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272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docx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docx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

2.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4.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及在其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5.掌握“万隆精神”的确切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

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

2.新中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在建国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稍后又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以坚实的步伐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五项原则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4.我国参加了万隆国际会议,并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新胜利。

●教学重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学难点

1.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方针所涉及到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本课内容难度较大,故需教师在讲解方面做的多一点。

2.比较法。

引导学生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作一比较。

从而正确地理解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影视辅助法。

可以通过放《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片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

4.故事穿插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录像带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同学们请看下面的投影。

[投影显示]

一九五四年四月,朝鲜停战不久,经中、苏、英、美、法五大国同意,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于四月二十六日召开,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下令,不准同中国代表团任何人握手,以傲慢顽固态度对待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中国人员,成为外交史上的笑料。

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史密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艾森豪威尔麾下的一名将军,会议开始一个星期后杜勒斯回国,史密斯便担任代理团长。

会议期间,苏联代表团团长莫洛托夫面告周总理,史密斯曾经流露出对美国外交政策不满,认为美国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是不现实的。

周总理对这条信息非常重视。

在某一次会议的休息时间,各国代表都在休息大厅喝咖啡聊天,史密斯主动走到周总理翻译浦寿昌(后任外交部副部长)跟前聊天,夸他英语讲得好,是地道的美国音。

问他在哪儿学的,还说了一些友好的话。

浦寿昌将上述情况汇报给总理。

总理对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很重视,认为不应该拒绝同美国接触,即使是美国代表团也不是铁板一块。

我们不应放弃任何可以做工作的机会。

总理说:

“好啊,既然是史密斯愿意同我们接触,那明天休息时,我找他谈谈。

”第二天,史密斯见总理走上前时,他急中生智,连忙把咖啡杯捧在右手,当周总理向他伸出右手时,他很尴尬地用左手握住周总理的右胳臂晃了几下,避免违反杜勒斯不准与中国人握手的禁令。

周总理对此毫不介意,同他友好地交谈。

日内瓦会议结束时,他主动地在休息厅与周总理交谈,微笑着说,会议即将结束,能够在这里与你相识,感到非常荣幸,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希望朝鲜能够得到和平。

说后招手而去,又一次避开握手。

对此外电纷纷作了报道。

本课所叙述的内容,都离不开这位伟大的外交家。

[导入语示例二]请同学们看一幅照片。

[投影显示]

同学们,照片显示的是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时步入会场的情景。

那么日内瓦会议是一次什么会议?

它的召开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这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学习到的。

[板书]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定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些政策思想。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同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分别作出了重要的规定,为建国后的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

1949年春、夏之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其含义是:

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政策,就是宣布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国际上正在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

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国民党打内战。

而且,新中国诞生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有可能对中国进行武装干涉,而苏联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

上述情况决定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的必要性。

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不但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而且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一些具体政策,包括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决策法律化。

这些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下面我们以苏联为例来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板书]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投影显示]

[教师讲解]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图为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1949年12月16日中午12时,毛泽东抵达莫斯科。

6个小时之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他,并与他举行正式会谈。

会谈开始不久,斯大林就问:

“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

”毛泽东爽快地回答:

“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这个东西”其实指的就是两国之间应该签订一个新的条约。

毛泽东急于到苏联来的目的,也正为了“这个东西”。

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

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将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走,大连的行政由中国管辖。

毛泽东在苏联参加了一系列活动,受到了热烈欢迎。

12月21号,为庆贺斯大林七十岁生日,在苏联大剧院举行了隆重的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许多外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会上致了祝词。

毛泽东的这次访苏之行,使中苏两国关系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观点来理解《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意义。

[学生回答]在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时,以大洋对岸的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却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因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过渡]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征,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确立,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刚开始主要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为主要方针,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准则。

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呢?

它的提出,对于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板书]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欧美等国对我国实行封锁,使我们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大部分国家隔绝。

然而当我国于1954年首次步入国际舞台,就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魅力,征服了世界,为中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已经40周年,万隆会议也过去了39年,但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的生命力是永存的。

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伟大的创举,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则是辉煌的一页,对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指导各国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并且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50年代初期,毛主席还多次强调,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和平共处。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我国同19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7个是邻国。

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参与决策者和直接领导者,遵循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和决策,总结建国后的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史经验,1953年底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9、10月间,中印两国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商定,双方政府代表就解决中国x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12月在北京开始谈判。

12月31日下午1时,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以驻华大使赖嘉文为团长的印度政府代表团。

周总理在友好的气氛中恳切地说:

“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

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赖嘉文代表印方当即表示完全同意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

[教师强调]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个大国,又是近邻。

两国都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长期侵略和压迫,印中两国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斗争都取得了独立。

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中印两国取得独立的方式不同。

建国后采取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也不同。

特别是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中印之间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阻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中国曾多次表示两国间的问题可以在和平共处原则上通过谈判解决。

这一次印度代表团到北京,经过4个月的充分协商,双方于1954年4月29日达成并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x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写进了该协定的序言,成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写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签署的正式文件。

同年6月,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访问了印度、缅甸。

10月19日至26日,毛主席3次会见来访的尼赫鲁,12月,毛主席两次会见来访的吴努,都阐述了五项原则的宗旨,即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

毛主席反复说明,大小国家应一律平等,自己国家的事,别国不得干涉,等等。

总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提出后,经中印缅三国的倡导,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40年来的实践表明,五项原则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教师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如果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锋芒初试的话,那么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的提出,及时扭转会议的方向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威力的大展示。

下面我们来看万隆会议的具体内容。

[板书]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出相关的对万隆会议背景的描述。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教师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势力遭到严重削弱,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亚非地区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亚洲首先冲破了殖民体系的枷锁,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相继独立,朝鲜和越南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印度支那3国人民取得了抗法战争的胜利。

亚洲的崛起鼓舞了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举行反帝武装斗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沉睡的非洲”已经觉醒。

到万隆会议召开的前夕,亚非地区出现了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不甘心自己在亚非地区的失败,特别是战后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感到亚非形势的变化对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一种威胁。

为此,它在朝鲜战争后继续奉行实力政策,加紧在远东和东南亚制造新的紧张局势,并公开插手印度支那事务。

1954年4月初,艾森豪威尔以多米诺骨牌一个倒、倒一片来比喻印度支那的形势,鼓吹美国必须介入印度支那以顶住所谓共产主义的攻势。

杜勒斯更认为,印度支那的丢失很可能会造成美国全球战略中整个远东阵地的崩溃。

1954年9月,在美国一手策划下,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军事同盟——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严重破坏了日内瓦协议给东南亚地区带来的缓和形势。

美国利用这个组织把冷战正式引进了东南亚地区。

在此期间,美国不仅通过它的军事集团来“遏制”新中国,还同台湾当局签订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公开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战争挑衅。

一年以后,在美国的策划与支持下,旨在镇压中东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巴格达条约组织”成立。

美国通过“巴格达条约组织”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连结起来,形成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月形军事同盟条约网。

此外,美国还积极推行“第四点计划”,加紧向亚非国家进行渗透。

美国的所作所为,严重威胁亚洲新兴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将导致殖民主义的东山再起。

在这种形势下,新兴国家进一步认识到相互支持,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必要性。

为了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他们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排除外来势力,缓和亚洲的紧张局势。

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从本国的实际利益出发,认为避免卷入冷战的漩涡对己更为有利,决定采取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

印度总理尼赫鲁说了一句形象的话:

“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正是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亚洲国家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了,一些国家开始同中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1954年12月底,南亚5国总理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研究召开亚非会议问题。

在亚非国家和平中立倾向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经过亚非国家的共同努力,亚非会议排除了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如期举行。

[板书]2.“求同存异”的提出和“万隆精神”

[投影显示]

当时会场上座无虚席,包括苏联大使、美国大使、荷兰高级专员等许多国家外交官都来列席旁听。

数以百计的记者也涌进会议厅,有的人甚至站在椅子上,等待着中国代表团的发言。

周总理首先向与会各国表明: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他深刻地论述了亚非国家间存在着广泛的求同基础,他说: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总理还就关于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问题、关于有无宗教信仰自由问题、关于所谓颠覆活动问题,以确凿的事实和令人信服的论述回答两天来少数代表对中国的误解和指责,阐明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

周总理真挚地表示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来中国参观。

他最后热忱地呼吁:

“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

”与会代表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周总理的发言。

大会主席沙斯特罗阿米佐约等人指出这个发言是使会议走向成功的一个转折点。

周总理的发言不仅驱散了两天来在会议上空一度凝聚起来的阴云,而且及时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为下一阶段会议找到了一条绕开对立和争吵而继续进行的道路,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专项议程讨论中,由各国代表团团长及其顾问组成的政治委员会和由各代表团代表组成的经济、文化委员会分头举行秘密会谈。

政治委员会讨论其余的全部议程,它是3个委员会中最重要权限最大,也是争论最多的一个。

争论主要集中在下面两个问题上:

反对殖民主义问题与和平共处问题。

在关键的时刻,周总理在4月23日上午会议上作了长篇发言。

他提出亚非国家讨论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应该撇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以要求和平合作为共同基础,这样我们就能够达成协议,组成保卫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

周总理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注意。

大家感到就和平共处问题达成协议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

促进亚非团结、推动会议成功的种种努力,不只发生在会议厅内,许多代表团为着增进友谊和了解,积极进行接触,展开广泛的会外外交活动。

寻求亚非团结和求同存异的精神,终于使会议克服了分歧。

4月24日晚上,万隆会议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

在热烈的掌声中,与会国家一致通过会议决议,即《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会议充满着亚非世界团结胜利的喜悦。

包括中国在内的19个国家的代表先后在闭幕式上发言,他们盛赞会议取得的重大成就,盛赞会议对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所作的重大贡献。

大会主席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在闭幕词中集中表达了亚非国家的心声:

“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需要实行容忍,彼此像友好的邻居一样在和平中一起生活。

而这是人类赖以昌盛的唯一可靠的、真实的基础。

愿我们在我们已经共同采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并愿万隆会议成为指引亚洲和非洲进步前途的灯塔”。

[教师小结]万隆会议为与会国提供了难得的相互接触的机会,使亚非国家能够自由地互相接触。

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是和平共处的生动体现。

尼泊尔代表团团长说:

“最重要的事实是到处洋溢着亚非团结感。

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

甚至连美国舆论也被迫承认,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

万隆会议的成就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的结晶,是与会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

万隆会议的胜利也是与周恩来总理和他率领的中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

周总理为推动会议成功、为促进亚非团结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与各国代表进行广泛接触,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为后来许多国家与我国建交创造了条件。

周总理和他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的活动,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丰碑。

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

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鲜明特点,对后来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战后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布置作业]“万隆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它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

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鲜明特点,对后来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板书设计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定

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2.“求同存异”的提出和“万隆精神”

●活动与探究

1.看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录》,一睹周恩来的外交风采和体会周恩来的外交技巧。

2.收集有关周恩来外交业绩的故事,召开小型故事会,进行交流。

●备课资料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

毛泽东向斯大林建议:

中苏应签订一项新的条约,以代替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苏联表示同意。

接着,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进行谈判。

2月14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

两国外长互换三个照会,声明1945年8月14日苏联政府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失效,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独立的现实。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包括前言和六个条款,有效期30年。

它的主要内容是: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条约,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磋商”;“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1950年4月11日生效。

在缔约后的一段时间内,两国都履行条约规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过密切合作。

但自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重大变化,这个条约逐渐失去继续存在的实际意义。

据此,197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

日内瓦会议

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除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外,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其他国家也派代表分别参加各有关问题的讨论。

4月19日,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

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1954年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首先讨论朝鲜问题。

会议一开始,朝鲜外务相南日就提出了关于恢复朝鲜统一和组织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

周恩来外长表示完全支持南日外务相提出的方案。

南朝鲜代表却先后提出:

由联合国监督,按大韩民国的宪法在全朝鲜举行选举;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但联合国军队要在选举和完成统一后再撤退等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