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6832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2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附五套中考模拟卷》名校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复习提纲素材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7、口语交际:

表态(是否同意观点),针对矛盾点提出合理解决方法或指出采取正确态度的好处,提出请求要说明目的,礼貌委婉,注意称谓

  8、材料分析概括题:

找出所有材料的共同点也就是都谈到的问题,一般来说在所有材料中都反复出现的词或短语就是关键词,或所有材料中信息量最小的一则就是所有材料的共同信息。

  9、材料选择题:

指明每一则材料的主旨内容,符合主题要求的就是合适的材料。

  10、图表分析:

首先了解图表调查的内容或目的(题目中会告知),然后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得出各自结论(展现在草稿纸上),接着结合题目中告诉的图表内容或目的将横纵向结论提炼整合起来为最终结论,将最终结论同横纵向结论相比较进行检查。

  二、文言文阅读

  

(1)解释加点字:

提倡首选组词法,即首先联系这个词或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当组词法无法译出该词时,则选用意译法,尤其关注词类活用、通假字、使动、意动、一词多用等现象。

  

(2)翻译句子一定做到逐字翻译,表意流畅,语气正确。

  (3)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根据分值确定要点的个数,从文中找到人物的所有行为,逐一分析,然后进行整合,切不可将同一要点反复陈述。

  三、现代文阅读一

  

(一)常见加点词语品析

  答题格式: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比较删去前后意义上的差别(删去某词后句子的意思是……,有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是……);

  C。

删去后语境有何变化(选用:

①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

②与事实不符;

③太绝对了;

④是作者的一种猜测)

  加点词类型:

  1、表推测,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2、从时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的时间段成立,在别的时间段不一定也是如此,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3、从范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某一范围内成立,在别的范围不一定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4、表信息来源,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是根据某一方面的信息总结得出的,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也成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5、表约数,说明数量无法确切获得,是估计得出的,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6、表程度,表明说明对象的作用大小(比如处于首位)

  

(二)筛选题:

从文中确定关键词或中心句作答

  (三)选择题:

一定将每个选项涉及的内容都还原到文中去,不凭印象作答

  (四)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此句用何种方法表明了此句的说明对象的何种特征(说明文常用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名言等);

  此句用何种论证方法表明了何种论点或观点,对中心论点起到了何种作用,在文中起到了总结,总起,过渡、强调,使形象、通俗易懂等作用(议论文)。

四、现代文阅读二

  

(一)筛选信息:

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不能用原文回答。

筛选信息的过程其实是概括的过程。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一般来说,中心句往往表现为评价性、议论性的语句,还要注意文中的过渡句或过渡段。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

  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

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

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

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

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

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

  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的答题格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6、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1)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2)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二)题型:

回答某个词语的含义或解释文中某个行为产生的原因,方法:

既要结合语境答出其字面含义,还要答出精神实质。

  (三)分析景物或环境描写作用,方法:

指出此句为描写某人或某物的(何种)生长或生活环境,衬托出了某人或某物的何种特点,说明此句起到了铺垫作用。

此类题目一定要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具体作用为: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

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

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四)品味加点词,方法三部曲:

解释词义,表现了谁的什么情感或特点,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如有,其作用是什么(比喻手法则为本体体现了喻体的什么特点,拟人手法则为被比拟事物体现了比拟事物的什么特点,对比、反问、排比等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

×

特征,增强了气势),若此句为作者的评价型语句还需加上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的分析语句:

(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五)点评句子,方法:

具体分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内容上)怎样表现了某人或某物的什么特点或感情,(语言上)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要从三方面考虑)

  

(1)结构上,常起(选用A承上启下,过渡;

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C总结上文的作用);

  

(2)写作手法上,常有(选用A开篇点题;

B为后文设伏笔;

C作铺垫;

D深化中心;

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F、衬托;

G、渲染;

H呼应、照应;

I对比;

J象征;

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3)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

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六)题干中如出现此类表述时,请一定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请具体分析……、怎样在字里行间体现……

  (七)评价文中人物的行为,方法:

先指出这个行为是什么,再说明这种行为的意义(利或弊)或指出正确的行为应是什么,答题格式为:

①评价;

②由文中×

(言或行)表现该人物×

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八)说明文章的寓意,方法:

联系文本,联系生活,即人生应像文中的某物或某人一样具备什么样的精神,总之要上升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高度。

  (九)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

  (十)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五、作文

  1、作文技巧要牢记,提示变成“为什么”,材料中间找原因,原因排队成文章,事例之后要分析,分析方法很简单,假设、因果都可以,开头、结尾和文中,反复点题很要紧。

  2、作文审题是首先将提示语变成“为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然后分析材料提供了什么原因或条件来回答这个问题,作文中一定要有事例支撑,一定要结合观点分析事例,最后还可以联系实际。

  3、作文基本结构:

(1)首段点题

(2)事例论证(3)例后分析(4)例问过渡(5)事例论证

  (6)例后分析(7)联系实际(选用)(8)结尾点题

  4、升级技巧:

事例写如何,论证写原因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阅读文段,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分类填在方格内。

(2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偾张。

诗人如椽(▲)巨笔下喷涌而出的跌dà

nɡ(▲)起伏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zhè

n(▲)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

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展开一场诗词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mí

(▲)新的经典诗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

人生自有诗意,来吧,一起加入我们的诗词狂欢!

——《中国诗词大会》

填字

注音

2.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在出海时船不幸触礁,最后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在那里他用劳动战胜自然,用才智克服困难,又救下了一个土人取名为“星期五”,经过多年的磨难,最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B.《水浒传》紧扣人物的不同出身经历,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表现其性格。

如宋江的领袖才能、吴用的神机妙算、李逵的忠勇仗义、鲁智深的粗鲁莽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豹子头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作者赋予他的性格既有隐忍退让的一面,又有骁勇善战的一面。

在封建恶势力的逼迫下,他的身份、地位、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促成了他思想和性格的转化。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怀着烈火般的激情,英勇地战斗着。

一次战斗中,他的大腿受了伤,又得了伤寒病,期间读了《暴风雨所诞生的》这本书,他深受感动。

E.保尔的右眼在一次战争中永远地失明了。

在参加城里的共青团大会时,他看见冬妮娅用轻蔑挑衅的眼光对待他的同志,这使他难以容忍。

两人争吵起来,最终分手了。

3.仔细观察下图,请写出漫画所蕴含的道理。

(2分)

4.仔细阅读下面材料,并根据材料内容对出下联。

(3分)

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4月26日上午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

9时许,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

随着一瓶香槟酒摔碎舰艏,两舷喷射绚丽彩带,周边船舶一起鸣响汽笛,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航空母舰在拖曳牵引下缓缓移出船坞,停靠码头。

出坞下水是航空母舰建设的重大节点之一,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航空母舰是现代海战的绝对主力。

上联:

天舟一号飞向蓝天实现太空梦想

下联:

5.认真阅读下列各则材料,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4分)

材料一:

STEAM教育是美国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STEAM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的首字母组合。

孩子最早接触的艺术是涂色,最早接触的数学是数字,在美国幼儿园,老师常常让孩子们在涂色中认识数字。

老师还会布置团队项目,要求小朋友们合作完成。

材料二: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附属中学,STEAM课程是在各种奇怪教育科技产品的工作坊内上课。

有学生3D打印出了人体骨架,也有学生走进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室,跟着教授一起动手制作太阳能电池。

在上海某中学,面对学生提问,辅导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去找寻答案并形成项目团队展开深入研究,STEAM教学的理念也推动了中国的课堂发生转变。

材料三:

STEAM教育学习测量的重点是学习者的持续学习能力、个人素养、学术探究能力以及终身技能学习等方面,旨在培养创新人才。

随着技术的引入,像电子徽章、教育游戏、实时评估等都是学习测量的创新实践。

材料四:

STEAM教育在欧美等市场发展成熟,在我国刚起步。

习主席认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据统计,我国STEAM教育细分市场2016年达5000亿规模,目前包括北京清华大学附中、人民大学附中、上海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等600余所中学已加入STEAM教育相关课程。

美国大力发展STEAM教育带来了显著的效果:

图1:

美国在国家竞争力排名上始终位居首列,深析其奥秘,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发展STEAM教育带来的贡献。

图2:

近年来STEAM工作的增长率(或预期增长率)更是显著高于全美工作的年增长率。

⑴根据材料分析STEAM教育的理念有哪些。

⑵认真阅读以上材料和图表,预测我国STEAM教育的发展趋势并说出理由。

6.默写。

(共6分)

⑴▲,齐鲁青未了。

(杜甫《望岳》)

⑵风休住,▲。

(李清照《渔家傲》)

⑶▲,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

⑷▲,更造崩山之音。

(《列子·

汤问》)

⑸古诗词中有不少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14分)

【甲】

其法: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选自《活板》)

【乙】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①,则报恩塔②是也。

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

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

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

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

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窑器:

陶瓷器具。

②报恩塔:

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

③斗榫(sǔn)合缝:

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

④识:

标记。

⑤工部:

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

⑥重译:

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⑵持就火炀之(▲)

⑶用讫再火令药熔(▲)⑷半日方散(▲)

⑸必顶礼赞叹而去(▲)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⑵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9.结合甲文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突出活版印刷的“活”的。

10.下列对两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说明活版的制作方法包括制活字模与排版、制版两项;

“极为神速”生动说明了活版印刷的优越性。

B.甲文紧扣“活”这一特征,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进行说明;

乙文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开篇点明了报恩塔的建筑艺术之高超。

C.从乙文中“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作者侧面赞扬了报恩塔的鬼斧神工。

D.甲文语言准确、朴实、简洁;

乙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显得生动有情趣。

(二)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1~15题。

(共13分)

如何微信

姜赟

①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

②不经意间,有人问起,你生活中跟谁打交道最频繁?

思来想去,答案竟有些不可思议:

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

这不仅仅是个人感受,也有数据为证:

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

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

③微信掀起了一股潮流,日均卷入5.7亿登陆用户,一线城市渗透率高达93%。

可以说,目之所及,身之所处,皆有微信包围。

收获衣食住行的便利,分享喜怒哀乐的奔涌,拥有随时随地的交互,舒张无聊时刻的排遣……“微信是个生活方式”,已清晰地呈现在无数用户的生活世界。

对此,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里面,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

④然而,我们享受微信带来的千般好,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的万般恼。

既然舍不得错过朋友之间的新鲜事、热议话题,就有可能面对想退又不易退的微信群,接受垃圾信息轰炸的烦扰,忍耐朋友圈里“鸡汤”养生的腻歪。

也不止一次听见抱怨“生活被微信殖民了”“我的注意力被微信撕碎了”“晚上十点领导还布置任务”……在微信无时无刻“假定在场”的推动下,世俗的牵绊将许多人的生活缠绕得无法喘息。

恐怕,这也算是“技术改变生活”的另一种表达。

⑤进一步说,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有多重,异化的程度就有多深。

最典型的场景莫过于“明明面对面,心思却飘到微信群”,一如微信开屏动画折射的隐喻:

一个人站在地球面前,连接了全世界,却感到无可抑制的孤独。

如果借用美国摄影师埃里克·

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来演绎这种异化,更具震撼力。

他去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那个瞬间里的人们虽然都在一起,但都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无表情地仿佛丢掉了灵魂。

可以说,微信方便了社交,却让我们稀释了面对面的交往,沉迷于无数陌生人举办的假面舞会。

这就不只是生活层面的问题,更是精神层面的课题。

⑥于是,有人想到了逃离,或卸载微信,或停用朋友圈。

豆瓣上有篇日记这样写道:

停用朋友圈半年,看过电影43部,看过书14本,这些电影和书在我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迹,但我还真的很难回忆起刷朋友圈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

确实,人们更看重的,是这种“痕迹”。

⑦选择逃离终究是消极的抵御,而非主动的驾驭,不然有些人就不会卸而复装了。

只是因为朋友一句“你不用,会让我很不方便”,足以让他再次臣服。

要知道,摔跟头主要跟地没关系,跟人有关系。

矫正微信使用造成的错位与扭曲,限制其在生活世界的位置,才能将自己从焦虑纠结、寂寞疏离中释放出来,使生命更为丰富、生活更加精彩。

⑧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

实际上,微信上发生的事,依然遵循着生活本来的规律;

微信上发生的交往,仍然符合现实做人的基本原则。

毋宁将其看作第二生活,是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1.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2.文章提及埃里克·

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13.作者认为对微信应持有怎样的态度,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1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小节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如何微信是一种生活态度”。

B.第④小节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重点阐述了微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和烦恼。

C.第⑤小节主要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有多重,异化的程度就有多深。

D.文章最后三节围绕“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微信”进行论述,水到渠成,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20题。

芥子之中的灯

李敬泽

①在此之前,我不知道木垒。

那天乘飞机到了乌鲁木齐,问道:

菜籽沟在哪里?

答曰:

在木垒。

再问:

木垒有多远?

人家说,不远。

这个不远的地方开车跑了三百公里。

②菜籽沟,新疆的一个山村,刘亮程在此落为农。

还办了一个木垒书院。

我看见“木垒书院”四个字刻在门口石头上,端详这几个字,觉得这个“垒”字有意思,如果写成繁体字,上面是三个“田”,下面是“土”。

木垒,人们在荒芜的地上开出田来,然后在上面耕作,田上长“木”,生长草木和作物。

③在木垒,刘亮程办了“木垒菜籽沟文学艺术奖”。

今年,贾平凹就获了这个奖。

有朋友问,这个奖,是什么样的奖?

我说,应该是中国最高的文学艺术奖。

其实,菜籽沟的这个奖是中国最低的文学艺术奖,低到了泥土里,低到了田地上,低到了村庄里。

这泥土,这田地,这村庄,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乡。

④钱穆曾把中国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相比较。

他说罗马文明也很伟大,辉煌宏阔,好比一盏巨大的灯。

但是古罗马的灯只有一盏,照耀着广大的帝国。

而中国文明就不一样,不只有一盏灯,满堂皆灯。

大地上星星点点,密布着文明的灯火。

所以,中国文明气运绵长,有顽强的生命力。

蛮族入侵古罗马,铁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