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3994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docx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

小学语文诗经采薇教案

【篇一: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诗经#8226;采薇》《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

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

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

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

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

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初读课文,把握字词

(学生齐读课文,重点考查预习情况,之后点拨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1.字音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戊(戊戌)弥(弥漫)

徨(彷徨)戌(戊戌)戎(戎装)弭(消弭)

3.解释重点字词

岁亦莫止莫,同“暮”。

古今字,莫得古字形象日在草丛中。

这里指年底。

不遑启居遑,空闲。

靡室靡家靡,无,不。

否定词。

启,跪,通“跽”。

靡使归聘聘,问候。

忧心孔疚孔,很,非常。

疚,痛苦。

我行不来来,回家。

彼尔维何彼,那。

尔,通“。

花盛开的样子。

维棠之华华,同“花”。

其古字形象花冠之形。

彼路斯何路,同“辂”,大车。

斯,语气词,无实义。

四牡业业牡,雄性。

牝,雌性。

这里指公马。

业业,高大的样子。

一月三捷三,虚数词,指多次。

捷,胜利。

象弭鱼服弭,一种弓,两端用骨角装饰。

服,盛箭的袋子。

孔棘棘,通“急”。

雨雪霏霏雨,下。

四声别义,破读。

三、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采薇》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之后,学生自行默读、翻译诗文,了解作品主旨,并给文章分层。

2.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明确:

第一层(1—3):

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层(4—5):

直接写战争。

第三层(6):

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理解课文

(请同学分别朗读每一章,注意在朗读的技巧上进行点拨,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和四言诗的节奏。

朗读之后,教师逐层分析。

第一层:

1.从第一章开始,主人公已经奔赴战场了,为什么要去打仗呢?

明确:

外族入侵,需要服兵役。

2.抵抗外族入侵,保家卫国,本是一件光荣的事,那么主人公又是怎样的心情?

为什么?

明确:

一方面,战士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

一方面,对外族入侵的仇恨。

“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

“古者戍役,两朞而还。

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

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

如今之防秋也。

(”《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

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3.第二、三章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

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4.诗文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

“载饥载渴”,吃不饱。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战事繁忙,很难知道家中的音信。

“我行不来”,怕自己不能生还,再见不到亲人。

基于以上几点,就更让人想家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

5.一起看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

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前三章,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意义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很明显,前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①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②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二层

1.从四、五章来看,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

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

2.这两章诗文中都提到了那些事物?

突出了什么?

明确:

战车、战马、象弭、鱼服。

军队装备精良。

3.文中多次写战马的情态,如“业业”、“骙骙”、“翼翼”,有什么作用?

明确:

兵强马壮,突出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军威赫赫。

同时也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4.“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又写出了什么?

明确:

战事紧急,战事频繁。

将士们劳累奔波。

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

5.与前文那句话照应?

明确:

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6.诗文是怎样描写战争的?

明确:

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7.你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通过侧面描写,突出战事的残酷。

第三层

1.最后一章写战士归来,我们是否读到了应有的那份喜悦?

明确:

没有。

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但诗文并没有写战士胜利后回家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

“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资料二:

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

‘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

”又说:

“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

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

小雅?

采薇》这两句时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明确:

①反衬:

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

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

③“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岁月蹉跎之感。

④大雪交加,营造了一个清冷的氛围。

加之饥渴难当,情境更加悲凉。

⑤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五、小结

通观全文,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诗文讲述了一位战士为抵御外敌,连年征战与疆场,经受饥饿、疲惫,以及死亡的恐惧,最后终于胜利回家的故事,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

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

文章的重点字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

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初读课文,把握字词

(学生齐读课文,重点考查预习情况,之后点拨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1.字音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戊(戊戌)弥(弥漫)

徨(彷徨)戌(戊戌)戎(戎装)弭(消弭)

3.解释重点字词

岁亦莫止莫,同“暮”。

古今字,莫得古字形象日在草丛中。

这里指年底。

不遑启居遑,空闲。

靡室靡家靡,无,不。

否定词。

启,跪,通“跽”。

靡使归聘聘,问候。

忧心孔疚孔,很,非常。

疚,痛苦。

我行不来来,回家。

彼尔维何彼,那。

尔,通“”。

花盛开的样子。

维棠之华华,同“花”。

其古字形象花冠之形。

彼路斯何路,同“辂”,大车。

斯,语气词,无实义。

四牡业业牡,雄性。

牝,雌性。

这里指公马。

业业,高大的样子。

一月三捷三,虚数词,指多次。

捷,胜利。

象弭鱼服弭,一种弓,两端用骨角装饰。

服,盛箭的袋子。

狁孔棘棘,通“急”。

雨雪霏霏雨,下。

四声别义,破读。

三、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采薇》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之后,学生自行默读、翻译诗文,了解作品主旨,并给文章分层。

2.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明确:

第一层(1—3):

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层(4—5):

直接写战争。

第三层(6):

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理解课文

(请同学分别朗读每一章,注意在朗读的技巧上进行点拨,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和四言诗的节奏。

朗读之后,教师逐层分析。

第一层:

1.从第一章开始,主人公已经奔赴战场了,为什么要去打仗呢?

明确:

外族入侵,需要服兵役。

2.抵抗外族入侵,保家卫国,本是一件光荣的事,那么主人公又是怎样的心情?

为什么?

明确:

一方面,战士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

一方面,对外族入侵的仇恨。

“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

“古者戍役,两朞而还。

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

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

如今之防秋也。

(”《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

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3.第二、三章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

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4.诗文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

“载饥载渴”,吃不饱。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战事繁忙,很难知道家中的音信。

“我行不来”,怕自己不能生还,再见不到亲人。

基于以上几点,就更让人想家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

5.一起看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

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前三章,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意义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很明显,前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①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②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二层

1.从四、五章来看,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

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

2.这两章诗文中都提到了那些事物?

突出了什么?

明确:

战车、战马、象弭、鱼服。

军队装备精良。

3.文中多次写战马的情态,如“业业”、“骙骙”、“翼翼”,有什么作用?

明确:

兵强马壮,突出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军威赫赫。

同时也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4.“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又写出了什么?

明确:

战事紧急,战事频繁。

将士们劳累奔波。

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

5.与前文那句话照应?

明确:

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6.诗文是怎样描写战争的?

明确:

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7.你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通过侧面描写,突出战事的残酷。

第三层

1.最后一章写战士归来,我们是否读到了应有的那份喜悦?

明确:

没有。

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但诗文并没有写战士胜利后回家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

“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资料二:

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

‘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

”又说:

“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

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

小雅?

采薇》这两句时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明确:

①反衬:

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

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

③“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岁月蹉跎之感。

④大雪交加,营造了一个清冷的氛围。

加之饥渴难当,情境更加悲凉。

⑤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五、小结

通观全文,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诗文讲述了一位战士为抵御外敌,连年征战与疆场,经受饥饿、疲惫,以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