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935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开封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4.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

“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统治者使用武力不断强化中央集权B.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

C.统治者迫令和诱使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D.神权是由政权控制的

25.南宋大官僚“张俊发收租六十四万斛。

偶游后圃,见一老兵昼卧。

询知其能货易,即以百万付之。

其人果往海外,大获而归”。

由材料可知()

A.南宋政府实行重商政策B.地租主要形式为实物地租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D.南宋商品经济发达,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6.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

这表明()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B.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C.“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

27.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的社会机制。

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

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

材料主旨是()

A.允许社会流动具有积极作用B.中国封建社会矛盾尖锐

C.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D.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28.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将公羊“三世”说解释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认为“三世”气运循环,社会历史由“淳朴”的太古递嬗为中古,再由中古递嬗为“弊极”的末世。

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

材料表明魏源()

A.认为历史是周期循环的B.对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做了客观分析

C.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D.倡导变革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张

29.在上海等地拆城筑路兴市模式和“总理遗嘱”影响下,1929年无锡地方政府提出拆城筑路计划。

无锡国民党县党部认为城墙是封建落后象征,拆城即革命,以建设布新。

无锡民众包括工商教育界人物以影响治安、拆让房屋损害市民利益为由主张暂缓拆城。

最后拆城计划被迫停止。

这一事件反映了()

A.民生主义实践探索中的问题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遇到阻力

C.私人资本与官僚资本之争激烈            D.无锡近代工商业呈落后状态

30.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欲图生存,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民主政治”,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而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

关于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陈独秀号召发动工农群众起来反抗军阀专制统治

B.材料背景是要领导五四运动

C.材料中的“政治觉悟”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D.陈独秀要实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1.1961-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964年的14.6℅,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度回落。

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A.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人口减少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开展

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32.根据罗马的习惯和法律,代表共和国权力与尊严的元老贵族不得从事包括航运与金融在内的商业活动,共和末年,元老们常常通过亲属参与商业活动,同时,大量经商致富的“新人”也进入了元老院。

政治权力便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被引进流通领域中去。

这里论述的是()

A.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B.商品经济发展对罗马产生双重影响

C.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D.公民法比万民法更灵活实用

33.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侯,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在托克维尔看来

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B.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C.充分的选举自由是时代发展的潮流D.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

34.到1870年为止,英国社会问题堆积如山,自由党人主张渐进的改革,并且提出以下改革纲领:

(1)保护穷人,使其免除疾病、过分劳累、贫困及意外工伤的折磨。

(2)发展教育及工会,作为工人自助的手段。

(3)向“膨胀的”、不劳而获的财产征收重税,以便缓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

这表明()

A.“严重社会问题”使英国丧失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B.英国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以解决“严重社会问题”

C.“严重社会问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成的

D.自由党人认识到“严重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主义社会长治久安

35.在全球化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

“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一起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

”材料表明()

A.经济全球化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

B.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C.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

D.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

40.(25分)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民”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民”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民主启蒙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问题二:

民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农民大量向其他阶层流动和转移,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开始向上流动,这为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重要条件,社会中间层是指几个具有相近或相似特征特别是收入处于中等或接近中等以上水平的阶层的合称,一部分是中小私营企业主、富裕个体工商户;另一部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行政与管理人员等,他们不但在收入上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而且接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好社会声望。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

问题三:

民观

材料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民”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

首次给“民”注入现代意义的是梁启超。

1899年,他对“国民”的含义作了解释:

“国者,积民而成,含民之外,则无有国。

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

”后来他又指出:

“国者,民之国也。

”国民应该能“治一国之事”,“享一国之权”,具有“权利”、“责任”、“自由”、“平等”、“独立”等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据《论晚清至五四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

(5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流动的特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从背景、内涵、影响三个方面评述梁启超的“国民”观。

(12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时期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阶段

明清时期

A: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近代前期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

C:

制度化、体系化

改革开放以来

D:

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运用所学知识,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指出该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并做简要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

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

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

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

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特点(6分)

 

(2)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历史地位。

(9分)

 

46.(15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真正……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判他们的国度里生活,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够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

——(美)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材料二我们在1960年诉诸武装斗争,建立战斗组织——“民族之矛”,纯属自卫行动。

过去那些要求我们进行武装斗争的因素在今天依然存在,我们别无选择。

我们希望尽快出现利于谈判解决问题的氛围,这样就可以刀枪入库了。

……我为反对白人统治而斗争,也为反对黑人统治而斗争。

我珍视有一个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理想,在这个社会里,人人和睦相处,机会均等。

我为这个理想而活着,也准备为这个理想而死。

——(南非)曼德拉的出狱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马丁•路德•金与曼德拉领导民权运动时在目标、方式方面的主要不同点。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位民权运动领袖坚持反对种族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共同原因。

(5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和法国同样热衷于批准凡尔赛条约中关于“战争罪行”和“战争罪犯”的条款。

德国和协约国政府经过长期的争吵之后达成了妥协,根据这一妥协,德国政府同意把12名被告带到设在莱比锡的德国最高法院,协约国则作为起诉人。

经过审讯,6名被告被定有罪,并被判处有期徒刑。

如果在群情激昂的日子里,协约国政府同意做出相应的安排,而且如果他们也愿意把被德国指控犯有同样违法行为的他们自己的任何国民交付审讯,那么整个诉讼程序或许会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创新,并且会成为人类要求使国际法成为一种现实有效的法律保证。

——摘编自E·R·卡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材料二德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尤其严重,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形势,政府显得软弱无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解决失业问题,希特勒提出了一整套大胆的公共工作计划,从而骗取了民众的支持。

在1932年举行的大选中,纳粹投票支持率飙升到了37%以上,此后,纳粹轻而易举地成为了德国国会中的最大集团。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正式当选为德国总理。

就这样,德国民主走向了毁灭的道路。

——摘编自尼尔·弗格森《世界战争——二十世纪的冲突和西方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E·R·卡尔关于审判战犯的观点并简析其合理性。

(7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民主走向了毁灭道路”的原因。

(8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诗《昭君墓》

南北分天地,存亡见庙谟。

含悲辞汉主,挥泪赴匈奴。

目睹当年冢,心怀四海图。

葆旌巡远徼,蕃落效驰驱。

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

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

漠漠龙沙际,寥寥雁塞隅。

偶吟因有触,意独与人殊。

材料二:

康熙皇帝曾说:

“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溯至汉唐宋至明,历代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附,如我朝者,未知有也。

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

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

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1)谈谈你对材料一中“意独与人殊”的理解。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及其意义。

(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A

B

B

D

C

A

D

C

B

C

D

A

二、非选择题

40.(25分)

(1)相同:

批判专制,约束权力,实行民主。

(2分)

不同:

中国启蒙思想是对封建制度的改良,欧洲启蒙思想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构想。

(3分)

(2)特点:

农民阶层数量减少,中间阶层扩大。

(2分)

原因: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私有经济的发展;高考制度恢复,高等教育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6分)(任三点给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3)背景:

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传统政治文化体制日益解体(4分,任答2点即可)

“国民”内涵:

国民是国家主人,应具备一定素质;国民享有相应权力,也应尽一定义务。

(4分)

影响:

有利于民族觉醒,激发国人的责任心和爱国热情;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历程;(4分,任答2点即可)

41.(12分)答案示例:

A(明清时期):

关系:

闭关锁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

(2分)

阐释:

明末清初,统治者为防范外来侵扰和人民反抗斗争,下令“禁海”。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落伍。

(4分)

B(近代前期):

关系: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分)

阐释: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同时大量从中国收购茶叶、生丝等农产品,把中国变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分)

C(新中国成立初期):

关系:

被孤立、被封锁。

(2分)

阐释:

新中国成立初,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严重对立。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使新中国隔绝与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外。

(4分)

D(改革开放以来):

关系:

对外开放、积极参与。

(2分)

阐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依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积极与各国发展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促使中国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对内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接轨。

(4分)

45.(15分)答案要点

(1)政府重视,录取范围扩大,名额增加;考试过程规范严格;考试内容注重实用。

(6分)

(2)影响: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皇权。

(6分)

历史地位:

宋代是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科举选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发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3分)

46.(15分)答案要点

(1)目标:

前者是坚持在原政府的统治下,争取实现黑人与白人同等的民主权利;后者是要求推翻南非白人政府,建立一个黑人与白人共治的新政府,实现种族和解。

(6分)

方式:

前者是通过和平演说等方式;后者有从武装斗争到和平方式的转变。

(4分)

(2)对民主和自由的不懈追求;爱国心的驱使;领袖个人经历和特殊环境;世界民族主义潮流的推动等。

(5分,任意2点得4分,任意3点得5分)

47.(15分)答案要点:

(1)观点:

交战双方都应对战争负责和接受审判。

(3分)

合理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瓜分世界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因而双方都应对战争负责。

(4分)

(2)原因: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掠夺性惩罚,激发了德国人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魏玛共和国政府软弱无能;经济危机加剧了政治危机;希特勒和纳粹党骗取民众广泛的支持,建立独裁政府。

(8分)

48.(15分)答案要点

(1)康熙对西汉和亲政策持否定态度,认为对少数民族要开诚布公,以诚相待,才能相互信任,友好相处,布德政于荒途。

(6分)

(2)政策:

和平安稳的方式为主,武力征讨为辅。

(4分)

意义:

促成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发展,为我国近代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