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9703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巢湖实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M"

形延伸,主要由龟山、马家山、平顶山、朝阳山、碾盘山、凤凰山、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

最高峰大尖山海拔高程350m,一般山区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

实习区西南部的巢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冲击平原,地形平坦,水系发育,系属长江流域。

最大的河流为裕溪河,是沟通省会合肥、巢湖与长江的水上通道。

巢北地区山脉走向10°

—40°

,平面“M”型展布,最高山峰海拔350m,最低处20m。

三、物产

(1)、农副产品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

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

水果有花红、桃、杏、石榴等;

水源丰富,盛产各种淡水鱼、虾、螃蟹等,巢湖银鱼驰名中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2)、矿产资源

巢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磷矿、硅石、耐火粘土及煤矿等,其中石灰岩、白云含量均属大型,是安徽及华东经济区水泥、化工、冶金熔剂、建材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

此外,区内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油苗显示,对于寻找石油天然气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四、交通

本区交通极为便利,淮南铁路而过,公路四通八达,主要干线可通合肥、南京、芜湖、徐州等地。

水运以巢湖为中心,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镇。

第四节地质研究简史

1934年,徐克勤,1:

5万地质调查,著作成果《安徽省巢县北部地质报告》。

1953年,李云祝,1:

1万泥盆系铁矿普查,著作成果《安徽巢县凤凰山—岠嶂山铁矿评价报告》。

1956年,华东地质局巢湖地质队,1:

1万煤田普查,著作成果《安徽含山、巢湖、怀宁一带煤田普查报告》。

1978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著作成果《合肥、定远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83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5万区域地质调查,著作成果《巢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97年,宋传中等,教学研究项目,成果著作《地球科学专业群巢湖实习基地建设》。

早在五十年代,该区即辟为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教学实习基地。

五十多年来,我院广大师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过不少重要发现,诸如巢北侏罗系的发现,猫耳洞附近洞穴堆积中大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青苔山推覆构造的发现,紫薇山塌陷地下暗河和紫薇洞的发现等,对深入研究该区的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和旅游地质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自从八十年代后,区内先后有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30余所院校来此实习。

九十年代中期,合肥工业大学承担的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地球科学专业群巢湖实习基地的建设》的研究和实施,深化了科研程度,丰富了教学内容,积聚了教学资料,并使得该教学基地能适应于大地学专业中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

第五节工作方法、时间安排、工作量及质量评价

一、工作方法--沉积岩命名

1、沉积岩命名原则:

颜色+层厚+结构+基本名称;

2、①含量〈10%者不参与命名;

②含量10-25%者称为"

含"

③含量25-50%者称为"

质"

④含量〉50%者称为确定岩石的基本名称。

3、层厚的概念:

①块状层〉2m;

②厚层2-0.5m;

③中层0.5-0.1m;

④薄层0.1-0.01m;

⑤微层〈0.01m。

二、工作时间安排

1、一般实习为三周,室内准备阶段1天。

2、野外工作阶段20天:

(1)、路线地质踏勘5天,

(2)、实测地层剖面5天;

(3)、地质测量填图1周;

(4)野外室内讲课(内容为工作方法和各阶段工作小结)1天;

5)、机动(包括往返路途)2天。

3、室内最终综合整理和编写报告2周。

三、工作量及质量评价

工作范围在平顶山-凤凰山-狮子口一带,工作量不大,就我们小组而言,此次实习很成功,首先,每个人都得到了锻炼,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其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章地层

巢北地区在地层区划上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巢北沉积区。

区内地层除古近系、新近系缺失外,自上震旦统灯影组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尤以上古生界至下三叠统发育较为齐全;

特别是下三叠统剖面完整,露头连续,化石丰富,是国际地科联印度阶和阿勒尼克阶“金钉子”被选层型之一。

也是进行科研、教学、地质旅游的良好地区。

从志留系的高家边组到三叠系的东马鞍山组,在实习区内出露较好,化石丰富,是实习的良好地区。

本区地层总厚度达3485—4397米。

由于地层年代久远,包括奥陶系在内的较老地层在本区没有出露。

观测地层按地层时代由老到新依次叙述如下:

一、下古生界

志留系(S)

本区志留系发育下统高家边组,中统坟头组,缺失上统茅山组露头分布较广,出露较好,一般都组成背斜(如凤凰山背斜)核部。

1.下统高家边组(S1g)

岩性蓝灰色粉砂质泥岩,夹有少量粉砂岩和极少量细砂岩,岩性软弱易风化,风化后呈褐黑色、灰绿色等,地层厚度达300m。

2.中统坟头组:

(s2f)

区内坟头组在甘露寺和狮子口出露较好。

下段:

黄绿色中厚至厚层石英细砂岩、泥质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薄层页岩。

砂岩中各种交错层理、波痕等沉积构造发育。

底部以一层厚约10cm的岩屑杂砂岩与高家边组互界。

厚约250m。

上段:

黄绿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细砂岩为主,成分不均一,具虫迹构造。

厚大于20m。

坟头组与下伏高家边组连续沉积、整合接触。

二、上古生界

(一)泥盆系(D)

本区泥盆系缺失下统和中统,仅发育上统五通段。

五通组,分布较广,露头良好。

厚约176m。

按岩性及组合特征分五段。

1、五通组(D3W)

砂砾岩段:

为灰白色中厚至厚层砾岩、中—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夹薄层泥岩。

砾岩4—5层,砾石以石英岩、燧石为主,含少量细砂岩、粉砂岩、条带硅质岩等砾岩。

粒径通常1—2cm,少数为大于5cm。

砾石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高,多滚圆状、次圆状,部分为次棱角状,厚约21m。

石英砂岩段:

为灰白色中厚—巨厚层中细粒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交错层里发育,厚约52m。

砂泥岩互层段:

下部为灰黄、灰白、灰紫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薄层至中厚层石英细砂岩互层,中间夹有粗粒石英砂岩,偏上夹有一层粘土矿,厚约65m。

细粒石英砂岩夹泥岩段:

灰褐、灰白、灰黄色中至薄层铁质胶结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为主。

靠下有一层灰黑色粘土矿层,偏上夹有一厚10—15cm的褐铁矿层。

厚约23m。

图2-1-5狮子口下泥盆统五通组实测地质剖面图

本组含大量生物化石:

鳞木、叶肢介。

五通组与下伏中志留坟头组平行不整和接触。

(二)石炭系(C)

本区石炭系发育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多出露于背斜和向斜之翼部。

其下统包括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缺失老虎洞组;

下统为黄龙组、船山组。

图2-1-6石炭系地层(麒麟山)分组描述如下;

1、下统(C1)

1)、金陵组(C1j)

本组厚度7.5米,按岩性分上、下两段。

灰黄色泥岩夹粉砂岩,局部含铁质,厚1米左右。

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微晶、细晶灰岩。

本组于下伏五通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高骊山组(c1g)

本组在区内相变显著。

按岩性可大致三分,厚约13米。

土黄色、灰绿色、紫红色、紫褐色的杂色泥页岩,厚约4.5m。

中段:

黄绿色、灰黑色灰岩夹薄层细砂岩,厚约4.3m。

土黄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厚约5m。

本组与下伏金陵组为假整合接触。

3)、和州组(c1h)

命名于安徽和县。

岩性主要为深灰—灰黑色中—后层生物碎屑石灰岩,夹灰色钙质泥岩、薄层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顶部为浅灰色厚层砾状生物碎屑灰岩,风化后呈“炉渣”状。

含蜓化石。

本组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

厚25.34米。

与下伏高骊山组假整合接触。

2、上统(c2)

1)、黄龙组(C2h)

本组主要以灰岩为主,富含海相生物化石,其中蜓化石是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

按灰岩结构可划分为两部分:

下部:

浅灰、灰白色中厚—厚层生物碎屑泥晶石灰岩,厚16.74米,含化石;

上部:

灰白、浅灰色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夹亮晶砂屑石灰岩,厚10.50米。

本组属正常浅海相沉积。

2)船山组(C2Ch)

底部有一层砾状灰岩,下部为暗灰色中厚层状致密灰岩,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藻屑豆粒灰岩,厚8m左右。

与下伏黄龙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图2-1-7麒麟山东南坡石炭系-下二叠统地层剖面

(三)二叠系(P)

1、下统(P1)

本区二叠系分布于平顶山、马家山、龟山及俞府大村等地,包括下统栖霞组、孤峰组,上统龙潭组、大隆组,总厚约280-400米,各组岩性描述如下:

1)、栖霞组(P1q)

主要有碳酸盐岩组成,夹燧石结核或燧石层。

根据燧石的分部,本组大致分为四个岩性段。

自下而上为:

一段:

灰黑色中厚层—厚层逆境生物碎屑灰岩,夹不规则黑色页岩。

底部为厚1米的灰黄色泥岩,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分层标志。

灰岩富含有机质,锤击由臭味,故称为“臭灰岩段”。

厚度大约100米左右。

二段:

深灰—灰黑色中厚层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夹燧石结核,即所谓下“下硅质层段”。

燧石结核黑色,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断续层状分布,风化后凸露于岩层表面。

厚约7.14米。

三段:

灰黑色中厚—厚层含生物泥晶石灰岩。

本段以不含燧石为特征。

厚40.75米。

四段:

灰—灰黑色中厚层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夹燧石结核,局部形成薄层硅质层,即所谓:

“上硅质层”段。

厚22.52米。

本组生物化石门类丰富,主要有蜓类、珊瑚、苔藓虫、海绵、腕足类等。

栖霞组系陆表浅海沉积,以颜色深,含燧石有别于其它时代的石灰岩。

燧石结核系成岩交代产物。

本组在实习区与石炭系地层一起常构成褶皱两翼,主要出露于平顶山向斜和俞府大树村向斜两翼山坡上。

实习区栖霞组总厚为你171.27米。

与下伏地层上统船山组假整合接触。

2)、孤峰组(P1g)

本组厚约48米,按岩性可分为三段。

灰黑、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岩、硅质岩夹紫色泥岩。

底部约2.5米

浅紫、紫,黄褐色薄层泥砂岩夹(或为互层)紫色泥岩,厚约8.5米。

岩性以灰深灰色页岩为主,下部有黄褐,紫红色簿层泥岩。

页岩中局部夹硅质条带及结核,厚约20米。

本组化石丰富含菊石类等。

孤峰组与栖霞组之间有一层含砾粘土,且栖霞组顶部凹凸不平,两者平行不整合接触。

3)、银屏组(P1y)

命名于安徽巢县银屏山。

下部以泥岩为主,向上粉砂岩逐渐增多。

含化石。

本组厚约30.11米。

与下伏孤峰组整合接触。

4).龙潭组

本组厚约65米。

按岩性、化石及含煤情况分成上下两段。

下段厚约54米,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灰黄、黄褐、棕色中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上部夹红褐色薄层硅质结核层,厚约23.5M。

上部灰黄、灰黑色薄层泥岩、页岩、顶部为一厚约0.5米的薄煤层,厚约27.5米。

顶部黄褐、红褐色薄层铁质细粒石英砂岩,局部相变为灰岩透镜体,厚约3米。

上段以灰紫色页岩、黑色薄层硅质岩、薄层含铁质泥岩为主,局部夹黄褐色钙质细纱岩、含铁质粉沙岩,厚约11米。

图2-2-14长石砂岩

本组与下伏孤峰组接触面有一薄层铁质岩,认为存在沉积间断,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4.大隆组

本组按岩性可分为三部分:

下段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碳质硅质岩夹紫色页岩、碳质页岩,底层有一薄层岩屑,厚约5.2米,中部紫灰色泥岩夹深灰。

灰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厚约15.6米,上部灰黑色薄层硅质碳质泥岩,近顶部夹灰质白云质泥灰岩,厚约8-24米左右。

本组与下伏龙潭组为整合接触。

一、中、新生界

(五)三叠系(T)

  

  本区三叠系下统为殷坑组、和龙山组、南陵湖组、中统为东马鞍山组。

  图2-1-9平顶山向斜三叠系地层剖面图

  1.殷坑组

  本组厚约84米,岩性可分为三段。

  下段:

浅灰绿。

黄绿色钙质泥岩、含砂质泥岩与黄绿、棕灰色薄层泥灰岩、含白云质泥灰岩互层,局部含有钙质结核,厚约23M。

  中段:

灰黄、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夹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或似瘤状灰岩,厚,22M。

  上段:

灰绿色钙质泥岩夹灰、深灰色薄层泥质灰岩及薄层条带白云质灰岩,厚约39m。

  图2-2-15泥岩

  本组与下伏大隆组为整合接触。

  2.和龙山组

  本组厚约21米。

按岩性分成上、下两段。

灰黄绿色、紫红色簿层似瘤状灰岩与钙质泥岩互层,偏上部夹灰、深灰色中至中薄层泥质灰岩,厚约9.3m。

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夹黄绿色簿层似瘤状灰岩及页岩。

厚约12m。

  本组与下伏殷坑组为整合接触

  图2-1-10和龙山组上部的黄绿色薄层似瘤状灰岩

  3.南陵湖组

  本组厚约160米,岩性可分为三段。

  下段为厚层灰岩段,厚约49米。

下部灰,灰萧,微红色薄层瘤状灰岩夹灰色灰岩,厚约13米,上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灰黄色中薄层瘤状灰岩,钙质泥岩用同生角砾状灰岩,厚约36米。

  中段为瘤状灰岩段,厚约47米。

下部紫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

中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紫红,灰绿色瘤状灰岩及钙质页岩,厚约18米;

上部灰绿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杂色泥岩及深灰色薄层灰岩,厚约13米。

  图2-1-11下三叠统南陵湖组上段薄层灰岩,马家山剖面

  上段为灰黑色薄层灰岩段,厚约64米。

下部灰黑色薄层灰岩家黄绿色钙质页岩,厚约26米;

上部灰黑色薄层灰岩夹黑色沥青质炭质页岩及棕色钙质页岩,顶部有时含燧石结核,厚约38米。

  本组与下伏和龙山组为整合接触。

  4.东马鞍山组

  本组厚约95.8米,未见顶,分为两段。

灰,深灰色薄层至中层灰岩,底部为浅肉红色中至厚层含石膏假晶钙质白云岩,厚约12.7米。

灰黄厚层至块状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厚约83米。

  图2-2-10角砾状白云岩

  本组与下伏南陵湖组为整合接触。

  (六)侏罗系(J)

  磨山组

  本区磨山组露头零星,出露不全,仅见其下部地层,厚度大于7米。

  本组下部岩性以灰黄色中薄至厚层泥质岩屑石英砂岩、粉沙质泥岩夹浅灰色薄层细粒石英砂岩,底部以厚层石英砾岩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

  (七)第四系

  本区第四系多发育南侧,山区一般发育坡积物,由砾石、沙及黏土组成,可达3-4米厚;

近巢湖滨有河流、湖泊沉积物。

有沙砾及亚黏土,亚沙土等组成;

碳酸盐岩地区出现不少洞穴堆积,采获大量脊椎动物化石;

巢县狗、宁镇熊、宽周口犀、半汤李氏野猪、杨氏大角鹿、山羊、青羊、野牛等化石。

  第二节地质构造

  一、概述

  实习区位于中国南方稳定的扬子陆块东北缘,是在太古宙---古元古代发育形成陆块变质岩系基底时期,嗣后进入中—晚古元代优地槽和冒地槽构造演化向外扩展增生,基本造就了稳定统一的大陆块,再经震旦纪—三叠纪海相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现今区内地表地质自晚三叠世以来,又受到东部太平洋板块运动影响,以及在西部特提斯海板快影响下,于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发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出现“地台活化”的特征。

  实习范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北部凤凰山地区,出露地层为古生界和中生界,其东、南、西三面均为第四系覆盖,向北止于小罗断层。

其构造形态为两个向斜和一个背斜,自东向西依次为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断裂发育。

  二、褶皱的描述

  褶皱构造发育是实习区内的基本构造特征。

实习区在区域上为半汤复式背斜西翼的组成部分,自东向西由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组成,出露地层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

连续折返的三个褶皱两翼地层产状基本正常,多有歪斜,局部发生倒转,褶皱相互平行排列,平面上呈一“M”形展开的低山地貌。

轴迹方向为20º

—30º

º

,枢纽SSW倾伏,倾伏角15º

—26º

不等。

受多期构造作用影响,轴面倾斜且弯曲;

次级小褶皱在向斜槽部倾伏部位颇为发育;

褶皱多被平行轴面和横切轴面断裂破坏。

  1.凤凰山背斜

  位于本区中部,分布于凤凰山—麒麟山—长腰山—碾盘山一带。

规模较大,总体构造线的方向NEE—SWW。

凤凰山背斜枢纽起伏,大致向SW方向倾伏,轴面倾向NW并有绞扭现象。

根据里卡德褶皱分类法,可命名为斜歪倾伏褶皱。

  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

东翼地层倾角较大,局部倒转,西翼地层较缓,倾角一般30゜左右。

由于核部志留系地层多为泥岩、粉砂岩,抗蚀性差,两翼泥盆系五通组(D3w)地层多为石英砂岩,抗蚀性强,常形成背斜谷这样一种特殊地貌,而两翼则由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形成单斜山,如:

麒麟山、大尖山、朝阳山等。

  该背斜转折端出地层产状明显(图2—18)。

放射状小断层和节理特别发育,形成向倾伏端撒开的扇形断层组合。

  图2-2-1凤凰山背斜南倾转折端

  凤凰山背斜出露长约7公里,宽约4公里。

在其北端大尖山的西麓,可见核部地层的转折部分。

背斜核部的大部分由于是志留系页岩构成,剥蚀强烈,形成小型山间盆地,并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

  2.平顶山向斜

  位于本区西部,分布于马家山—平顶山—向核山(石灰山)一带,出露规模仅次于俞府大村向斜,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EE—SWW。

向斜核部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南陵湖组(T1n)中部地层;

两翼为南陵湖组(T1n)下部、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和二叠系大隆组(P2d)的地层,两翼岩层产状:

平顶山南坡山脚下东翼277゜∠52゜,西翼132゜∠83゜;

山顶东翼261゜∠51゜,西翼150゜∠44゜。

  该向斜扬起端出露清晰,西翼岩层直立,局部斜转,山顶北坡转折端清楚,其瘤状灰岩挤压破碎,但未发生位移。

北坡转折端产状:

东翼235゜∠46゜,西翼146゜∠44゜。

  图2-2-2平顶山向斜核部形态

  影响平顶山向斜发育的因素有:

  ①核部扬起端岩层产状很陡(50゜—80゜),风化剥蚀主要沿着岩层节理面进行。

  ②三叠系殷坑组(T1y)岩层软,抗蚀性差,易风化,即岩性差异造成的。

  同样,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其向斜形态复杂多变,并被许多断层破坏。

在向核山(石灰山)转折端正是受到一条右行平移正断层的影响,而使石炭系地层向下跌落,地形上表现为向东扭转(图2—16)。

  图2-2-3向核山北坡平顶山向斜的转折端

  特别是平顶山向斜的次级褶皱极为发育,主要分布于耙子山—马家山—巢湖水泥厂一带,典型的次级褶皱主要有以下三个:

  

(1)水泥厂扇形背斜

  位于巢湖水泥厂的北西方向、平顶山向斜南西倾伏端附近的圆形采坑内。

圆形采坑的周围岩层均为三叠系南陵湖组(T1n)地层,且都向采坑中心倾斜。

扇形背斜的核部为三叠系南陵湖组下部(T1n1)地层,两翼分别为南陵湖组中部(T1n2)和上部(T1n3)地层以及东马鞍山组(T2d)地层。

其产状东翼280゜∠54゜,西翼135゜∠78゜,转折端产状为196゜∠41゜。

在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又出现两个以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地层为核部的小向斜,并且倒转。

平顶山向斜枢纽自北向南有起伏,至扇形背斜出现处,枢纽急剧起伏并翻卷。

  图2-2-4马家山地区平顶山向斜核部的复式褶皱

  根据区域应力分析,该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燕山期,先(近)南北向,后(近)东西向挤压并改造而造成的,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特别是西侧挤压特征非常明显,挤压带岩层揉皱加剧,挤薄拉长,尖棱角状褶皱极其发育。

  

(2)耙子山小向斜

  位于耙子山的西南麓。

其核部主要由东马鞍山组(T1d)地层组成,两翼由和龙山组(T1h)地层组成,从东翼经转折端至西翼地层产状分别是254゜∠45゜、200゜∠59゜、146゜∠86゜。

在其转折端,由于枢纽的倾伏角大于坡角,以至于小向斜的转折端给人于背斜的假象。

  (3)马家山—耙子山倒转背斜

  位于马家山与耙子山之间。

距离耙子山小向斜东南约150米处见到该次级倒转褶皱的转折端,其由三叠系和龙山组(T1h)灰岩组成,产状236゜∠48゜。

背斜两翼产状:

东翼209゜∠85゜(倒转)、西翼254゜∠45゜(正常)。

  根据区域应力分析,该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燕山期,先(近)南北向,后(近)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