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7174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3课《刷子李》 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3、出示学习目标:

(1)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2)学习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如:

(3)了解故事的一波三折和曹小三内心世界的一波三折。

4、检查预习情况,抽读本课的词语,你认为刷子李是个怎样的人?

你有哪些疑惑?

各自读出不明白的问题。

把这些问题放在学习课文中,只要你认真学习了,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学

自学提示:

1、请同学样浏览一遍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刷子李刷墙的技艺十分高超,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老师板书:

规矩,动作,效果。

请同学们从这些方面在课文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划出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3小组规矩,4--6小组动作,7--9小组效果。

分学习小组完成)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三、议

1、规矩奇特。

a、刷墙时必穿一身黑衣黑裤,黑布鞋。

b、刷完之后,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c、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d、每刷完一面墙,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有这样规矩的粉刷匠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吗?

你们见过的粉刷匠是什么样的?

(穿着一身白渍的脏的工作服,不会自己给自己提质量要求,时间就是金钱,想办法用最少的时间干最多的活)从这些规矩里,你能看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吗?

像这样没有直接写人物的动作同样表现人物特点的,叫作“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

2、动作娴熟。

读有关句子: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指导读出舒缓柔和的韵味。

这样直接写刷子李是怎样刷墙的,叫作“正面描写”或“直接描写”。

3、效果非凡。

(第5段)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第1段)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

指导朗读,用上赞叹的语气。

我觉得刷子李哪里是一个单纯的粉刷匠呀?

他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家,你看,毛刷在墙上发出的啪啪的清脆美妙的响声,就像是一个“音乐家”,刷好的墙面匀匀实实平平整整,如同升天一般美,又像是一个“美术家”。

作者把刷子李刷墙的动作效果写得这么形象生动是因为他还运用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方法——细节描写。

4、曹小三对师傅的认识在中途有个曲折的过程,谁来说说是什么事?

板书:

一波三折。

关于师傅身上那个让人误会的白点,曹小三看在眼里,心情平静吗?

有变化吗?

这个故事的一波三折也是曹小三内心世界的一波三折,我们来猜想一下,补充出曹小三不同时段的心理活动。

(1)当曹小三在师傅的黑衣上找不到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时,心想:

师傅可真神了,真厉害,真不可思议啊!

(2)当曹小三在师傅裤子上发现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时,心想:

完了,师傅这下露馅儿了,形象毁了,干嘛跟自己过不去,立这种规矩呀?

(1)当曹小三明白这是师傅抽烟时烧的小洞时,心想:

师傅的高超技艺真不是吹的,真是让人心服口服呀!

5、师傅对曹小三说:

“好好学本事吧!

”而曹小三这一天见到和听到的是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的。

指的是什么呢?

师傅让他学的是什么?

他明白了什么?

(1)手艺人必须有真本事,本事是精益求精、勤学苦练得来的。

(2)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四、练

1、小结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送给同学们一句话:

文似看山不喜平。

读两遍。

2、推荐课外阅读。

《俗世奇人》《泥人张》《快手刘》。

3、作业设计:

(1)小练笔:

选择身边一个熟悉的人进行片段描写,用一两百字写出他的主要特点或一技之长,重点是要有细节描写,写在练笔本上,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2)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积累本上,读一读。

板书设计:

——冯骥才《俗世奇人》

规矩奇特

刷墙技艺高超动作娴熟

效果非凡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细节描写,一波三折

(间接)(直接)

 

21猴王出世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1课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要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作为略读课文的近代白话文小说《猴王出世》,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注释,或略作讲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释。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

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

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了浏览能力的习得。

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品出经典的魅力,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

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

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导、学、议、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1、谈话导入:

出示长篇小说《西游记》,这本书你们看过吗?

大家对《西游记》故事都不陌生,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

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2、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1、根据文前“阅读提示”,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有些句子会觉得不好读,不好懂。

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3、读课文,画出“猴王出世”和“猴子成王”的段落,并批注体会。

1、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石猴是哪里来的。

(相机板书:

来历——仙石迸裂。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

(板书:

成王——跳水寻源。

(3)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神奇、活泼、勇敢、无畏、自信……)

小结过渡。

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一个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那么,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

2、交流“猴王出世”,感悟语言的“精炼”。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为什么喜欢的原因。

(2)出示: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3)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4)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5)提问:

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预设: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观察发现,

关注语言形式——对联;

排比;

精炼。

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

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动宾结构),短促有力

(6)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

(7)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

写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

小结:

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

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

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

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3、交流“猴子成王”,感受语言的魅力。

(1)快速浏览“石猴称王”的内容,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

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B、朗读体会。

(4)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

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A、读句子,圈出动词。

结合表演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B、指导朗读,体会猴子的“胆小”。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用四字词语说说。

(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

(学生讲述《西游记》的故事。

3、同学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猴王出世

来历:

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成王:

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走向世界、开放的中国既大力弘扬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也十分尊重世界多样文化,并注意从全人类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

这种思想也反映在课程改革之中。

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关于本组教材的学习,课本中的导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

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本组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

选读课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可结合本组教学适当安排。

二、教学目标:

教学时,要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

还要适当考虑本组课文作为本册最后一单元,对本学期注重培养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等,要加以复习与巩固。

整组课文在理解上的难度不大,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极好凭借,可充分利用学生过去学习写景状物类课文的阅读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可用12—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

拓展2课时。

口语交际·

习作四

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材简析:

本组课文讲述的故事感人肺腑,闪烁着人性善良、精神高尚的光辉。

可歌可泣的事,那令人震撼的情,深深地触动着人的心灵。

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和作文的训练,一是继续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过的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的事情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

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

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背起父亲上学》电影。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引导学生将自己曾经看到的、听到的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令自己身受感动的事讲给大家听。

1、感动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的心湖会不断地因一些人和事而荡起阵阵涟漪。

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令人潸然泪下,草地上的老班长为小战士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感人至深,在生死关头,无私无畏、舍生忘死的老支书形象让人久久挥之不去,而6岁的小瑞恩为梦想不懈努力的决心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动容。

 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你们看,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他稚嫩的双手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妈妈洗脚。

(观看电视公益广告)再看,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

(投影书中图片)当我们被一幕幕感动着,我们的心灵也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2、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将自己曾经看到的、听到的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令自己身受感动的事讲给大家听

 1、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

古今中外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你都知道哪些?

2、指名回答,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而感动。

3、小结:

一切真善美的事情都能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颤。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想一想曾经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哪些深深地触动过你的心灵,令自己特别感动,难以忘记。

从这些事情中选出一件最使你感动的事情,认真回顾事情的经过,要把事情的经过想清楚、想具体,然后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讲述,才会打动别人。

(学生自由练说)

2、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说清楚受感动的原因。

(请个别同学讲述,教师作指导,属指导性讲述。

3、在小组里说说感动的故事,然后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参与集体交流,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

评选条件:

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

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句通畅。

4、集体交流,注意评价。

开展活动。

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活动。

第二、三课时(习作)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事写下来。

1、从同学们上一节课的讲述中,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经历过一些让自己深受感动的事情,可是我无法完全分享咱们班的每一位同学记忆中精彩纷呈的感人故事。

这样吧,把你们那精彩而具体的,最令人感动、难忘的事写下来,老师就全知道了。

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习作:

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板书课题)

 1、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⑴ 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

⑵ 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2、课文中又告诉我们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事。

要求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1、回忆从这组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2、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1、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2、讲评修改

(1)按这次习作的重点讲评:

(2)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

哪里还可以改进?

(3)自评自改,小组互评互改。

3、布置作业

将修改好的习作认真誊抄到作文本上。

一件令我感动的事作文

那是一个闷热的中午,天气没有一丝风。

我独自一人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欣赏路边亮丽的风景和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咣当!

”一个清脆的声音传到我的耳中,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两辆自行车撞到了一起,那辆崭新的天蓝色自行车连人带车一起倒在了地上,红色自行车车主也险些摔倒。

  那位天蓝色自行车车主,扶起自行车。

只见他浑身上下沾满了灰尘,左臂还擦破了皮,鲜血从伤口渗出。

这下,路上过往的行人全聚集在这里,把这儿围得水泄不通。

我一看心想:

这回有好戏看了,肯定的吵起来。

想到这儿,我便从人群中挤进去。

  可是,结果却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那为红色自行车车主走过来,帮天蓝色自行车车主拍打身上的灰尘,边拍还边说:

“对不起,对不起啊!

我这车刚买来,车闸不太好使,刚才又骑的太快了,所以……”“没关系,没关系。

”天蓝色车主说:

“我有急事,情急之下逆行,我有责任。

”说着还准备掏钱赔偿红色车主。

红色车主说:

“不用了,这是我责任不少,你有急事就赶快走吧,别耽误时间了。

”“好吧,那我就告辞了。

”……

一场小小的事故就这么化解了,人们渐渐散去,路上又恢复了原来的秩序,然而这两位车主的形象已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了。

我情不自禁地想:

如果人人都能像两位车主一样,互相体谅,互相尊重,那么,整个世界该是多么的和谐美好啊!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5课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

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

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

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段。

1、播放德国风光片

2、介绍德国哥廷根,并介绍季羡林的有关资料

3、板书课题

4、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段,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你会用那一句?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1、“菀”是多音字“姹”是翘舌音,强调易错字音:

脊梁的“梁”读轻声

2、词语解释

房东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

3、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会用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既快捷又简练。

4、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德国人在爱花民族中占重要的地位。

5、浏览课文,初步感受“美丽”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第3段。

第二课时

1、品评重点词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句,并从中体会蕴含的情感。

1、读课题

2、师:

多有意思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本文的作者季羡林先生青年时代曾在德国留学了十年,在他留学的十年里,哥廷根奇丽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学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

师:

是什么样的景象,让作者有这样的感叹呢?

让我们继续跟随语言大师季羡林走进异国的风情画卷,在欣赏他语言艺术的同时去体会做人哲理。

3、读课时目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

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奇丽

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谈感受,是怎么体会到景色的奇丽的?

②体会词语“家家户户任何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③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