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904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x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人买履

c:

\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baike.baidu\subview\23791\6336246.htm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却说:

“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

“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

春秋时代国,在现今省的新县。

2.欲:

将要,想要。

3.者:

〔怎么样〕的人。

〔定语后置〕

4.先:

首先,事先。

5.度〔duó〕:

衡量。

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6.而:

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7.置:

放,搁在。

〔动词〕

8.之:

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

他的,指人的。

〔代词〕

10.坐:

通“座〞,座位。

11.至:

等到。

12.之:

到……去,前往。

〔动词〕

13.操:

拿、携带。

〔动词〕

14.已:

已经。

〔时间副词〕

15.得:

得到;拿到。

16.履:

鞋子,革履。

〔名词〕

17.乃:

于是〔就〕

18.持:

拿,在本文中同“操〞。

〔动词〕

19.度〔dù):

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名词〕

20.之:

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1.操:

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22.及:

等到。

23.反:

通“返〞,返回。

24.罢:

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25.遂:

于是。

26.曰:

说。

27.宁〔nìng〕:

副词。

宁可,宁愿。

28.无:

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9.自信:

相信自己。

30.以:

用。

31.吾:

我。

32.市罢:

集市散了

33.至之市:

等到前往集市。

魏武将见匈奴使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缺乏雄远国,使X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事既毕,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

“魏王信自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驰遣杀使于途。

曹操将要接见来自匈奴的使者,但自认为自己身材相貌矮小丑陋,缺乏以慑服远方的国度,于是派X季珪代替自己,自己那么拿着刀站在坐椅边。

等到接见完毕,曹操派密探去问那个使者:

“你觉得魏王如何.〞匈奴使者答道:

“魏王儒雅的风采不同寻常,然而坐在榻旁持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曹操听后,就派人追杀了这个使者。

[1] 魏武将见匈奴使——选自"世说新语·容止"。

魏武,即曹操,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帝。

匈奴,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使,外交使臣。

[2]以:

认为。

[3]形:

外貌。

[4]雄:

称雄,这里意为慑服。

[5]X季珪:

X琰,字季珪。

传说他相貌清朗而威重。

代:

代替,这里指X季珪代替曹操。

捉刀:

握着刀。

[6]床:

古代一种坐具,即“榻〞,不是卧具。

[7]毕:

完毕。

[8]雅望:

儒雅的风采。

[9]非常:

不同一般。

[10]足:

足够、充足。

[11]雄远国:

威震远国。

[12]闻:

听到。

[13]既:

已经。

[14]乃:

是。

[15]匈奴:

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亦称

[16]捉刀人:

指执刀的卫士,即站在坐榻边的卫士。

后来成为固定用语,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

17见:

接见

18使:

使者

古今异义

捉刀〔zhuōdāo〕

古:

指执刀护卫,今:

以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

见:

接见。

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yù〕于富者曰:

“吾欲之⑨南海,何如.〞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曰:

“吾一瓶一钵〔bō〕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②,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

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④,可持⑤而不可持也;自持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⑥者也。

昏与庸⑦,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⑧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c:

\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baike.baidu\view\7627.htm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

“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

“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

“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

“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

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的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

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为学:

为,做,求学,做学问

乎:

吗.〈语气词〉

人之为学:

构造助词,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

之:

代词,代事

亦:

也。

那么:

那么

者:

……的东西

资:

天资,天分

逮:

及,赶得上

屏:

通“摒〞

卒:

终于

鲁:

反响迟钝,不聪明

常:

常规,永远不变的

蜀:

其:

其中

之:

助词,的

鄙:

遥远的地方,边境

语〔yù〕:

告诉,对…说

于:

对,对于

欲:

想要,要

之:

到…去,往,到

何如:

怎么样

子:

何:

怎么样〔商量语气〕

何:

什么

恃:

凭借,倚仗

往:

钵:

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足:

足够

数年:

几年,多年

买舟:

雇船

下:

顺江而下

自:

还:

返回,回来

以:

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惭色:

惭愧的神色

惭:

羞惭,惭愧。

色:

神色,神情。

去:

距离

南海:

此指普陀山〔佛教圣地,属省群岛〕

至:

到达

焉:

语气助词与兼词,有之〔代词,带南海〕和矣〔语气词,了〕两种意思。

立志:

树立志向

顾:

还,反而;哉: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语气助词〉

犹:

还;矣:

语气助词。

往见王曰

(季梁)往见王曰: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1,方2北面而持其驾3,告臣曰:

‘吾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季梁前往见大王说:

“今天,臣看见有人在一条大路上,正在朝着北面驾车前行,对我说:

'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

‘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却将要向北面驾车’。

车的主人说,‘我的马很好,跑得快。

’我说:

‘马虽然好,但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

‘我的财物多’。

我说:

‘财物多,但是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

‘我的车夫好。

’像这样的东西[良马、财物、车夫]越好越多,离楚国就越远了。

1、大行〔háng〕:

大路。

2、方:

正在。

3、持其驾:

拿着缰绳,驾着车子。

4、奚为:

何为,做什么。

5、御者:

车夫。

6、此数者:

像这样的东西〔良马、财物、车夫〕。

7、良:

好。

北人食菱

北人①生而不识②菱③者,仕④于南方,席⑤上啖〔dàn〕⑥菱,并壳⑦入口。

或⑧曰⑨:

“食⑩菱须去〔11〕壳。

〞其人自护〔12〕所短〔13〕,曰:

“我非不知,并〔14〕壳者,欲〔15〕以〔16〕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答〔17〕曰:

“前山后山,何〔18〕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20〕强〔21〕不知以为知也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对他说:

“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

“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

“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答复说:

“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北人:

北方人。

2.识:

知道。

3.菱:

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4.仕于:

〔仕途〕在……做官。

于,在。

5.席:

酒席。

6.啖:

吃。

7.并壳:

连同皮壳。

8.或:

有人。

9曰:

说。

10.食:

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

11.去:

去除,去掉。

12.护:

掩饰。

13.短:

缺点,短处,缺乏之处。

14.并:

一起。

15.欲:

想要。

16.以:

用来。

17.答:

答复。

18.何:

哪里。

19.而:

表示转折,此指却

20.坐:

因为,由于。

21.强〔qiǎng):

本文中指“勉强〞。

屠户吹狼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突然〕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

狼乃止。

屠即径归。

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徘徊不前〕近之,那么死狼也。

仰首审视,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那么罹〔遭遇〕之,亦可笑已!

从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晚了。

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狼不断的窥视着屠夫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

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把狼吓跑。

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场被吓了一下,往后退了几步,过了一会儿。

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于是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担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

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尖把肉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

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

屠夫就回家了。

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似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于是感到非常害怕。

焦虑的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条死狼。

〔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下颚,那个样子就好似鱼儿咬住了鱼饵。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

于是屠夫取下了这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沿着木头找鱼,狼的遭遇太可笑了!

吕蒙入吴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策座上酣醉,忽于眠中,诵"周易"一部,俄而惊起,众人皆问之。

蒙云:

“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精穷极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吕蒙为吴国效力后,吴国的主公权劝他学习,吕蒙于是以"易经"为主,看了很多的书籍。

有一次他在策家里喝酒喝多睡着了,突然在梦中将"周易"背诵了一遍,然后突然醒了过来。

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

吕蒙说:

“我梦到了伏羲、文王、周公和我谈论国运兴衰的事情,日月运行的道理,都非常的精妙,我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只有背诵这篇文章罢了。

〞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1王:

指权。

2宗:

主要的。

3世祚〔zuo〕:

指国运。

4玄:

深奥。

5政:

只,仅仅。

6向:

古意,刚刚;今意,朝着。

7政:

只,仅仅。

(1)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局部义项,为以下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2分〕①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A刚刚B假设C接近D.向着②日月广明之道()A道路B道理C引导D.方法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3)以下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话在朗读"易经"。

(4)文中吕蒙的好学表达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答复。

〔2分〕提高训练1.

(1)①A②B【解析】此题考察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及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难度中等。

第①题根据上文的表述,从时间关系上推断可知选A。

第②题考察的是“道〞的一般意义,即“道理〞,这一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做此类题,根据上下文及句意推断是关键。

(2)D【解析】此题考察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难度较大。

D项两个“之〞都是构造助词,译为“的〞。

A项“乃〞的意思分别是“就〞和“才〞;B项第一个“以〞意为“把〞,第二个“以〞是“按照〞的意思;C项两个“于〞的意思分别是“在〞和“向〞。

做此类题,在平时要做好积累,掌握词语的多个意义;并结合句意进展正确选择。

(3)C【解析】此题考察对句意的理解,难度较小。

句中的“众坐〞意为“在座的人〞,不能译为“众人坐着〞,所以A、B项不正确。

句中“呓〞的意思是“说梦话〞,所以D项错误。

做此类题,要把握重点词语的意义,这样才能正确翻译。

(4)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

〔2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吕蒙入吴阅读答案

板桥开仓济民

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

或阻之,燮曰:

“此何时.假设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

曾经在县担任县令,爱民如子。

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有时到了忘记自己是长官的地步。

〔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只好〕吃人。

燮翻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

燮说:

“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能活命.上级降罪,我来承当(开仓济民的后果〕。

〞于是翻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送他。

1.长:

擅长。

2.室:

家。

3.贿赂:

别人有求于某人而送的东西。

4.无留牍(dú):

没有遗留下的公文;牍:

公文。

5.之:

的。

6.辄:

就。

7.至:

至于。

8.迁:

工作调动.迁到。

9.值:

遇,遇到。

10.或:

有的人。

11.谴:

谴责、责备。

12.任:

承当责任。

13.活:

救活。

14.岂:

怎能。

15.其:

他,指代板桥。

16.去:

离开。

17.余:

空闲。

18.为:

作为,当。

19.食:

吃。

20.长吏:

地方最高的官员。

21.或:

有的人。

22.尝:

副词,曾经。

23.值:

遇到。

24.生:

使……存活。

文中所反映的板桥是一个爱民如子、受民爱戴、敢于负责、清正廉明、才识渊博、谦虚、处理公务果断的良官。

1.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

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

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

遇到〕

 D.或阻之〔或:

有的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2年省聊城市初中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A

2.〔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3.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齐贤明察

宋齐贤,尝为江南转运使。

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件,齐贤于帘下熟⑵视而不问。

此后齐贤三为宰相,门下奴仆皆得迁⑶,唯此奴不沾禄。

奴乘间⑷再拜而告曰:

“吾待相公⑸久矣,门下奴皆已得官,相公独遗⑹吾也.〞因泣下不至。

齐贤悯然⑺曰:

“予⑻欲不言,尔那么怨我。

尔忆当年江南日,盗吾银器数件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尔亦应知也。

吾为宰相,进退⑼百官,志在激浊扬清⑽安⑾〔怎么〕敢荐盗贼为官乎.念汝事我久,今予汝钱三十万,去⑿吾门下,自择所安。

〞奴震骇,泣拜而去

宋朝的齐贤,曾经担任江南的转运使。

一天举行家宴,一个仆人偷了假设干件银器藏在怀里,齐贤在门帘后看见却不过问。

后来,齐贤屡次任宰相,他家的仆人很多也做了官,只有那位仆人竟没有官职俸禄。

这个奴仆乘空闲时间跪在齐贤面前说:

“我侍候您时间最长,您其他的门客奴仆都已经封官,您为什么唯独遗忘了我呢.“于是哭泣不停。

齐贤同情地说:

“我本来不想说,你又会怨恨我。

你还记得在江南时,你偷盗很多银器的事吗.我将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没有告诉过别人,你也应该知道〔这件事〕。

我现在位居宰相,任免官员,鼓励贤良,斥退贪官污吏,怎能推荐一个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很长时间,现在给你三十万钱,你离开我这儿,自己选择一个地方安家吧。

〞仆人十分震惊,哭着拜别而去。

1:

为此奴不沾禄

只有这个仆人没做官拿到俸禄

2:

不以告人

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别人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尝为江南转运使为:

担任  〔2〕念汝事我久念:

考虑,想到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奴震骇,泣拜而去。

  译文:

仆人十分震惊,哭着叩拜离去。

17.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尝为江南转运使为:

〔2〕念汝事我久念: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奴震骇,泣拜而去。

译文:

19.结合文中具体容,谈谈你对齐贤这样处置奴仆的看法.〔2分〕

17.〔1〕为:

担任〔1分〕〔2〕念:

考虑,想到〔1分〕

18.仆人十分震惊,哭着叩拜离去。

〔2分〕〔1句1分〕

19.例如一:

“门下奴仆皆得迁,唯此奴不沾禄〞,表现齐贤坚持以德为主的用人原那么,知人善任。

例如二:

“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表现齐贤的大度与宽容。

例如三:

“吾待相公久矣〞说明该奴仆只是偶尔犯错,但是齐贤最后还是让他“去吾门下,自择所安〞,表现齐贤铁石心肠,缺乏同情心。

例如四:

“奴窃银器数件,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表现齐贤没有及时指出仆人的错误,不与人为善。

〔结合原文1分,看法能言之成理1分。

鲁恭治中牟

鲁恭为中牢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

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

其人曰:

“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

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

“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

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据"后汉书"改写)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感化百姓,不用刑罚的方式。

朝官袁安听说这件事,疑心它不是真的,暗地里〔私下〕派人到中牟县去视察。

那人与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起坐在桑树下。

有一只野鸡经过,在他们旁边停下,旁边有一个小孩。

那个人说:

“你为什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不能抓。

那人很惊讶,对鲁恭辞别说:

“我此次前来,是要检查你的政绩的。

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保护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

我久留只会打搅贤者。

我将快速返回,把情况报告袁安。

为:

担任

中牟令:

中牟县的县官

雉:

俗称野鸡

德化:

用道德感化

任:

阴:

暗中

使:

阡陌:

田间小路

止:

停顿

方:

得:

能够

讶:

惊讶

今:

现今

犯:

侵犯

境:

边境

及:

关联

徒:

只,只会

耳:

罢了

将:

将要

反:

通“返〞,返回

状:

情况

白:

告诉

异:

过人之处

徒。

可解释为“白白地〞,还可解为“只〞、“人〞等。

上文“久留徒扰贤者耳〞中的“徒〞,解释为“、“只〞、“只会〞。

又,“歹徒〞、“匪徒〞,这“徒〞是指坏人。

一个政治上上了轨道的地方或,既重视法治,又重视德治。

无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1.解释以下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阴使人往视之〔     〕②欲察君之政也〔     〕2.鲁恭任中牢令时,上司袁安“使人往视之〞,官差此行目的何在.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答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结尾处,官差认为“久留徒扰贤者〞,决定“速反〞,其原因是什么.联系选文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祖视事东阁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

参军宋思颜曰:

“主公躬行节省,真可示法子。

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

〞太祖喜曰:

“此言甚善。

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长远;或能及其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

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

〞乃赐之币。

太祖〔明帝朱元璋〕在东阁办公,天气很热,汗水湿透衣服,侍从给太祖换衣服,换下来的衣服都送到浣洗衣服的人〔洗过之后继续穿〕。

参军宋思颜看见了说:

“主公亲自厉行节省,真是以身作那么,告示大家,老臣担忧您只是今天这么做,以后可能不会这么做,希望您能够坚持一直这么做。

〞太祖听后非常快乐:

“你说的太好了。

别人也可能会说,但可能只会考虑眼前,而不能考虑到长远;或者只是忧虑到已经发生的,而不能忧虑到将来要发生的。

今天思颜看见我现在能这么做,而顾虑我之后不能继续这么做,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效忠于我。

〞于是赏赐金币给宋思颜。

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

浣濯:

洗涤。

参军:

官名。

文章出自"典故纪闻",主要是讲太祖节省,参军宋思颜敢于说出忠言,他担忧太祖只是流于现在,而不会坚持做到节省。

或者只是在人前做到,人后不会如此。

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此言甚善〔〕〔2〕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__。

〔3分〕

A.随从另外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B.随从交替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C.随从另外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D.随从交替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14.太祖“□〞的神情和“□〞的决定,说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

〔用原文词语答复〕〔2分〕

15.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赞扬太祖躬行节省

B.说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省

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参考答案:

12.好,做13.B〔未经洗涤的〕14.喜,赐15.C〔从文中“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

〞可知〕

“太祖视事东阁〞阅读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