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4802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docx

经济学金融学各章节复习重点14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章对货币的起源、职能、形式及货币制度作了系统的介绍。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货币的这些相关内容,并对当今世界各国所使用的信用货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第二部分   学习内容梗概

 

   1.1货币的起源及其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共同的交换媒介出现,马克思称这种共同的交换媒介为一般等价物。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最初是不固定的,但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它们最终固定在某种特定种类的商品上,而这些特定种类的商品就成了货币。

一般说来,最先成为货币的商品往往是最重要的外来物品,或者是本地可转让财产的主要部分。

   马克思说,货币就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或者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本质属性。

  1.2货币的职能

1.2.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即表现为一定的观念上的货币量。

因此,商品的价格存在就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结果。

       价值尺度职能的实质在于:

表现商品的价值,便于人们对众多商品的价值进行比较。

       相对价格与绝对价格。

相对价格是指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价格比例关系。

绝对价格是指一定量的某种商品与既定量的货币之间的价值关系。

商品的绝对价格与货币商品的价值有关。

       货币单位的名称。

价格单位,也称价格标准是指表现商品价值的货币单位或货币标准。

在一切金属货币的流通中,原有的重量标准的名称,也是最初的货币标准或价格标准的名称。

由于各种原因,金属货币重量的货币单位名称同原来的重量名称逐渐分离。

现在,货币单位的名称就完全成了约定俗成和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东西了。

至于一个货币单位所代表的价值是多少,则只能决定于它的购买力。

      价值尺度职能的特点。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不需要实际的货币。

         1.2.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也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就是为商品世界充当交易媒介,使所有的商品通过它进行交换。

      商品流通。

直接的物物交换是一种只与交换双方有关的交换行为。

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中,商品交换不再是两个人之间的孤立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的总体就是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作为价值不断地实现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货币不断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从而形成货币流通。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价值尺度同流通手段是不可分割的货币职能,因此,马克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就是货币。

    1.2.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卖而不买,于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就会退出流通,被当作价值来保存,从而执行价值贮藏手段的职能。

      货币储藏的动机。

在于货币量的有限性和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货币储藏的作用。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经济中,货币储藏具有“蓄水池”作用,自发调节货币流通。

      现代货币的价值储藏职能。

现代货币储藏的不是货币本身的价值,而是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的价值。

就此而论,现代货币不是良好的储藏货币的手段。

      各种价值储藏手段的比较。

货币可执行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但可以执行这一职能的并非只有货币。

但货币作为一般财富的代表,较之其他价值储藏手段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

       1.2.4支付手段

       买者在获得商品时并没有拿出货币,而是在一段时间之后才将货币付给商品的卖者,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执行的就是支付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对经济的影响。

马克思说信用货币是直接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出来的。

       1.2.5世界货币

       马克思所说的世界货币实际上就是指国际经济关系中执行货币职能的贵金属货币,因此,与其说世界货币是货币的一个职能,还不如说是货币的一种形式,即在更大的范围内或更高的层次上执行货币职能的一种货币。

       世界货币的职能与现行的世界货币。

把世界货币视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执行货币职能的货币,在当今世界,美元、日元、欧元等货币被视为世界货币。

     我国货币的可兑换性。

1996年人民币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实现了自由兑换。

  1.3货币形式

1.3.1原始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最早出现的货币被称为原始货币。

   1.3.2贵金属货币的产生

     商品流通的发展推动着货币形式不断变化,但充当货币的商品最终逐渐集中到贵金属—金银的身上,因为金银在商品世界中最具有执行货币职能的优越条件。

所以马克思说: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1.3.3铸币

     铸币就是得到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铸币在其产生的初期是足值的。

流通过程本身使铸币的名义金属含量与其实际含量分离,使铸币逐渐向价值符号转化。

   1.3.4国家纸币

     国家纸币是铸币流通的结果,或者说是铸币贬值的结果。

  国家纸币是指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纸制的价值符号。

     纸币指用纸做的货币,而未进一步表明它的性质。

“交子”实际上是一种代用货币。

   1.3.5信用货币

     按照西方货币银行学的定义,信用货币是指足值货币及其足值货币代表物以外的任何一种货币,其币材的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价值。

     按照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商业票据被称之为商业信用货币,它只是信用货币的雏形。

正真的信用货币是银行信用货币,即在银行信用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信用货币,如银行券。

马克思所说的信用货币实际上又是代用货币。

     如果把信用货币定义为产生于债权债务关系的货币,那么,在当今世界,属于信用货币的有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商业银行或其他存款式金融机构接受的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或类似于支票存款的存款。

   1.3.6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起源于信用卡。

电子现金有智能卡电子现金和计算机电子货币。

   1.3.7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

     狭义货币包括现金和活期存款;广义货币包括狭义货币再加上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金融资产。

   1.4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指国家做出的关于货币本身及其流通的法律性规定。

货币制度是国家权威介入货币流通的结果。

    1.4.1货币制度的内容

       货币制度的内容包括:

确定本位货币和辅币的材料;确定本位货币的单位;对不同货币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等。

       在货币由商品来充当的时代,规定什么商品或哪几种商品作为货币材料以及哪种商品作为本位货币的材料,是货币制度的核心。

本位货币是指在多种形式的货币共同流通的情况下,被规定为标准的、基本通货的货币。

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非本位币就是辅币,只有有限法偿的能力。

1.4.2货币制度的演变

        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最早实行的货币制度。

到19世纪末,世界各国先后放弃银本位,主要是由白银价值的不断下跌造成的。

       金银两本位制。

最早实行金银两本位制的是英国。

比价由金银的市场价格决定的金银两本位制被称为“金银平行本位制”;比价由政府规定的金银两本位制则被称为“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最典型的货币制度。

银币的铸造受到控制的金银两本位制就是“跛行本位制”。

       金本位制。

历史上曾出现过劣币逐良币的现象。

劣币是指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是指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

典型的金本位制是金铸币本位制;除此之外,先后还实行过金块本位制,又被称为“富人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又被称为“虚金本位制”。

    1.4.3金本位制崩溃的原因

       金本位制的彻底崩溃是作为本位货币的黄金无法适应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1.4.4纸币本位制

       纸币本位制是指以纸币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它的发行归根结底以社会公众持有的可供中央银行分配的资源为基础。

    1.4.5人民币制度的建立

       我国在宣统二年,即1910年正式实行银本位制。

1934年,国民党政府放弃银本位制,进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即本位货币。

       我国人民币从为规定过含金量。

我国人民币制度是按照中央集中计划体制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1.5当今国际货币制度

    1.5.1国际货币体制的基本内容及国际本位货币

国际本位货币是当作世界货币使用的,在许多关键货币中起着中心作用的货币。

    1.5.2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1944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建立了一个以黄金和美元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体制。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有四个基本内容。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有三个原因。

    1.5.3黄金非货币化

       黄金非货币化是指黄金不再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各国不再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不再保持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黄金与货币完全脱离关系成为单纯的商品。

    1.5.4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

      自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以来,国际本位货币呈现出无中心的多元化趋势。

    1.5.5欧洲货币体系

欧洲货币体系是欧洲国家试图使本地区货币政策摆脱美国影响的一个势力。

欧洲货币体系的内容包括欧洲货币单位、汇率机制、信贷机制。

 

 

第三部分 重点难点分析

 

    1.被当作交换媒介的商品不一定就是货币。

         因最初被当作交换媒介的商品很多,它们具备为人们所普遍需要的特性,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

但具备这种特性的商品不一定适合在发展起来的商品流通中充当货币。

只有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最终固定在某些特定商品上,这些特定商品才成了货币。

       2.古代实物货币与现代信用货币在执行价值出储藏手段职能上是有区别的。

             

(1)古代实物货币条件下,货币在执行价值储藏时,储藏的是货币本身的价值。

但在

现代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在执行价值储藏时,储藏的不是货币本身的价值,而是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的价值。

而信用货币的购买力却是要随着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变化,就此而论,现代信用货币不是良好的储藏价值的手段。

      

(2)用实物货币进行储藏,意味着一定数量的价值物退出流通,或者说,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被闲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的浪费。

相反,用价值符号进行价值储藏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人们用支票存款的形式进行价值储藏时,不仅没有价值物退出流通,而且流通中的货币还会因为银行的资产活动而增加。

       (3)特别是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储藏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起着“蓄水池”的作用。

而现代信用货币则不具有这一作用。

       3.信用货币可以是代用货币。

     对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

(1)根据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他认为真正信用货币是银行信用货币,银行信用货币无非是取得金银的凭证,就此而论,马克思所谓的信用货币实际上又是代用货币。

(2)按照西方货币银行学的定义,信用货币就是指足值货币及其足值货币的代表物以外的任何一种货币。

所以信用货币不能是代用货币。

       4.把货币的本质概括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的论断并不矛盾。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这是马克思从劳动价值学说出发,对价值本质的彻底论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这是马克思从货币职能角度给货币所下的简明而完整的定义

第二章信用与金融

 

 

教学目的和要求

 

信用是与商品货币经济紧密相联的经济范畴,也是广泛存在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必然现象。

货币与信用的结合产生了金融,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组成部分。

本章通过对信用形式、融资渠道、融资工具等方面的介绍分析,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与信用和金融相关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并了解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这个重要经济范畴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信用形式

一、信用的产生

(一)信用的定义及本质

 信用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运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信用的本质就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1、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而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3、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4、信用是与商品货币经济紧密相联的经济范畴。

(二)信用的产生

  信用最初产生于商品交换之中,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

  人类的信用活动一直是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存在的。

  最早的信用形式是实物借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货币逐步成为借贷的主要对象,并取代了实物借贷而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使商品交易中的买者和卖者由简单的商品买卖关系转化为债权债务性质的信用关系。

(三)信用的三要素

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运动,任何信用关系或信用活动的成立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债权债务关系,2、时间的间隔,3、信用工具。

二、信用形式

  信用作为一种借贷关系和借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信用形式就是信用关系和信用活动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

下面就几种常见的信用形式进行介绍

(一)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理解商业信用应把握两点:

首先,商业信用是处于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信用,直接为商品生产和流通服务;其次,商业信用是一个企业以商品形式提供给另一个企业的信用。

     商业信用最基本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与特定的商品交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存款、贷款等业务形式向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信用的形式。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和货币经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避免和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逐步成为信用的主要形式。

     银行信用相对于其他信用形式,具有自己的特点:

1、它是以银行为中介开展活动的,2、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3、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和活动范围,4、具有自身创造信用的功能。

(三)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政府为债务人,以借债的方式向国内企事业单位、团体、居民个人等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国家信用的产生与政府财政收支有着直接的联系。

(四)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的货币需求的信用。

消费信用的特点在于:

它是非生产性的,且期限较长,风险较大。

三、信用形式与经济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每一种信用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最直接、最便利、最优惠的信用形式,因而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信用集中于银行是信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但它却不能完全取代其他信用形式。

在复杂的市场经济及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信用形式有其相互独立、自成一体的一面,同时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面。

 

第二节    融资渠道

一、信用与金融

(一)金融范畴的形成

     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流通与货币信用活动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时,金融便形成了。

所以说,金融是由货币和信用这两个独立的范畴相互渗透而形成的。

(二)金融范畴的内涵

     金融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对经济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

金融是货币形式的运动,其基本载体和最终对象都是货币;金融的特性主要是信用关系;金融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金融关系具有极强的动态性。

(三)金融与信用的联系和区别

    金融产生于信用与货币的结合,信用是金融的基础。

二者的区别在于:

产生的时间不同;范围不同;与资金运动的关系不同;涉及的主体范围不同。

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直接融资是指资金的最终提供者和资金的最终需求者之间直接的资金融通。

间接融资则是指在资金融通的过程中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而进行的融资活动。

   二者相比较,间接融资更具独特之处:

风险较小;成本较低;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第三节   融资工具

 

一、融资工具种类

   票据:

是证明持票人对不在其实际占有情况下的商品或货币的所有权的债务凭证,一般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

票据通常都具有可流通转让、无因性、要式性、不可争议性的特点。

   债券:

是用以记载债务人向债权人所借的债务的证明。

债券根据发行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

   股票:

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证明其所拥有的股权的一种融资工具,是持有人取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

股票一经购买就不能退还本金,股息和红利事先也是不确定的,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股票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的融资工具。

   投资基金证券:

这是一种有别于债券和股票的融资工具,是由基金发起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表示持有人按其所持份额享有资产所有权、收益分配权和剩余资产分配权的凭证。

投资基金证券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融资工具的种类和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基金证券就会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以适应金融市场的需要。

   新型的银行存款工具: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中,产生了许多新型的银行存款工具

(1)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2)可转让支付命令(NOW);(3)自动转帐服务(ATS);(4)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

二、融资工具的比较

  股票与存款的比较:

  股票与债券的比较:

二者的联系在于都是有价证券,都是在间接融资中产生的,其收益率相互影响;二者的区别在于投资期限不同,投资的收益及风险有差异……

  股票债券与投资基金证券的比较:

投资基金证券是在股票、债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股票债券又存在着差异:

它们反映的关系不同;它们所筹资金的投向不同;它们的收益和风险水平不同。

 

三、融资工具的性质

   融资工具一般都具有偿还期,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率这几个基本特征。

   偿还期:

是指债务人必须全部偿还债务前所剩余的时间。

不同的偿还期能够满足不同债权人和债务人对借贷期限的要求。

   流动性:

是融资工具迅速变现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现金这类融资工具本身就是流动性的体现。

一般而言,流动性与偿还期成反比,与债务人的信誉成正比。

   安全性:

是收回购买融资工具的本金的保障程度。

融资工具或证券可能遇到两类风险,即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收益率:

是融资工具的净收益与本金的比率。

收益率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名义收益率,即期收益率,实际收益率。

其中,实际收益率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投资者的真实收益情况,因而常为投资者作为投资决策的基础。

 

四、证券的市场价格

 

   又称证券的行市,是证券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转让的价格,证券的市场价格往往不一致,它是通过收入资本化的过程而得出来的。

证券的市场价格主要由证券所能带来的收入和当时的市场利率共同决定的。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信用的本质问题----着重理解信用是一种有条件的借贷行为,一种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而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就是指价值运动是通过一系列的借贷、偿还、支付过程实现的。

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是指借贷行为发生后,借方是债务人,有付款的法定义务;贷方是债权人,有要求付款的权利。

所以借贷关系反映债权债务关系,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的统一。

  2、信用的三要素——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运动,任何信用关系或信用活动要得以成立,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第一要素是债权债务关系,没有债权债务关系,就没有信用的存在。

第二要素是时间的间隔,若没有信用的时间间隔的适当配合,信用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

第三要素是信用工具,即融资工具。

信用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其本身就是抽象的,因此在具体的信用活动中,授受信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需要表现在一定的实实在在的对象物中,这就是融资工具。

  3、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资金的最终提供者和资金的最终需求者之间直接的资金融通;间接融资则是指在融资的过程中有金融机构的介入。

    间接融资的特点在于:

风险较小,成本较低,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直接融资的特点在于:

双方直接联系,可以根据各自的融资条件实现资金融通,使双方需求获得更充分的满足;二级市场上证券价格的浮沉,可以为融资的双方带来额外的利益;可以作为晴雨表来反映市场经济状况。

     两种融资方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

直接融资为间接融资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间接融资的发展也能够推动直接融资。

 

  复习思考题

 

1、信用的本质是什么?

2、各种信用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3、比较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4、信用工具的性质有哪些?

其关系如何?

5、信用与金融的关系。

第三章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资金的融通不仅要借助银行信用工具,或者金融机构来进行,金融市场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章通过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介绍,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市场构成要素,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基本特性,以及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并了解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了解各金融机构在经济生活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并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多样化的融资活动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资金融通的体系。

 

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其主要交易对象有:

商业票据,同业拆借,政府的短期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等,它们都具有期限短、风险小、流动性高之特点。

 

一、商业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是货币市场中历史最悠久的融资工具之一。

商业票据是不记名的,其方式分为直接发行和间接发行。

商业票据没有票面利率,按折扣面额的一定比率发售,期限最长不超过270天,一般为30天和90天。

 

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汇票是由债权人开出的要求债务人付款的命令书。

当这种汇票得到银行的付款承诺后即成为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作为短期的融资工具,期限一般为30天到180天,90天最为普遍。

 

三、同业拆借市场

   是金融机构之间为调剂短期资金余额而相互融资的市场。

同业拆借是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较准确反映资金供求状况。

同业拆借市场以隔夜交易为主,即大多进行以一日为期的拆借。

   美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就是联邦基金市场。

联邦基金利率,即对隔夜联邦基金贷款支付的利率,就是美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

 

四、短期国债市场

   短期国债是国家财政为满足短期资金需求而发行的一种债券。

短期国债发行的数量取决于财政预算的资金需求和货币政策的需要。

 

五、大额存单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