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doc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88383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钟山记教案doc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石钟山记教案doc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石钟山记教案doc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石钟山记教案doc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石钟山记教案doc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石钟山记教案doc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石钟山记教案doc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钟山记教案docWord格式.doc

《石钟山记教案doc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钟山记教案docWord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钟山记教案docWord格式.doc

知识

与能

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2、重点掌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

总结“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则。

3、了解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中心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领悟文中包含的哲理意蕴。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质疑和探究的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2、把这种精神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教学

重点

1、了解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中心的写法。

2、掌握课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复习有关文言知识。

难点

了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感受古人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预设时间

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5

一、

中国古语说得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者,觉悟之机也。

美国爱默生也有一句名言:

“人,全都是为‘发现’而航行的探索者。

”大家看一下,苏轼是不是具有“疑”这种精神?

他是不是一位为“发现”而航行的探索者?

苏轼正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一位古人。

这节课我们要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感受苏轼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回顾旧知

用精彩语言过渡。

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2、重点掌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

3、了解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中心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的教学

25

二、

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

诗歌与黄庭坚齐名;

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其诗、词、散文、赋、书、画均冠绝当时。

与父苏询、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

此文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6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西时所作。

注音释义:

1.噌吰如钟鼓不绝:

鼓,《说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词义项即所敲之鼓外,还有动词的义项即以手击鼓之意,引申为“敲击”。

而“噌吰”课本中的解释是形容钟声宏亮,所以“如钟鼓不绝”中的鼓应为动词,译为像敲击钟的声音响个不停。

2.钟磬:

(磬,qì

ng,这里指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象钵,用铜制成。

3.臆断:

(臆,yì

)仅凭主观推测来断定。

4.夜泊绝壁下:

(泊,bó

,这里是停船靠岸之意;

湖泊,音为pō)

5.穴罅:

wué

xià

(罅,裂隙)

6.有大石当中流:

(当,dāng)有块大石头在水流中间。

7.殆与余同:

(殆dà

i,这里是大概之意;

百战不殆,殆的意思为“危险”。

8.汝识之乎:

(识zhì

,这里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应释为“知道”。

) 

9.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饶,rá

o)(苏轼的)长子,苏迈要到饶州的德兴县去任县尉。

牢记文学常识,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指导学生在文中划出

为下一步阅读奠定基础

初读课文,认真思考:

课文中表现苏轼不迷信前人的句子有哪些?

郦道元、李渤认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各是什么?

凡事要有根据,苏轼怀疑这两个人的说法,根据是什么?

既然对前人的解释存疑,作为一个学者苏轼是怎么做的?

苏轼是如何解疑的?

6、经过实地考察,苏轼认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带着问题初读文章,从整体上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

初步了解苏轼的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35

三、

1、课文中表现苏轼不迷信前人的句子有哪些?

人常疑之。

余尤疑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叹李渤之陋也。

2、郦道元、李渤认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各是什么?

郦元之看法:

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渤之看法: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韵徐歇。

3、凡事要有根据,苏轼怀疑这两个人的说法,根据是什么?

怀疑郦道元之说的根据是: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怀疑李渤之说的根据是: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既然对前人的解释存疑,作为一个学者苏轼是怎么做的?

去解开疑问。

5、苏轼是如何解疑的?

夜探石钟山,实地去考察。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抢答问题,回答对一个问题给所在小组加一分

给回答正确的同学加分

调动学生积极性

4、苏轼是在什么时候探索石钟山的?

他是如何去的?

5、这些所见所闻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有何作用?

6、在这样的险境中,苏轼心里有何波动?

结果怎样?

说明了什么?

7、苏轼为什么要写“舟人大恐”?

小组抢任务,进行竞赛,比比哪一

划分任务,小组

形成竞争机制,

适时点拨:

1、提示:

在夜里乘小舟探石钟山。

2、这些所见所闻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提示:

阴森恐怖的气氛。

环境越艰险越显出探究真理之不易,越能见出苏轼勇于探索的精神

3、在这样的险境中,苏轼心里有何波动?

心动欲还。

欲还却未还,他坚持下来,直至探到真相。

这正显示了苏轼执着、大胆的探求精神

4、苏轼为什么要写“舟人大恐”?

作为当地的船夫对于这种巨大的响声应该是习以为常的事,而且也习惯于夜行,听到响声不至于惊恐万分,在这里连船夫都害怕,说明什么问题?

为了说明那里实在很恐怖,更突出了苏轼不畏艰险、探求真理的精神。

总结:

通假字:

至莫夜月明

汝识之乎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词类活用

名—动:

微风鼓浪

而此独以钟名

使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名—状: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事不目见耳闻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

壮语后置: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一词多义:

自:

自以为得之矣

焉:

崆崆焉

微波入焉

搏:

水石相搏

森然欲搏人

莫:

至莫夜月明

故莫能知

得:

得双石于潭上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鼓:

如钟鼓不绝

微风鼓浪

始: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始舍于其址

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

所在皆是也

归纳:

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敢于质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证,还要尊重事实。

大家能不能举出一些科学家大胆质疑的例子?

哥白尼勇敢地提出“日心说”。

还有布鲁诺捍卫哥白尼的学说。

伽利略提出空气阻力学说。

毛泽东不迷信陈独秀,在革命关键时刻坚持真理。

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提出改革开放。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革命家,他们这种敢于质疑的思想都是一种科学思想,以为科学家提出一个观点远远要比证明一个观点更难,所以,质疑是一种很可贵的科学精神,我们在学习中要培养这种精神。

小组推荐一位或几位同学诵读本文

对学生的思考回答加以引导并适当板书

鼓励学生,使其更加自信,进行德育渗透

文言知识

内容

石钟山记

文学常识、写作背景、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交代说法——探明经过——产生感想

“生生结对”,两人共同探讨,用知识树的形式总结本次课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画知识树

在辩论中体会文章主主旨,深化文章主题

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建构,巩固所学知识

15

四、

翻译写话

内容及文言知识

荷塘

月色

字词题

背景

修辞

表现

手法

作家作品

赏析自然的杰作

台湾蝴蝶

甲天下

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写作

特色

典型特征填空

观看屏幕,认真研究这棵树的内容,形成对整个单元的整体认识

引导学生从更大的整体,更高的层次看问题

把本节课所学内容纳入单元体系中,把所学知识系统化

交代说法

()

()

解决疑问

产生感想

(一)本文思路:

全文以为线索,先“疑”,后“”,最后“叹”,结构严谨,脉络清楚,首尾呼应,中心突出。

全文的思路是:

(二)选择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彭蠡(lǐ) 郦元(lì

)钟磬(qì

ng)枹(bāo)

B.铿然(kēng)硿硿(kōng)莫夜(mù

) 栖鹘(hú

C.磔磔(zhé

)鹳鹤(guà

n)穴罅(xià

)噌吰(ché

nghó

ng)

D.窾坎(kuǎn)镗鞳(tāngtà

)识之(zhì

)澎湃(pà

i)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始访其遗踪访,寻访然是说也,余尤疑之尤,更加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舟,坐船适,到

C.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 莫,暮  汝识之乎 识,记得

D.殆与余同殆,几乎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本来

3、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

A.南声函胡,北音清越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C.至莫夜月明D.汝识之乎

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的正确译文是()

A.虽然大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

B.即使有大的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

C.即使刮大风起大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

D.虽然有大的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

安全教育:

防止触电

1、不要用湿手、湿布触摸、擦拭电器外壳,更不要在电线上晾衣服或悬挂物体,或将电线直接挂在铁钉上。

2、发现绝缘层损坏的电线、灯头、开关、插座要及时报告,请专人检修,切勿乱动。

3、万一遇有电气设备引起的火灾,要迅速切断电源,然后再灭火。

4、发现有人触电时,要先使触电者尽快脱离电源,再采取其他抢救措施。

深入思考后认真组织语言

巡视指导,进行安全教育

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石钟山记

苏轼

交代位置:

彭蠡之口

质疑两种说法:

郦说与李说

提出怀疑:

驳李说,疑郦说

探访时间、同行者、缘由

解疑访寺僧

实地考察:

景物与得名原因

得出结论点明主旨:

目见耳闻

结论分析原因:

不详(郦元)、不肯(士大夫)、不能(渔工水师)、主观(陋者)

写作目的:

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

教后

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以读促思,以读促写,并且是由浅至深地写,完全以文本为依托,循序渐进。

读、思、写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同写,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迁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