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0500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暖。

②邹子:

即邹衍,战国阴阳家,倡五行说。

相传燕有山间之地,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而温气,寒地可种而丰收。

③俞扁:

俞跗、扁鹊两位名医的并称。

2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其

B.乃

C.所

D.若

22.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借景抒情

B.叙议结合

C.骈散结合

D.文气贯通

23.分析第④段列举“邹子有吹律之变”“俞扁有针砭之术”两例在说理上的作用。

(4分)

24.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

21.(1分)B

22.(2分)A

23.(4分)答案示例:

两事例典型,证明了天地之气、人之生死可以变易调治的道理,阐明了自己“穷而处于是亦宜”的观点,为自己寻求修治居室之道和寻求改变穷困之道设置了类比的范例。

评分说明:

4分句为4点,1点1分。

评分细则:

(1)“事例典型”“类比”可以有同义的说法,意思对即可。

(2)“修治居室之道”和“改变穷困之道”能够写出任一即可。

24.(4分)答案示例:

本文以所居竹室为作记对象,先论天地之气、人之百骸并以此类比居室当内冷外热;

然后写自己在庐陵境遇之穷、居室内外冷热失当,由此转出穷困中处于所居竹室也适宜的看法,最后得出要寻求到修治竹室之道,暗含寻求人生境遇修治变易之道的写作意图。

作记对象、写作意图1分,表现写作对象写作意图的结构(含顺序步骤)、手法3分。

表述步骤可以不同,如先概括全文再概括部分——先说本文借事说理、类比说理,以居室修治暗含人生际遇调整,再概括有关内容,也是4分。

写作意图中,“要寻求到修治竹室之道”“寻求人生境遇修治变易之道”有其一即可。

【解析】

21.考查虚词用法。

前者为后者的条件,翻译成“才”。

22.考查写作特点。

全文不能体现借景抒情。

23.考查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

主要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说理,需要分析到位,观点要明确。

24.考查文章的结构思路。

先用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句式,再进行文章内容的分层概括。

崇明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2分)

峡州至喜亭记

欧阳修

①蜀于五代为僭国,以险为虞,以富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五十有九年。

宋受天命,一海内,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

然后蜀之丝枲织文之富,衣被于天下,而贡输商旅之往来者,陆辇秦、凤、水道岷江,不绝于万里之外。

②岷江之来,合蜀众水,出三峡为荆江。

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旋。

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

故凡蜀之可以充内府、供京师而移用乎诸州者,皆陆出;

而其羡余①不急之物,乃下于江,若弃之然,其为险且不测如此。

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漫为平流。

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③尚书虞部郎中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

且志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

夷陵固为下州,廪与俸皆薄,而僻且远,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

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诗》所谓“恺悌②君子”者矣。

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余,然后有作,惠于往来,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是皆宜书。

故凡公之佐吏,因相与谋,而属笔于修 

 

【注释】 

①羡余:

地方官员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物。

②恺悌:

和乐平易的样子。

21.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耶 

B.焉 

C.哉 

D.乎

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交代蜀地五代以来历史发展沿革。

B.点出商旅交通发展变化相关话题。

C.意在突出蜀地富庶引起朝廷关注。

D.拓宽历史地理时空增添人文气息。

23.全文围绕“喜”字展开,请作简要分析。

2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5分)

21.B

22.C

23.文章开篇叙述蜀地由僭国而为惠泽天下之地,此为一喜也;

江流湍急,航道险恶,一至于夷陵则转为平缓,舟人至此而喜;

朱公建亭为舟人停留休止之所,且替行人转危为安志喜;

朱公居僻远而能够安于此,展示出和乐平易之态度;

朱公治理夷陵,使民以时,地丰民乐,此乃为政之喜。

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24.本文赞颂朱公不因夷陵僻远、薪俸微薄、无以闻达而颓唐,而是勤于政事,为民谋福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现实生活的思想。

这一思想既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的操守体现,也给我们带来启示,不以现实处境而规避责任,不因一时挫折而放弃自我修养。

思想意义概括2分;

评价1分;

现实意义2分

21.该题考查虚词的含义。

原句的意思是因此凡是朱公的下属,于是在一起商议,然后委托我执笔写这篇记。

句中“属笔”译为“委托执笔”,“于”引出对象,“修”指欧阳修自己,所以选用“焉”好,“焉”作代词,作“执笔”的宾语,译为“这篇记”。

而“耶”、“哉”、“乎”这三个文言虚词多作句末语气词但是不作代词。

故选B。

22.该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先以其极洗炼的笔墨叙述了峡州夷陵的历史沿革。

蜀地从五代以来割据自封,于前蜀王建称帝起,到后蜀孟昶被宋所灭止。

“以险为虞,以富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五十有九年”句将蜀地“天府之国”唐末以来的政治、经济形势一语道出,“宋受天命,一海内,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二十几个字,带过太祖派王全斌伐蜀,蜀主孟昶归降的全部过程。

“然后”二字,“而贡输商旅之往连接了平蜀前后的经济文化往来情况。

“蜀之丝臬织文之富”如衣之蔽体,惠及全国。

来者”,陆路车辆运输走秦州、风州,水路舟行,过岷江而下,源源不断输于万里之外。

从段中的“以富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五十有九年”“蜀之丝臬织文之富,衣被于天下,而贡输商旅之往来者,陆辇秦、风、水道岷江,不绝于万里之外”可知,“蜀地富庶引起朝廷关注”不是第一段的用意。

故选c。

23.该题考查分析和概括解文章结构脉络的能力。

题干己经提示全文围绕“喜”字展开,那么在分析时要抓住“喜”这一情感线索来分析行文思路。

文章是为亭作“记”,紧紧扣住“喜”字,'

喜”字完全溶化在山水人生之内,超越了时间空间,成了几百年历久不衰的深刻的人生体验。

在江流湍急的人生曲折之内,在谪居僻地的柳暗花明之间,“喜”字成为交响中的主旋与变调反复咏叹,而作者积极乐观又略显激越的人生态度,在江水、亭畔间流动、飘荡。

于是读者与作者便产生了一种心灵的沟通,似在夷陵渡口的“至喜亭”中倾心交谈。

文章第一节开篇叙述“蜀于五代为僭国,以险为虞,以富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五十有九年”“然后蜀之丝臬织文之富,衣被于天下,贡输商旅之往来者,陆辇秦、风、水道岷江,不绝于万里之外”,可见蜀地由僭国而为惠泽天下之地,此为一喜。

第二节,“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旋。

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漫为平流。

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可知江流湍急,航道险恶,一至于夷陵则转为平缓,这是舟人与江水搏击后的畅快舒胸之喜。

第三节,朱公“再治是州”“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行人之喜幸”,朱公建亭为舟人停留休止之所,且替行人转危为安志喜,此乃良吏爱民之喜。

“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

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朱公居僻远而能够安于此,展示出和乐平易之态度。

“自公之来,岁数大丰……“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分析,朱公治理夷陵,使民以时,地丰民乐,此乃为政之喜,万民安乐之喜。

24.该题考查评析题。

评析思想意义,需要先概括出思想意义,再评价往往时具有教育意义、启示作用等词语;

最后结合当下社会现状分析为什么具有教育意义。

根据全文分析,本文赞颂朱公不因夷陵僻远、薪俸微薄、无以闻达而颓唐,而是勤于政事,为民谋福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要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现实生活的思想。

朱公这种身处挫折不放弃,人在偏远不避责的乐观心态和勤于为民负责品质的确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最后一定要结合当下社会中表明这种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译文】

蜀地在五代时期割据一方自立为国,国号后蜀,以天险为屏障,自给自足富甲一方,跟中原各地几乎不通往来长达59年。

直到宋朝顺应天命,一统天下,逐一平定四方。

宋太祖赵匡胤从建隆改元乾德后第三年,平定蜀地(实际上是建隆2年开始攻蜀,5年才平定蜀地)。

于是蜀地产的丝和锦源源不断地供应天下需求,那些往来运输的商人们,有从陆路自关西秦川坐车来的,也有从水路自岷江而来的,熙熙攘攘绵延万里。

岷江是集合了蜀地各条大小水路形成的,出了三峡就叫做荆江,河道曲折蜿蜒,水流激荡湍急。

水流聚集速度非常快,就像千军万马奔腾而下。

坐船顺流而下,顷刻之间就驶出数百里,船上的人根本就来不及观赏岸边美景。

行舟之时如果稍微出点闪失与水道中的礁石相撞,船马上就会被撞得粉碎然后被水流吞没。

所以只要是从蜀地运货充实国库和提供朝廷用于各地州府的产品,一般都是由陆路运输。

只有剩下那些不重要的东西才走水路运输,而且运送这些货物就像扔掉了一样,岷江的凶险和其不可预知性就像这样。

夷陵作为州县,正在三峡出口上,岷江到这里水流才转而平和。

所以那些行舟之人到了这里一定会喝酒感谢老天爷,互相祝贺就像再世为人一样。

尚书省下工部所辖虞部(宋朝时期尚书省所辖六部分二十四司,工部下辖屯田、虞部、水部三司)郎中朱再治到任夷陵州3个月,在江边渡口修了一座至喜亭,作为从岷江而来的船家的休息场所。

而且至喜亭的名字还含有岷江水路的凶险到这里就平定了,行人为此而感到幸运和高兴的意思。

夷陵作为偏远州县,这里的官员的俸给和官禄都很微薄,而且由于地处偏远,就算官员有很好的政绩,也不能够传誉天下作为晋升的资本。

然而朱再治却能够接受这种并不好的状况,而且他还能够为人们远离忧患而过上快乐的生活,《诗经》中所说的“和乐亲善,平易近人的谦谦君子”就是像他这样的人。

自他到任以后,年年丰收,因为人民生活富足,还能够有所作为,施恩惠给那些往来的客商。

修了馆驿来让他们休息,不会误了生意,于是过往的客商们都能够有所依靠,对他的评价都很高。

于是他手下的门吏们互相商量这,找到了我欧阳修写了这篇文章来歌颂他的功绩。

奉贤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13分)

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①经①,常道也。

其在于天,谓之命;

其赋于人,谓之性;

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君子之于六经也,,所以尊《易》也;

,所以尊《书》也;

,所以尊《诗》也;

,所以尊《礼》也。

②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②,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

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

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

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③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

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硁硁然指其记籍曰:

“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

”何以异于是?

③呜呼!

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

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

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

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

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

④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

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令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

“经正则庶民兴;

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

呜呼!

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注】①经:

这里指儒家奉作经典的《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著作;

②人极:

此处指做人的道德标准;

③影响:

影子和反响,这里是指关于六经的传闻、注释。

22.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耳B.矣C.也D.者

23.下面四组句子是第①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最合理的排序是()。

①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

②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

③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

④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④①D.③①④②

24.第②段论证手法极为巧妙,请结合画线句进行分析。

(3分)

25.下列选项中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像这样的情况,与那些所谓记载账簿的人一样,他们割裂抛弃了六经,难道还能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尊经吗?

B.像这样的情况,是连所谓账簿都割裂废弃掉了,难道还能让他们知道尊经的原因吗?

C.像这样一些人,简直是连所谓账簿都割裂废弃掉了,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尊重六经呢?

D.像这样一些人,正是那些记载账簿的人,他们割裂抛弃了六经,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尊经呢?

26.本文名为“尊经阁记”,却极少提及“尊经阁”,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合理吗?

22.B

23.D

24.画线句采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用有钱人家子孙不尽力看守祖先财富,直到家产散尽变成穷人还固守账簿,来类比(比喻)世之学者不从自已内心探求六经的实质,而只是对六经进行毫无根据的猜测、考订,或只在文字词义的细节上纠缠。

形象而鲜明地说明学习六经应该继承其精神实质,批判了当时一些学经者不正确的倾向。

25.C

26.合理。

这篇文章的着眼点不是“阁”而是“尊经”,所以文章的重点并未放在其阁之规模、样式及内部结构上,而是阐述儒家经典的作用和意义,抨击不能正确对待儒家经典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明了“尊经”的重要性及如何真正地“尊经”。

充分表现了王守仁看问题的思想的深度、角度与一般文人的不同。

不合理。

“记”一般以记叙为主,借记叙、描写来抒情、议论。

本文题为“尊经阁记”,应该对阁的修建过程、外观建式、周边景色有所交代,继而表达作者对于“尊经”的思考。

22.“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的大意是“六经之学,它的不显扬于人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根据文意及前文语气可知,该句是一个语气较为肯定的陈述句。

“耳”,文言助词,而已,罢了,常用在陈述句的末尾,有仅此而已的意味,对句子的意思起冲淡的作用,前面常跟不过、无非、只是等词呼应,用在此处不合适,排除答案A;

“也”,常用在陈述句句末,表判断,语气平实,用在此处语气不足,排除答案C;

“者”,语助词,常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用在此处不合适,排除答案D;

“矣”,句末语助词,语气坚决而肯定,有感叹意味,用在此处恰当,正好与前文“呜呼”照应。

23.根据《易》的提示,答题空1应选用句子③,以“阴阳”照应之;

因为《书》是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答题空2应选用句子①,以“纪纲政事”照应之;

《诗》是抒情的产物,答题空3应选用句子④,以“歌咏性情”照应之;

《礼》是讲礼节的经典,答题空④应选用句子②,以“条理节文”照应之。

故选D。

24.划线句子翻译为:

这正像富家的子孙,不致力守护和享用家中的产业库藏中的实际财富,一天天遗忘散失,而终于变成穷人乞丐,却还要浅薄固执地指着账本,说道:

“这便是我家产业库藏的财富!

”此句用比喻论证论证的方式,用“有钱人家子孙不尽力看守祖先财富,直到家产散尽变成穷人还固守账簿”来比喻“世之学者不从自已内心探求六经的实质,而只是对六经进行毫无根据的猜测、考订,或只在文字词义的细节上纠缠”这个道理,化抽象为形象,非常鲜明而贴切地论述“学习六经应该继承其精神实质”这个道理精髓,同时也对当时不正确的学习六经的倾向的一种批判。

25.根据文意,“是者”指代上文所述“尚功利,崇邪说”“习训诂,传记诵”“侈淫辞,竞诡辩”的三类人,而非某种“情况”,排除答案A、B;

“尊经”应该翻译为“尊重六经”,且“割裂弃毁之”中的“之”指代的是上文所述的“连所谓账簿都割裂废弃掉了的人”,而非“六经”,排除答案D。

故选C。

26.从行文合理的角度看。

选文共有四段文字,立意的角度是非同于一般人的,前三段文字重在阐释六经的作用、错误对待六经的做法、尊奉六经的的重要意义,最后一段文字才谈及作此文的原因,由此可见,作者的着眼点不是“阁”而是“尊经”,所以文章的重点并未放在其阁之规模、样式及内部结构上,而是阐述儒家经典的作用和意义,抨击不能正确对待儒家经典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明了“尊经”的重要性及如何真正地“尊经”。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以写“尊经阁”为契机,充分表达自己对“尊经”的看法,也正好可以与文题中的“尊经”相应。

从行文不合理的角度看。

“记”是一种文体,一般以记叙为主,借记叙、描写来抒情、议论。

本文是为“尊经阁”写一篇记,那就应该将重点放在对阁的修建目的、修建过程、外观建式、周边景色、写作此文的原因等的交代上。

既然此文的标题为“尊经阁记”,那么“阁”才是主体,才是写作的对象;

虽然阁被命名为“尊经阁”,但仍不能将“尊经”作为文章的主体;

至于作者的“尊经”思想,可以作为此记的一个小部分来呈现,作为记述“尊经阁”的一个有益补充。

经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它在天称为“命”,秉赋于人称为“性”,作为人身的主宰称为“心”。

心、性、命,是一个东西。

君子的对待六经,省察心中的阴阳盛衰而使之及时运行,这才是尊重《易》;

省察心中的纪纲政事而使之及时施行,这才是尊重《书》;

省察心中的歌咏性情而使之及时感发,这才是尊重《诗》;

省察心中的体统仪节而使之及时表露,这才是尊重《礼》。

大抵古代圣人匡扶人间正道、耽心后世的颓败而著述六经,正如同富家的上一辈,耽心他们的产业和库藏中的财富,到子孙手里会被遗忘散失,不知哪一天陷入穷困而无以自谋生活,因而记录下他们家中所有财富的账目而遗留给子孙,使他们能永世守护这些产业库藏中的财富而得以享用,以避免贫困的祸患。

所以六经,是我们内心的账本,而六经的实际内容,则具备在我们内心,正如同产业库藏的财富,各种各样的具体物资,都存在家里。

那账本,不过记下它们的名称品类数目罢了。

而世上学六经的人,不懂得从自己的心里去探求六经的实际内容,却空自从实际之外的仿佛的形迹之中去探索,拘守于文字训诂的细枝末节,鄙陋地以为那些就是六经了,这正像富家的子孙,不致力守护和享用家中的产业库藏中的实际财富,一天天遗忘散失,而终于变成穷人乞丐,却还要浅薄固执地指着账本,说道:

”同这有什么两样?

唉!

六经之学,它的不显扬于人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重视功利,崇奉谬论,这叫做淆乱经义;

学一点文字训诂,教授章句背诵,沉陷于浅薄的知识和琐屑的见解,以掩蔽天下的耳目,这叫做侮慢经文;

肆意发表放荡的论调,逞诡辩以取胜,文饰其邪恶的心术和卑劣的行为,驰骋世间以自高身价,而还自命为通晓六经,这叫做残害经书。

像这样一些人,简直是连所谓账本都割裂弃废掉了,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做尊重六经呢!

越城过去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岗,荒废已久了。

知府渭南人南大吉君,在治理民政之暇,即慨然痛惜晚近学风的颓败,将使之重归于圣贤之道,于是命山阴县令吴瀛君扩大书院使之一新,又建造一座尊经阁于书院之后,说道:

“经学归于正途则百姓就会振发,百姓振发那便不会犯罪作恶了。

”尊经阁落成,邀我写一篇文章,以晓喻广大的士子,我既推辞不掉,便为他写了这篇记。

世上的读书人,掌握我的主张而求理于内心,当也大致接近于知道怎么样才是真正地尊重六经的了。

虹口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松风阁记

【明】刘基

①雨、风、露、雷,皆出乎天。

雨露有形,物待以滋。

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②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

【甲】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

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

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

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

叶之槁者,其声悲;

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

【乙】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

【丙】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

【丁】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③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

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

稍大,则如奏雅乐;

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

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可以喜乐,可以永日;

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④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

21.分析文章开头写雨、露、雷的作用。

22.把下面的句子放到文本中不同的位置,恰当的一项是( 

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A.【甲】 

B.【乙】 

C.【丙】 

D.【T】

2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24.可填入第④段方处的虚词是( 

)(1分)

A.尤 

B.盖 

C.则 

D.而

25.文末作者说“于是阁不能忘情”,联系全文简析“情”的内涵。

21.(2分)答案示例:

文章开头写雨、露、雷,都是与风作对比,衬托出风无形有声、附物为声的特点,为下文进一步写风作铺垫。

22.(2分)D

23.(3分)答案示例:

画线句整散结合,语句轻灵自由而又有韵味。

全句写出了松风阁中观松听松的惬意自然,身处其中的逍遥畅快,表现了作者对畅达自适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24.(1分)D

25.(4分)答案示例:

作者认为风独于草木为宜,风过松时流畅通达,人世的烦扰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