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0226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一、助学资讯

文体知识:

杂文就是用文艺性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的文艺性议论文。

其写作特征是“大中取小”,立意则“因小见大”。

它往往把各种表达方式溶为一体。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慨叹(kǎi) 

省悟(xǐng) 

诓骗(kuāng) 

抹杀(mǒ) 

拐弯抹角(mò

)玄虚(xuá

n) 

前仆后继(pū)

理解词语。

玄虚:

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渺茫:

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

说谎话骗人。

诓,哄骗。

诬蔑:

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怀古伤今:

怀念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感伤。

指一种寂寞、悲观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

替老百姓说话。

埋头苦干:

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

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三、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

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

直接反驳:

失去的是“他信力”并发展着“自欺力”。

第三部分(6-8):

间接反驳。

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

第四部分(9):

得出结论:

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环节三

一、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树靶子(1-2)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对方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

(一)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二)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

(三)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2.批靶子(3-5)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2)鲁迅是怎样直接批驳对方的观点的?

先承认对方论据是事实,然后顺着对方论据分析,得出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是他信力,而非自信力;

求神拜佛则是自欺力,也非自信力,所以他们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3)这是怎样的批驳方式?

有什么好处?

驳论证。

对方的论据根本推不出敌方的论点,也就是说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出了问题,对方靶子已经摇摇欲坠。

3.立观点(6-8)

(1)鲁迅从正面提出了怎样观点?

其依据是什么(正面立论,间接批驳) 

论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

从古至今有“中国的脊梁”。

第7段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举了“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句话的“中国人”指谁?

“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这句话用对比的方法,指出同失掉“自信力”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御用文人相反,还有具有“自信力”的革命人民在信心百倍地积极抗战。

(3)“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

你能举出几例吗?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升,李时珍。

“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岳飞,文天祥。

“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杜甫,白居易。

“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法显,玄奘。

这几种人是对上文“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具体说明。

这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赞颂,这些具有“自信力”的人是中国的支柱,民族的希望。

4.作结论(9)

(1)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地底下”比喻处于地下斗争的各种革命力量。

“状元宰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2)“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这句话中“中国人”指谁?

这句话如何理解?

“中国人”指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中国人民,这句话告诫广大中国人民,不要被一小撮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所迷惑,要看到革命的力量,要看到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

二、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公开的文字”巧妙地暗示了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也不敢公开的事。

(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总”含着“一向”的意思。

形象地写出了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表现出国民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洋洋自得的样子,也写出了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

(3)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被摧残”“被抹杀”“消灭”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嚣张。

“总” 

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同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4)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只”含有“惟一”的意思,刻画了国民党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充分表现了国民党政府沉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这些副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刻画出悲观论者的嘴脸。

(5)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诬蔑”斥责对方,肯定了中国存在有自信力的人。

三、探究写法

1.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又破又立。

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这些事实论据只是一部分事实,不是全部事实的总和,不能一概而论,加于全体,悲观论者从部分事实中概括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鲁迅从驳斥对方论证入

手,又“驳”又立,二者紧密结合,直接批驳。

就对方的事实论据加以剖析,从而揭露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是由“他信”走向“自欺”。

正面立论也是间接批驳,摆出从古以来和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批驳了对方的谬论,鼓舞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2.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风格。

文章揭露了国民党当局和所谓的“社会名流”的本质,富有嘲讽意味。

“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极其简练地勾画出三种嘴脸:

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以

息,最后竟至求于泥塑木雕。

三者相互映衬,又从变化中显示出悲观论者精神上的节节败退,可谓入木三分。

环节四

作者针对当时有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心。

(1-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信“地”信“物”

树靶子信国联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一味求神拜佛

(3-5)

直接批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批靶子观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间接批驳

论据:

从古至今都有充满自信的“中国脊梁”

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

(9)

环节五

阅读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感受鲁迅杂文的论证艺术和语言艺术。

教学反思

本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通过对驳论文有关知识的介绍和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学驳论与立论相结合的写法上,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一步步驳倒对方,并在驳斥谬论的同时提出和论述自己的正面观点。

3.在朗读中让学生品味文章辛辣、尖锐的语言,特别是体会文章在驳斥对方时嘲讽的语言和阐述正面观点时中肯、坚定的语言特色。

(6-8)

10.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熟记文言生字、特殊文言词语和句式,识记作家作品。

品味精练、生动的语言。

赏析精彩语段,理解作家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作者的忧乐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博大胸襟与政治抱负。

诵读法;

品读法;

讨论探究法。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

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

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

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

《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颇深。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介绍: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

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

1.听录音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谪(zhé

) 

汤(shāng)属(zhǔ) 

霪(yí

n)霏(fēi 

樯(qiá

ng)楫(jí

)冥(mí

ng 

) 

谗(chá

n) 

芷(zhǐ)

汀(tīng)偕(xié

曜(yà

o)

2.自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1)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咐。

(2)一词多义: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极: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至,到达)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感极而悲者矣(表示程度深)

或: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委婉语气)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空:

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通:

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和:

政通人和(和乐)春和景明(和煦)

(3)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作,任太守)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

向南)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4)古今异义

气象万千(古义:

事态;

今义:

天气变化)

浊浪排空(古义:

冲向天空;

今义:

全部去除掉)

前人之述备矣(古义:

详尽今义:

准备)

增其旧制(古义:

规模今义:

制度)

至若春和景明(古义:

日光;

景色、景物)

越明年(古义:

到;

越过)

沙鸥翔集(古义:

停息;

泛指聚集)

微斯人(古义:

如果没有;

微小)

一、内容探究

1.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1):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

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

(2):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对比鲜明。

第三部分(5):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这是全文的核心。

2.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

3.文章共几处写了岳阳楼的景色?

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

全文共写了三处景色:

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景象;

第三段想象阴天岳阳楼的景象;

第四段想象晴天岳阳楼的景象。

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一句写岳阳楼的地理形势,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转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朗读第三、四段,概括景物特点及人物心情。

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

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

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紧接着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

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6.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淼的水势,又要想象一阴一晴两幅画面?

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两种心情,为后面表明自己的志向作铺垫。

7.“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他们的忧乐观是什么?

古仁人之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的忧乐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9.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

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

设问后而警句出现,令人印象深刻。

10.“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自勉之意。

二、赏析美文。

1.请选读二三四段,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感受诗情画意。

2.请大家交流感受,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通过品味关键词语来体现洞庭湖的浩淼无垠、气象万千,抓总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形、声、光、色、味多角度多方面描绘。

示例:

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1.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2.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3.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作记缘由(叙事)

洞庭胜景:

雄伟壮阔,气象万千(描写)

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淫雨霏霏:

感极而悲(描写、抒情)

春和景明:

喜洋洋

政治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

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请你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本课内容较多,教学中侧重从表达方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叙事、描写、议论在文中的作用,以及作者是如何将其熔为一炉的。

很好地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又解决了教学重点。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有面面俱到的思想,实际处理中花费时间太多,影响了教学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