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88233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橡树》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致橡树》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致橡树》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致橡树》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致橡树》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致橡树》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致橡树》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

《《致橡树》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橡树》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致橡树》说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

据此我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是本节课中要求学生整体达标的,对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

这是根据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教学重点与学生实际而确立。

知识点1:

了解本文作家作品(了解)

知识点2:

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理解、分析)

知识点3:

理解作者的爱情观(理解、拓展)

2、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德育目标的实施则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3、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本文的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作者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只有理解了作者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五、说教学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

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因为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和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

但象征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是一个难点。

六、说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四步教学法:

精巧导入——创设美

激情诵读——感受美

讨论分析——领悟美

对比阅读——发现美

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是依据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审美训练,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旺盛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2、与教法相应,设计如下学法:

(1)诵读法

(2)问题讨论法

(3)理解领悟法

七、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轻柔缠绵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背景音乐,列举古人关于爱情的诗句。

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美感,为品赏本诗孕育情感,导入新课。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端。

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观性和可感性,那种使人感到幸福、震撼、和谐与协调的美,是会迁移、延伸的,它会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2诵读:

通过学生小声品读、个别学生范读、评读、听朗诵带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

诗歌的语言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的,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3、重难点讨论分析

(1)由浅入深,逐步推导

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

这首诗里,舒婷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凝聚成意象,用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

理解了这首诗的意象我们也就领悟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这首诗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爱情观,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知道诗人所否定的几种爱情。

为此,我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作者否定的爱情是什么?

诗人否定的几种爱情是借助六种事物(即意象)来表现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六种事物,这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这些事物的句子,划出最能表现事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得知事物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将事物的这些特点与爱情联系起来,表达了怎样的爱情。

由浅入深,由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爱情,逐步推导出问题的答案。

为此,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填写。

事物

特点

象征

凌霄花

借别人的高枝炫耀自己

一方攀附的爱情

鸟儿

痴情的

单方痴恋的爱情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慰藉衬托

一味奉献的爱情

(表格化抽象为直观形象,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诗人对庸俗爱情观的否定,水到渠成,为学生理解作者向往的爱情打下基础;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理解比喻象征修辞手法的能力。

否定几种爱情后,作者说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②作者向往的爱情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知道树的具体形象是怎样的:

两棵树的根、叶应怎样、它们应怎样相处?

让学生从描述树的句子里找出最具代表性的词语理解树的形象,然后与爱情联系起来,将描写树的形象的语言转化成表达爱情的语言,这难度较大,教师应作适当点拨。

讨论完毕后,让小组派代表来填写表格。

树的形象(关键词语)

向往的爱情(象征)

根,紧握,叶,相触

相互依存,紧密结合

风过,互相致意,没有人听懂

双方默契,互相尊重

分担、共享,仿佛分离,却又相依

同甘共苦,独立相依

(2)置身角色,切身体验

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是本文的一个难点,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

我先提了两个小问题:

两棵并肩站立的树形象上有不同吗?

哪棵代表男性,哪棵代表女性。

回答后,指导男生有感情地读有关橡树形象描写部分(代表男性),并要求将其中的“你”换成“我”,女生接着读木棉部分(代表女性),唤醒学生的性别意识,展开想象,充分感受作为男性或作为女性应具有怎样的形象,从而得出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

橡树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女性的阴柔之美

4、拓展思维训练(达成德育目标、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发现美)

 

(1)对比阅读:

将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进行比较阅读,理解体会两诗表露出的诗人的不同的爱情观。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提示从整体感悟和找寻意象入手,这是对前面知识的检测。

得出:

舒婷表达的是对爱情的独立、平等、自由又忠贞不渝;

裴多菲表达的是对爱情的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但地位上以男性自我为中心,女性依附男性。

通过比较,学生深刻理解了舒婷作为现代知识女性的自觉和自强的爱情观,比较中也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爱情观。

同类题材的比较阅读,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的兴趣,又可以在比较中鉴别、欣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2)自由发言:

结合实际谈谈你怎么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也可结合自身说说女性该怎么塑造自己的形象。

这既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爱情观,。

(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教师仅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明确求学期间的爱情是不可靠的,不经历今天的风雨,是看不到明日的彩虹的。

只有在校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独立的人格力量,才会获得真正的爱情。

5、布置作业:

让学生以“早恋”为话题写篇作文。

九、说板书设计

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作者的爱情观和象征的意义。

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加深学生对本课时重点内容的理解。

附板书:

致橡树

象征

像凌霄花一方攀附的爱情

不平等的爱情像鸟儿单方痴恋的爱情

泉源险峰

像一味奉献的爱情

日光春雨

根紧握,叶相触相互依存,紧密结合

伟大的爱情

分担共享,分离相依同甘共苦,独立相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