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88984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文档格式.doc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文档格式.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资料基本概念和公式文档格式.doc

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

(2)、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3、求定义域的一般方法:

①整式:

全体实数R;

②分式:

分母,0次幂:

底数;

③偶次根式:

被开方式,例:

④对数:

真数,例:

4、求值域的一般方法:

①图象观察法:

②单调函数法:

③二次函数配方法:

④“一次”分式反函数法:

⑥换元法:

5、求函数解析式f(x)的一般方法:

①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f(x),且满足,求f(x)

②配凑法:

求f(x);

③换元法:

,求f(x)

6、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

区间D上任意两个值,若时有,称为D上增函数;

若时有,称为D上减函数。

(一致为增,不同为减)

(2)区间D叫函数的单调区间,单调区间定义域;

(3)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即同增异减;

7.奇偶性:

定义:

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与f(-x)的关系。

f(x)-f(-x)=0f(x)=f(-x)f(x)为偶函数;

f(x)+f(-x)=0f(x)=-f(-x)f(x)为奇函数。

8.周期性:

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

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9.函数图像变换:

(1)平移变换 y=f(x)→y=f(x+a),y=f(x)+b;

(2)法则:

加左减右,加上减下

(3)注意:

(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

如:

把函数y=f(2x)经过     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

(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m,n)平移的意义。

10.反函数:

函数的反函数为;

函数和互为反函数;

(2)反函数的求法:

①由,反解出,②互换,写成,③写出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

(3)反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的值域、定义域;

函数的图象和它的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点(a,b)关于直线的对称点为(b,a);

二、指对运算:

1.指数及其运算性质:

当n为奇数时,;

当n为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分数指数幂:

负分数指数幂:

3.对数及其运算性质:

如果,以10为底叫常用对数,记为lgN,以e=2.7182828…为底叫自然对数,记为lnN

(2)性质:

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1的对数等于0:

,③底的对数等于1:

,④积的对数:

,商的对数:

幂的对数:

,方根的对数:

三.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

函数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定义

1

y

x

y=ax

O

()

()

图象

a>

0<

a<

1

y=logax

定义域

(-∞,+∞)

(0,+∞)

值域

单调性

在(-∞,+∞)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在(0,+∞)

函数值变化

定点

过定点(0,1)

过定点(1,0)

特征

图象在x轴上方

图象在y轴右边

关系

的图象与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第三章数列

一.数列:

(1)前n项和:

(2)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二.等差数列:

1.定义:

2.通项公式:

(关于n的一次函数),

3.前n项和:

(1).

(2).(即Sn=An2+Bn)

4.等差中项:

5.等差数列的主要性质:

(1)等差数列,若,则。

也就是:

,如图所示:

(2)若数列是等差数列,是其前n项的和,,则,,成等差数列。

如下图所示:

三.等比数列:

(其中:

首项是,公比是)

3.前n项和]:

(推导方法:

乘公比,错位相减)

说明:

①;

当时为常数列,。

4.等比中项:

,即(或,等比中项有两个)

5.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

(1)等比数列,若,则

如图所示:

(2)若数列是等比数列,是前n项的和,,则,,成等比数列。

四.求数列的前n项和的常用方法:

分析通项,寻求解法

1.公式法:

等差等比数列;

2.分部求和法:

如an=2n+3n

3.裂项相消法:

如an=;

4.错位相减法:

“差比之积”的数列:

如an=(2n-1)2n

第四章三角函数

1、角:

与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为{}

2、弧度制:

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做单位叫弧度制。

(2)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

弧度,1弧度

(3)弧长公式:

(是角的弧度数)扇形面积:

P(x,y)

r

3、三角函数定义:

(如图)

4、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1)平方关系:

  (2)商数关系:

(3)倒数关系:

    

5、诱导公式(理解记忆方法: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公式一:

公式二:

公式三:

公式四:

公式五:

 

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

 

7、辅助角公式:

(其中称为辅助角,的终边过点,)

8、二倍角公式:

(1)、:

 

(2)、降次公式:

 

  

9、三角函数的图象性质

(1)函数的周期性:

①定义:

对于函数f(x),若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

f(x+T)=f(x),那么函数f(x)叫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叫这个函数的周期;

②如果函数f(x)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这个最小的正数叫f(x)的最小正周期。

(2)函数的奇偶性:

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

f(-x)=-f(x),则称f(x)是奇函数,f(-x)=f(x),则称f(x)是偶函数

②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3)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性质()

周期性

奇偶性

递增区间

递减区间

[-1,1]

奇函数

偶函数

(-∞,+∞)

图象的五个关键点:

(0,0),(,1),(,0),(,-1),(,0);

-1

(0,1),(,0),(,-1),(,0),(,1);

o

(4)、函数的相关概念:

振幅

周期

频率

相位

初相

[-A,A]

A

五点法

当A时,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A倍

当A时,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缩短到原来的A倍

的图象与的关系:

当时,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倍

当时,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倍

①振幅变换:

当时,图象上的各点向左平移个单位倍

当时,图象上的各点向右平移个单位倍

②周期变换:

③相位变换:

10.反三角函数:

第五章平面向量

1.向量的有关概念:

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

2.向量的运算:

(1)、向量的加减法:

三角形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

向量的加法

首位连结

向量的减法

指向被减向量

(2)实数与向量的积:

实数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

②它的长度:

③:

它的方向:

当,与的方向相同;

当,与的方向相反;

当时,=;

3.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

4.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坐标运算:

设,则

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

(2)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

设,则λ,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

①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向量的长度||与在的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积;

③、坐标运算:

设,则;

向量的模||:

模||

④、设是向量的夹角,则。

5、重要结论:

(1)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设,则

(2)两个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设,则

(3)两点的距离:

(4)P(x,y)分线段P1P2的定比满足,且P1(x1,y1),P2(x2,y2)

则定比分点坐标公式,中点坐标公式

(5)平移公式:

如果点P(x,y)按向量平移至P′(x′,y′),则

6、解三角形:

(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正,余弦定理

①正弦定理:

②余弦定理:

求角:

第六章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中间值比较法:

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

1.内容:

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即:

若,则(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2.基本变形:

①;

②若,则

3.基本应用:

求函数最值:

①一正二定三取等;

②积定和小,和定积大。

常用的方法为:

拆、凑、平方;

①函数的最小值。

②若正数满足,则的最小值。

三、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

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五、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

(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判别式:

△=b2-4ac

x1

x2

x1=x2

二次函数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

有两相异实数根

有两相等实数根

没有实数根

一元二次不等式

的解集

“>”取两边

R

“<”取中间

3.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取两边,“<”取中间)

(1)当时,的解集是,的解集是

(2)当时,,

4.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通解变形为整式不等式;

⑴;

(2);

5.高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数轴标根法。

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

一、直线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α∈[0,π).

(2)直线的斜率,即

(3)斜率公式:

经过两点P1(x1,y1)、P2(x2,y2)的直线的斜率为

2.直线的方程

(1)点斜式:

y-y0=k(x-x0)

(2)斜截式:

y=kx+b

(3)两点式:

(4)截距式:

(5)一般式Ax+By+C=0(A、B不同时为0).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

当直线l1和l2有斜截式方程时,k1=k2且b1≠b2;

(2)重合:

当l1和l2有斜截式方程时,k1=k2且b1=b2;

(3)相交:

当l1,l2是斜截式方程时,k1≠k2

(4)垂直:

设两条直线和的斜率分别为和,则有

一般式方程时,(优点:

对斜率是否存在不讨论)

(5)到角:

直线到的角,是指直线绕交点依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重合时所转动的角,它的范围是,当时.

(6)夹角:

两条相交直线与的夹角,是指由与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最小的正角,又称为和所成的角,它的取值范围是,当,则有.

(7)交点:

求两直线交点,即解方程组

4.点到直线的距离:

设点,直线到的距离为.

5.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设两条平行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为,则有.

6.关于点对称和关于某直线对称:

利用直线垂直,平行等解决

7.简单的线性规划----线性规划的三种类型:

1.截距型:

形如z=ax+by,把z看作是y轴上的截距,目标函数的最值就转化为y轴上的截距的最值。

2.斜率型:

形如时,把z看作是动点与定点连线的斜率,目标函数的最值就转化为PQ连线斜率的最值。

3.距离型:

形如时,可把z看作是动点与定点距离的平方,这样目标函数的最值就转化为PQ距离平方的最值。

二、曲线和方程:

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①建系,设点;

②列式;

③代入④化简;

⑤证明.

三、圆

1..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x-a)2+(y-b)2=r2.(a,b)为圆心,r为半径.

(2)圆的一般方程:

(.)

(3)圆的参数方程:

(为参数).

2.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给定点及圆.

①在圆内;

②在圆上

③在圆外

3.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圆:

直线: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①几何法:

时,与相切;

时,与相交;

时,与相离.

②代数法:

方程组用代入法,得关于(或)的一元二次方程,其判别式为,则:

与相切;

与相交;

与相离.

几何法优于代数法

4.求圆的切线方法

①若已知切点(x0,y0)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

利用相切条件求k值即可。

②若已知切线过圆外一点(x0,y0),则设切线方程为y-y0=k(x-x0),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这时必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漏掉平行于y轴的切线.

5.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已知两圆圆心分别为O1、O2,半径分别为r1、r2,则

第八章圆锥曲线

一.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

第一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椭圆的焦距.若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有.

第二定义

平面内与定点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

的距离比是常数()的轨迹叫椭圆.定点F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定直线l是椭圆的一条准线,常数e椭圆的离心率

方程

图像

a,b,c关系

焦点

范围

对称性

坐标轴是椭圆的对称轴,原点是对称中心.

顶点

长短轴

离心率

(0<

e<

1)

准线

二.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双曲线的焦距.

的距离比是常数()的轨迹叫双曲线.定点F是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定直线l是双曲线的一条准线,常数e双曲线的离心率

对成性

实轴虚轴

(e>

渐近线

三.抛物线定义标准方程及其简单几何性质

平面内与一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定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标准方程

图形

对称轴

(0,0)

三.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1.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1)代数法:

直线l:

Ax+By+C=0和圆锥曲线C:

f(x,y)=0的位置关系可分为:

相交、相切、相离.

设直线l:

Ax+By+C=0,圆锥曲线C:

f(x,y)=0;

由消去y(或x)得:

ax2+bx+c=0(a≠0);

令Δ=b2-4ac,则Δ>

0⇔相交;

Δ=0⇔相切;

Δ<

0⇔相离.

(2)几何法:

求大致位置和满足条件的直线时可用,精确计算时不可用。

2.弦长的计算:

弦长公式.

第九章立体几何

1.平面的基本性质:

三个公理及推论。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行、相交、异面;

3.直线与平面

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3)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直线和平面平行

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

直线与平面垂直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1)平面的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2)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定义这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直角

(3)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定义它和平面所成的角是00的角

三垂线定理

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垂直。

三垂线逆定理

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4.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

平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空间两个平面

两个平面平行

判 

 

性 

(1)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2)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1)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3)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相交的两平面

二面角:

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二面角的线,这两个半平面叫二面角的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

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另作垂直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

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两平面垂直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1)若二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2)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内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

5.常用证明方法:

(1)判断线线平行的常用方法:

①a∥b,b∥c,a∥c;

②a∥α,aβ,α∩β=ba∥b

③a⊥α,b⊥αa∥b;

④α∥β,α∩γ=a,β∩γ=ba∥b

(2)判定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

①a⊥α,bαa⊥b;

②b∥c,a⊥ca⊥b

③a⊥α,b∥αa⊥b;

④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3)判定线面平行的常用方法:

①定义 

②aα,bα且a∥ba∥α.③α∥β,aβa∥β;

(4)判定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①c⊥a,c⊥b且aα,bα,a,b无公共点c⊥α;

②a∥b且a⊥αb⊥α

③α∥β且a⊥αa⊥β

(5)判定面面平行的常用方法:

①a、bβ,a∩b=A,若a∥α,b∥αα∥β

②a⊥α,α⊥βα∥β

③α∥β,β∥rα∥γ

(6)判定面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①a⊥α,aβα⊥β 

②α∥β,b⊥rβ⊥r

③a⊥β,a∥αα⊥β 

6.棱柱

(1)棱柱的定义、分类,直棱柱、正棱柱的性质;

(2)长方体的性质。

(3)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四棱柱→正方体这些几何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它们的特有性质。

(4)S侧=各侧面的面积和;

(5)V=Sh。

7.棱锥

1.棱锥的定义、正棱锥的定义(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2.相关计算:

S侧=各侧面的面积和 ,V=Sh

8.球的相关概念:

(1)S球=4πR2 V球=πR3 

(2)球面距离的概念

9.计算问题:

计算步骤:

一作、二证、三算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范围:

<θ≤90°

方法:

①平移法;

②向量法.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范围:

≤θ≤90°

方法:

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

(3)二面角方法:

①定义法;

②射影面积法:

S′=Scosθ三垂线法;

③向量法.

其中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

①定义法:

由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做出平面角;

②三垂线法:

一般要求平面的垂线好找,一般在计算时要解一个直角三角形。

(4)两点之间的距离.(5)点到直线的距离.

(6)点到平面的距离:

(1)直接法,即直接由点作垂线,求垂线段的长.

(2)等体积法.(3)向量法

(7)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8)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1)定义法,即求公垂线段的长.

(2)转化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