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自我创新人生完整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910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卓越自我创新人生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卓越自我创新人生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卓越自我创新人生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卓越自我创新人生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卓越自我创新人生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卓越自我创新人生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卓越自我创新人生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卓越自我创新人生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卓越自我创新人生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卓越自我创新人生完整版.docx

《卓越自我创新人生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卓越自我创新人生完整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卓越自我创新人生完整版.docx

卓越自我创新人生完整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

[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卓越自我创新人生

卓越自我创新人生

——论卓越人才的培养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人才培养现状却不容乐观,尤其卓越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我院——东南大学吴建雄学院教育现状,本论文从学生角度探讨了卓越人才的特点,成为卓越人才的途径,并提出了优化课程系统,加强校企联系的培养模式为核心的卓越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呼吁校方及社会为卓越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培养思维创新、追求卓越、引领时代、止于至善的具有完整人格的精英人才。

【关键词】卓越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1.关于卓越人才的思考

什么是卓越人才

如何给“卓越人才”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呢?

在现代汉语词典,卓越,指出众,超出一般;人才,指德才兼备的人。

按照这个意思,卓越人才就是指德才兼备、超出一般的人,就是德馨、才高、专长之人。

而人才学研究者则认为,“以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就是人才。

”我们学院更是以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强烈的进取精神,扎实的基础理论,科学的知识结构,优良的素质能力,持续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从而推动科技进步、国家发展。

而在我看来,卓越人才应具有以下特点:

1.有品德。

有德有才为佳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既然是卓越人才,就应该德行馨香,品德高尚,就应该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才能。

具有超过他人的才干和能力,熟悉精通所从事的工作,能够在工作中取得显着成绩,并能够造福于社会;卓越人才更应该是好学有才,具有终身学习的素质,不仅仅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还有终身学习。

3.有远见。

对问题的了解比一般人深入;具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抓住事物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具有国际视野,理解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具有国际竞争意识;具有领袖气质,有足够的大局观,敢于在各类活动中崭露头角;

4.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敢于冒险,敢于作为,能在自己所研究的专业、所从事的工作领域有所建树。

成为卓越人才的途径

然而,每个人都有天赋,因而每个人都可能是人才。

但是,大多数人因为没有发现自己的天分,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认清自己的性格,能力,社会角色,同时周围的环境也没有提供尝试、施展的机会,他们的天赋并未转化为能力,只能称做潜在的人才。

为了避免成为潜在人才,我们应该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如何去整合并利用资源实现自我塑造。

首先,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达到目标,我们需要长期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

我们可以以钱学森,邓稼先,吴健雄等老科学家为榜样,学习他们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与崇高人格,同时从中汲取对自己成长有用的经验。

其次,认真学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从而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

在此过程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尤其学院为我们提供的资源:

1.图书资料的借阅享受19本待遇;图书馆是大学里一大宝贵资源,应充分利用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工科学习。

2.享受创新实验室服务;实验室充分开动脑筋,尝试着不断设计,优化实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3.早期可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活动;锻炼自己的探索研究能力,同时加强与导师交流,获得倒是更多指导。

4.多种学习交流会机会;把握好学院提供的每一次交流会,汲取经验,及早为自己的大学,人生做规划。

当然在学有余力时,可在规定的学分之外辅修其他课程;工商管理,法律,外语都是不错的选择,这都可以完备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成为一个综合性人才做准备。

最后,尽量多参加学校一些比赛,好好利用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机会,展示或者锻炼,都可以;参加社团锻炼自己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做学生工作来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培养自己的领导风范与大局观;做做兼职来增长经验,锻炼实战能力,尤其是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兼职还有助于灵活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以了解企业中对人才的需求。

2.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当下学院培养模式

我们学院对我们电类强化班采用“2+2”培养模式,即先进行两年专业大方向基础课学习,之后再进行具体专业分流。

前两年我们接受“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教育、通才(识)教育、大类教育,这加大量加大难度的基础教育着重强化了我们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也强化我们自我管理与交流能力,更强化了意志品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等;在后两年我们会回具体专业院系进行专业学习,接受学院和相关院系的双重管理,后期培养“突出研究、强化实践、致力创新”,继续强化专业知识、强化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而高等理工班则采用单独招生、独立编班、导师指导、优才优育的培养方式,实施厚理科知识、强工程综合基础与导师指导下的学科专业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着力提升我们的学习研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院培养模式的优势

概括而言,我们学院集聚了以下优势:

1,优质生源,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新生作为培养对象;

2,优质师资,学校为荣誉学院的特殊培养模式,为我们配备了阵容和实力都很强大的导师团;

3,合理培养方案,前两年主要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教育、通才(识)教育、大类教育,后两年再选择专业,实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成才;

这样集中的优势资源,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厚基础,宽知识面。

第一阶段课程设置的基础及专业基础课,强化班课程均由学院统一设置、统一开设,涉及了该专业方向的所有大类基础课程。

虽然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将会相当繁重,对我们的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我们能通过这样的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强化知识的学习,培养过硬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在相应领域中的思维和专业素养。

同时这样的培养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浓郁的学术氛围,有利于自我培养。

经过了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和成长,我们既具备了开阔的视野,又拥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此时再让我们通过对自己有意向的专业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制定出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是很合理的。

学院也专门设置充裕的时间,让我们进对专业进行充分的了解,对自己未来的目标进一步明确。

最终我们向学院提交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便于学院尽可能为我们提供资源,同时便于学院备案进行监督管理。

这个阶段里,学生已经拥有了全面综合的素养,再进行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拥有了较强的创造力,有能力最终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在第二阶段我们进入了较为专业的领域。

学院将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和自由优越的研究环境,使得我们自觉自愿自主地完成自己培养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3.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培养理念及培养目标

我们希望能秉承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在“突出自我意识,塑造完整人格”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出思维创新、追求卓越、引领时代、止于至善的具有完整人格的卓越人才。

培养方案

对照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卓越人才培养仍面临挑战。

基于我对创新卓越人才的理解,我提出以下培养方案:

1.优化课程培养方案,强化学习研讨能力。

课程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改革又是影响本科教育质量的重点和难点”,是高校教学成败的关键,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教学改革都是一次“课程改革运动”。

为此:

第一,基础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

在学校原有的对人文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经济类选修课程及学院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荣誉学院学生还应开设平台课“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批判性思维与写作”,以此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荣誉学院学生可以用自己感兴趣的课代替一些通识课程,而具体能用什么课代替还是需要跟荣誉学院的导师探讨。

荣誉学院期望学生能深入完成通识教育领域中更丰富的课程项目。

为实现这一要求,荣誉学生的选课方案必须经过荣誉学院学术专家和顾问的审核并记录在学术进度计划中。

荣誉学生被期望能完成比普通学生更多的、范围更广的通识教育综合研究课程及基础课程。

第二,荣誉课程。

在现有基础上,荣誉学院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特别的荣誉课程。

所谓荣誉课程,是一种小班化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在非荣誉课程(普通课程)的基础上加深、加难,提高要求。

而荣誉课程的教学计划不是简单的交代课程的一般知识,而是以问题为主线、按单元组织,力图通过学科交叉核心课程的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多维度的发现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不断探求“为什么”、“怎么办”。

而且荣誉课程课堂的互动更遍,课程节奏更快,学生更具挑战性。

第三,研讨课程。

荣誉学院应为荣誉学生开设一定量的研讨课程,包括独立学习研究课,从而为荣誉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研究与实践机会。

本科教育不应再孤立于研究之外,这应成为研究型大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也是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向。

当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创造者,而非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时,创新思维的光辉才能闪现。

“在科研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尽早让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也是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除此之外,荣誉学院还应定期在较大范围内组织专题学术报告会,一些优秀论文将被推荐到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

2.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加强校内外联合,形成创新卓越人才培养合力。

实践教学是工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创新之根,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言,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荣誉学院应依据学科专业布局和特点,按照“层次+模块”的方式形成来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各模块既有明确的功能和层次的区分,又要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使实践教学从低层次结构向高层次结构逐渐递进。

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到各个模块。

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又包含若干教学环节、教学场所和教学目标,如下表所示。

教学模块

教学场所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实验模块

实验室

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课外选修实验等

基本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强化独立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习模块

校内外实习基地

基础工程训练、电工电气实训、电装实习、生产实习等

专业技能的训练、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全面培养

设计模块

实验室,实习基地

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强化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创新模块

学校,社会

课外科技活动、科研

训练、社会实践等

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训练、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整合正式教育过程和非正式教育过程,整合教学、研究和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衔接,学校和社会联合互动,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合力。

首先发挥科研优势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学通过开放办学,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荣誉学院一是坚持“引进来”,把行业界的着名专家、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承担相应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和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把各行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等带进学校,使在校生能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其次,是立足“走出去”,建立产学联盟,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

因此,荣誉学院“应从改革办学体制入手,建立包括‘共建’与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

荣誉学院应与企业形成合作关系,使企业关注人才培养,提供资金重点建设一批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加强对荣誉学生电子信息的专业培养;促进校方与社会相关企业的合作,紧跟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建设一批高水平联合实验室。

3.发展海外交流与留学项目,培养国际化视野,形成国际化思维。

不可否认,出国留学经历是当今世界让学生获得学术、专业和个人技能的重要途径。

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

荣誉学院应为学生提供广泛、多样性的高品质海外交流与留学项目。

“通过海外留学经历,学生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语言交流能力,学生的自信心、灵活性、创造性得到显着增强;通过专业接触,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了明确的方向感并增强了工作责任感:

通过与来自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合作.学生对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所需校方及社会方的支持

卓越人才的培养需要的不是纸上谈兵,更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就上述培养模式,需要:

学校方面,首先学校应组织学术专家和顾问一起针对荣誉学院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商讨荣誉学院学生的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安排,并为其提供多方面,多类型,跨学科的选修课。

其次,开设荣誉课程,从教学内容,上课规模,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计。

然后,应为荣誉学生开设一定量的研讨课程,包括独立学习研究课,从而为荣誉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研究与实践机会;此外,还应定期在较大范围内组织专题学术报告会,一些优秀论文将被推荐到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

最后,学校充分利用自己与多国学校的合作关系,寻求双方学术交流的机会,无论是派学生前去交流,还是邀请对方学生,老师来本校交流。

社会方面,需要加大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关注,企业,着力于高校形成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资金,实习基地等支持,同时也可利用高校的学术优势来发展自己。

而行业界的着名专家、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受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承担相应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和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把各行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等带进学校,使在校生能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4.小结语

总的来说,在现今社会中,高校教育的使命是艰巨的、道路是曲折的,而日教育的模式、教育的理念都是在不断摸索和创新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

卓越人才的培养旨在采用适合卓越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培养学乍知识掌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所进行的重要改革。

卓越人才培养的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能否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的渐进积累辅之以实验佐证为主要特征的模式,培养应用型和创新犁卓越人才。

相信在新的教育模式下,通过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的办学方式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济.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

5-10.

[2]朱宏,罗正祥,杨亚培等.科研与教学互动培育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

25-27

[3]覃庆国.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实例研究——以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5):

109-112.

[4]杨亚培,覃庆国.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A].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66-268.

[5]郭广生.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

38-40.

[6]宋保维,崔景元.结合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

(1):

32-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