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507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5丹柯1 练习.docx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5丹柯1练习

丹 柯

居安思危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

“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

”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

狐狸奇怪地问道:

“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

”野狼停下来回答说:

“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

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哲理启发】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

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虬曲(  )丫枝(  )

丹柯(  )篝火(  )

泥沼(  )龌龊(  )(  )

黏泥(  )合拢(  )

【答案】 qiú yā kē ɡōu zhǎo wòchuònián lǒnɡ

2.多音字

【答案】 xià hè ɡēnɡ ɡènɡ ě è wù yà zhá ɡá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答案】 胁 协 肋 喧 暄 渲 戒 诫 渺缈 淌 趟 怯 祛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宿愿·宿怨

“宿愿”也作“夙愿”,素来的愿望;旧日的心愿;久已有的愿望。

“宿怨”指旧有的怨恨。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抵台的第一天,陈云林就感叹,跨过浊水溪,是他心中向往已久的________(宿愿/宿怨)。

②两人在媒体上吵吵停停,再加上各方传来褒贬不一的评论,让两人就此结下________(宿愿/宿怨),几乎成了仇人。

【答案】 ①宿愿 ②宿怨

2.抱怨·报怨

“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报怨”指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人们开始________(抱怨/报怨)起丹柯来,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会把他们领到哪儿去的。

②虽然我们不提倡以怨________(抱怨/报怨),但历史的耻辱却不应该随意忘记,我们不要什么都变得过于理性。

【答案】 ①抱怨 ②报怨

3.警戒·警醒

警戒:

①告诫人使注意改正错误;②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警醒:

①警戒醒悟;②睡眠时易醒、睡不着;③使警戒醒悟。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清华大学在新生报到区外设置了“__________(警戒/警醒)线”,家长只能在线外等候,新生必须独自登记入学。

这一举措能否触动家长、__________(警戒/警醒)更多的人呢?

【答案】 警戒 警醒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1)近来热火的战绩让全队上下都很烦恼,媒体又围绕“哭泣门”大做文章,搞得球员们都不想接受采访。

韦德下令全家禁看ESPN,詹姆斯称常规赛无足轻重。

(√)

请说明理由:

本词的意思是“无关紧要”。

用于此处,符合语境。

(2)消费者一旦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或商品在三包期内出现问题,销售商多以各种理由推脱搪塞,由于多为电话联系,消费者往往最后被商家搞得筋疲力尽,失去了维权的耐心。

(√)

请说明理由:

本词的意思是精力和体力全部耗尽。

用于此处,符合语境。

[常识·速览]

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他的文学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高尔基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社会”大学的课堂。

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代表作有散文诗《海燕之歌》,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丹柯》选自高尔基的《伊则吉尔老婆子》。

19世纪90年代,俄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黑暗落后的俄国变成了世界革命的摇篮,马克思革命理论广泛传播,高尔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他早期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他们突出概括了当时俄国革命者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熔铸着作家崇高的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

它们犹如火花,“在人生的黑暗中燃烧起来,在许多勇敢的心里燃烧起对自由、对光明的狂热的渴望!

”《伊则吉尔老婆子》正是他早期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整体·感知]

本文是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一篇小说。

文章刻画了“丹柯”这一光辉形象。

为了让族人走出黑暗,他献出了自己的心,用那颗燃烧的心照亮了人们的前程,带领人们走出了黑暗。

文章高度赞扬了丹柯勇敢坚定、无私无畏、敢于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文章也借丹柯这一形象表达了俄罗斯人民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文脉·梳理]

①照亮道路 ②获得自由

[文本·精析]

1.文章一开头并没有马上写丹柯,而是先写一群生活在草原上的人被赶到不宜生存的林子深处的情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首先,为丹柯的出场做铺垫,用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懦弱和恐惧衬托出丹柯的勇敢与坚强;其次,这种扬彼抑此的手法成功地烘托出丹柯的精神面貌,奠定了主题的基调。

2.丹柯面临着哪些困难?

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①自然环境恶劣。

作者采用铺叙、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写了族人被困环境的险恶、逃亡路途的艰辛。

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给人的体能等生理因素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且在心理上给人造成了极大恐慌,让人们的身心备受摧残。

自由的无望、死亡的威胁,一步一步将人们逼到濒临崩溃的边缘。

②社会环境恶劣。

外族入侵者的强大;族人胆小怕事、自私自利、毫无责任感。

3.如何理解“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在文中的含意?

【答案】 “林子”,特指困难,可以理解为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挫折,也可以理解成整个民族遭遇的灾难和困境。

而“有尽头”是“有限”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困难和挫折都是有限的,并非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够走出乌云,走出困境,取得胜利。

4.如何看待丹柯把心掏出来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这一情节?

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答案】 丹柯这个勇士用自己的心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把人们带出了危险,从中读者可以体味到只有伟大的心灵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作者通过想象与虚构,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5.文章结尾“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

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的交代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有何意义和作用?

【答案】 这段文字通过对族人走出森林为胜利欢呼时却忘记了带领他们穿越黑暗的丹柯,更有胆小之人,因害怕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而不惜用脚将它踏灭的交代,为人物形象增添了悲剧色彩,从而使英雄形象显得更加丰厚而饱满,增强了小说感人的艺术力量。

[话题·互动]

话题:

有人说丹柯是“悲剧的英雄”,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甲:

不赞同。

丹柯毕竟是一个年轻人,处世经验不足,只凭一股子激情是成不了大事的,作者这样处理是有他自己的艺术想法的,现实中这样的事是不可能的,失去现实的基础,塑造这样的人物,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我的观点:

【答案】 赞同。

人们先是推举丹柯领导他们,后来遇到困境就开始抱怨丹柯,丹柯为了让族人停止毫无意义的抱怨,毅然扒开自己的胸膛,拿出了那颗真诚的、燃烧的心,带领族人找到了光明。

但人们只顾欢呼,却没有人注意到他,他倒下了,最后那颗仍在燃烧的心也被踩碎。

他是一个“悲剧的英雄”是毫无争议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的灵活运用

文章为了渲染气氛、塑造人物形象,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比喻修辞:

“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石头一样的大树白天不响也不动地立在灰暗中”,突出了树的高大、坚固;“整个林子发出低沉的响声……好像给他们唱葬歌一样”,渲染了树林中环境的阴森可怕;“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去路……树根像蛇一样地朝四面八方伸出去”,突出了树林的茂密坚固和人们穿越树林的艰难。

拟人修辞:

“篝火的影子在他们的四周跳着一种无声的舞蹈”,生动地表现了环境的阴森可怖;“他们每一步都碰见泥沼张开它那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把人吞下去……”,突出了环境中泥沼的险恶;“树木凶恶地、威胁地低声讲起话来……”。

这些拟人的手法,更能揭示出黑暗的森林的象征意义。

夸张手法:

文中的一些情节作者运用浪漫手法来构思创作,所以经常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大胆的夸张。

如文中丹柯剖开胸膛拿出心脏,并且熊熊燃烧带来光明,树林分开又合拢等情节,这些大胆的夸张给人一种神奇的力量,更增添了文章的浪漫主义色彩。

2.迁移应用

以“风、雨、树”为中心,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法,写一段话。

不少于100字。

【答案】 春风驱走了冬日的严寒,跳着欢快的舞蹈绕着树儿旋转、飞跃。

小树睁着惺忪的眼睛,望着明媚的蓝天,打着哈欠,“又是一年春来到”,伸伸懒腰披着绿色的外袍和风儿嬉闹。

这时一个调皮鬼从天而降,久违的春雨在这时也来凑了个小热闹;它带着音乐符号,在森林里办起了舞会和大家一起庆祝春的到来。

[佳作·领悟]

鹰之歌

高尔基

(二)

黄颔蛇躺在峡谷里,好久都在想鸟的死亡和鸟对天空的热情。

它望了一眼远方,那个永远用幸福的梦望来安慰眼睛的远方。

“这只死鹰,它在无底无边的虚空里看见了什么呢?

为什么像它这一类的鸟临死还要为了热爱飞到天空中去而心里苦恼呢?

我只要飞到天空中去一次,哪怕一会儿也好,我就会知道的。

它说了就做了。

把身子卷成一个圈,往空中一跳,它像一根细带子在日光里闪亮了一下。

生成爬行的东西不会飞!

……它忘记了这一层,跌在岩石上面了。

可是它并没有摔死,反倒大声笑了起来:

“原来这就是在天空飞翔的妙处!

——妙处——在于跌下去!

……这些可爱的呆鸟!

它们不懂得土地,在土地上感到只有空虚。

那儿光多得很,可是没有吃的东西,也没有托住活的身体的东西。

为什么要骄傲呢?

为什么要责备呢?

为什么拿骄傲来掩饰它们自己那种疯狂的欲望,拿责备来掩饰它们自己对生活的毫无办法呢?

可笑的呆鸟!

……它们讲的话现在再也骗不了我们了!

“我自己全明白了!

我——看见过天空了……我飞到天上去过,我探测过天空,也知道跌下去是怎么一回事,不过我并没有跌死,我只有更加坚信我自己。

让那些不能爱土地的东西就靠幻想活下去吧。

我认识真理。

我绝不相信它们的号召。

我是从土地上生出来的,我就依靠土地生活。

蛇洋洋得意地盘在石头上面。

海面充满灿烂的阳光,波浪凶猛地打击着海岸。

在它们那种狮吼一样的啸声中响起了雷鸣似的赞美骄傲的鸟的歌声,海浪打得岩石发抖,庄严、可怕的歌声使得天空战栗:

“我们歌颂这种勇士的狂热!

勇士的狂热就是人生的智慧!

啊,勇敢的鹰啊!

你在跟仇敌战斗中流尽了血……可是将来有一天——你那一点一滴的热血会像火花一样,在人生的黑暗中燃烧起来,在许多勇敢的心里燃起对自由、对光明的狂热的渴望!

你固然死了!

……可是在勇敢、坚强的人的歌声中你永远是一个活的榜样,一个追求自由、追求光明的骄傲的号召!

我们歌颂勇士的狂热……

【精要赏析】 《鹰之歌》原文抒发了对被反动派残酷杀害的女友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作为全文中心的那个忧伤的故事,作者并不重在对事件过程的具体叙述,而是以抒情的笔调、含蓄的手法,抒写了“我”在那个希望变为失望、光明变为黑暗的动荡的年代里的忧愁凄伤,以及因女友而忘却忧伤、展翅奋飞的心情。

“鹰有两个强健的翅膀,会飞,飞得高,飞得远,能在黎明里飞,也能在黑暗里飞”,作者对鹰的特征的概括、评价,也正是对女友的性格、精神的赞歌。

《鹰之歌》是旧世界的叛逆者的赞歌,是在黑暗的逆境中也仍然展翅奋飞的顽强战斗精神的赞歌。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铭心的挫折,有助于驱逐人生的幻想和幼稚,________了战胜挫折的艰难和壮丽,会使我们更有勇气________命运的残酷,谁说不期而至的挫折不是一种机遇的________?

A.体味 正视 赏赐B.体验 正视 恩赐

C.体验 直面 恩赐D.体味 直面 赏赐

【解析】 “体验”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直面”是“敢于面对”的意思;“恩赐”突出机会难得。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集浏览网页、收发邮件、炒股、看电影、听音乐、导航、拍照、摄像等功能于一身,真可谓无所不为。

B.某贫困县为建设高尔夫球场,低价向农民征地2088亩,失地农民找到当地政府时,有关领导却很不以为然。

C.评论一篇作品总是着眼于思想性、社会效果、情节结构等方面,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认为其中的语言运用全然无足轻重,不值一提,那就不对了。

D.网络小说里的情节变幻莫测,出神入化,着实吸引了不少读者。

【解析】 A项,无所不为:

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感情色彩错,应该用“无所不能”;B项,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望文生义,应该用“不以为意”;C项,无足轻重:

意思是无关紧要。

使用正确。

D项,出神入化:

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使用对象有误。

【答案】 C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居民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各自的特色。

B.事实上,读过一部小说,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往往不是情节的曲折怪异,而且是富有表现力的动人的细节。

C.虽然小说对戏剧性的要求没有戏剧高,但戏剧性往往也是使小说特别出彩的因素。

D.网络运作的自如、开放,使得网络小说在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因此,网络小说越来越多地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兴趣和共鸣。

【解析】 A项,宾语残缺,在“淳朴自然”后加“的特点”;B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而且”改为“而”;D项,搭配不当,“吸引”和“兴趣”“共鸣”不搭配。

【答案】 C

4.从表达连贯、得体的角度看,下面的语段有两处存在问题。

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我社出版的《伊则吉尔老婆子》(高尔基著,小说),②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③一册在手,④灵魂的香味便扑面而来。

⑤装帧精美,⑥大方的设计,⑦新颖的编排,⑧显示了制作者的用心。

⑨有缘者务必购书阅览。

(1)(  )处(只写序号)的(   )改为(   )

(2)(  )处(只写序号)的(   )改为(   )

【解析】 ⑤⑥⑦并列短语作主语,句式应一致,可把第⑤句改为偏正短语;⑨句“务必”带有命令的口气,不得体,应改为委婉的带有建议语气的词语。

【答案】 

(1)⑤ 装帧精美 精美的装帧 

(2)⑨ 务必 不妨

5.概括下列谚语的含意。

(不超过10字)

谚语:

宝石只有镶在金冠上,才会夺目耀眼;散落在尘土里,便会黯然无光。

【答案】 位置决定价值。

(或:

有地位才有作用。

6.简要说明漫画的寓意,并为它拟定一个标题。

要求:

寓意的字数在15至30之间;标题不超过4个字。

(1)标题:

(2)寓意: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答题时要准确把握画面内容,理解漫画的含意,然后把漫画表达的信息用文字简明、准确地表达出来。

【答案】 

(1)标题:

“求职遭遇”或“如此招聘”

(2)寓意:

漫画讽刺了社会上选拔人才时只重视外在形象而忽略人的内在才能的现象。

或者:

漫画揭示了应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的道理。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乌 米

高尔基

……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荫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

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

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

在看来本应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

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

我问他们:

“这是谁在唱?

”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

七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房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

一次,我去看她。

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

在山石背后翠绿的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

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

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

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

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

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

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

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

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

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

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

歌子是那样奇特:

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我问她:

“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

”她粲然一笑,回答说:

“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他们正在路上。

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

你也会看见的!

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

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

“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

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微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来说已不复存在。

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

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

随后我便满怀着惆怅悄然离去。

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7.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

(各不超过两个字)

(1)________ 

(2)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通过对歌词的内容和对乌米的语言、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感受的分析,发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

“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等文句都是她坚韧而乐观性格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按题目要求概括即可。

【答案】 

(1)坚韧(执着) 

(2)乐观

8.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解答时,要结合我们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再联系小说的具体内容做细致的分析。

【答案】 手法:

(1)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

(2)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

(1)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

(2)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3)暗示人物的命运。

9.

(1)请用一句话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

(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解析】 第

(1)题,解答时要抓住关键句——“歌子是那样奇特:

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然后再从中筛选关键词“忧思”“希望”等。

(2)题,解答该题要注意叙述类文学文本中使用反复这一手法的作用,还要注意它与刻画人物以及小说的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回答时要角度分明。

【答案】 

(1)幽怨中充满希望。

(2)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氛围,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0.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

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解析】 该题考查发掘和探究作品中人文精神的能力及对作品运用的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

题目中的文字对解答该题具有很强的暗示作用,不可忽视。

它要求通过对鲁迅《祝福》中的“我”与本篇中的“我”进行比较挖掘和探究,进而有所发现。

如对“我”的形象分析,既要注意两个“我”的“同”——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也要发现“异”——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

对作用的分析,既要注意使用第一人称所起到的一般效果——具有真实感,便于抒情议论等,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暗示,如“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文章的线索,如此便可多方思考,多点探究,准确应答。

【答案】 形象:

(1)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

(2)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

作用:

(1)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有真实感;

(2)“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3)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4)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