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0749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收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采收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采收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采收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采收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采收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采收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采收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采收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采收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采收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采收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采收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采收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采收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采收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采收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采收率.docx

《采收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收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采收率.docx

采收率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一次采油:

完全依靠油气藏自身天然能量开采石油的方法。

2、二次采油:

用人工方式向油藏注水补充油层能量来增加石油采出量的方法。

3、三次采油:

为进提高油藏开发后期的石油采出量,向油藏注入化学剂或气体溶剂,继续开采剩余在油藏中的石油。

4、提高石油采收率或强化采油(EOR):

自一次采油结束后对油藏所进行的所有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措施。

二、问答题

1、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按注入工作剂种类分为哪几类?

答:

分为:

水驱、化学驱、气驱、热力采油和微生物采油五大类。

2、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按提高石油采收率机理分为哪几类?

答:

分为:

流度控制类、提高洗油效率类、降低原油粘度类和改变原油组分类。

3、简述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发展方向。

答:

发展方向有:

●进一步改善聚合物驱油效果,降低成本,加快新型聚合物的研制工作,扩大聚合物驱的应用范围;

●加快三元复合驱工业化生产步伐,优化三元复合驱体系配方,尽快研制出高效、廉价的表面活性剂;

●完善蒸汽驱配套技术,加快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技术攻关,努力扩大稠油蒸汽驱规模;

●加快注气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的研究,争取以较快的速度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

●因地制宜开展微生物采油、物理法采油等多种提高采收率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第一章油气层地质基础

一、名词解释:

1、石油地质学:

是应用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是一门应石油工业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学科。

是一门观察地球的各种现象,并研究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成因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地壳运动:

引起地壳结构和构造发生大规模改变的运动。

3、平行不整合:

它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要素基本一致,但二者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表明当时曾有沉积间断,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面即为不整合面,它代表没有沉积的侵蚀时期。

4、角度不整合:

即狭义的不整合,它是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仅缺失部分地层,而且上下地层产状也不相同。

5、褶皱:

层状岩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系列连续的波状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它是在地壳中广泛发育的一种构造变动,也是岩石塑性变形的变化形式。

6、背斜:

为岩层向上弯曲,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

7、向斜:

为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地层新,两侧地层老。

8、断盘:

是指断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也即断层面两侧相对移动的岩块。

二、填空题

1、地壳表面高低起伏,由(海洋)和(陆地)所构成。

2、地壳表层长期与大气和水接触,遭受各种外力作用,形成一层沉积层,平均厚度为18千米,最厚可达70千米,局部地区缺失,是现代石油地质研究与勘探的主要目标。

3、地球自形成以来时刻都在运动着,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自身运动)。

4、构造运动的方式与地壳运动一样,最主要、最基本的是(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

5、构造运动形成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包括(不整合构造)、(褶皱构造)、(节理构造)、(裂缝构造)、(底辟构造)、(断层构造)、(逆冲推覆构造)等。

6、不整合面以下的岩系叫(下伏岩系),不整合面以上的岩系叫(上覆岩系)。

不整合面在地面上的出露线叫(不整合线),它是一种重要的地质界线。

7、不整合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即(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8、褶曲是褶皱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褶皱中的一个简单弯曲。

褶曲的基本类型分为(背斜)和(向斜)。

9、节理由(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两种。

前者指由于成岩过程中失水收缩或岩浆冷却收缩所形成的节理;后者指成岩后形成的节理。

次生节理又根据成因分为(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

10、根据断盘相对错动可将断层分为: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和(枢纽断层)。

第二章油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一、名词解释:

1、碎屑岩:

碎屑岩是由碎屑物质经压实﹑胶结而形成的岩石。

2、粘土岩:

黏土岩主要是由黏土矿物组成的岩石。

3、化学岩:

化学岩又称“化学沉积岩”。

是母岩风化产物中的溶解物质(真溶液或胶体溶液)搬运到湖泊或海洋盆地,以化学方式沉积下来,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4、粒度:

岩石颗粒的大小称为粒度,用其直径来表示(单位:

mm或μm)。

5、粒度组成:

是指不同粒径范围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数,通常用质量百分数来表示。

6、比面:

是指单位体积岩石内孔隙总内表面积或单位体积岩石内岩石骨架的总表面积。

7、空隙:

岩石颗粒间未被胶结物质充满或未被其他固体物质占据的空间统称为空隙。

8、岩石的孔隙结构:

是全部孔隙特征的总称,包括岩石孔隙的大小、形状、孔间连通情况、孔隙类型、孔壁粗糙程度等全部孔隙特征和它的构成方式。

9、孔隙度:

是指岩石中孔隙体积Vp与岩石总体积Vb的比值,

10、岩石的压缩系数:

是指地层压力每降低单位压力时,单位视体积岩石中孔隙体积的缩小值。

11、地层综合弹性压缩系数:

地层压力每产生单位压降时,单位岩石视体积中孔隙及液体的总体积变化量。

12、流体的饱和度:

当岩石孔隙被多种流体所饱和,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3、敏感性:

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地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降低的性质。

14、储层伤害:

如果注入流体与储层流体不匹配,则会导致储层渗流能力的下降,损害储层的生产能力。

15、岩石的热容:

单位体积的岩石温度升高1℃所需的热量。

16、岩石的比热容量:

单位质量的岩石温度升高1℃所需要的热量,简称比热。

17、导热系数:

指单位时间内、单位温度梯度下、单位面积上所通过的热量。

18、岩石的热扩散系数α:

反映了非稳态传热过程中岩石的导热能力与沿途岩石储热能力之间的关系。

二、填空题

1、地壳是由(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大类岩石组成的。

2、粒度组成可以用作图法表示。

矿场上常用的是(粒度组成分布曲线)和(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

3、两种基本构造单元:

(硅氧四面体)与(铝氧八面体)。

4、自生粘土矿物在砂岩孔隙中的产状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分散质点式)、(薄膜式)和(架桥式),它们对储层渗透性有不同的影响。

5、胶结方式可分为(基底式胶结)、(孔隙式胶结)及(接触式胶结)。

6、蒙脱石是(强)膨胀性的矿物。

伊利石属于(弱)膨胀性粘土矿物。

绿泥石属于(非)膨胀性矿物。

7、孔隙结构参数有(孔喉比)、(孔隙配位数)、(孔隙迂曲度)和(孔隙表面粗糙度)。

8、粘土矿物与水接触后,分两个阶段发生变化:

(表面水化)和(渗透水化)。

9、孔隙性岩石由骨架及孔隙空间组成。

按导电机理的不同,可把岩石大致分为两大类:

(离子导电的岩石)和(电子导电的岩石)。

10、岩石孔隙度越大或地层水电阻率越低,岩石的导电能力就(越强),电阻率就(越低)。

11、岩石密度是决定地层声速大小的重要因素,岩石密度越大,则声波速度(越大)。

第三章油层流体的高压物性

一、名词解释

1、组成:

体系中所含组分以及各组分在总体系中所占的比例。

2、饱和压力:

温度一定时、压力降低过程中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

3、露点压力:

温度一定时、压力升高过程中从汽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时的压力。

4、欠饱和油藏:

油藏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油藏未被天然气所饱和。

5、溶解系数,表示单位压力、单位体积液体中溶解的气量。

6、溶解度:

某一温度、压力下单位体积液体所溶解的气量。

7、天然气等温压缩率(或称为弹性系数):

指在等温条件下,天然气随压力变化的体积变化率。

8、粘度:

流体流动时分子的内部摩擦而引起的阻力大小的量度。

9、饱和绝对湿度:

指在某一温度下天然气中含有最大的水蒸气量。

10、地层油的溶解气油比Rs:

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地面原油在地层条件(压力、温度)下所溶有的天然气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

11、原油体积系数:

原油在地下的体积(即地层油体积)与其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12、地下油气两相体积系数:

指当油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地层中原油和析出气体的总体积与它在地面脱气后原油体积之比。

13、所谓原油压缩系数:

指地下原油体积随压力变化的变化率。

二、填空题

1、油气的分离方式通常有三种基本类型(闪蒸分离)、(差异分离)和(微分分离)。

2、通常一次脱气比多级脱气所分离出的气量(多),而油量(少),亦即测出的气油比(高);而且一次脱气分出的气相对密度较高,说明气体中含轻质油(较多)。

3、溶解度反映了液体中溶解气量的(多少),而溶解系数则反映了液体溶解气体的(能力)。

如果溶解系数为常数,则溶解度与压力成(线性)关系。

4、溶解气量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压时这种(降低)更大些。

5、天然气的密度越大,它在石油中的溶解度(越大);石油的密度(越小),它越容易溶解更多的天然气。

6、天然气在原油中溶解度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因素:

(压力)、(温度)、(天然气)和(原油的组成)等。

7、影响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和分离因素很多,但主要的还是(油气组成)的性质,溶解分离时的压力、温度、脱气方式等。

8、在低压下,烃类气体的粘度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减少);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

9、气体在高压下的粘度将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少),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即具有类似于液体粘度的特性。

10、以饱和压力为界,当压力小于饱和压力时,随压力增加,溶解的天然气量(增加),因而原油密度(减小);当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天然气已全部溶解,随压力增加原油受压缩,因而原油密度(增大)。

11、地下原油与地面原油相比有三个不同点:

(溶解天然气)、(因高温而膨胀)、(因高压而受压缩)。

12、地层油的溶解气油比越大,其体积系数Bo也(越大)。

13、

(1)当p

(2)当p>pb时,体积系数随压力的增加而(降低)。

这是由于地下原油(受压缩),体积Vl(缩小),故Bo也(减小)。

(3)当p=pb时,溶解气油比Rs最大,体积系数Bo(最大)。

14、原油粘度对于温度的变化是很敏感的,温度提高,原油粘度(降低)。

15、地下原油的压缩系数大小主要取决于原油的(溶解气油比)、原油所处的温度及压力。

16、地层油中“轻质”烷烃含量增加,石蜡初始结晶温度将会(降低)。

17、在高温高压地层条件下,地层水中溶有大量的(盐类),但仅溶解少量天然气。

18、天然气的溶解度还与水的矿化度有关,随含盐量的增加而溶解度(减小)。

19、地层水随着温度的增高而粘度大大降低,但(压力)对其影响甚微。

第四章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及残余油形成机理

一、名词解释:

1、自由表面能:

表面层分子力场的不平衡使得这些表面层分子储存了多余的能量,这就是两相界面层的自由表面能。

2、吸附:

由于物质表面的未饱和力场自发地吸附周围介质,以降低其表面自由能的自发现象。

3、润湿:

当不相混的两相流体固相接触时,其中一相流体沿着固体表面铺开,使体系的表面自由能降低的现象。

4、附着功:

是指在非湿相流体中,将单位面积的湿相从固体界面拉开所作的功。

5、润湿反转:

固体表面在活性物质吸附的作用下润湿性发生转化的现象。

6、润湿滞后:

指在外力作用下开始运动时,三相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迟缓而使润湿接触角改变的一种现象。

7、驱替:

非润湿相驱出湿相的过程。

8、吸吮:

湿相驱出非湿相的过程。

二、填空题:

1、两相间分子的极性差越大,表面能(越大)。

2、油气界面张力随气相在液相中溶解度的增大而(降低)。

3、对有溶解气的油—水体系,当压力小于饱和压力pb时,压力升高,界面张力(增大)。

4、无论油—水系统中有无溶解气,体系的界面张力都会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5、石油在岩石中的吸附程度主要取决于石油中所含(极性)物质的多少。

6、从吸附角度而言,有效孔隙应是半径(大于)吸附水膜厚度的孔隙。

7、吸入过程湿相饱和度要(小于)驱替时湿相饱和度。

8、两相流体在孔隙中的稳定渗流方式有(共流道)和(分流道)两种。

9、随着岩石由亲水向亲油转化,油的相对渗透率趋于(降低),水的相对渗透率趋于(升高)。

10、吸吮过程的非润湿相相对渗透率总是(高于)排驱过程的非润湿相相对渗透率。

三、问答题:

1、润湿的条件和实质是什么?

答:

条件:

两相流体同时存在于固体界面。

实质:

自由表面能的减小。

2、为什么润湿滞后对渗流总是不利的?

答:

因为对于亲水岩石,在油驱水过程中,毛细管压力Pc是阻力,润湿滞后加大了这一阻力。

而在水驱油过程中,毛细管压力Pc是动力,润湿滞后减小了这一动力。

可见润湿滞后对于渗流总是不利的。

3、请写出对亲油和亲水地层附着功和润湿接触角的关系式。

答:

对于亲水地层:

对于亲油地层:

第五章渗流力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渗流:

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

2、地下渗流:

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

3、稳定渗流:

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渗流时,其密度和流速等物理量只与空间位置有关,不随时间变化的渗流。

4、不稳定渗流:

其密度和流速等物理量不仅与空间位置有关,而且随时间变化的渗流。

5、线性渗流:

当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渗流时,流体的渗流速度与施加的压力差成线性关系的渗流,又称达西渗流。

6、非线性渗流:

当渗流速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渗流速度与施加的压力差不再成线性关系的渗流,又称非达西渗流。

7、牛顿流体:

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始终服从牛顿流动定律的流体。

8、稳定流动:

当流体质点通过空间点时,所有运动要素都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流动。

二、填空题

1、因为孔隙面积小于介质面积,所以真实速度总是(大于)渗流速度。

2、因此习惯上取(2300)作为标准临界雷诺数,将雷诺数小于标准临界雷诺数的流动称为(层流),将雷诺数大于标准临界雷诺数的流动称为(紊流)。

3、对于不具有屈服应力的假塑性流体,其流态仅有层流和紊流而无(塞流)。

4、当流体处于(层流)状态时,仅表现为流体质点的相互摩擦和变形,流线呈平行直线而无掺混。

5、当流体处于(紊流)状态时,流体主要表现为流体质点的相互碰撞和掺混,流线呈不连续的紊乱扩散状态。

6、由层流到紊流之间的过渡状态称为(临界状态),此时流体流线仅表现为颤动。

第六章注水开发对油层及油层流体的影响

一、名词解释

1、冲刷—聚积效应:

是指油层中的粘土矿物颗粒被水从原始位置冲刷运移至其他孔隙中聚积。

2、粘土矿物的水化效应:

水驱过程中,油层中的粘土矿物在遇水膨胀的同时被分散的现象。

3、流度:

流体在孔隙介质中流动时,其有效渗透率与粘度的比值。

4、沉积韵律:

在岩体或岩层内部,其组成成分、粒级结构及颜色等在垂向上有规律的重复变化的现象。

5、层间矛盾:

各油层吸水能力、水线推进速度方面的差异;

6、平面矛盾:

同一油层各油井之间见水时间和含水率上升速度的差异;

7、层内矛盾:

注入水在油层内垂向上的不均匀分布和不均匀推进的现象。

8、粘性指进:

在油田开发中通常把因流度比大于1,驱替相快速窜进的现象。

9、舌进:

将整个油层平面上发生的粘性指进。

10、井网效率:

井网控制面积与油层总面积的比值。

11、梯度注水:

把这种注入水矿化度从地层水矿化度逐渐降至水源水矿化度的注水方法。

二、简答题

1、注水后油层渗透率有什么变化?

答:

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粘土矿物遇水膨胀而变得松散。

对于粘土矿物含量高、原始渗透率低的油层,粘土的膨胀将导致渗透率大幅度降低。

而对于粘土含量较低、原始渗透率较高的油层,其水洗部位的渗透率将增大。

2、注水是如何加剧孔间矛盾的?

答:

在长期水驱过程中,原始大尺度孔隙的实际流通面积越来越大,甚至形成比原始孔隙大几十倍、上百倍的水流通道;而原始小孔隙的实际流通面积则由于粘土的聚集变得越来越小,甚至于完全堵塞。

因此,造成岩心中孔间矛盾加剧,微观非均质性增强。

3、长期注水致使油层润湿性改变的主要机理有哪些?

答:

长期注水致使油层润湿性改变的主要机理有以下几点:

(1)油膜被水膜所取代:

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优先吸附在造岩矿物表面的粘土被水冲刷携带走,有利于油层亲水性的增强,岩石颗粒表面的油膜逐渐被水膜所取代。

(2)水对造岩矿物表面油中极性分子的溶解作用:

岩石润湿性除了受造岩矿物组分的影响外,还受原油组分的影响。

(3)脂肪酸和环烷酸含量增加。

在长期水驱过程中,采出水中的脂肪酸和环烷酸含量明显增加。

根据室内研究结果,原油中环烷酸含量越低,储油层亲水性越强。

4、对于蜡和胶质含量较高的原油,温度对孔隙有哪些影响?

答:

对于蜡和胶质含量较高的原油,温度对孔隙的间接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当低温注入水进入地层之后,在注水井附近形成一低温区,致使低温区内原油粘度增大,影响开采效果。

如果注水井附近的温度低于析蜡温度,将产生蜡在油层中的析出沉淀,由此导致某些孔道缩小甚至被堵塞。

由于降温区为水淹区和油水接触区,其中的残余油很难被采出,注入水的波及系数难以扩大。

5、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组分有哪些变化?

答:

a、胶质和沥青质增加;b、分子量增大;c、含氧化合物和环烷酸含量增加;

6、注水井油层损害的解除方法有哪些?

答:

(1)使用表面活性剂浸泡。

(2)化学法除垢。

(3)物理法除垢。

第七章石油采收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一、名词解释

1、无水采收率:

是指油水前缘突破时总采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2、经济极限采收率:

是指注水达到经济极限(含水率95%~98%)时总采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3、采出程度:

油田在某一阶段的“采收率”,它是指油田在某一阶段的累积采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4、扫油面积系数:

指单层水淹面积与该层控制面积之比

5、波及体积系数:

是指被驱替流体驱扫过的油藏体积与原始油藏体积之比

6、洗油效率:

驱替流体波及范围内驱走的原油体积与驱替流体波及范围内总含油体积之比。

7、油水前缘:

分隔原始油带与油水两相区的界面称为油水前缘。

8、活塞式前缘推进:

是指排驱介质一次性地排驱它接触到的油,在前缘后方不存在可流动的油。

前缘后方饱和度为0叫完全排驱;不为0叫不完全排驱。

9、非活塞式前缘推进:

油水前缘像一个带孔眼的筛网,当它推进时,只能排驱部分油。

二、问答题

影响石油采收率有哪些主要因素?

答:

从两方面来叙述:

首先,从影响注水波及体积系数的因素入手:

●油层岩石物理性质(油层非均质性、渗透率差异、油层沉积韵律等);

●油层流体因素(流体粘度、水油流度比等);

●布井方式,如井网的几何形状等;

其次,影响洗油效率的因素有:

●毛细管阻力的影响,如贾敏效应;

●油层岩石原始润湿性的影响;

●毛细管数的影响。

第八章聚合物驱

一、名词解释

1、流变性:

是指在外力场作用下发生流动和变形的特性。

2、粘滞性:

流体运动时具有抵抗剪切变形的特性。

3、应力:

形变后,企图把形变恢复的性质。

4、应变:

形变与原尺寸之比。

5、有效粘度:

剪切粘度与弹性粘度之和。

6、线性聚合物:

分子成直线结构的聚合物。

7、体型聚合物:

具有三维空间分子结构的聚合物。

8、共聚物:

由不同单体生成的聚合物。

9、支链型聚合物:

在分子主链上连接有侧链的聚合物。

10、水解度:

聚丙烯酰胺分子链上已经发生水解反应的单元数占总单元数的百分比。

11、运动粘度:

动力粘度与液体密度的比值。

12、黏弹效应:

聚合物溶液通过孔隙介质中极不均匀的发散——收缩孔隙侯道时,使流经候道的聚合物线性分子发生不规则拉伸——压缩变形,从而在聚合物分子中诱发了震荡增加了流动摩擦阻力的现象。

13、筛网系数:

溶液通过筛网的时间与溶剂通过的时间之比。

14、阻力系数:

注入水的流度与聚合物的流度之比。

15、残余阻力系数:

聚合物通过岩心前注入水渗透率和通过岩心后注入水渗透率之比。

16、相对粘度:

聚合物溶液粘度与该溶液中纯溶剂的粘度的比值。

17、增比粘度:

相对粘度的增加值。

18、比浓粘度:

增比粘度与溶液浓度之比。

19、聚合物:

由相同或不同的单体以各种结构组成的高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

20、均聚物:

由相同单体生成的聚合物。

二、填空

1、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分子链上有(酰胺基)和(羧基)两种官能团。

2、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在水中的溶解性能取决于聚合物制品的(形态)、(相对分子质量)、(颗粒尺寸)、分散方法以及水的温度等诸多条件。

3、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的粘度强烈的依赖于溶液中电解质的含量;这一现象称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盐敏效应)。

4、极性分子结构的高分子物质溶解于(极性)溶剂中;非极性分子结构的高分子物质溶解于(非极性)溶剂中;强极性分子结构的高分子物质溶解于(强极性)溶剂中,这就是极性相似原则。

5、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是指在(外力场)的作用下,溶液粘度和流速或压差之间的关系;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主要分为两种,即(剪切力)和(拉伸力)。

6、液体分子间因相对运动产生的内摩擦阻力称为液体的(粘度)。

可见液体的粘度与(液体的性质)和(流动时的相互作用力)紧密相关。

7、根据质点颗粒分散程度的不同,可将非牛顿流体分为(悬浊液)、(胶体溶液)和(分子溶液)。

三、简答题

1、简述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在不同剪切条件下的流变特性?

答:

如下图所示,可分为5个阶段分析:

零剪切区:

当剪切速率很低时,在切应力的作用下,高分子构象未发生变化,聚合物内分子链保持相对稳定,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粘度保持不变;

假塑段:

当剪切速率较大时,在切应力的作用下高分子构像发生变化,长链高分子偏离平衡态构象,而沿着流动方向取向,使得聚合物缠和分子链彼此分离,从而降低相互运动阻力,这时候聚合物溶液的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下降;

极限牛顿段:

当剪切速率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大分子取向达到极限状态,取向程度不再随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聚合物溶液遵守牛顿运动定律;

粘弹段:

当剪切速率再增加时,主链的相邻键偏离了正常的键角,从而产生了弹性恢复力,聚合物溶液的粘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升高;

当剪切速率增大到足以使高分子聚合物构象发生不可恢复的破坏时,高分子聚合物溶液的粘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迅速降低。

2、某油层的空气渗透率为130×10-3μm2,水相的渗透率为Kw=46×10-3μm2,ϕ=15%,厚度h=7m。

日注入水量为Q=40m3(4.63×10-4m3/s),井眼半径为rw=8.89×10-2m;用旋转粘度计在地层温度测得入井聚合物溶液稠度系数K=44.89mPa·sn,流性指数n=0.3817.求聚合物溶液在地层中距井底8米处的有效粘度和柱聚合物的压力?

解:

计算距井底r=8m处的渗流速度:

计算等效剪切速率:

与此对应的有效粘度为:

计算注入压差:

5、简答高分子聚合物的溶解过程。

答:

高分子聚合物的溶解速度很慢,高分子与溶剂分子接触的外表面的分子链先被溶剂化,而内部的未被溶剂化,由于高分子链段的热运动会向聚集体内部扩散,使内部链段逐步被溶剂化,并使高分子物质体积膨胀(称为溶胀),随着溶剂分子不断向内部扩散,使更多的高分子链段变得松动并逐步被溶剂化,直至完全溶解。

溶胀是高分子聚合物溶解的特有过程,也是溶解的第一步。

第九章堵水调剖技术

1.调剖:

在注水井上进行的封堵高渗透层,减少高渗层的吸水量,提高低渗层的吸水量,从而扩大注水的波及体积,提高注水开发采收率。

2.堵水:

在采油井上进行的封堵高渗透孔道,减少采油井的出水量的一种提高采油量的方法。

3.突破压力梯度:

突破压力与岩心长度的比值。

4.成胶时间:

调剖堵水剂溶液由液体变为胶体所需的时间。

(不太准确)

5.调剖剂的反应时间:

在模拟地层温度下,调剖剂经过物理化学变化,表征其封堵性能的参数达到最大所经历的时间。

6.简述利用PI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