细规整的器物,近底足处凝釉截齐,垂积釉处呈青灰色,清代仿品则呈凝黑色。

4、器底有两种,多数为白釉底,或有“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款外有青花双圈,有的双圈并不规整。

另一种为米黄色底,其色与康熙郎窑红的“炒米黄”底相同,说明康熙郎窑红是仿宣德红釉制作。

5、宣德鲜红器中,亦有描金装饰的品种

宣德蓝釉瓷,特征同红釉瓷,明代蓝釉又称霁青或祭蓝,宣德蓝釉器以素面为多,但亦有浅划暗花装饰,以龙纹为常见。

宣德白瓷最普遍的特征是器物一般都有桔皮纹,也就是前人所说的棕眼。

宣德亦有仿龙泉青釉,亦称冬青釉

酱色釉又名柿色釉,紫金釉;

黄釉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黄釉,该釉色以明宣德为最早,全黄是至尊之色。

黄釉特征1、有两种施釉方法,一是在素坯上直接施黄釉;

另一种是在已烧成的白釉器上施黄釉。

2、釉面肥厚,有桔皮纹;

3所见以盘类为多,一般盘壁较深,圈足稍高;

4、以素面无纹为多,底书“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或刻款;

5、器物施黄釉到底,置于桌上不见圈足露胎。

洒蓝在清代又称“吹青”,洒蓝并不是钴蓝釉,而是一种吹青料。

在胎体上以青料吹施,然后上一层透明釉,在高温烧成。

必然厚薄不同,呈如雪花的斑片,因此又有“雪花蓝”之称。

洒蓝工艺只在宣德时期出现,宣德以后整个明代不再制作,清康熙后才恢复。

明代仿哥釉的烧制成功了;

明代仿汝器,仅见于宣德,仿汝器的大量出现要到清雍正才是高峰,多见盘碗小件器,釉面有桔皮纹。

宣德朝有一般低温铅绿釉和孔雀绿釉的制品。

宣德晋唐小楷的笔法,沿用汉碑体中的古体,没有中间一划而成。

宣德瓷鉴定要点

1釉面一般能见到桔皮纹

2、宣德官窑瓷釉内的气泡疏朗

3、宣德盘碗之底足多数有棱边感,非滚圆之“泥鳅背”

4、宣德大盘之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斜削,因此无法用手指抓住,凡雍正仿宣德大盘、地足内墙接近垂直,因此可以用手抓起

5、宣德官窑青花瓷,除极个别青花翠艳而无黑铁斑外,绝大多数有黑铁斑。

6、宣德官窑青花器以小笔触上彩,无一笔涂抹的制作。

7、盘类因塌底而盘心成下凹状明显,凡盘子平底者大多非真宣德

8、瓶、壶、罐之类器物均为分段拼接成形,凡前、后身合模成形者非宣德制。

景泰年间特别风行铜胎珐琅器,所谓“景泰蓝”

成化

青花瓷

1典型成化青花已不再用进口的苏麻离青,而改用江西乐平的平等青,发色淡雅而无黑铁斑。

2、已改变了永乐、宣德时期采用小笔触着色,用双勾线条,一笔涂抹的上色法,因而不如典型宣德青花留有层次和空白地。

3、少厚重的大件器,器形多轻巧。

成化瓷的气泡小而密集整齐,不同于宣德器大小不同而疏朗的气泡群。

4、成化图案花纹,亦有以梵文为装饰题材,其中莲托八宝纹应属成化时期流行的纹饰。

黄釉,明代黄釉自永乐朝开始已经烧制的相当成功,但烧成鸡油黄娇艳色调的“娇黄”“鸡油黄”,过去以弘治朝为最早。

孔雀绿釉,景德镇在元代已烧制

在成化以前,已有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品种,例如宣德的青花矾红(釉上红彩)彩已相当成功。

成化斗彩则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

成化斗彩一般不见大件器,其器物主要有盖罐(天字罐),其中以杯和高足杯为多见。

明末清初尤以葡萄杯和鸡缸杯名噪一时。

成化彩瓷,彩色以红、绿、姹紫为主。

鉴定要点:

1胎质洁细,釉质纯净,用手抚摸有玉枝感;

2釉色有偏青及偏白两种,无论何种釉色,其器物外底足和器身的釉色一致,是成化官窑瓷重要特征之一。

3青花瓷除早期用苏麻离青,呈色浓翠外,大多为淡雅色调

4斗彩色彩鲜艳,其中姹紫色泽,成为成化朝所创制,亦仅为成化瓷所成功地应用。

5成化官窑款,迄今已发现的仅为“大明成化年制”及“大明成化年造”六子楷书款。

其他均为伪作。

6成化瓷的气泡已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小不同而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

6、米糊底是成化瓷极为显明的特征之一

弘治

弘治娇黄和白釉刻填绿彩最负盛名

白地绿彩是弘治彩瓷的最主要品种

鉴定要点

1弘治是成化瓷的延续,胎洁釉润,有玉质感

2弘治釉色中白中带灰,甚至有的泛青

3器物底足较矮,无高底足的器物

4弘治盘类塌底现象为明代盘类中最典型,盘心一点下凹

5大明弘治年制,治字的水旁三点绝大多数均低于台字

正德

素三彩是正德颇负盛名的品种

正德青花器特点

1胎质虽细洁,但器体一般较为厚重,制作粗糙,琢器的接痕明显

2釉色肥亮,白中偏灰青,圈足底部为亮青釉是正德青花的主要特征,这种现象在弘治晚期已开始形成。

3青花料用的是江西的“无名子”,也叫”石子青“,色泽青中偏灰,不浓翠,不淡雅。

正德晚期,改用西域回青,发色浓艳。

5、器形多见圆筒式和银锭式的多层盒

6、官窑器的图案花纹以缠枝花卉和龙纹为主,较多运用波斯文作为装饰

正德的彩瓷应以素三彩为最突出,它以黄、绿、蓝、紫为主,不用红色。

釉上五彩的工艺,则是正德彩瓷中的又一突出品种。

嘉靖

嘉靖的官窑青花瓷,由于采用西域的回青料,色彩浓翠艳丽

青花五彩最发展的时期是万历朝

明代瓷器上进行描金装饰是最盛行的是嘉靖朝

万历

万历官窑青花瓷,继续采用西域的回青料,万历24年,回青料已用竭,故从万历二十四年一直到明末崇祯都使用浙江青料

万历的淡描青花是极为突出的工艺,用极淡的色调、双勾图案花纹

万历彩瓷所绘人物,多数是大头短躯,和这一时期版画风格一致,但已个别出现崇祯时期版画中流行的长躯人物。

万历后期常出现窗格纹,青花器中有的有指捺水印纹;

在青花及彩瓷器上已出现题词。

崇祯

崇祯后期至清顺治末。

配合画面的题字多见用隶体书写

崇祯釉闪灰青,光泽度不强

多见酱口,底有跳刀痕

宜兴紫砂器创烧于宋代,明正德、嘉靖年间制作紫砂壶最著名的人物,龚春。

龚春以后有董翰、赵梁、袁锡和时朋、李茂林等大家,此后,名望最大的时大彬、与李大仲芳、徐大友泉,时称“三大“

万历以前,紫砂器并无匣钵装烧

琉璃器和法华器

琉璃器是指陶胎上施以一种以铅为助熔剂,以含铁、铜、锰、钴为着色剂,配以石英制成的低温釉,一般是先烧陶胎,再施釉第二次烧成。

我国早在战国时代盛行陶胎琉璃珠,成就最大的是山西地区。

法华器有陶胎和瓷胎两种。

法华器的釉和琉璃器的釉,主要区别在于琉璃釉的助熔剂用铅,而法华器用牙硝。

法华器的装饰方法是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术,有人认为法华的得名是从山西的”粉花音转而来

顺治

在顺治十四年以前的青花瓷题诗,往往用隶体书写

康熙

笠式碗、观音尊都是康熙朝的典型器

釉里三彩,康熙新创烧的一种釉下彩品种(青花、釉里红),以铁为呈色剂的釉下豆青色。

整个明代,纯粹的釉上彩,主要是红、绿、黄三种颜色。

康熙五彩瓷的主要特征:

1、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

2、除少数官窑器圈足圆浑润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而且有斑块残缺现象

3、器物画面的彩料周围有一圈闪亮的“蛤蜊光”,尤以蓝彩的周围为甚

4、由于模仿明末画家陈老莲的风格,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凡十分端正的人物开相属于后仿,脸部只勾轮廓线,一般并不填色。

5、瓶、罐之类器物的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凡圆浑者,则属后仿。

康熙斗彩以官窑小件器为多见。

康熙斗彩器中有两种突出的器物:

一是十二月杯,一是仿成化鸡缸杯。

康熙朝的墨地素三彩是极为名贵的品种

珐琅彩

珐琅彩瓷最早从康熙朝开始,为仿制铜胎珐琅器而来,因此,清宫内务府内,把珐琅彩瓷器称为“瓷胎画珐琅”

康熙珐琅彩,所用的彩料均为进口料,玫瑰红或胭脂红色料,发色剂是微量的黄金,称为金红。

上彩方法,油施彩。

康熙粉彩,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

康熙瓷鉴定要点:

1、有些器物是康熙一朝所特有的,如观音尊、棒槌瓶、金钟杯、笠式碗、凤尾尊、马蹄尊等。

2、瓶、碗、盘、罐等器底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疵。

3、青花的青料部位有明显的水印指捺纹

4、五彩瓷的彩料周围,特别是蓝彩部分侧视之有蛤蜊光

5、瓶罐之类的立体器,器物内、外壁釉色应该一致;

笔筒有束腰的感觉,其底部往往不齐平而自内向外倾斜;

碗盘之类的圈足,除中、晚期的官窑呈滚圆的“泥鳅背”状外,早期官窑及民窑器为足壁内、外斜削而尖状,且足边大多有缺损。

8、人物画面脸部绝大多数歪斜不正,这是陈老莲画人物的风格

同上

雍正

陶瓷史上的“唐窑”,是指唐英于乾隆督理景德镇御窑厂以后这段时期的窑瓷器。

唐英对于陶瓷史上的重大贡献主要在雍正年间。

炉钧釉

是一种雍正朝新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