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9925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镇中所旅游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

1992年,中所批准成为建制镇。

 

自民国时起,中所镇就是越西县土特产及外来盐、布、小百货的集散地。

近些年,依整治后的越冕公路两侧,扒旧建新,立起一些瓷砖贴墙的二、三层楼,杂夹着更多的土墙老屋。

不论新房老屋,临街住户总是设法弄出各种各样的小铺面,红蓬绿帐,食店发廊,煞是热闹。

每逢二、五、八赶场,附近农民担上自己的小收获,更是以街为市,摆摊叫卖。

马车把式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飞驰而过的摩托车的轰鸣声,让整个中所镇显得生机勃勃。

2.3社会经济状况

水镇中所位于越西县城南,境内以坝地为主,平均海拔1683米,幅员面积14.17平方公里。

全镇12个行政村,27个服务社,19个驻区级企事业单位,2950户,10990人,是越西县的大镇之一。

镇域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递增16%,人平纯收入每年递增11.8%,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村达4336元。

水镇中所已初步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栽培已逐步向科技化、信息化发展。

目前,12个村都在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烤烟、万寿菊、中药材、无公害蔬菜、青椒种植成了经济发展的路子。

农业综合开发、甜樱桃的种植、商业街的修建、集贸市场的壮大,为水镇中所镇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风貌特色

3.1古镇风貌特色

(1)空间结构

水镇中所西靠金马山,面向观音河,山环水绕,形成了古镇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

古镇依道而建镇,悠长的南丝绸古道穿越中所镇,这段古老驿道又称“零关古道”,已有千年历史,目前有“丁山桥”、摩崖石刻司马相如手书“零关”等遗迹,“通零关,桥孙水,以通邛笮”。

零关古道穿镇而过,过去的驿道尚有遗存,深深的马蹄印,背夫的拐子窝让人又回到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若干年前。

古镇镇区处于平坝之上,地势平坦,观音河经水坝后分为两支,主流顺金马山向东北延伸,另一股支流至西向东穿镇而过,形成水随路走的独特水镇格局。

(2)平面格局

水镇中所以新大街、东西街、南北街(丝绸古道)等三条主要街道形成“土”字形骨架,镇区内若干条巷道垂直或平行于这几条主要街道呈枝状发展,形成不规则网状平面格局。

南北街、东西街道宽度3-6.5米,两条街道十字相交,承担着交通组织、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

巷道宽1.5-4.5米,巷道是社区组织的基本单元,依照地形条件灵活伸展。

沿主要街道两侧分布商业服务设施,沿巷道两侧布局住宅院落,街道――巷道――宅院构成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有空间的三级空间结构,形成清晰的街区社会组织的基本模式。

(3)街巷空间

水镇中所街道空间尺度宜人,功能复合多用,是集交通运输空间、商业活动、社会生活、邻里交往、家庭生活起居为一体的复合空间环境,更加之观音河水由西向东穿镇而过,在街区内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为古镇街巷空间增添了无穷韵味。

景观功能:

街巷布局在组织古镇空间的同时,将外围的金马山、观音河的山水环境景观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街道和巷道相交的空间结点也是古镇的景观结点。

社会生活:

主要街道(南北街、东西街)除承担古镇的主要交通外,也是街区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临街布置有商业、饮食、文化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街道也是节日庆典及婚丧嫁娶的活动场所。

邻里交往:

巷道除承担次要交通外,也是邻里交往的场所,并因此构成街区组织的基本结构单元。

3.2建筑特色

(1)建筑类型

①祠庙会馆

水镇中所过去建有许多的宫庙,有三宫五庙之说,即:

文昌宫、万寿宫、禹王宫、关帝庙、黑神庙、川主庙、城隍庙、观音庙等,遗憾的是这些宫庙已基本毁于历年来的天灾人祸中。

②传统店宅

店宅是传统商业街区的主要建筑。

水镇中所历经数百年的建设发展,店宅式建筑类型丰富多样。

按照空间形式可划分为

●前店后宅式

这是最为典型的城镇店宅,前面临街设店铺,往后是生活起居的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以窄面阔大进深为其特点,以小天井划分空间层次,这种建筑多置于较为平坦开阔的主街。

●下店上宅式

下层临街是商店,生活起居的空间往上发展,受用地条件所限,空间进深较小,建筑则垂直往上发展,形成二至三层的商业店宅,这种形式多见于南北街上。

按结构类型可划分为

●穿斗式构架

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多为清代晚期和民国初期的传统民居,以木构为主。

●土质碉楼

土质碉楼是水镇中所建筑风貌的又一大特色,水镇居民利用本地土壤通过一系列加工建造起别具一格的碉楼民居,一般的碉楼在一两层,高度不过7-8米,也偶有三层甚至四层的,高度在10多米,高大挺拔。

这些碉楼有的已历经百年,屹立于古镇当中,气势巍峨。

●混合式结构

传统穿逗构架与砖混结构结合,是三四十年代受近代建筑思潮影响形成的建筑形式,建筑进深浅,多为三层、四层,体现较明显的近代建筑风格。

③院落式民居

背街小巷,这种建筑空间环境幽静,多为旧时镇内商贾和有钱人的宅邸,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等院落式空间为特色,空间尺度较大,迥廊环绕,空间流畅,雕刻精美,是艺术、文化和社会经济价值较高的民居类型。

④加工作坊

是传统的工业建筑,如糖、酒、酱油等加工作坊,反映了传统的地方经济文化特色。

(2)外部空间形态

水镇中所因观音河水流经镇区而别具一格,水与路、房屋的构成形式也使得古镇外部空间更为丰富多变。

古镇中房屋、道路、河流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房+街+房:

这种类型是古镇最基本的外部空间类型,两侧的传统民居围合街道,目前的南北街为此种类型。

②房+街+水+房:

水的流动性为街巷空间赋予了动感,观音河水穿镇而过,形成水随路走,出门见水的独特水镇景观。

③房+街+水:

某些地段只有一侧有建筑,另一侧则为开阔田园,建筑与田园之间以水为界,形成半边街的形式。

④房+街+房+水:

河道至古镇某些地段发生变化,不再随路而走,而是绕到房屋背面,形成“屋前路屋后水”的格局。

3.3文化特色

(1)文昌文化

中所水镇是文场帝君张亚子的诞生地。

根据《越西厅志》载:

“张亚子于晋太康八年七十一化降生于中所芦林沟张老夫妇家中,后学苦修,羽化成神”。

中所水镇原有文场宫,坐落于金马山,如今在金马山上还留有文昌帝君的修行处所——紫府飞霞洞。

在民间文场帝君与孔子齐名,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文昌文化源远流长,其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反映了中国数千年文明历史,也是打造中所水镇品牌的重中之重。

(2)民族文化

水镇中所是汉彝两族混居区域,因此水镇中所包容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汉彝两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共融、共存,相互吸收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也为古镇文化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3)丝绸文化

悠长的南丝绸古道穿越中所镇,此段驿道又称“零关古道”,古道曾于明、清朝代到民国时期几度修复,目前有“丁山桥”、摩崖石刻“零关”等遗迹,“零关”二字相传为司马相如手书。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中有“通零关,桥孙水,以通邛笮”的记载。

零关古道穿镇而过,过去的驿道在其境内尚有遗存,深深的马蹄印,背夫的拐子窝让人又回到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若干年前。

(4)红色文化

中所也是红军长征线路中重要的一站,这里记载了革命先辈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开展红色革命文化游,缅怀革命先烈,重走长征路也是古镇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一环。

(5)特产

水镇中所物产丰富,苹果、花椒、核桃、桃子、梨子、李子、柿子应有尽有,特别是水镇的柿子品种独特,果肉细腻,清肺止渴。

此外烤鱼、烤鸡、烤猪形成了水镇一大特色,其中的红鳟鱼作为冷水鱼养殖成功后香飘四方,名播各地,豆腐乳、杆杆酒、坨坨肉也是古镇美食的一大特色。

(6)民风民俗

水镇中所的民风民俗至今还有许多传统的继承。

汉族年长者中头包白帕、生穿青衣的者为数不少,彝族同胞中身批擦尔瓦、头戴花包头的也比比皆是。

古镇保留的节俗,可说是一部民俗典籍,如祭神会、文昌祭祀会、大蜡会、城隍会等。

民俗方面除了春节大年十五偷青的习俗,八月十日偷瓜送瓜的节俗,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的节俗,童子烧香求雨的节俗外,中秋燃放孔明灯也是中所水镇民俗节日中的一大亮点。

4古镇存在的主要问题

4.1自然环境逐渐遭到污染和破坏

自然山水环境是水镇中所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当水体受到污染、山体遭到破坏的时候,水镇风貌特色也就荡然无存。

水镇中所观音河水水源地缺少保护性措施,生态环境受到很大威胁,金马山作为水镇中所的绿色屏障,目前处于“退耕还林”阶段,山体绿化覆盖率较低,仍然存在塌方、水土流失的隐患。

4.2传统居住环境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日益突出

传统居住环境是与特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与居民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存在巨大矛盾,特别是基础设施(水、电、气等)和环境卫生设施(厕所、垃圾集运)等严重滞后,使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并由此而导致居民乱搭、乱建、乱架(电力、电讯线)、乱堆(垃圾)等自发行为,破坏了传统的空间环境特色。

4.3交通状况的复杂带来的不便

新大街是水镇中所主要的交通性、生活性道路,目前这一道路担负了过境交通、逢场赶集等多种功能,这也使得机动车辆、马车、人行、沿街摆摊设点等多种活动交织在一起,经常引发交通堵塞,通行能力较差。

4.4传统建筑逐步老化损坏没引起足够重视

水镇中传统建筑多是砖木结构及土坯建筑,由于这两种建筑材料防腐防蛀性能不强,许多房屋已破损不堪,土坯民居墙体龟裂,穿斗建筑木质构件腐蚀变形。

古镇的传统建筑中很多建筑都已老化损坏并面临倒塌的危险,加之保护维修资金的严重缺乏,直接威胁着传统建筑的保存和延续。

5古镇旅游发展整治利用规划

5.1规划面积及范围

此次规划控制区范围总面积为316.2公顷,由规划建设用地(即修建性详细规划涉及范围)、生产防护绿地、农林种植用地、新镇发展储备用地四部分构成,其中规划建设用地主要包括水镇传统街区、观音河湿地公园、文昌宫及观音庙、和平村等四大部分,规划用地面积113.6公顷;

生产防护绿地主要包括以金马山为主的防护林带,规划用地面积92.2公顷;

农林种植用地主要包括水镇周边以生产为目的的农田菜地,规划用地面积80.9公顷;

新镇发展储备用地主要指新大街以东用于古镇居民搬迁安置及新镇发展所需用地,规划新镇一期建设用地面积38.6公顷。

5.2规划目标与原则

(1)规划目标

以打造水镇中所独特的旅游环境为重点,采取积极而审慎的整治措施,突出文昌文化、水乡文化、民族文化,焕发古镇新的活力,为越西县乃至凉山州旅游事业做出贡献。

(2)规划原则

立足现状,因地制宜,采取“整体控制、重点开发、统一协调”的原则。

突出开发重点,合理确定传统风貌控制区域,综合提高水镇中所的历史、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

对传统建筑及环境的保护维修、整治和复建采取“整旧如旧”的原则,严禁大拆大建,简单仿古,要使传统建筑“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立足水镇发展与更新,采取整治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传统建筑和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5.3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越西县城总体规划》,攀枝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越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水镇中所宗教文化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水镇中所宗教文化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4功能结构规划

此次水镇中所修建性详细规划功能结构可概括为“一环、三轴、六区、七点”。

“一环”是指是指围绕古镇的环行车行道,将车行交通在古镇外围解决,古镇内部实行完全的步行化,从而实现完全的人车人流,规划环道道路周长约为2.0公里。

“三轴”是指古镇内部重点打造三条商业步行街,分别是新大街(旅游景观道)、东西街、南北街(丝绸古道),三条商业街的长度分别约为870米、790米、960米。

“六区”是指6个功能区,即古镇传统街区、文昌宫及观音庙片区、观音河生态湿地公园、和平村彝族村寨、新镇发展建设区、生态田园观光区,其中新镇发展建设区及生态田园观光区只做范围控制,不涉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

“七点”是指是指规划于古镇内的七个旅游兴奋点,分别是:

水镇入口广场、商业街入口广场、商业街中心水景广场、双桥广场、观音河水源地、文昌宫及庙前广场、彝族风情村火把广场。

5.5整治利用规划措施

(1)文昌宫及观音庙宗教文化游览区

①规划面积:

13.7公顷

②规划范围:

见附图

③规划内容

该片区根据功能结构和游览线路分为2个部分:

文昌祭祀游览区、辅助的观音河水源地及水观音庙游览景区。

文昌宫游览区:

以“朝圣、拜祭”为主题,根据现状地形特点以及文昌宫遗址所在的位置,规划一条由西向南逆时针变化的轴线引领文昌宫建筑群的三组景观序列:

分别是风雨廊桥及文昌故里建筑群、文昌碑林及文昌宫建筑群、文昌书院及文昌读书台、文昌帝君塑像、文昌阁建筑群。

其中更以文昌宫建筑群作为整个文昌文化游览区域的重中之重以及兴奋点,其他游览建筑群落皆为文昌文化祭祀、朝拜之功能的承接和过渡。

入口景点由风雨廊桥及文昌故里共同组成,风雨廊桥为木构建筑,全长70米,选址于现在的观音河堤坝之上,廊桥由主体桥廊以及三个桥亭组成,桥廊为1层,采用悬山顶,高5.5米,宽6米,三个桥亭均为2层,采用重檐歇山顶,其中两侧的桥亭高7米,中间主桥亭高7.8米,穿过廊桥经前广场过渡到达文昌故居,文昌故居采用传统中轴对称的合院建筑形式,院落为两进,南北向轴线正对前广场,文昌故居主要以展示陈列、以及由观音河生态湿地公园和水镇不同游览路线进入文昌文化游览区游客的休憩功能为主,结合该功能布置文昌诞生地、文昌帝君幼时读书屋、文昌帝君父母生活场景等等。

第一景观序列(廊桥、文昌故居)与第二景观序列(文昌宫、文昌碑林)由长约100米宽8.7米的朝山步道联系,步道中段设置一景观广场,起到衔接文昌碑林的作用,整个碑林广场呈椭圆形,广场中央兴建文昌湖,广场边缘采用人工砌筑的巨石,巨石上铭刻有关文昌文化的诗词歌赋供人们观赏,朝山步道的尽端也是文昌宫建筑群的起始,文昌宫建筑群由山门、前殿、钟楼、鼓楼、大殿、耳房共同组成。

文昌宫主殿占地面积约600平米,面阔30米,进深20米,层高两层,五开间,采用重檐歇山顶,层高15米。

大殿前设45×

15米的庙前广场,既起到交通疏散的作用,同时也供祭祀之用,逢重大节日(如文昌帝君生日)更可以组织一定规模的朝拜庆典之用。

第二景观序列与第三景观序列由一条西南向的朝山廊道联系,第三景观序列由文昌书院、文昌读书台、文昌帝君雕像、文昌阁等一系列建筑共同组成。

文昌书院与文昌读书台主要以展示、陈列、文化感受、延续朝圣祭祀活动等功能为主,文昌帝君雕像按照传说中文昌帝君的形象建造而成,像高20米,建议使用花岗岩或汉白玉砌筑,轴线的尽端以文昌阁作为主要景观,文昌阁基座为30×

30米的平台,主体楼身高五层,高30米,楼身采用八角檐形式,顶部为歇山顶,文昌帝君雕像和文昌阁处于整个景观的最高处,也是古镇的标志性景观。

此外,顺应金马山走势规划一条650米长的步道,打通与紫府飞霞洞的联系。

观音河水源地及水观音庙过渡游览区:

保留现有中所镇中学,拆除临近水源地的现状建筑,对剩余部分民居按照川北民居风格进行更新改造,形成一条150米长的传统商业街,商业街以售卖各种特色产品为主,并辅以餐饮等功能,街道为“半边街”形式,游客既能在此处感受民风民俗,又可观瞻到近在咫尺的观音河水源地。

东侧街口设立游览区大门及附属用房,便于统一管理。

在水源地西南侧,金马山脚处下复建水观音庙,观音庙占地350平米,庙宇高2层,采用重檐歇山顶,内供水观音座像。

结合环山景观步道修建,在水源地西侧坡角处修建一段廊亭,廊亭长40米,其间穿插三个四角攒尖休闲小亭,便于游人能居高临下将整个水源地美景尽收眼底。

(2)水镇中所传统街区

59.8公顷

①功能布局规划

以水镇旅游观光为出发点,重点打造传统商业步行环境,通过商业步行街引导游人游览线路。

规划新大街(旅游景观大道)为综合服务商业街,除保留目前沿街的镇政府、医院、市场、邮电所等必要功能外,改造现状建筑外观与内部功能,增加旅游服务中心、旅馆、餐饮、店铺等商业设施。

规划东街为特色商业街,街道两侧建筑以售卖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为主;

规划西街为经营酒吧餐饮为主的风情商业街,更新街道两侧建筑功能,底层主要改造成酒吧、茶座为主的店面,同时注重户外休闲空间环境的打造,在营造“小桥、流水、人家”的同时,在宅前水边增设坐椅,将餐饮活动导向户外;

规划南北街(丝绸古道)为传统商业街,恢复街道的传统商业功能,规划由“零关”石碑处作为南北街零关古道始终点,强化古镇的古色古香、古道的恬静悠远。

除经营餐饮、店铺、风情农家住宿外,增设展示、陈列等功能。

街区内重点恢复川主庙、城隍庙、万寿宫等传统会馆建筑,做展示、拜祭之用,结合现有将中所粮站改造为茶楼,并新建戏台,作为整个传统街区集会、表演的场所;

将中所派出所搬迁至新镇发展建设区内,在原址上新建旅游服务中心。

为适应现代旅游方式的多元化,在水镇入口广场南侧规划自驾车营地,以满足自驾旅行爱好者的需求,营地占地面积3.9公顷,通过自由式道路将整个营地划分为4个小营地,营地内栽种各种乔木及草本植物,将帐篷、炉灶等必要设施散落其中,形成若干个野营单位。

②建筑整治规划

按照整治方式的不同将街区建筑划分为两个区域:

传统风貌重点整治区、传统风貌协调区,重点整治区包括新大街、东西街、南北街街道两侧各20米范围内的区域,面积约9.72公顷;

该区域以外部分皆为传统风貌协调区,面积约50.41公顷。

重点整治区内的街巷空间与建筑以维护和修复为主,不可随意拆建、新建,对确需拆建新建的建筑必须符合相关审批程序,保证建筑整体风格的一致,重点整治区内新建筑,其建筑形式、色彩和风格应与传统建筑相统一,建筑体量不许过大,细部构件和装饰构件均应采用仿传统的形式,建筑层数控制在3层以内,局部可采用四层(土碉建筑檐口高度不得高于12米),穿斗建筑应采用坡屋顶、小青瓦、大挑檐等传统建筑形式特征,对重点整治区内已建成的如工商所等与传统风格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应拆除或按照传统建筑的格调,对其降低层数并对外观进行改造,对土坯建筑利用传统做法进行加固。

传统风貌协调区采取整治和逐步改造的方式,保持原有的街巷路径不变,一般情况下不得任意拆建,主要以小规模局部成片改造的方式进行改建。

协调区内新建筑的色彩、风格应与传统建筑形式统一,建筑体量不宜太大,局部装饰应采取仿传统手法。

建筑层数控制在4层以内(檐口高度不得高于12米),应采用小青瓦、白墙或黄土墙、板栗色木质构件的传统建筑形式,以与重点整治区相协调。

整个传统街区内(包括重点整治区、风貌协调区)所有改造建筑和新建建筑严禁屋面使用琉璃瓦,墙面使用瓷砖,以免对传统建筑环境造成破坏。

建筑色彩禁止过于鲜艳,应以青(瓦)、白、黄(墙)、褐(木构件)四种色调为主体,对于已经使用琉璃瓦和瓷砖的建筑,应加以强制改造。

③道路整治规划

依照水镇整体设计规划,南北街(丝绸古道)传统商业街区,恢复街道古色古香、恬静悠远,强化其茶马古道的意境,改造路面铺设,原则上以旧石板路铺设,但在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也可铺装表面做旧处理的条状石板,以及青砖等材料。

④步行交通规划

水镇中所车行交通主要依靠新大街及旅游环路解决,街区内部原则上禁止机动车辆通行,但紧急情况下主要商业步行街及部分巷道可容纳消防车通过。

街区内步行系统分为三级:

主要步行街、次要步行街、巷道。

街道宽度依照现有宽度不做调整,主要步行街宽度在3-6米范围内(除开河道宽度),次要步行街宽度在2-4.5米范围内,巷道宽度在1.5米-3米范围范围内。

⑤水道整治

现状河道在街区内分为两支,一支顺东西街由西向东流动,在东街中部转折向北,另一支围绕街区西侧流动,最后向北延伸,与第一支流汇合。

此次规划将河道引入南北街、新大街、旅游环路南段,形成封闭完整的水网,为打造名副其实的水镇奠定基础。

规划现状水道宽度保持原状,新开辟水道中南北街水道宽度为1米,街区旅游环路上水道宽度为2米,新大街水道宽度2.5米,水道深度为1-1.5米范围。

水道驳岸整治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硬质驳岸,采用青条石直接砌筑,另一种为软质驳岸,通过在水道两侧栽种亲水植物为水岸增添绿色。

(3)观音河生态湿地公园

32.0公顷

观音河生态湿地公园全长1.4公里,顺应观音河呈带状布局,公园在功能结构上分为四大片区,分别是入口景观区、田园生态区、传统村寨、亲水活动区所组成,一条滨河木质栈道贯穿整个公园,串联四个功能区,并通过“景观廊桥”、“丁山桥”等七座桥梁加强观音河两岸交通联系。

(1)入口景观区:

规划为双桥广场,围绕两座桥梁新建“滨河廊道”、“碉楼牌坊”、“水车”等一系列景观建筑,通过建筑、水体、桥梁将水镇中所的特色集中且简练地展现出来,营造古朴自然的氛围。

在双桥南侧规划集散广场,广场上布置木质景墙、照壁、花坛等小品建筑,为游人提供留影、小憩的场所。

(2)田园生态区:

以大面积的生态湿地为基底,将自由线形的木栈道铺架其上,让游人有机会近距离贴近生态田园。

将观音河水引入田园内部,沿水体种植各种亲水性植物,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3)传统村寨:

位于公园中段,在整个湿地公园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观音河北岸的游览栈道在此转折,通过木质栈桥跨河与南侧现有的村寨相接。

村寨房屋都为土坯建筑,在保证原生态基础上对现有建筑进行外部修景和内部功能更新,与周围大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独具风味的农家乐。

在这里游人既可品位观音河出产的冷水鱼,也可以喝茶饮酒,逸然自乐。

(4)亲水活动区:

观音河水经过水源地后,河道较宽,规划在此区域内筑建第二道水坝,形成宽阔水面,水面内筑起两个湿地岛屿,通过圆形木栈道和石砌母子桥将岛与岸联系起来。

岛屿上注重乔、灌、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