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0749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docx

版《创新设计》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第18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1.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开发利用与保护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

2.能够分析台风、寒潮、干旱和洪涝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其应对措施,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

一、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概述

读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资源的概念:

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分类

①分类依据:

图中自然资源的分类依据是自我再生性质。

②类型:

若按自然属性分,属于可再生资源范畴的有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范畴的有矿产资源等。

(3)属性: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

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

时期

主要能源

煤炭地位

前煤炭时期

木柴(首位)、水力

开发利用程度低

煤炭时期

煤炭

大规模开发利用,建立了煤炭工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

后煤炭时期

石油和天然气

煤炭优势地位逐渐被取代

(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

农业社

会阶段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地形、气候、水文等

工业社

会阶段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影响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

后工业

化阶段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后天性资源

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

【深度思考1】 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提示 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不断更新、循环使用。

但开发利用的速度和强度若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开发利用不合理,就会造成资源短缺、枯竭。

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概述

读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念:

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图中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有地震、火山、滑坡,属于气象灾害的有风暴,属于水文灾害的有海啸、洪水。

(3)主要特征:

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4)危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带来间接损失;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2.中国的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的类型。

类型

含义

关系

洪水

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二者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常统称为洪涝灾害

雨涝

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2)形成洪涝灾害的两大因素。

①自然因素

②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3)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①受季风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时间

雨带位置

春夏之交

华南一带

6、7月份

江淮地区

7、8月份

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

8、9月份

东南沿海(热带气旋)

②我国暴雨的特点:

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

③近年来因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洪涝灾害。

【深度思考2】 洪水就是洪灾吗?

提示 洪灾是由洪水造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洪水都能造成灾害,形成洪灾。

只有当洪水发生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时才可以称之为洪灾。

考点一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中国主要的能源资源

能源

主要特点

分布

煤炭

非可再生能源;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和利用难度不大,发热量和燃烧效率不高,输送和使用方便,灰渣、粉尘多,易污染环境

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以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等省区分布较丰富

石油

非可再生能源;发热量高,开采、运输、使用方便,属于高质量的能源;会产生污染

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

水能

可再生能源;不污染环境,为清洁能源

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长江三峡、珠江中上游)和西北黄河上游地区

太阳能

能源比较分散;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但利用前景广阔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西藏南部一线以西、以北地区

核能

能量集中、巨大,地区适应性强;运转费用低,收益大;但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我国已建成的核电站有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等

(2018·东北三省四市模拟)下图为1995年以来我国三种资源进口依赖度曲线统计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关于我国三种资源进口依赖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95~2013年铁矿石资源进口依赖度逐年增加

B.2001年铁矿石需求量小于原油和铜矿石

C.2006年铜矿石的需求量比2001年低

D.从2008年原油进口量超过需求量的一半并呈上升趋势

(2)下列措施中,不能降低我国资源进口依赖度的是(  )

A.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B.广开源流,增加资源的进口渠道

C.研发新材料,开发新能源

D.加大本国相关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

解析 第

(1)题,图示显示:

2000~2001年期间,铁矿石资源进口依赖度是下降的,故A错;图示显示的是依赖度,是进口所占的用量的比重,我国铁矿石的用量很大,远远超过铜矿石,尽管图中铁矿石的依赖度较低,但需求量大,故B错;2006年铜矿石比2001年依赖度低,但2006年总用量增加很大,故C错;2008年原油进口依赖度超过50%,而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故D对。

(2)题,增加资源的进口渠道,是进一步增加依赖度,不能降低我国的资源进口依赖度。

答案 

(1)D 

(2)B

►类题通法

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

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

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

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考法一 海洋生物资源分布与生长状况分析

1.(2017·课标全国Ⅲ,7~9)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

(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故选D。

(2)题,由材料可知,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由于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强,所以河流携带的泥沙到河口地区沉积,泥沙中营养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造成浮游植物密度大,故选C。

第(3)题,与夏季相比,冬季河流径流量、水温和光照都较低,故浮游植物总数量减少;径流量减少,河流携沙能力减弱,使营养盐类丰富区位置偏西,浮游植物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A。

答案 

(1)D 

(2)C (3)A

考法二 海水资源开发背景分析

2.(2015·课标Ⅰ,7~9)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

据此完成

(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B.秦皇岛

C.大连D.烟台

(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成本过高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D.市场需求不足

解析 第

(1)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和海冰的形成条件。

由材料知,海冰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水温低、海水含盐量低,另外,水面稳定更适宜海冰形成。

由图中等值线可知,甲、乙、丙、丁四海域相比,甲、乙两海域年平均气温低于-4℃日数最多,更易结冰,但相对于甲,乙更接近陆地,海水含盐量低,海湾处水面较稳定,更易结冰,使海冰厚度最大,故选B。

(2)题,主要考查影响海冰资源分布的因素。

一般而言,海冰温度低于-4℃的日数越多,海冰厚度越大,则单位面积海冰资源越丰富。

四个选项中葫芦岛年平均气温低于-4℃日数多于60天,日数最多,故A项正确。

第(3)题,主要考查资源开发的条件。

材料中提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渤海海域面积较大且年平均气温低于-4℃日数较多,因此海冰资源丰富,C项错误;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对环境影响较小,但成本高,故B项错误,A项正确;渤海沿岸水资源需求量大,D项错误。

答案 

(1)B 

(2)A (3)A

考点二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1.我国三种洪水灾害类型的成因及时空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

类型

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形成原因

暴雨洪水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4~9月

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经济活动不合理

融雪洪水

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

冬季气温低、积雪多,随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

冰凌洪水

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且有结冰期的河段,如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及松花江部分河段

初冬河流结

冰时和初春

河流融冰时

初冬河流封冻时,高纬度的下游河段先封冻,上游河水因水流不畅溢出两岸,或初春河流解冻时,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开冻,而下游河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并溢出两岸,形成洪水

2.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以淮河、黄河、长江为例)

(1)淮河的治理

上游建水库和蓄水工程;中游利用湖泊洼地蓄洪,加固干流的堤防;下游开辟入海河道,分流排泄洪水。

(2)黄河的治理

上游兴建水利枢纽蓄积洪水;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3)长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

知识拓展 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灾害

成因

我国的时空分布

危害

防治途径

干旱

长时期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东部地区多发,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改变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

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东北到西南依次变弱

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早防护

台风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每年的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等省区受影响

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天气网讯2013年七月以来,我国淮河流域频繁遭遇强降雨过程,局地甚至达到300毫米,长时间的强降雨造成淮河流域各地引发洪涝、泥石流及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材料二 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

材料三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

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

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

干流全长约1000千米。

南岸主要支流有史灌河、淠河,均发源于大别山。

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河、颖河、涡河、新汴河、沭河等。

下图为淮河主要水系图。

(1)试从自然角度分析淮河流域洪灾多发的原因。

(2)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好的建议?

解析 第

(1)题,自然因素主要从淮河水系、水文特征、淮河流域地形地势特征及降水特征分析。

(2)题,针对洪灾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 

(1)支流多,汇水区域广;洪泽湖周边地势低平,而下游泥沙淤积,导致地势较高,排水不畅;河道弯曲;夏季降水过于集中。

(2)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上修建水库,调蓄径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退耕还湖,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类题通法

洪涝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1)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思路

一般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地形特征方面分析);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可用下表内容来加深理解与记忆:

成因

影响因素

来水大

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

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排水不畅

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调洪蓄洪

能力差

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洪水治理问题的分析思路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对黄河洪水治理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洪水治理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考法一 水灾形成原因分析

1.(2015·课标Ⅰ,43,10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图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

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10分)

解析 本题考查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地势低平、海水顶托)、气候(降水多且集中)、河流(水系发达)等方面回答。

读图文材料可知,M城地处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集水面积广,海水顶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答案 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考法二 洪灾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2.(2013·课标Ⅰ,43,10分)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10分)

解析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图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可知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从图中获取信息,居民点位于河流沿岸,根据等高线凸向海拔高处,可知该地地处河谷,暴雨时,水流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

答案 原因:

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

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

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

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4·课标Ⅱ,6~7)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

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

2.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  )

A.水田改旱地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

解析 第1题,本题通过水循环特点考查区域特征。

绿水比例大表明该地主要以蒸发(腾)为主,形成的径流较少。

选项中塔里木河流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形成的径流少,故A项正确。

第2题,本题考查人为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覆膜种植农作物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增加生产性绿水比例,故C项正确。

水田改旱地不会增加植物蒸腾作用,故A项错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不适宜发展植树造林,故B项错误;修建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但对植物的蒸腾作用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

答案 1.A 2.C

(经典高考题)下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  )

A.中国B.美国

C.印度D.日本

4.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  )

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

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

解析 第3题,需要对各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有大致的了解,中国的人口大约为13.7亿,美国约为3亿,印度约为11亿,日本约为1.3亿。

然后根据各个国家煤炭的消费量计算大致的人均煤炭消费量,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美国的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

第4题,注意题干要求,“借助图示资料推算”,因此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难以推算单位GDP能耗、碳排放量、能源进出口量,但是资料中有煤炭生产量和煤炭的消费量,因此可以计算煤炭的自给率。

答案 3.B 4.D

(2018·广东湛江模拟)读“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自然资源是(  )

A.太阳能B.风能

C.森林D.水资源

6.影响该自然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

C.下垫面D.人类活动

解析 第5题,该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西北明显偏少,为水资源。

第6题,水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答案 5.D 6.B

(2018·河南安阳二模)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山南麓等高线地形图(单位:

m)。

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甲地7、8月份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B.崩塌

C.山洪D.干旱

8.防御甲地春季主要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是(  )

A.植树造林B.拆除库坝

C.禁止开矿D.抽取地下水灌溉

解析 第7题,华北地区7、8月份为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谷由于汇水快,排水通道窄,而在沟谷处易形成山洪灾害。

第8题,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而蒸发强,又正值作物生长季节而需水多,故易出现春旱灾害;可通过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减少灾害损失。

答案 7.C 8.D

(2018·福建漳州二模)图Ⅰ为我国某小学附近等高线图,图Ⅱ为AB线的剖面图。

读图回答9~11题。

9.该小学最有可能在(  )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D.东南丘陵

10.最近该地利用GPS对土层进行定位,其目的是为了监测(  )

A.滑坡B.泥石流

C.洪涝D.台风

11.该地为了稳固岩层土层而采取的措施中效果最不明显的是(  )

A.排水B.建抗滑挡墙

C.植树种草D.清除土方减载

解析 第9题,依据海拔数值,可判断该地不可能是高原和平原,故最可能是东南丘陵。

第10题,该地地势陡峭,易发生滑坡灾害,故主要目的是为了监测滑坡。

第11题,该地高低坡度大、土层分层明显,陡坡下面有公路和学校等重要人文事物分布,应采取更强制有效的措施来防范滑坡。

植树种草是一种基础性的措施,对严重灾害威胁区域效果不明显。

答案 9.D 10.A 11.C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7·江苏南京、盐城一模)读中国风电场分布图及上海风电站规划建设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1)简述中国风电场分布的特点。

(4分)

(2)甲地区风能资源短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乙地区风能资源丰富而风电场少,其原因是有哪些?

(6分)

(3)简述上海风电场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6分)

(4)简述上海开发风能资源的意义。

(8分)

解析 第

(1)题,沿海地区地势平坦开阔,风力大。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劲。

(2)题,甲地位于盆地,受四周山地阻挡,风能资源缺乏。

乙地风电场少的原因应从市场经济水平等方面分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风电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原因应从风力大小、地价等方面分析。

第(4)题,上海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常规能源短缺。

风能是一种清洁能源。

答案 

(1)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区(新疆、内蒙古)及东部沿海地区。

(2)地形。

 人口稀少,经济落后,需求量少;开发难度大。

(3)主要分布于沿海及近海地区。

 海滨地带风能资源丰富;近海地价低廉。

(4)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改善环境质量。

13.(2018·太原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西海固是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固原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市的统称。

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将“西海固”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清水河是“西海固”地区的主要河流,该河河水苦涩,矿化度高,一般不能直接饮用。

下图示意清水河水系分布,下表是清水河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资料。

中型水库

小型水库

塘坝

机井

水窖

数量

7

64

38

731

83748

蓄水量(万m3)

4114

3017

417

1858

265

(1)概括西海固地区的水资源特点。

(8分)

(2)推测该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可能导致的生态问题。

(6分)

(3)该地区家家户户在院落里面建有水窖,用来蓄积各种淡水,供人畜饮用。

分析夏冬季节水窖淡水的补给来源。

(8分)

解析 第

(1)题,特征描述类题目。

在答题过程中需先总体概括再具体描述,同时还要注意结合材料指出水质的特点。

(2)题,结合文字材料与图表展开分析即可。

第(3)题,西海固地区夏季降水较多,可蓄积雨水;冬季温度低,可蓄积冰块与积雪。

注意此处为“水窖”,而非“水井”,主要用来储藏从别处运来的淡水。

答案 

(1)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少(匮乏);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时间分配不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矿化度高,水质差。

(2)干旱地区盲目扩大耕地灌溉面积易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