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915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docx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docx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1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号:

**************

院系:

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

英语教育

写作批次: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笔者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2012年4月23日

 

摘要………………………………………………………………………………………………I

Abstract…………………………………………………………………………………………Ⅱ

引言………………………………………………………………………………………………Ⅲ

1.文献综述………………………………………………………………………………………1

2.面子涵义………………………………………………………………………………………1

3.中西文化中的不同的面子观………………………………………………………………1

3.1.西方文化中的面子………………………………………………………………………1

3.2.中国文化中的面子…………………………………………………………………………2

3.3.中西方面子的差异…………………………………………………………………………2

4.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顾及策略……………………………………………………………3

4.1.言行举止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3

4.2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4

4.3.选择合适的面子技巧………………………………………………………………………4

4.4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要求…………………………………………………………………5

4.5满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要求。

………………………………………………………………5

4.6避免直言不讳,不直接触及听话人的面子。

………………………………………………5

5结语…………………………………………………………………………………………6

6.注释………………………………………………………………………………………………7

7.参考文献……………………………………………………………………………………7

8.致谢…………………………………………………………………………………………8

摘要

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但它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策略,随着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概念上、内容上、机制上以及所体现的价值观上。

我们应了解这些差异,以便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面子”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Abstract

Asasocialphenomenon,politenessisuniversal.IndifferentChineseandwesternculturalcontexts,thewaysoffaceperceptionandexpressionarealsodifferent.Thedifferencesi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diterminesthedifferenceoffaceperceptioni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suchdifferencearemainlyreflectedintheconception,content,face-savingmechanismanditsvalue.Weshouldunderstandthesedifferencessoastosuccessfullycarryonthe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Keywords:

”Face”culture,Cultural,differences,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引言

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

而面子问题又是人们交往时彼此要考虑的社会因素。

人们不仅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还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

面子是人们交际中的心理现实,而维护面子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并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

但是,两种语言对面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协同交际双方的面子却不无差异。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文献综述

RonScollon,SuzannewongScollon在InterculturelCommunication一书中提到“世界上的人类交往中没有不要面子的交际”[1],但中西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对面子的认识、关注程度以及处理面子问题的方式不同;在中国,面子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

面子行为就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

中国人为了面子,一般不会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即使是一时不能满足他人的请求,也会采取其他一些不久或补偿性的行为。

在,而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

“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望在交际活动中自己的行为自由不受侵犯,不愿个人的拥有行动和自由受到干涉。

”但面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在当今全球化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都在变革之中,面子领域在交际过程中是否也有新的突破?

本文论述和研究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面子问题在交际过程中应用的区别,对交际效果产生的影响以及相互融合的趋势,从其文化根源上找出相互融合与理解的途径,对面子策略的不同运用原则。

2.面子涵义

“面子”,亦称“礼貌原则”,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把其定义为“交际事件中的参与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向”(贾玉新,1997)[2],“是有选择行为的自主权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具体地说面子就是每个人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何自然,2001)[3]。

ErvingGoffman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

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在1978年发表的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

礼貌现象》(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

PolitenessPhenomena)一文中提出了面子论,即“人们在交际中保留特定的面子是基于交际的双方都是有理性的社会成员,具有为交际目的的实现而选择适当的交际方式的推理能力。

而保留面子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交际双方的良好的社会关系,使交际的目的得到更好的顺利实现”。

3.中西文化中的不同的面子观.

“面子”(face)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之下所对应的意义是等价的,从字面上讲就是对人或者有机体的脸部的一种称呼。

但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史而言,人是社会性和群体性的动物,行为和话语都与自身的社会地位、尊严、荣誉及外在形象等价值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就分别探讨中西文化背景下不同的面子观。

3.1.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面子的概念是首先由中国的人类学家HuHsienChin介绍到西方的。

美国的社会学家ErvingGoffman以西方文化为基础,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详尽地探讨。

他在20世纪50年代从社会学角提出了“面子”(face)问题。

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价值。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

后来Brown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

“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面子分为两类:

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

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消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希望有自己的地域权、行动权、不被打扰的权利;希望在交际活动中自己的行为自由不受侵犯,不愿个人的拥有行动和自由受到干涉。

理想的情况是在交际中每个人最好要顾及他人的面子需求。

然而,面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

交际者在一切交际中都必须谨慎措辞,恰当得体,既要维护积极面子又要维护消极面子”。

3.2.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中国人对于研究“面子”观念之所以饶具兴味,一则因为借此可以看出人们获取声誉以及稳固或提升地位的两组标准,同时又可以了解在同一个文化架构之内各种不同的态度如何互相妥协。

“就字面来看,两个词的意思都是指身体的“脸”部。

其中之一是“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

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候自我都必须仰赖外在环境。

另一个是“脸”的概念,美国人虽然略有所知,却未曾真正地了解它。

这是团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

这种人无论遭遇任何困难,都会履行应尽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

它代表社会对于自我德性之完整的信任,一旦失去它,则个人便很难继续在社群中正常运作。

“脸”不但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力量”。

(Hu,Hsien-Chin)。

魏然[5]认为“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的“面子”包括四种主要特点:

有关系的、社会的、等级的和道德的”。

首先,“面子”在中国的文化中被概念化为关系,甚至是关系的同义词。

TingTooney提出“给面子,其他面子导向和尊重面子是集体主义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应该归并为人际交往中面对面磋商模式。

”Volkema也认为“面子作为中间媒介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部分”;其次,中国人观念里的“面子”具有社会性。

根据胡先晋的理论,面子是一个公众的,是社会制约力的意识体现。

他也对中国的面子观给出来了解释:

“一个人只有在互惠、互相依赖的有点才能体会到面子。

面子理论是建立在社会角色的基础上,所以具有减少个体地位的功效”;第三,中国的面子观具有天生的等级性。

以脸为中心的模式鼓励通过从权威,适应社会阶级及趋向。

Chang和Halt追根溯源认为中国的面子观来源于孔子的儒家思想。

面子的应用是根据家庭里等级制度,即年龄、血缘、社会自然等级来决定的;第四、中文里的面子定义具有深刻的道德性,而脸只是道德模式最基本的载体,胡定义脸或者面为“一个集体对于某个良好道德名誉的人有尊重”,而丢面子指的是“一个集体的人对某个不道德或者不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的谴责”。

而害怕丢面子使人不意识道德的界限并尊守传统传承的社会价值。

3.3.中西方面子的差异

3.3.1.历史渊源

虽然Brown和Levinson认为其包括面子理论在内的礼貌理论具有普遍性,但礼貌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到特定文化中去理解“面子”的差异性。

西方文化源于公元前20世纪左右的大希腊文化,后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由和民主精神。

这使得西方文化在诞生之初就带有民主自由的烙印。

在神权之上、藐视人权的中世纪之后,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刚冲破封建主义的桎梏,新兴的资产阶级中就涌现出大批人文主义者,他们将人性和人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后来,这种人文主义思想逐步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它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形成了一种以“个人自由”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

西方“面子”理论中的“消极面子”(negativeface)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形成的。

中华文化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文化,其思想精髓是“天人合一”和“仁爱”。

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个人被看作社会和整个人类的一分子。

要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品质。

因此,中国文化具有高度重视社会整体、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悠久历史传统。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

孔子的这种“仁爱”思想与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紧密相连。

在这种等级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竖式的,它强调个人重严格按照自己在等级体系中的位置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最大程度上服从于自己所在的社团或社会,以期达到社会道德规范的标准。

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面子”不尽相同。

3.3.2.“面子”的中西文化差异

首先,在中西文化中,“面子”一词涵盖的意义不同。

汉文化中的“面子”强调公共面子。

公共面子不是个人愿望的迁就,而是强调个体行为和群体观念、评价的和谐统一。

而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则强调个人面子(Mao,1994),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Brown&Levinson,1987)。

其次,中英文化对消极面子的认同程度不同。

在汉文化中很难找到一个与消极面子对等的概念。

根据Mao(1994)的研究,“面子的自我取向特性在西方是适用的,而在强调个体归属与群体的中国文化中并不适用”。

因此,中国人的面子概念并没有包括消极面子这一部分。

因此,汉文化中的“面子”更接近与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积极面子,因为中国人都希望得到群体的接纳、认可和尊重,而不崇尚过度地满足个人行为的自由。

例如,在和别人吃饭时,中国人会不停地劝对方“多吃点”、“别停筷子”,从而营造一种和谐一致的气氛,以显示礼貌、客气,以及和对方属于同一群体的资格。

相比而言,西方文化更注重对消极面子的保护。

在社交礼仪中,西方人特别推崇“尽量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这一原则。

这样就给对方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还避免造成尴尬,从而充分尊重了彼此行为的自由。

另外,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如称呼自己及家人为“鄙人,贱内”,而称呼他人为“尊夫人,令郎”等。

又如中国人在受表扬时,常常要将成绩归功于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末了还不忘加上工作做得很不够,还有许多缺点等自谦的话。

对于这些,西方人也许会觉得中国人“虚伪,不诚实”,但事实上,中国人受到赞美时,往往就是否定对方的赞美,自贬一番以示谦虚。

以贬己达到尊人的目的是汉文化最突出的特点,这与西方社会中人们通常遵循的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以免构成对他人面子的威胁”的准则有着本质区别。

所以,当两种文化走到一起时,西方人在某些场合的自谦也可能构成对中国人面子的威胁。

如清朝时,李鸿章出访美国,曾在美国所设宴席上对客人说过这样一番话:

“今天承蒙各位光临,非常荣幸,我们备有粗茶淡饭,没有什么可口东西,聊表寸心,不成敬意,请大家包涵。

”第二天,报纸上刊登了这一讲话的译文,餐馆老板大为光火,说李鸿章玷污了他的餐馆的名声(在中国,正规得体;在西方,却构成面子威胁,有损餐馆声誉)。

4.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顾及策略

 人际交往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对方建立暂时性的平等关系,确立双方可接受的某种亲近程度。

而交际意图也在实际上存在着差异,交际双方若要达到交际目的、取得交际成功,就要保持交际地位的平衡和适当的亲密度,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较明显;交际双方文化心理比较敏感的场合和区域,适当地运用有效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策略就显得格外重要。

  4.1.在汉文化中,由于受到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宗教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做事需要谦虚谨慎,人际交往中言行举止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例如,在相互称呼中,我们常常使用“你”和“您”的不同形式来表达面子关系;相互问候时,经常会使用“您贵姓?

”对称谓自己及其有关的东西时,用“鄙人”、“愚见”等,而在称谓他人或有关事物时,则用“高见”、“尊姓”等。

而在西方国家,因其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的不同,对相互称呼也就保持了一种平等的关系。

在表达不赞同时,我们总是会先考虑对方的面子,尤其是权势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中国人一般不会说出自己的反对意见,而是先肯定,然后很委婉地用“不过”、“当然”等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当受到了赞美的时候,首先都会给予否定的回答,如“哪里,哪里”、“不,我做得不够”等。

而在西方文化下,在社会交际中,人们既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通过给予听话人“面子”来减轻对听话人可能的面子伤害。

积极面子的言语策略主要体现在对听话人表示关注、同情和感兴趣;对听话人所谈观点、意见表示共鸣,往往会采用一种方式来交谈,如:

“Ilikeyour……”,“youarereally……”,“Ithinkso……”。

而消极面子的策略就主要体现在维护听话人的私人领域和自我决策的权利,说话人通过承认并尊重对方消极面子的需要,不干预听话人的行动自由来尊重对方消极面子的需要。

其主要策略是谦让、说话迂回、避免突出个人,给听话人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主要是以回避的方式进行交谈。

比如:

“Couldyouplease……”(请问你能否……);“Itwouldbeniceto……”(如果这样做的话,的确是很好了……)。

  4.2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比如想拒绝别人的要求时,不直接了当地说“不行”或“没有”“不愿意”,而是委婉地说:

“我再想想看”,“我们再研究研究”。

当对方请你吃某种你不喜欢的食品时,不好拂却主人的盛情,只好说“我不太习惯它的味道”。

当被问及是否喜欢某部作品、某次演出时,即使不喜欢它们也不正面表示出来,而委婉地说“这方面我是外行”,或是挑出该作品、该演出的某一细节说“我看这一部分还不错”。

这种表达方式随具体话题、交际场合、双方关系等等也会有多种变化,并无固定的格式。

这种婉言法一度被人们指斥为虚伪而主张废弃不用。

其实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大量地存在这类现象,而且该语言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也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掌握它们所暗示的意义和使用它们的规律。

这就是所谓“锣鼓听声、说话听音”的语言技巧。

只是有些人在这方面技巧高一些,有些人低一些。

我们认为,对原则问题的是非固然应该旗帜鲜明,而对非原则的日常小事,未始不可照顾听话人的情绪而把话说得委婉一点。

更何况,即使对原则问题的表态,有时也应该留有余地。

因为我们不能保证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一次认识清楚。

特别是在外交场合,更应该十分谨慎。

所以这种婉言法在涉外工作中用得很多。

比如说某事是“可取的”,它虽带有赞成的倾向,但又不等于明确的赞同。

如果说“可以理解”,则更可为日后有可能不表赞同埋下了伏笔;至于目前,仅仅是“理解”而已。

如果说“表示欣赏”,则暗含了赞许的意思,但还不等于支持。

因为“欣赏”这个词本身就含有站在一边旁观的意味。

只有“支持”才表明可能在言行上采取某些行动。

 

4.3.根据交际目的、当时的客观环境及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面子技巧。

例如使用批评委婉语的情况:

  批评别人前,必须略微地给对方一点赞扬,或说点恭维的话,在创造一个和谐的气氛后,再展开批评批,也就是说先礼后宾。

如:

“琳达,我们都知道,你一直都很努力工作,也很有积极上进心,这很好,但是,有件事情你做得让我很难理解,您能给我详细的解释一下吗”?

像这样,当对方陈述完自己的想法后,你就可以向对方发表自己的批评意。

再告诉他正确的方法,在你告诉他做错了的同时,应告诉他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这样,会使批评产生积极的结果。

又如赞美别人:

赞扬要具体、要实在,不宜过分的夸张,要有的放矢。

你说:

“你今天真漂亮。

”不如说“这件衣服穿在你身上真漂亮。

”说“这主意不错。

”不如说:

“你怎么就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呢?

”。

4.4满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要求。

消极礼貌策略是指说话人通过不干预听话人的行动自由来满足其消极面子需求,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例,Wife:

Johntoldmeyouweregoingonapicnicthisweekend.

  Husband:

Yes,darling,wouldyouliketogowithJohnandme?

  Wife:

Iprefertogowithyou.

  妻子得知丈夫要与John周末一起去野餐,由于种种原因她不愿意和John一起去,但她并没有因为不愿意和John一起去而向丈夫发出威胁。

同样,她用比较中性的言语引出话题,料到丈夫定会邀她同去,然后她抓住时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Iprefertogowithyou”。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妻子在回复中故意省去John的名字,让丈夫揣摩自己的真实意图,并把决定权交回给丈夫,而没有任何要干涉他行动的意思,这就维护了丈夫的消极面子需求。

  4.5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要求。

按照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理论,积极面子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积极礼貌策略就是说话人为了满足听话人对积极面子的需求而采取的措施。

为此,说话人可以通过表明自己的观点与听话人存在某些共同之处来迎合听话人心意和取悦听话人的语言的运用,让听话人感到自己的行为获得了说话人的承认和赞许。

但切忌运用过分亲热的口气,这样不但不能建立友好的感情,反而会引起听话人反感。

例如:

Mum:

Lucy,you’vegotanewdress?

  Daughter:

Yes,mum.?

Howdoyoulikeit?

  Mum:

It’sverybeautiful.Butnotmyfavourite.

  此例中母亲想对女儿的新裙子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因为自己的看法可能会伤及女儿的积极面子需求,引起两人的争执。

所以她没有直接作出负面评价,而是用了个小策略:

用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句子“you’vegotanewdress”引出话题,从而让女儿主动问母亲对裙子的看法,然后母亲又采用了一个礼貌程度较高的策略,即积极礼貌策略。

对女儿的裙子作了“beautiful”的称赞性评价之后顺带了一句“Butnotmyfavourite”,隐含着“Actually,yourdressisnotgood”的意思。

这位母亲运用礼貌策略,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同时又避免了因不同意见给女儿带来的不愉快,维护了女儿的积极面子需求。

又如,妻子:

刚跟IT公司的人事部通电话了。

丈夫:

真的?

我想我是四个应聘者中唯一录取的一个。

妻子:

是的,你是最优秀的。

事实上,你们四个都没有被录取。

  

在这个例子中,妻子的目的是告诉丈夫其应聘失败的消息,但考虑到这会威胁丈夫的面子,伤害他的自尊心,因此她没有直接告诉丈夫这个消息。

而是用“刚跟IT公司的人事部通电话了”引起丈夫的急切询问,然后适时告诉他四名应聘者都没能被公司录用,一方面含蓄地道出了事实,达到本次言语交际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丈夫的积极面子需求,同时又安慰了丈夫。

4.6.避免直言不讳,不直接触及听话人的面子。

采用这种策略因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比较模糊,使得听话人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对之加以理解,可以避免对听话人存在潜在的面子损伤之嫌。

如说话人说:

“It’shothere.”(这个地方好热啊)听话人如理解了说话人的意思,就可以说:

“Oh,I’llopenthewindowthen.”(哦,那我给你把窗打开吧)。

这样,不仅听话人得到了关心他人、考虑周到等赞誉,而且说话人也免去了乱提要求而威胁听话人的面子之嫌。

例,Mum:

John,you’relisteningtomusic!

  Son:

Yes,mum.

  Mum:

RockandRoll?

  Son:

Yeah,Ithinkitiswonderful.

  Mum:

Well,IamafraidIdon’thaveanearforRockandRoll.

  母亲不喜欢听摇滚乐,但她没有直接反对儿子,只是说“IamafraidId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