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0388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1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8 种群与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特别提醒

1.城市人口的剧增——>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使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

♀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

考点二、“J”型和“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前提条件(判断依据)

若出现以下五种情况即可判断为“J”型曲线:

①理想条件下;

②实验室条件下;

③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

④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

⑤无环境阻力状况。

(2)公式:

Nt=N0·

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若λ>

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

λ<

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

λ=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

(3)曲线及解读

①曲线1

解读:

a.横坐标:

时间;

纵坐标:

个体数;

b.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无限(理想条件);

c.特点:

无K值,持续增加;

d.影响因素:

N0(即起始数量),λ值。

②曲线2

解读:

a.横坐标:

种群增长率;

b.特点:

保持相对稳定。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达到K值不再增加的原因:

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平衡。

(2)曲线及解读

b.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有限;

c.特点:

有最大值K值,K/2时斜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大。

种群增长速率;

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t1对应K/2值,t2对应K值。

(3)K值含义:

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以后。

3.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灭鼠

捕鱼

K/2(最大增长速率)

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生存

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4.K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

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

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

5.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阴影部分代表,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的部分。

考点三、种群与生物群落的关系

群落

概念

内涵

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两者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

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由不同种群构成,其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分别占有一定的生态位

特征

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影响种群密度,决定种群的发展趋势

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联系

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

考点四、群落的特征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的物种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落的性质。

(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特点:

①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反之则减少;

②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增加,物种的丰富度逐渐;

③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

④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

2.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对寄主有一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

菟丝子与大豆;

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

如图a;

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

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

牛与羊;

农作物与杂草;

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

狼与兔;

青蛙与昆虫

考点五、群落结构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

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

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括结构与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现象。

①植物的分层分布与有关。

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

光照强弱关系如下: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鲜地衣层。

但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的(如图所示)。

②动物的分层与等有关。

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③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比如湖泊、海洋中的浮游动物即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

多数浮游动物一般是趋向弱光的,因此,它们白天多分布在较深水层,而夜间则上升到表层活动。

此外,在不同季节也会因光照条件的不同而引起垂直分布的变化。

同时,海洋中的不同水层的藻类植物也存在分层现象,上层为主要吸收红光的绿藻,中层为褐藻,下层为主要吸收蓝紫光的红藻。

(2)群落的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例如我国由东到西的群落分布主要是受制约,由南到北的群落水平结构主要受的制约。

考点六、群落演替

1.群落演替概念分析

群落演替的概念包括以下几点基本含义:

(1)群落演替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序过程,所以往往能够预测群落的演替过程。

(2)群落演替是由于生物和环境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虽然物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但是演替的发展由群落本身控制着,并且正是群落的演替极大地改变了物理环境。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2.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有三类:

(1)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

(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3)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3.群落演替的过程:

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

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

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3)相对稳定阶段:

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4.演替类型比较

类型

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上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考点七、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及实验结论

1.方法步骤:

步骤

实施

提出问题

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

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制定计划

包括三个操作环节:

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准备

及取样

用取样器取样(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观察

和分类

①诱虫器取样

②简易采集法:

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

采集

小动物

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统计

和分析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

“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注意事项

(l)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3.实验结论: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二、训练热身

1.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2.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3.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垂直带

海拔

<

1000

1000~2000

2000~2500

2500~3000

3000~3500

>

3500

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丛草甸

蝶类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5.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下图曲线①,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

A.Ⅰ 

B.Ⅱ 

C.Ⅲ 

D.Ⅳ

6.)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7.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8.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盲鱼”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9.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

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问题:

________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减弱、不变)

10.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11.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3

12

19

乔木

14

23

总计

56

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12.下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拔2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000米处

B.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C.海拔3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生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海拔4000米处,a、b、c、d的数量差异体班遗传多样性

13.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

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14.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

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

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5.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4)当受到外界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1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17.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

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 

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 

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一定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 

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18.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5

9

13

17

21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19.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20.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①>②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计划生育的目的是通过降低②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21.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m2

B.标志重捕法不适于土壤动物中的蜈蚣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D.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鼠类数量

22.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23.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

24.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

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25.下图是黄海某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点时组成该种群的个体全为幼年个体

B.b点时的种群大小能够提供最大持续产量

C.c点时该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d点时该种群增长率最大

26.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t3~t5时间段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B.在t1~t2时间段内,甲、乙种群呈“S”增长

C.在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D.在t5时刻乙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

27.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B.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成树林

C.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原生演替D.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8.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29.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