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6824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4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点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

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

灵渠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与漓江(珠江水系),为开发岭南起了重要作用。

据此ACD三项说法符合所学,B项错误,灵渠开凿时秦已统一六国。

4.(2011年东北四校二模25题)某学者认为“即使葡萄牙的历史传统为其扩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因素,葡萄牙扔然不能调动足够的资源和人力去进行这样一次史无前例的远征,更不可能使这次远征在相对有序的情况下进行”。

该学者所说的“这个因素”是指()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地理位置的优越

C.中央集权的确立D.航海技术的发达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为葡萄牙调动足够的资源和人力的是因为完成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统一。

5.(2011年1月厦门市质检5题)有学者指出:

“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A.宗法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根据题干信息“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分析,私人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分封制主要是秦朝以前,王伟世袭制属于权力的继承不是国家政体,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机构,因此应选D项。

6.(2011年1月东莞市高三期末调研12题)王夫之在评论某制度时,认为该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该制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点拨】本题考察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此项制度被统治者长期实行。

分封制主要从西周开始,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

行省制度从元朝开始实行;

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开始实行至清末结束,以上都不符合“二千年”这一说法。

郡县制从战国时期开始实行,一直是我国地方主要行政机构。

7.(2011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4题)秦国之所以国强民富,具有其它各国难以抗衡的实力,是因为它()

①在全国分设36郡,进行垂直管理②较早地“以牛田”,用牛耕种

③兴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④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搜刮六国财富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秦朝统一六国后方设36郡故应排除①;

④也是在统一之后并不是秦国统一六国的条件。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8.(2011年5月南通市三模1题)秦王赢政在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

他的真实意图在于

A.标榜自己的功德B.追求制度创新C.显示与众不同D.强调君主的权威

【点拨】作为最高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与做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

“皇帝独尊”即是通过强调君主的权威来为“达到巩固统治的最终目”服务的。

故选D。

9.(2011年4月湘潭市二模2题)《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有“丞相诸大臣皆受事,倚辩于上……天下之事,大小皆决于上”。

可见()

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B.相权是专制皇权的一部分

C.相权始终依赖于皇权D.任人唯贤形成

【点拨】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与材料也无甚关联,排除A。

D任人唯贤形成与材料关系,排除D。

从材料“倚辩于上”、“皆决于上”可以判断出材料强调的是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只有B相权是专制皇权的一部分符合题意。

C相权始终依赖于皇权错误在于“始终”,且材料强调的重点是皇权,排除C。

故正确选项为B。

10.(2011年4月抚州市质检14题)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

“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

”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

A.编户制度B.三省六部制C.中央集权体制D.行省制度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央政府之所以能够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直接原因是编户制度,根本上是因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1.(2011年3月蚌埠市质检1题)某知名学者说: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____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段引文空格处应该填()

A.夏禹B.商汤C.周武D.秦皇

【点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

12.(2011年4月浙江上虞调研12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让我们领略了岭南文化的魅力,下列岭南地区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在此地区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使这一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②秦在此地区开辟“五尺道”,并任命官吏进行管理

③唐太宗曾在这里设置安西都护府进行有效管辖

④明清时期,西方近代文明已影响该地区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②

【点拨】根据所学,第②③项说法错误,第②项秦在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开辟五尺道;

第③项唐太宗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管辖,设置安西都护府,本题选①④项,秦在此地区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使这一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

明清时期,西方近代文明已影响该地区。

13.(2011年3月临沂市一模1题)考古学家认为,湖南龙山里耶出土的3万余枚秦简是极为重要的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实录,是业已发现的我国第一批官方文书,约有20万字,字体属古隶,内容多为地方政府官署档案。

通过这些秦简,我们可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各个地方政府具有独立性B.秦朝基层组织的设置情况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D.中国书法艺术已进入自觉阶段

【点拨】从材料“秦简”、“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实录”、“官方文书”、“内容多为地方政府官署档案”可判断出,可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B项,排除C项;

秦朝推行郡县制,各个地方政府具有独立性说法是错误的;

中国书法艺术已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D项错误。

14.(2011年5月衡阳市三模25题)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

“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柳宗元的观点是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点拨】考查郡县制的作用。

“如身这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都体现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B项说法错误;

D项材料无从体现。

15.(2011年4月广东六校联考12题)有学者指出:

A.宗法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点拨】“王而不藩”是指实行君主制却不会造成分裂割据。

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是典型。

这指的就是以上四人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宗法分封制度在西周后期造成分裂割据,排除A;

王位世袭制不能阻止国家分裂,故排除B。

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集权的一部分,故排除C。

作为封建政体:

中央集权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君主的专制统治。

16.(2011年3月山东省潍坊三县质检1题)“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宗法制B.皇帝制C.分封制D.郡县制

【点拨】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且官位世袭。

而秦朝实行的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也就终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

17.(2011年1月清远市一模13题)在遥远的古代,雅典和中国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

关于这两种文明在伯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的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 

B.贵族制与分封制

C.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 

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

【点拨】本题考查了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中国秦始皇时期的政治制度。

根据所学ACD三项符合,B项贵族制不符合伯利克里时期;

分封制在秦始皇时没有实行。

18.(2011年3月洛阳市统考25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点拨】封建式转型是指秦朝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取代了此前的王位世袭制。

官僚政治通常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掌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以国家或者民族利益为理由,而随意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

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一种制度如何取决于所对应的社会发展时期,在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则是明显优于贵族政治。

19.(2011年4月湖南高考仿真27题)《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

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点拨】三公和三省长官都是宰辅大臣,而六部长官只是三省的下属,所以排除有六部制的选项B、C;

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以“君权附庸”的地位,成为凌驾于内阁及各部、院之上的全国政务的总汇机关,军国大计,无不总揽。

内阁大学士虽然不是宰相,但也是明代皇帝的重要辅佐大臣。

所以选D。

20.(2011年5月龙岩市质检14题)古今中外,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近代西方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或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点拨】秦汉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美国《1787年宪法》采取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故①④正确。

“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英国《权利法案》是对王权限制的法案。

故②③不正确。

21.(2011年4月天津五校联考1题)“秦始皇设职授宫,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宗法制B.皇帝制C.分封制D.郡县制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确立了“君主-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并世代相袭,传给各自嫡长子。

而郡县制用“皇帝任命制度”取代了分封的的“等级世袭”制度。

故选D。

22.(2011年4月宁波十校联考12题)图7为秦朝疆域图(部分),图中方框应该填写的地名是()

A.陇西郡B.渔阳郡C.九原郡D.辽东郡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陇西郡在今天甘肃省南部和东南部;

渔阳郡故城在今北京密云县西南;

九原郡在今包头市西;

辽东郡在在今日的辽宁省;

故根据地图所示位置应该渔阳郡。

23.(2011年3月忻州市联考5题)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B.缓和了社会矛盾

C.打破了世袭特权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点拨】雅典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的特权;

郡县制下,地方长官都由皇帝任免,有期限,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打破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是考试选拔人才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官的把持,C项正确。

24.(2011年3月德州市一模9题)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些现象说明()

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综合了秦、汉、唐三朝的不同状况,而ABC三项均只涉及一个朝代,且题干涉及到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选择D项。

25.(2011年5月濮阳市二模24题)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

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点拨】材料简表介绍的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反映了秦朝到唐末地方行政区划的反复,可知选择B项。

26.(2011年4月赣州十一县联考25题)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

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

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

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天人感应”的思想

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

C.“君权神授”的思想

D.中央集权的加强

【点拨】考查古代地方行政体制。

表一是分封制,而表二是郡县制,因此,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7.(2011年1月宁波市高三调研2题)秦《峄山刻石》中说: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

”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修长城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D.实行行省制

【解析】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

公元前219年,他出巡山东的峄山(峄山与泰山南北对峙,被誉为“岱南奇观”、“邹鲁秀灵”,为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

“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

”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

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峄山篆碑,正面、左侧面镌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立于峄山书门。

文中论及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分封制,而导致战乱,秦代统一天下终于结束了战乱。

结合所学,秦始皇为防止分封制导致天下纷争,实行了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28.(2011年3月济宁市质检1题)某教师在对秦朝历史进行讲述时,展示两张与秦朝历史相关的邮票,引发了学生的热议,他们纷纷就邮票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评论,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中央集权政治具有强大的威力B.秦王朝统治下的人民负担沉重

C.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卓越的智慧D.秦代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点拨】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中国古代工程的修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仰赖于中央集权政治,所以A正确。

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从人民中取得,也就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B正确。

工程的修筑也集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所以C正确。

D项经济的全面繁荣从图片中难以看出,所以不正确的为D。

29.(2011年1月广东四校联考14题)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点拨】从“社会政治大转型”可知,本题应从政治角度入手,那么,AC选项可以排除,因为它们分别属于经济、思想两个方面;

社会政治大转型是“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帝”,显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实现和巩固大一统,那么,废分封行郡县,与题意相符。

30.(2011年1月河南安阳高三期末3题)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

“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答案】A

【点拨】分析材料可知,所指制度是秦代确立的郡县制,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本题选A项。

31.(2011年3月揭阳市一模15题)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点拨】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本题选D项。

32.(2011年3月吉安市一模25题)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色是秉持儒家道德价值观的文官系统。

它是惟一能够与今天的现代政治接轨的。

不能接轨的是传统的君主制度,不合理处是任命来自上面,不由“人民决定。

该观点有褒有贬,贬的主要是针对()

A.宗法制B.科举制C.郡县制D.皇帝制

【点拨】从材料“不能接轨的是传统的君主制度,不合理处是任命来自上面,不由人民决定”可以判断。

传统的君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其核心是皇帝制度,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免,君主独断性和专断性。

33.(2011年4月天津市河东区一模1题)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察举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C.郡县制代替分封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点拨】分析材料可了解到这一制度始于商鞅变法、秦始皇时极盛、汉武帝时期完成。

联系所学只有C项郡县制符合这一特点,商鞅变法开始行县制,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设36郡,汉武帝基本上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郡县制得以巩固,本题选C项。

A项始于夏代;

B项始于汉武帝时期;

D项内阁制确立于明成祖时。

34.(2011年3月湖南十校联考2题)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B.缓和了社会矛盾

C.打破了世袭特权D.推进了民主政治进程

【点拨】雅典梭伦改革中,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力越大,这一措施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

秦朝实行郡县制后,改变了分封制下的贵族世袭特权。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故选C。

A与梭伦改革不符;

秦朝的郡县制并未缓和社会矛盾,故B不正确;

秦朝实行郡县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民主政治无关。

35.(2011年1月江门市高三调研1题)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应是指哪一时期()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对中华文明传承的不同阶段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主义多民族国家,而且开创了影响后世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以法家为统治思想;

汉朝又先后以道家儒家为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6.(2011年4月佛山二模12题)“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是()

A.分封制B.皇帝制C.察举制D.郡县制

【点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