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128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

部编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

3古诗词三首

文本分析

《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

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

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像比树木还低些,使心情更觉压抑,只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

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

才思敏捷的诗人苏轼用诗句捕捉到西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将它们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学习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这首词描写的虽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词人却把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词中也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的教学设计主要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词的意味和意境的美好。

同时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句含义的方法,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同时,明白“诗以言情,诗以言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丽景色;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

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

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西湖边;“醉书”是指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可见这首诗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这天,饮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

1.学习《宿建德江》一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故事激趣。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清幽境界,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孟浩然一生好学,交际广泛,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张九龄等交往甚密。

其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等,收录于《孟浩然集》中。

(2)写作背景。

《宿建德江》一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

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山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

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

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

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3)孟浩然求仕的传说。

(可以用纸稿的形式发给学生阅读,也可以简洁地讲一讲)

孟浩然一生并未入朝做官,早年也一直在鹿门山隐居。

他天性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但也并非没有“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相传有一次孟浩然去省中拜访王维,不料玄宗皇帝亲自到这里来视察了。

本来,省中是办公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招待朋友呢?

所以王维就让孟浩然暂时藏在床底下——因为工作人员有时要值夜,所以省中有床,这在唐朝是有记载的。

等到皇帝来了以后,王维一想:

我把他藏起来,万一有一天被皇帝知道了,这可是欺君之罪。

于是他马上就向玄宗禀报说:

“今天我有一个朋友孟浩然来这里了,他知道本不该来,不敢见您,所以藏在了床下。

”玄宗说:

“我也听说过孟浩然,这人的诗写得不错,叫他出来好了。

”等孟浩然出来后,玄宗就让他念一首诗给自己听,孟浩然就念了一首《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北阙”是指北方的朝廷。

因为他来到长安考试没有考上,所以很不得意。

他说:

从此以后我不要再上书求仕了,我要回南山隐居到我的草庐之中。

我这个人真的是没有什么才干,所以虽然是圣明的君主也不用我。

因为我体弱多病,老朋友们也跟我疏远不来往了。

现在,我头上已经长了白发,催促着我一步步走向衰老了。

春天已经来到,和暖的阳气逼走了旧年的寒冷。

我心中有一种长久的怀思向往,这使我不能成眠。

晚上辗转床榻间,就看到窗外月光下的松树的影子,只觉得一片空虚。

这本来是他贫穷、衰老、不得志的一些牢骚话,结果皇帝听罢就说:

“卿自不求仕,朕何尝弃卿!

”——当初是你自己不出来做官,不参加科举考试,怎么说是我抛弃了你呢?

所以玄宗很不高兴,而孟浩然也一直没能得到一个做官的机会,他的第二次长安求仕又失败了。

预设:

《宿建德江》一诗中满含“客愁”,教师可不用详细讲解写作背景或作者生平,因本诗重在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

但知其人方可明其情,对孟浩然特殊的生活经历可简要介绍,以助学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2.初读古诗,疏通诗句,明确节奏。

(1)学生借助拼音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律。

过渡:

同学们,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前两遍争取把字都念正确,后两遍争取把诗句读通念顺,可用铅笔试着断句。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易读错字。

◆生字:

德。

“德”的笔顺较多,注意右下部“心”上有一横,不要漏写。

◆易读错字:

泊。

“泊”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

bó和pō,通过读诗句可知这里指的是“停泊”,所以要读成“bó”。

(3)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韵律。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与交流:

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义、句意。

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问号。

②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③观察课文插图,你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

它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2)欣赏图片,理解诗句。

(出示课件:

课文插图)

A.对照插图细细品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教师相机板书:

小舟、烟雾、沙洲、日暮、旷野、低树、江水、明月。

过渡:

同学们说得很全面,基本上概括了诗歌中提到的所有景物。

那么这些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我想大家应该和我的感觉差不多,是孤独、寂寞、冷清的。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生齐读)

B.理解“移舟泊烟渚”。

这一句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移舟”,移船近岸的意思;“泊”,指停船夜宿。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

一方面是点题,另一方面也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了准备。

C.理解“日暮客愁新”。

①这句诗中的“客”指谁?

(诗人)

②这句诗中的关键字是哪个字?

(愁)

③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茫之愁。

预设:

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借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

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过渡:

孟浩然在另一首诗中写道: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他虽然没那么执着于做官,但回顾自己的一生,除了诗文,也确实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成绩。

诗人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来游历四方,壮志未酬,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学生读诗句)

◆背景知识拓展:

行旅诗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一首典型的行旅诗,先要理解古人的行旅,我们才能读好这首诗。

古人写行旅的诗文极多,同学们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古人要这么大写特写行旅之苦呢?

现代意义的旅游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可是古人的行旅与现代的旅行完全不是同一概念。

古代的文人总是形迹匆匆,有的是求学,有的是赶考,有的是省亲,有的是奔丧,最多的是赴任。

我国古代多数时间实行的是流官制,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在一个任职干上个二三年就得调离,而且讲究南人北相、北人南相,家在北方的偏让你到南方,家在南方的偏得到北方赴任,为的是防止结党营私。

更有遭到贬谪的,那就得到边远的地方了。

那个时候,没有公路,没有火车,好的有舟船、车马,差的就得用脚量了。

动辄数月,多则数年,许多人的生命是在行旅中度过的。

有名的大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可以说都是逝于行旅的。

所以,身在异乡的诗人在行旅之中生出种种愁绪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D.教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①这两句诗写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空旷、孤寂、宁静、清远。

②第一句描写远景,天为什么比树还低?

第二句描写近景,月亮为什么与人接近了呢?

明确:

天并不比树低,只是因为原野极为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仿佛比树还要低些;月亮也并不能和人接近,只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佛就与人接近了。

③讨论:

“江清月近人”一句中,“近”字该如何理解?

仅仅指实际距离的“近”吗?

明确:

就字面意义来说,“近”确实指月亮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佛与人接近。

但结合作者当时的心境,还可以理解为“精神、情感上的接近”。

诗人当时孤身在外,举目无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月亮虽然远在天边,却像朋友一样陪伴着他,所以作者感觉它非常之近,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亲近。

这种理解是提供一种思路,可能有的学生还会认为这里的月亮不是指水中的倒影,而就是实指天上的月亮。

在这次讨论中,结果其实不重要,而要引导学生在争论之中能提出疑问,分析、争论、感悟,从而加深对诗的认识。

④指名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小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第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⑤学生齐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诗。

朗读指导:

注意全诗的朗读基调是深沉的,于深沉之中又有一种安慰。

(3)课堂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

因为思乡,李白曾经这样写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因为思亲,杜甫曾经这样写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因为愁眠,张继曾经这样写道: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也是因为满腔愁情,孟浩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于是有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样的千古名句。

同学们,诗人笔下的月亮还有着怎样的寄托呢?

大家可以课下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4.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整首诗赛读,背诵积累。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指名背诵。

注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

1.过渡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谈感受。

过渡: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空旷的郊野、辽远的天空和天上的明月,给人一种凄清、寂寞的感觉。

现在,让我们一洗“愁”态,去感受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去感受一种别样的自然图景。

我们将要学习另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诗人苏轼笔下的这场暴雨有着怎样的奇趣。

2.解诗题,明背景。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

注意读准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

)“醉”该如何解释?

(是饮酒后醉的状态,还是陶醉于景色之中?

学完整首诗后再回到此题的讨论。

(3)诗人是何时写下这首诗的?

(检测预习效果,对诗人及写作背景学生可略做了解。

①出示课件“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

②简介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苏轼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3.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主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正音。

预设:

提醒学生易读错的音:

“卷地”的“卷”为三声;“忽吹散”的“散”为四声。

(3)指名读诗,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出示自学提示。

阅读与交流:

①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不理解的地方画问号。

②观察课本插图,再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小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做好批注。

(2)展示交流,品读诗句。

过渡:

老师在刚才的巡视中发现我们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各抒己见,认真专注,我特别欣赏大家的学习态度。

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和大家交流呢?

大家在说的时候可运用下面这个句式。

读了______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想到了______。

这句诗中我最欣赏的(字)词是_______,这个(字)词_____________。

预设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

生1:

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满天的乌云翻滚而来,似乎听到了轰隆隆的打雷声,想到了这乌云不就像打翻的墨汁吗?

我最欣赏的词是“翻墨”,这个词展现了天上的云所呈现出来的状态,黑压压的,蔓延很快,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

我还知道这句诗是描写下雨前天上的景象。

预设二:

白雨跳珠乱入船

生2:

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豆大的雨点从天上倾盆而下,它们蹦到了船上,跳到了岸边,落在了湖中,我仿佛听到了雨点噼里啪啦的声音,想象到它们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

我最欣赏的词是“跳珠”,这个词写出了雨的大和猛。

(生补充)我认为“乱”字用得好。

从“乱”字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下得很杂乱。

此外,我认为“白”字用得也很好,不仅写出了雨的颜色,还显示雨下得很大,大得我们都看到了它的颜色。

过渡:

同学们说得真好。

苏轼特别喜欢这句中的“跳珠”。

十五年后,五十岁的苏轼重返西湖,特意写道: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一团黑云和一阵白雨,一黑一白形成了色彩美,一翻墨一跳珠,形成了动态美。

我们大家再来一起读一读——(生齐读)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那么黑云白雨过后,天地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预设三:

卷地风来忽吹散

生3:

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卷地而来的风转眼就将乌云吹散,将白雨吹走,似乎听到了风吹的声音。

我最欣赏的是“卷地”这个词,“卷地”说明风很大。

我也喜欢“忽”这个字,说明风来得突然,也说明天地变化之快。

预设四:

望湖楼下水如天

生4:

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大雨过后,望湖楼下水天相接,一片汪洋。

我最欣赏“水如天”,说明雨很大,楼下一片汪洋,凸显景色之美。

这一句写出了静态的美,它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有楼,有蓝天,有一片汪洋的水。

过渡:

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看到水天一色之景,怎能不令人陶醉?

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

(在课题“醉”下加着重号)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课题,大家如何理解这里的“醉”呢?

(学生发言)

(3)朗读背诵,感悟诗韵。

过渡:

醉于酒,醉于景,苏轼禁不住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醉于景,更醉于诗,让我们也走进了诗人描绘的奇趣世界。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对雨后景色的赞美,一起来读背这首诗。

(4)指名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5)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6.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其中第二首诗主要由同学们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理解了诗题,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读了诗文,通过合作交流明白了诗意,结合图画想象了诗中的情境,体悟到了诗人的心情。

(出示课件: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这就是理解一首古诗的常规方法,大家都掌握了吗?

下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另一首名家作品。

7.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出示课件:

学生自选作业。

(1)画:

画一画本课所学两首诗所呈现出的画面,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找:

另找一些描写月夜或暴雨的古诗,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和画面美。

(3)学:

收集孟浩然或苏轼的故事和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会写“鹊、蝉”2个生字。

2.理解句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能够默写。

4.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1.通过赏析词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夏夜农村的清新恬静之美。

2.品味词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导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暴雨。

老师想邀请两位同学分别来吟诵一下这两首诗。

1.抽查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再齐背。

2.再次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入新课。

过渡: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两首诗的吗?

今天,我们将运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

词虽与诗格式有别,但我们依然可以用上节课我们掌握的方法来学习它。

(板书: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1.讲解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夜”,点明时间;“行”,点明动作、事件;“黄沙”,点明地点。

题目意思:

夜间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他曾遭贬谪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比较熟悉。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鹊、蝉”。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检查自读及交流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出示词语课件,指名认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注意变色的字。

惊鹊鸣蝉稻花茅店社林忽见

◆易读错字:

“蝉”是翘舌音,“惊”“鸣”是后鼻音;“见”在这里同“现”,注意不要读错音。

(3)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土地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4)结合注释,弄懂句子的意思。

4.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出示上阕文本和配图,引导探究。

过渡:

很好,我从同学们的朗读中听出词的味道来了!

读通词是学好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里面所包含的意思,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

下面就让我们去仔细品味辛弃疾的这首词吧!

(1)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欣赏美丽的夜景。

(2)小组交流,师生互学。

A.说说你看到的:

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预设:

对“别枝”的解释除了课本上的注释,还有两种其他解释,可引导学生思考,想象画面,教师相机出示:

①离开枝头;②另外一枝。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B.说说你闻到的:

稻花香。

(体会丰收的景象。

C.说说你听到的:

鹊啼、蝉鸣、蛙声、说丰年。

过渡: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之间试着演演说说;教师指名演演说说。

(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

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形象了,说得真是太好了!

这里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

那是谁在说呢?

(青蛙、农人以及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对呀,作者闻着飘散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请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丰年的感情。

D.说说你感受到的:

夏夜的清幽、静谧。

预设:

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想象画面,自由描述。

(清幽的月光照着大地,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了起来,引得树枝摇曳。

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它们似乎在唱歌呢!

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

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预设:

学生在描述画面时,不必拘泥于一字一词的对应,可展开想象,丰富细节。

教师可进行指点: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对诗词所描述的内容感受得真真切切。

(4)播放音乐,展示图片。

齐读上阕。

小结: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美好!

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请大家齐读上阕。

(生齐读)

2.出示下阕文本和配图,引导探究。

过渡:

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让人犹如走进了画卷一般。

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

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桌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2)学生交流画面,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①注意断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该怎样断句?

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

(“天外”和“山前”前面断句,这两句运用了倒装的句法,正常的语序应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