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导学案(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88286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薇》导学案(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采薇》导学案(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采薇》导学案(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采薇》导学案(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采薇》导学案(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采薇》导学案(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薇》导学案(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采薇》导学案(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重点难点预测】

1、领会重章叠唱手法的艺术效果。

 

2、赏析本诗经典的景物描写。

【知识链接】

《诗经·

小雅》

1、《诗经·

小雅》是《诗经》的一部分。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

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2、诗经·

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诗经·

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小雅》中的《采薇》、《杕杜》、《何草不黄》,《豳风》中的《破斧》、《东山》,《邶风》中的《击鼓》,《卫风》中的《伯兮》等,都是这方面的名作。

与叙述武功的史诗不同,这些诗歌大都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表现他们的遭遇和想法,着重歌唱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于家乡的思念,读来倍感亲切。

3、《诗经·

小雅》的《采薇》,表现了参加周王朝对玁狁战争的士兵的苦恼。

他不能回家,不能休息: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整天想的就是早日回家。

但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回家之事却毫无指望,因而独自黯然神伤,“曰归曰归,岁亦暮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最后终于盼到了回家的那一天,他走在回乡途中,天空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身体又饥又渴,心里充满悲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他去当兵的时候正是春天,杨柳迎风摇曳,似乎在为他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他回到家乡的时候正是冬天,雪花霜霏飘洒,似乎在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这四句,一直受到后代文人的高度评价,如晋代谢玄就认为这是《诗经》中最好的诗句(见《世说新语·

文学》)。

后世诗歌中所表现的以折柳赠远行之人的风习,似乎最早就是渊源

于此诗,因为此诗最早将杨柳与远行组合到了一起,使人产生了杨柳留人的印象。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熟读成诵,完成下列习题,积累基础知识)

采薇

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②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用。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④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⑤驾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1、给文中[]内的字注上拼音。

(直接写在该字的上面)(A级)

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词、句。

(写在相关内容下面的空白处)(B级)

要求:

熟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背诵第六章。

二、导入新课(略)

三、合作探究:

(C级)

整体感知:

3、全诗共六章,每章八句,可分为几个大的部分呢?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前三章):

表现思归之情。

第二部分(四、五章):

直接写战事,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

第三部分(六章)写归途的情景。

分析鉴赏:

诵读前三章,思考:

4、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明确:

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

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薇”中。

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故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具体形象了。

5、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

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里首先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时光的流逝;

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薇都生长得这么旺盛了,可是戍边军士还远离家乡,历久不归;

既暗示了士卒滞留边关的时间之长,又很自然地带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这种有家难归的情感。

这种生长变化不仅避免了单调重复,更暗示了乡愁的渐浓、渐深、渐切。

所以,这极其精练的写景,同样证明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真谛。

6、《采薇》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特点——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表达效果: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诵读后三章,思考:

7、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

你是如何理解的?

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晋人谢玄认为是《诗经》里最有诗意的句子。

清代学者王夫之也大加赞赏,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然而从字面上却不见“乐”与“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呀!

千辛万苦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

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哀情寄乐景,乐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抒写出极其丰富的物是人非之叹。

四、课堂小结:

提示: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你从诗歌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思想情感方面、写法方面)

五、当堂检测:

1、背诵诗歌第六章。

2、翻译全诗。

(口译)

六、课后反思: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还存在哪些疑问?

3、还希望老师做到哪些呢?

七、课外积累:

(利用早读时间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赏析: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全诗虽不着一“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

前两句意为:

年年都要到金河战斗,守边玉关,天天都与马鞭和战刀相伴。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征人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在,而且还从眼前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了三、四句之作。

后两句意为:

已是晚春三月,可塞外仍是白雪一片,我们还要随着滔滔万里黄河奔腾向前,绕过沉沉黑山。

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不言自明。

【成语积累】

1、风声鹤唳:

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溃,溃兵听到风声鹤叫都疑为追兵。

形容惊慌疑惧。

不能只按字面意思理解。

 

2、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点:

涂上一点,表删去。

) 

3、道路以目:

形容百姓慑于暴政,在路上相见,不敢交谈,敢怒不敢言,只能以目示意。

4、方兴未艾:

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5、下里巴人:

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

【修辞仿句】

事业说:

人生就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石。

友谊说:

人生就是帮助别人攀登的阶梯。

奋斗说:

人生就是勇敢搏击风浪的双桨。

勤奋说:

人生就是耕耘大自然的老黄牛。

困难说:

人生就是在暗礁中行进的航船。

挫折说:

人生就是那条坎坷曲折的小路。

4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与毅力,他就不会成功。

第4页共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