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9778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化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食品化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食品化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食品化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食品化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食品化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食品化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食品化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食品化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食品化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食品化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食品化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食品化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食品化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食品化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食品化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食品化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化学》教案.docx

《《食品化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化学》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食品化学》教案.docx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

第20~21次课4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六章酶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酶的基本概念

了解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及控制酶活力的方法

了解食品中的常见酶类、掌握其性质及其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作用

掌握固定化酶的方法

了解食品加工中常见酶制剂及酶在食品分析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⑴食品中的常见酶的性质及其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作用

⑵固定化酶技术、性质及应用

难点:

固定化酶技术

四、主要参考资料

《食品化学》,王璋、许时婴、汤坚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4;

《食品化学》,刘邻渭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3;

《食品化学》,谢笔钧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6;

五、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辅导手段:

PPT

板书:

板书+多媒体

主要内容

⑴概述

⑵酶在食品中的作用

⑶食品加工中的固定化酶

⑷食品加工中的酶制剂

⑸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食品化学》教案

第20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六章酶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酶的基本概念

了解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及控制酶活力的方法

了解食品中的常见酶类、掌握其性质及其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食品中的常见酶的性质及其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

板书:

板书+多媒体

五、主要参考资料

《食品化学》,王璋、许时婴、汤坚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4;

《食品化学》,刘邻渭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3;

《食品化学》,谢笔钧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6;

六、教学进程

主要内容

⑴概述

⑵酶在食品中的作用

第一节概述

酶是一类具有很强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存在于一切生物体内。

由生物细胞合成,并参与新陈代谢有关的化学反应。

食品内源酶在加工或贮藏过程中催化许多反应发生,它们对食品的品质产生需宜或不需宜的影响和变化。

有时为了提高食品品质和产量,在加工或储藏过程中添加外源酶。

一、酶的化学本质

生物体内除少数几种酶为核糖核酸分子外,大多数的酶类都是蛋白质。

本章中提及的酶,都专指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酶。

酶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2000~1000000之间。

大多为球形蛋白质,具有和普通蛋白质类似的特点。

如由氨基酸组成,具有两性电解质的性质,具有一、二、三、四级结构。

受环境因素的作用变化而沉淀,及至丧失活性。

凡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都能使酶破坏而完全失活。

酶分子中有些是简单蛋白,有些是结合蛋白。

根据酶蛋白质分子的特点可以将酶分为3类:

①单体酶:

只有一条具有活性部分的多肽链。

相对分子量小(13000~35000)一般为水解酶。

②寡聚酶:

由几个甚至几十个亚基组成,亚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亚基间通过非共价键连结。

相对分子量35000~几百万

③多酶体系:

由几种酶彼此嵌合形成的复合体。

相对分子量一般在几百万以上。

二、酶催化反应的特征:

1、高效性

酶催化反应的转化速率比非催化反应高108~1020倍,比其他催化反应高107~1013倍。

但酶的催化反应服从热力学定律。

2、专一性

同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

酶对底物有严格的选择。

酶的专一性分为两种类型。

结构专一性(分为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和立体专一性。

3、酶促反应速率可调

酶对反应环境非常敏感,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酶的活力即可变化。

影响因素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反应温度,pH值,抑制剂和激活剂等均对酶促反应速率产生影响

4、酶促反应条件温和性

大部分酶都存在生物体中,故酶作用的条件一般都比较温和。

三、酶的命名与分类

酶的名称可以分为习惯命名法和国际系统命名法两种。

平时常用的是习惯命名法。

习惯命名法的原则是:

①多数酶根据底物来命名②根据酶所催化的反应性质命名③根据作用底物和反应性质两方面命名④在上述基础上加上酶的来源或酶的其他特点命名

系统名称应当明确标明酶的所有底物及催化反应的性质。

谷丙转氨酶丙氨酸:

α—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

按照系统分类法,每个酶还有一个特定的编号,系统命名及系统编号是相当严格的。

一种酶只可能有一个名称和一个编号。

酶促反应按反应性质可分为6大类,分别用1,2,3,4,5,6的编号来表示。

再根据底物中被作用的基团或键将每一大类分为若干亚类,每一个亚类又按顺序编成1,2,3…等数字。

每一个亚类再可分成若干个亚—亚类,仍用1,2,3…编号。

这样,每一个酶的分类编号由四个数字组成。

数字中间由“.”隔开,第一个数字指明该酶发球六大类中哪一类,第二个数字指出该酶发球哪个亚类,第三个数字指出该本科发球哪一个亚——亚类,第四个数字则表明该酶在一定的亚——亚类中的排号。

编号之前往往冠以EC(enzymecommission)。

四、生物体中的酶

自然界所有的生物体中都含有许多种类的酶,一些特殊的酶仅存在于细胞内的一类细胞器中。

酶在生物体内是非均匀分布的。

植物组织中有些酶随着生长、发育、其数量将会发生变化。

食品加工的生物材料中含有数以百计的不同种类的酶,不同的植物中各种酶的含量差异较大,这些酶对于原料的生长、成熟、加工和保藏等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

多酚氧化酶

存在于葡萄、洋李、无花果、枣、茶叶和咖啡豆中含量很高,对这些果实的色泽和口感起重要作用;而在桃、苹果、香蕉、荔枝、马铃薯、莲藕和莴苣中含量也极为丰富,但对果实起不需宜的作用,易引起果实褐变,造成果实变质。

注意:

胡椒中不存在多酚氧化酶。

五、酶的分离纯化与活力测定

1、酶分离纯化

根据酶在生物体内作用的部位,可以将酶分为胞内酶和胞外酶两大类。

胞外酶易于分离,而胞内酶存在于细胞内,必须破碎细胞才能进行分离。

根据酶是蛋白质近一特性,可采用提纯蛋白质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酶为活性物质,提纯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酶活力的损失,全部操作需要在低温下进行。

2、酶的活力测定

酶活力的大小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它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转化速率来表示,即酶催化的转化速率。

酶转化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1个酶活力单位指在特定条件下,在1min内能催化1μmol底物的量,或是转化底物中11μmol有关基团的酶量。

国际系统单位为kat,指在规定条件下,1s内催化1mol底物转化的酶量。

特定条件指:

温度为25℃,其他条件(如pH值及底物浓度)均采用最适条件。

酶的活力单位只能作为相对比较,并不直接表示酶的绝对量,因此还需要用酶的比活力,即酶含量大小。

即每mg酶蛋白所具有的酶活力,单位为U/mg,U/g,U/mL表示。

第二节酶在食品中的作用

食品加工的生物材料中含有数以百计的不同种类的酶,不同的植物中各种酶的含量差异较大,这些酶对于原料的生长、成熟、加工和保藏等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内源酶在食品质量中的作用---色泽

食品的色泽是众多消费者首先关注的感官指标和是否接受的标准。

很多食品颜色变化都与食品中的内源酶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脂肪氧合酶,叶绿素酶和多酚氧化酶。

1、脂肪氧合酶

对食品有6方面影响:

小麦粉和大豆粉漂白

面团制作过程中产生二硫键

破坏叶绿素和胡萝卜素,使色素降解褪色

产生不良风味(青草味)

破坏食品中维生素和蛋白质类化合物

食物中的必需脂肪酸受氧化性破坏

脂肪氧合酶催化的反应都是来自酶对不饱和脂肪酸的直接氧化作用。

2、叶绿素酶

存在于植物和含有叶绿素的微生物中。

可水解叶绿素生成植醇和脱植基叶绿素(其颜色和稳定性目前正在研究中),使绿色发生改变。

3、多酚氧化酶

又称为酪氨酸酶、多酚酶、酚酶、儿茶酚氧化酶,甲酚酶、儿茶酚酶。

这些名称的使用是由测定酶活力时使用的底物,以及酶在植物中的最高浓度所决定。

多酚氧化酶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它催化两类完全不同的反应。

一类是羟基化反应,另一类是氧化反应。

(P359页)发生褐变,使食品颜色改变,质地和风味变化。

二、质地

质地对于食品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指标,水果和蔬菜的质地主要与复杂的碳水化合物有关。

影响各种碳水化合物结构的酶可能是一种或多种。

1、果胶酶

有3种类型,它们作用于果胶物质都产生需宜反应。

果胶甲酯酶和聚半乳糖醛酸酶存在于高等植物和微生物中,果胶酸裂解酶仅在微生物中发现。

果胶甲酯酶又称为果胶酯酶、果胶酶。

当二价金属离子(Ca2+)存在时,可水解果胶生成果胶酸及甲醇。

由于Ca2+与果胶酸羧基发生交联,从而提高了食品的质地强度。

聚半乳糖醛酸酶水解果胶分子中脱水半乳糖醛酸单位的α-1,4-糖苷键。

有内切酶和外切酶之分。

果胶酸裂解酶,在无水条件下能裂解果胶和果胶酸之间的糖苷键。

也有内切酶和外切酶之分,另外可根据作用底物的专一性将果胶裂解酶分为果胶裂解酶和果胶酸裂解酶。

2、纤维素酶和戊聚糖酶

纤维素酶(微生物来源)可水解纤维素,从而将纤维素转化为可溶性葡萄糖。

常在果蔬汁加工中应用。

戊聚糖酶存在于微生物和一些高等植物中,能够水解木聚糖、阿拉伯聚糖和木糖与阿拉伯糖的聚合物为小分子化合物。

3、淀粉酶

不仅存在于动物中,而且也存在于高等植物和微生物中,可水解淀粉。

淀粉在食品中主要提供黏度和质地,如果食品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淀粉被水解,将显著影响食品的品质。

α-淀粉酶(内切酶)存在于所有生物体中,可水解淀粉、糖原和环状糊精分子内的α-1,4-糖苷键。

对食品的主要影响是降低黏度,同时影响食品稳定性。

β-淀粉酶(外切酶)从淀粉的非还原末端水解α-1,4-糖苷键,生成β-麦芽糖。

葡萄糖淀粉酶:

又名葡萄糖化酶,是从淀粉的非还原末端水解α-1,4-糖苷键生成葡萄糖,其中对支链淀粉中α-1,6-糖苷键的水解速率比水解直链淀粉的α-1,4-糖苷键慢30倍。

用于果葡糖浆的生产

4、蛋白酶

可提高食品的质地和风味,而且常用于肉制品和乳制品的加工。

可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得到。

如小麦面团用酶处理,可以提高面包质量;肉类和于类加工中分解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蛋白,水解胶原蛋白,促进嫩化;啤酒生产中加入植物蛋白酶可防止沉淀产生。

使用时需注意:

尽量避免产生苦味肽或氨基酸

三、风味

许多食品风味物质的形成都与酶的作用有关。

另外,食品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可能使食品原有的风味减弱或失去,甚至产生异味。

如将奶油风味酶作用于含乳脂的巧克力、冰淇淋、人造奶油等食品中,可增强这些食品的奶油风味。

用柚皮苷酶处理葡萄柚汁,可除去葡萄柚和葡萄柚汁中的苦味。

不恰当的热烫处理或冷冻干燥,由于过氧化物酶、脂肪氧合酶等作用,会导致青刀豆、玉米、莲藕、冬季花菜和花椰菜等产生明显的不良风味。

除此之外,未经热烫的冷藏蔬菜所产生的异叶,不仅与过氧化物酶和脂肪氧合酶有关,还与过氧化氢酶、α-氧化酶和十六烷酰-辅酶A脱氢酶有关。

四、营养质量

酶对食品营养影响的研究相对报道较少。

已知有:

脂肪氧合酶氧化不饱和脂肪酸会引起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降低,同时产生自由基会破坏食品中的类胡萝卜素、VE、VC和叶酸和含量减少,破坏蛋白质中的Cys、Trp、Tyr、His,引起蛋白质交联。

蔬菜中的抗坏血酸酶可破坏抗坏血酸。

生鱼体内存在硫胺素酶可破坏硫胺素。

一些微生物体内的核黄水解酶能降解核黄素。

多酚氧化酶不仅引起褐变,使食品产生不需宜的颜色和风味,而且还会降低蛋白质中的Lys,造成食品营养价值损失。

七、作业

1、简述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八、课后记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概述

1、酶的化学本质(5min)

2、酶催化反应特征(15min)

3、酶的命名和分类(15min)

4、自然界存在的酶(5min)

5、酶的分离纯化与活力测定(10min)

第六章酶

第二节、酶在食品中的作用

1、色泽(20min)

2、质地(15min)

3、风味(10min)

4、营养价值(5min)

 

 

疑难

字词

 

《食品化学》教案

第21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六章酶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固定化酶的方法

了解食品加工中常见酶制剂及酶在食品分析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固定化酶技术、性质及应用

难点:

固定化酶技术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

板书:

板书+多媒体

五、主要参考资料

《食品化学》,王璋、许时婴、汤坚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4;

《食品化学》,刘邻渭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3;

《食品化学》,谢笔钧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6;

六、教学进程

主要内容

食品加工中的固定化酶

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节食品加工中的固定化酶

所谓固定化酶,是脂在一定空间内呈闭锁状态存在的酶,能连续地进行反应,反应后的酶可以回收重复使用。

固定化酶属于修饰酶。

通过酶固定化,可以使酶重复使用,稳定酶,改变酶的专一性,提高酶活力,从而改善酶的各种特性。

食品工业上固定化酶的使用,能将酶和反应物分开,使产物不含酶,因此不需要加热使酶失活,有助于提高食品品质,同时也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制备固定化酶时需要遵循下面的基本原则:

①注意维持酶的催化活性和专一性

②固定化的载体必须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同时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

③固定化酶应有最小的空间位阻

④载体应具有最大的稳定性。

二、酶固定化方法

1、非共价结合法

结晶法:

通过结晶实现固定化,载体就是酶蛋白本身,酶浓度非常高。

不足:

酶在反复使用过程中,由于酶耗损而使固定化酶浓度降低。

分散法:

将酶分散或悬浮于水不相溶的有机相中,然后通过离心或过滤的方法将酶固定。

不足:

可能引起酶活力降低或影响酶的构象与稳定性。

物理吸附法:

将酶吸附在不溶性载体上的一种固定方法。

载体一般是天然高分子载体。

或无机载体。

优点:

不破坏酶活性中心,酶活力损失少。

不足:

酶易从载体上脱落

离子结合法:

酶通过离子键结合在具有离子交换基的水溶性载体上。

优点:

该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酶不易失活,具酶活回收率高。

但是酶同载体结合力弱。

2、化学结合法

酶通过共价键与载体结合的固定化方法。

一般有两种结合方式。

一:

先将载体活化,然后与酶的相关基团发生偶联反应。

另一种方法是将载体接上双官能试剂,然后将酶偶联上去。

优点:

酶结合牢固。

不足:

酶活回收率低

3、包埋法

分为网络型和微囊型两种。

网络型是将酶包埋在高分子凝胶网络中,后者是将酶包埋在高分子的半透膜中。

优点:

酶活回收率较高。

但是只适合作用于小分子底物和小分子产物的酶。

三、固定化酶的性质

酶固定化实际上是酶的一种修饰,酶的性质会发生一定改变。

表现在:

固定化酶的活力在大多情况下比天然酶小,其专一性也可能发生变化,酶固定化后其稳定性都有不同程度增加。

酶固定化后由于热稳定性提高,最适反应温度、最适pH值均变化发生变化,最适温度一般比固定以前提高,最适pH值变化可达1-2个pH值单位。

固定化酶表观米氏常数(

)随载体的带电性能而变化。

当酶结合于电中性载体时,表观米氏常数增大,如果载体带电时,载体带电荷电性与底物分子相反,则表观米氏常数降低;如载体与底物电荷相同时,表观米氏常数显著增大。

表观米氏常数(

)变化程度与溶液中的离子强度有关。

一般在高离子强度时,

接近原酶的

值。

四、固定化酶在食品中的应用

固定化酶主要应用于食品分析中。

食品加工中用的很少。

目前用的有:

葡萄糖淀粉酶和葡萄糖异构酶固定在柱状反应器上,对淀粉进行水解和异构化反应。

乳糖酶固定在载体柱上,水解牛奶中的乳糖。

第四节食品加工中的酶制剂

食品加工中用的酶制剂目前已有几十种,其中大多数的酶是由基因改组的微生物生产的。

对于基因重组的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价。

一、甜味剂(高果糖玉米糖浆,饴糖,麦芽糖等)生产使用的酶制剂

生物催化生产的某些甜味剂

原料

产品

淀粉

玉米糖浆

α-淀粉酶,支链淀粉酶

葡萄糖

α-淀粉酶,糖化酶

果糖

α-淀粉酶,糖化酶,葡萄糖异构酶

淀粉+蔗糖

蔗糖衍生物

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和支链淀粉酶(或异构酶)

蔗糖

葡萄糖+果糖

转化酶

蔗糖

异麦芽寡糖

β-葡萄糖基转移酶和异麦芽寡糖合成酶

蔗糖+果糖

明串珠菌二糖

α-1,6-糖基转移酶

乳糖

葡萄糖+半乳糖

β-半乳糖苷酶

半乳糖醛酸

半乳糖氧化酶

半乳糖

葡萄糖

半乳糖表异构酶

几种化合物

L-天冬氨酰-L-苯丙氨酸甲酯

嗜热蛋白酶,表霉素酰基转移酶

斯切维苷

α-糖基化斯切维苷

葡萄糖苷酶

Ribandioside-A

β-糖基转移酶

焙烤食品生产中,为了保证面团的质量,通常添加α-淀粉酶,以调节麦芽糖的生成量,使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面团气体的保持力相平衡。

制造糕点中加入转化酶,使蔗糖水解为转化糖,防止糖浆中的蔗糖结晶析出。

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纤维素酶

根据纤维素酶作用于纤维素和降解的中间产物可以将纤维素酶分为四类:

①内切纤维素酶:

作用于棉花和微晶粉末纤维素的无定形区。

无规则水解β-葡萄糖苷键,使体系的黏度迅速降低,反应后期主要产物是葡萄糖,纤维二糖和不同大小的纤维糊精。

②纤维二糖水解酶:

外切酶。

作用于无定形纤维素的非还原末端,产物为纤维二糖。

作用时,黏度降低较慢。

内切纤维素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可协同作用水解纤维素的结晶区。

③外切葡萄糖水解酶:

从纤维素糊精的非还原末端水解葡萄糖残基,水解速率随底物链长的减小而降低。

水解产物为葡萄糖。

④β-葡萄糖苷酶:

裂解纤维二糖和从小的纤维素糊精的非还原末端,产物为葡萄糖。

它不同于外切葡萄糖水解酶,其水解速率随底物大小的降低而增加,以纤维二糖为底物时水解最快。

2、果胶酶

广泛存在于各类微生物中,主要用于澄清果汁和提高果汁产率。

橘子罐头生产中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脱囊衣,代替碱处理。

三、脂肪酶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

脂肪酶可水解三酰基甘油为相应的脂肪酸、甘油单酯、甘油双酯和甘油。

根据立体专一性将脂肪酶分为1,3---专一型,2---型专一型,非专一性脂肪酶。

脂肪酶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微生物中,一般以液体形式存在,固体脂肪酶催化水解较慢。

脂肪酶的作用主要是使食品形成特殊风味。

水解方式:

1,2-二酰基甘油

三酰基甘油

2-单酰基甘油甘油+脂肪酸

2,3-二酰基甘油

四、蛋白质食品加工中使用的酶制剂

啤酒、奶酪、酱油和肉制品生产中常用蛋白酶。

蛋白酶一般来源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食品加工中应用的蛋白酶主要有中性和酸性蛋白酶。

包括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无花果蛋白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凝乳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嗜热菌蛋白酶等。

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配制肉类嫩化剂,凝乳酶水解牛奶中的κ-酪蛋白生产干酪。

啤酒中加入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或霉菌酸性蛋白酶降解蛋白质,防止啤酒浑浊。

酱油和豆浆生产中,加入蛋白酶缩短生产周期,改善产品风味。

第五节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酶法分析相对于化学分析法具有快速、专一、高灵敏度和高精确度等优点。

而且反应条件温和。

酶法分析中最好选择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方法测定反应物和底物。

当这两种方法不适用时,可采用复合酶分析(辅助反应+指示反应)。

食品酶学分析包括测定食品成分和食品中的酶活。

所测定的食品成分可以作为酶的底物,也可以作为酶的抑制剂。

一、被测化合物是酶的底物

可以采用终点测定法和动力学方法。

1、终点测定法

反应进行比较完全时用该法。

要求:

待分析的底物浓度绝不能低于酶催化辅助反应的米氏常数。

优点:

不需要精确地控制酶反应的pH和温度,需要酶量较大(2~10min完成反应)

2、动力学方法

根据测量转化速率,以得到底物浓度。

被测底物浓度必须小于100

[一般在(0.1~10)

之间,最好小于5

],根据米氏方程求出底物浓度

优点:

不受干扰,可以进行自动分析,但对反应条件要求严格控制,一定要保持一致。

二、被测化合物是酶的激活剂或抑制剂

三、食品热烫和灭菌效果的酶指示剂

根据温和热处理和灭菌前后酶活力的变化,指示食品品质的变化和热处理是否充分。

水果和蔬菜中的过氧化物酶,牛乳制品和火腿中的碱性磷酸酶,蛋制品中的β—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

果胶酶作为判断梨成熟度的指示剂。

多酚氧化酶指示富含多酚类的水果在加工和储藏过程的褐变度。

板书设计

第三节、固定化酶

1、固定化酶的定义(5min)

2、固定化酶时遵循原则(10min)

3、固定化酶方法(20min)

非共价结合法

化学结合法

包埋法

 

4、固定化酶性质(10min)

5、固定化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5min)

第四节、食品加工中的酶制剂

1、甜味剂中使用的酶(10min)

2、果胶酶和纤维素酶(10min)

3、脂肪酶(15min)

4、蛋白酶(5min)

第五节、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10min)

 

疑难

字词

六、作业

1、酶的固定方法有哪些?

2、试述固定化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七、课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