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9579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6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4优秀教学设计文艺复兴.docx

教学设计】文艺复兴

设计思路

1.文艺复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欧洲乃至全世界产生过,并且还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同时也是学生应该知道的常识,特别是艺术院校的学生。

故此,依据课标的基本要求,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作了适当的拓展。

2.鉴于初二学生世界史知识储备不足,理论素养有限,为避免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识,如: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资本主义萌芽等,生硬地强加于学生。

故此,借助于形象资料,如:

文学作品、绘画、雕塑作品等,尽量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再形成理性的认识。

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将其变成有血有肉的历史。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等代表人物的作品和思想内涵,进而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神曲》中的名言,体会但丁对中世纪教会的抨击与控诉、对人性的渴望与追求。

通过文艺复兴时期名画赏析,从图片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感受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通过展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感悟此运动确实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促进了近代文化的发展,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是历史的进步。

板书设计

第9课文艺复兴(14——16世纪)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意大利

二、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的先驱:

但丁《神曲》

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三、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四、文艺复兴的扩展和影响

教学过程

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

什么是文艺复兴呀?

文艺复兴和背景图中蒙娜丽莎有什么关系呀?

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不急,我们一起先欣赏几组艺术作品,看一看,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家笔下的人和神都是什么样子的?

第一组: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作品:

这幅画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对夫妻。

这件雕塑作品,有同学知道它的名字吗?

这项体育项目的名字知道吧?

(投铁饼)。

作品的名称就是《掷铁饼者》,它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一项体育竞技活动,展现当时人的精神面貌。

我们再来看看中世纪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是什么样的?

第二组:

中世纪作品

《司教安东尼·奥索》中世纪人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中世纪绘画的创作以宗教题材为主,这是一幅非常典型的中世纪作品:

《母与子》

圣母玛利亚怀里抱着圣子耶稣,端坐在椅子上。

我们再来看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圣母的形象又是什么样的呢?

第三组:

文艺复兴时期作品

《草地上的圣母》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

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摩西》。

《摩西》

欣赏完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之后,我们来比较一下?

你认为哪一历史时期的作品,更能体现出人的生命活力?

有的同学认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有的同学认为文艺复兴时期。

也就是说作品在表现人所具有的特性、活力方面,两个时期有相似之处。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14—16世纪的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

而中世纪作品刻划的人神形象,表情呆板,无精打采,给人一种神秘的压抑感。

但两组作品的创作时间上相差了近千年。

给人的感觉是,光辉灿烂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在经过事隔中世纪天主教会的长期压制以后,又得到了再生,称为文艺复兴。

但我们从作品中似乎感觉到,它并不是一种简单地模仿和再现,而是继承中有发展,有创新。

随着学习的深入,相信大家对文艺复兴这个概念,有更强烈的体会。

为什么会在14——16世纪出现文艺复兴的局面呢?

我们来探讨一下:

第9课文艺复兴(14-16世纪)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回忆旧知识:

图片(基督教礼仪:

洗礼、婚配礼、临终涂圣油礼)

三张照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世纪西欧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他的一生有何教会发生密切的联系。

回忆基督教的教义:

教会宣传什么呢?

(人生来是有罪的,即原罪。

人们自身无法解除自己的罪过,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依靠教会,虔诚地信仰上帝,祈祷上帝地宽恕,来世才有可能进入幸福的天堂。

原罪——信仰上帝——(来世)幸福

人的幸福寄托在上帝身上,放弃了人本身对幸福的追求,寄托在来世,放弃对现世的追求。

在教会眼中,凡是与信仰无关的知识,都是没用的。

《圣经》是一切学术、学问的最高权威。

凡是与《圣经》相悖的想法和行为,一概被视为异端。

为了对付这些异端,教会还设置了一种特殊的法庭——宗教裁判所。

据统计,仅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30年间,就惩罚了34万人,其中有三万多人被活活烧死。

这就是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行动都受教会的监督和支配,生活的一切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神是万物的主宰,人是上帝的奴仆和羔羊。

随着历史的向前推移,到了14世纪。

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譬如佛罗伦萨、米兰还有大家熟悉的威尼斯等地,商品经济越来越繁荣,工商业越来越发达,出现了一批富裕的工商业主和银行家。

他们发现:

自己在创业、发展、走向成功的过程中,并不是依靠教会,借助于神的力量,才取得今天的成功。

而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取得的。

是人的伟大,人的力量才创造了今天财富,既然人创造了财富,就应该享受现在的欢乐和幸福,享受美好的生活,何必要等到来世呢?

这一想法和教会的宣传是相违背的,鉴于教会的势力还比较强大,还无力与神学正面冲突,所以他们就打着恢复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旗号,因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提倡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意愿。

由此可见,所谓的文艺复兴,其实是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文化诞生了。

它要求打破宗教对人性的束缚,解放人。

文艺复兴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最先在这方面突破的不是绘画,而是文学领域。

二、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神曲》

手持《神曲》的但丁像但丁生活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但丁的代表作《神曲》是一部用意大利方言写成的长诗。

全诗一共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三行,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部分,采用了当时比较流行的梦幻故事形式,构思了他自己在35岁时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故事。

地狱 炼狱 天堂节选《神曲》赏析

分析:

但丁在谴责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你能判断一下,他的身份地位吗?

但丁谴责的是已死去教皇尼古拉三世。

在地狱中但丁遇到尼古拉三世教皇的灵魂,诗人痛快地予以斥责。

同时,诗人还给当时活着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在地狱中找好了位置,倒栽于石穴中受火刑的惩罚,写道“罪有应得”。

按照中世纪教会的标准,教皇死后,应该在哪儿?

(天堂)

但丁并没有按照教会的标准,而用自己的标准把人分类,这是对旧观念的否定。

同时还对教会的各种罪恶加以抨击。

但丁是反对教会的第一位勇士,某些历史将但丁去世的

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开始之年。

恩格斯称颂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神曲》里很多名句格言,充满了哲学思想:

你最欣赏哪一句?

马克思非常欣赏,“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的序言里引用这两句,并加以发挥,进一步阐述,“任何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

’”这对于我们来讲也可以作为一个人生的格言,当我们做某一件事,你认为正确的时候,而遇到种种流言蜚语,种种舆论的偏见,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想想但丁的格言。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涌现出众多具有独特创作风格的艺术大师。

认识一下,

二、代表人物:

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达·芬奇自画像

学生介绍他所了解的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创作于1495-1498年 《最

后的晚餐》局部放大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为米兰圣玛丽亚修道院作的一幅壁画,长9米多,宽4米多。

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描绘的是耶稣在餐桌旁,向门徒们宣布“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的一刹那间,这样一个最富于戏剧性的场面。

耶稣的话使每个人都感到意外,并从心灵深处感到震惊。

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

有的人惊讶,有的人恐惧、有的人愤怒、有的人在表白,不是我。

有一个人感到紧张和恐惧,他就是犹大。

你看,他紧靠桌边,右手抓着出卖耶稣得到的三十块银币。

身体向后侧,把脸藏在暗处,以掩饰自己的紧张心情。

达·芬奇创作这幅画,用了三年的时间,他为观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跑遍了米兰的大街小巷,他已经把犹大的身子画出来了,但脸部却迟迟没有动笔,他要找一个最坏的典型,来表现犹大的可憎可恶,于是他专门到一些流氓无赖聚集的地方,或者一些下流的酒馆寻找模特。

最后找到了吗?

达·芬奇创作非常严谨,但修道院的修士长却认为,达·芬奇用这么长时间创作一幅画是在故意拖延工期,想多要工钱,甚至还告达·芬奇的状。

达·芬奇觉得这个修士长太阴险、太讨厌了,用他做犹大的模特再合适不过。

当我们欣赏这幅作品时,彷佛亲眼看到耶稣和12位门徒就餐时的情景。

就像一场无声的戏剧表演。

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觉,一方面是达芬奇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就是我们感觉达·芬奇所刻划的13个人物,就来自与我们生活的人群中,离我们很近,包括耶稣并不是以一个神的身份出现,而是一个普通人,坦然、镇静,耶稣作为神,已经从神坛上走下来了,成为有血有肉的人。

这就是达·芬奇的高明之处。

《蒙娜丽莎》创作于1503—1506年

作品主题,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

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位女子,据说是意大利一位富商的妻子。

这幅画有一个无辜的缺点,就是名气太响亮,平均每天有2万多人到卢浮宫参观这幅画。

每个人在她面前驻足观看的时间,不超过1.62秒,谁也没有机会仔细的多看她一眼。

没关系,今天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你可以仔仔细细地欣赏欣赏蒙娜丽莎。

有人说,不管你从哪个角度看,都觉得蒙娜丽莎在用神奇的目光看着你,冲着你微笑,你有同感吗?

《蒙娜丽莎》从问世到现在,已经500多年了,500年来,关于这幅画始终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就是,争论不休的,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究竟是什么含义?

你有什么高见吗?

我们可以将这幅画,放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想象:

在中世纪基督教会的黑暗统治下西欧人失去了哭与笑的权利,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人们正从基督教神学的重压下觉醒过来,,她是一个富商的妻子,也许她对目前的生活很满足,感到欢欣而笑,也许她对未来充满向往和希望而笑。

我是这样想的,总之,从微笑中显示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非常丰富达•芬奇用他的“蒙娜丽莎”,展示了那个伟大时代的人们新的精神风貌。

除了《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之外。

还有蒙娜丽莎的自然之美,打动了无数的人,被公认为多少世纪以来最完美的肖像画。

达•芬奇认为人是最神圣的,人体是自然界中最美的形象。

他说:

“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享有生命。

”达•芬奇正是怀着对生命的尊重进行创作,他用一个真实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歌颂着人自身的美丽,呼唤着人性的觉醒,颂扬人性的光辉。

达•芬奇的才华,不仅限于绘画方面。

人体肌肉和关节图 人体比例图 飞行器 巨型挖掘机设计图

他在数学、解剖学、动植物学、水利工程、军事机械等诸多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

他留下了6000多页的手稿,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我们窥视到巨人多方面的才能。

与达•芬奇同时代的还有两位艺术大师,和达•芬奇并称意大利美术三杰。

米开朗琪罗也是有多方面成就的人物。

我们曾经领略过大师的大手笔。

(回忆:

他擅长壁画和雕塑,建筑设计,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米开朗琪罗米开朗琪罗代表作有《大卫》、《哀悼基督》。

作者把大卫雕成一个英俊美貌的青年裸体像,目光炯炯注视着敌人行动,表现出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

雕像选用局部,不过瘾,来一张全景的,这是米开朗琪罗为西斯廷教堂创作的一幅壁画——《创世纪》。

《创世纪》

《创世纪》局部

这幅作品不是画在两侧墙壁,而是在顶部,距离地面20米,米开朗琪罗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这幅长40米,宽14米的壁画。

刻画了340多个人物形象。

尽管作品取材于

《圣经》故事,但是,米开朗琪罗却是以表现人体的力和美,作为创作的主题,画中人物形象高大魁梧,健壮有力,气势壮观,充分表现了人的力量。

与达•芬奇同时代的另一位艺术大师,我们曾经见过。

拉斐尔《雅典学派》 《雅典学派》

(局部)中的拉斐尔

《雅典学派》中拉斐尔,反映了画家对古典文化,特别是雅典文化的推崇和向往,以及人们的求知精神。

拉斐尔最擅长画的是圣母像。

他一生创作了40多幅圣母像。

欣赏几幅。

拉斐尔自画像

圣母是基督教传说中耶稣的母亲,中世纪绘画中是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高高在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比较消瘦、痛苦、呆板的模样。

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是什么样的呢?

你能描绘一下吗?

(端庄美丽慈祥的母亲、恬静,安宁,慈祥、娴淑、秀美的神态,既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遐想,又能使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拉斐尔作品这种“秀美”的风格,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

虽然他只活了三十七岁,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画家。

你能概括一下美术三杰的作品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美术三杰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虽然仍以宗教为题材,然而已淡化了宗教的神秘性。

过去被认为是亵渎神圣的裸体画和雕塑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教堂。

画家笔下的神已具有了人的表情和喜怒哀乐,健康、活泼、强壮的人体,令人感到豪迈和鼓舞,共同体现的是一个主题:

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

这也就是文艺复兴的核心。

三、文艺复兴的核心: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从艺术到社会生活,人们力求摆脱教会对人的思想和生活束缚。

他们不是以神,而是以人为中心来考察一切。

他们颂扬人的价值和伟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相信人可以创造一切。

他们肯定现实,赞美人生,指出天堂不在死后,而在现在;不在天上,而在地上。

他们认为人应该积极地奋斗,而不应该消极待命,人生地目的不是为追求死后的“升

天”,而是对现世美好生活的享受。

屏显归纳:

以人为中心

这就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新文化的基本内容,这种新的文化倾向就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思潮在意大利涌动的同时,迅速向欧洲其它国家扩散,出现了众多的人文主义者。

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四、文艺复兴的扩展和影响

文学方面,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是作家拉伯雷,他的长篇小说《巨人传》歌颂“人”的力量和伟大,说明知识可以使人成为巨人,战胜愚昧和黑暗。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

莎士比亚作品中描述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扣人心弦,喜怒哀乐之情跃然纸上,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

富于现实主义色彩。

文艺复兴诞生以后,人们的思想开始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人们不仅研究和解释人类社会的世俗现象,同时也以科学地态度和全新地方式研究和解释自然现象。

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和科学是统一的。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为开端的。

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哥白尼(波兰) 维护真理的战士—伽利略(意

大利)

哥白尼——波兰科学家,提出“太阳中心说”,否定了教会的“地球中心说”。

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制作了一台天文望远镜,用实验证实了哥白尼的说法,在天文学上的重大发现是对宗教信仰的致命打击。

持续300多年的文艺复兴运动,似一股强大的潮流,冲击了旧的思想,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这股强大的思想潮流对西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各抒己见)屏显小结:

【案例评析】法国大革命

中央工艺美院附中郝志红老师为初三年级所上的《文艺复兴》一课是一堂优质的教学课,全篇教学设计结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学生的特色,把握住了文艺复兴的主题,以文艺复兴的内容、性质、意义和影响等教学内容贯穿下来,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首先,全篇教学设计依据《课标》要求,教学主题突出,教学过程清晰富有逻辑性。

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本课作为世界近代史的第一个教学内容非常明显地突出了世界近代史的主题――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

史学界普遍认为标志着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有三大事件:

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所以本课在世界近代史的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之一,文艺复兴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明显的作用正如郝老师在小结中所强调的,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上千年的封建枷锁和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人重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自身。

因而,给了人们无穷的力量和勇气,为人类的才能和智慧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正是把握住了这一点,郝老师本堂课四个重要的教学要点,从文艺复兴的发轫、文艺复兴的表现、文艺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创新的性质到文艺复兴的扩展和影响都紧紧围绕文艺复兴这个核心概念延展开来,并进一步总结出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可以说是主题突出,层次分明。

第二,结合学校特色,用图片和问题环环相扣启发学生,有益于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文艺复兴是什么?

”“怎么帮助学生理解文艺复兴?

”“通过怎样的途径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

”是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一定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例如文艺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创新的性质和赞扬人文主义的的本质学生们不好难理解,如何让学生了解距今如此遥远的历史、如此抽象的概念成为老师解决本课的难题。

郝志红老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所教学生又是美术专长生,她通过选用经典图片和一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本课,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兴复兴这副历史的画轴。

她先在课堂的开始,展示三个不同时期(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的雕刻与绘画作品,让学生对比,看出其中时代特点。

然后,自然地引入

“文艺复兴”的概念。

后又重点介绍了但丁的《神曲》、作为艺术家和科学家的达.芬奇,随后补充了文艺复兴三杰的另外两位——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

在设计中,层次分明,简洁流畅。

如对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介绍,就从作品背后的宗教故事、作品基本信息、创作花絮、人物形象分析等几个层面来讲解,环环相扣,令人一目了然。

同时,在对艺术品的讲解过程中,郝老师紧扣教材的难点“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尽管“人文主义”这个词对学生来说很抽象,但郝老师将它的概念融入每一幅艺术作品中,用一系列的问题 牵引着学生,让学生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易于领悟人文主义的精神。

虽然这节课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但也不乏学生的参与。

虽然没有热闹的课堂讨论、新奇的课堂剧,

但整节课因为问题的存在,学生的思维都跟着老师走。

同时,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获取信息、分析史料、对比不同材料然后得出结论的能力等在课堂中都有所加强。

第三,这节课也体现出郝志红老师个人的鲜明特点。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郝志红老师的教学设计简洁流畅,课件精美凝炼。

这样的课件对于理清教材线索、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强化重点、讲清难点、把抽象问题形象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同时,郝老师的语言有如“和风细雨”,不张扬,但隽永。

在郝老师娓娓道来的讲授中,知识一点点地往学生心里渗透。

在一节涉及到对艺术作品的鉴赏的课堂上,正是在这样的语言的引领下,学生和老师一同走进艺术的殿堂,步入历史的深处,慢慢领略和品味人类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文化财富。

这也印证了一句话“一个好的历史老师,必然是一个好的故事讲述者”。

总之,郝志红老师的这节课是相当成功的一节课。

它不仅主题突出、重难点得当,而且也反映出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体现出教师本身浓郁的个人风格。

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下,本课是成功地将新课改理念与传统教学优点相结合的一节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和标志;能概述法国大革命的经过和《人权宣言》的内容;能分析说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地图“1789年的法国”明确法国的地理位置,思考由此可能带给法国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迁移信息的能力和联系所学知识发散思维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地图“法国大革命形势”说明大革命的主要经过,锻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为电子期刊《法国大革命》选配封面插图的活动,探究大革命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提高学生由表及里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人权宣言》的影响,增强学生尊重人权,维护人权的意识。

通过探讨法国大革命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资产阶级各阶层充当革命的领导,而人民群众则是革命的主力军,是人民的力量推翻了封建专制对法国的统治,并把革命不断推向高潮。

教学重点:

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板书设计:

教学思路

为实现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具体设计如下:

(1)情境创设——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东西方地理、文化的差异性,学生在世界史学习中的困惑明显多于中国史,认为世界史的知识虽然有趣但却不好理解,难以让人产生亲近感。

针对这一状况,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悟历史问题。

如在导入时,以新闻照片“2005年法国国庆阅兵”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观察,并顺势进入主题;在讨论大革命影响时,以自己正在编撰有关法国大

革命的电子期刊,需要学生帮忙从备选图片中选定期刊插图为由,请学生广泛讨论,积极出谋划策等,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2)图表探究——鼓励学生展开思维联想

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怎么让“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方便学生理解呢?

我主要借助“1789年的法国形势图”、

“法国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两张图表,鼓励学生在迁移、整理图表中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与分析,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大革命的经过曲折跌宕,不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但倘若对它只是一笔带过,那么随后进行的有关“影响”的讨论就会显得单薄无力,该如何把握这部分内容呢?

我使用了“法国大革命形势图”,先启发学生结合这张图谈论大革命的情况,然后再归纳学生发言,并辅之以动态课件。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生改变自身学习方式

课程整合主张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重组了教学内容,自制了集图、文、声、视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其贯穿运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与学生观察、思考、质疑、讨论、分析等各项活动融为一体,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本课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参加了北京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高研班的研究课展示与交流。

给予我以下三点启示:

1.情境的创设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体现出时代性与创新性。

在课堂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