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之我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7889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之我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生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之我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生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之我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生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之我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生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之我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学生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之我见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学生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之我见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学生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之我见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学生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之我见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学生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之我见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学生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之我见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之我见Word格式.docx

《中学生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之我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之我见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生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之我见Word格式.docx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组织好一堂好的实验课是生物实验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根据探究的一般模式来引导学生。

对于高中生只要作适当的提示,而对于初中生教师要注意引导,让他们逐步的观察,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2.1 

观察、产生问题感并作出适当得假设观察是探究实验得第一步。

很多科学发现就是藏在“偶然”和“司空见惯”中,通过观察,学生能产生一定的问题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如可将问题产生直接相关的具体事物呈现出来,以此引导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经验,尝试用言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即作出假设。

例如:

在“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这个实验时,教师可出示给学生下列材料——打破休眠期的完整的种子,子叶被虫咬过的种子,剪去部分胚的种子,处于休眠期的完整种子,被煮熟的种子等。

让学生判断哪些种子能萌发,哪些种子不能萌发,并思考为什么。

学生可以讨论并谈出个人的看法,此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产生明确的问题指向,即作出假设:

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是有完整的胚并打破休眠期。

2.2 

实验方案的设计假设是否正确就需要设计相应的实验来验证。

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假设为基础,明确实验的目的,并对实验材料、方法手段的可行性加以斟酌,要有清晰、简洁的实验步骤。

并且要把可能出现的结果也在实验方案上反映出来。

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择代表以适当的形式表达自己小组实验方案。

在这过程中小组间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并引起争执,学生为弄清楚是非,往往会以比较高的热情投入到实验活动中。

有时个别学生会提出一些有一家创设性的设计方案来,教师对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适当的鼓励。

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设置对照组。

即设计诸多因素一致只有一个因素有差异的一组实验,通过对照比较得出结论。

例如,探究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有同学说:

“将种子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并放上一个温度计记下温度,如果种子能发芽就说明温度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有些同学表示同意,我没有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说:

“这个同学设计的实验是否很严密?

是否经得起推敲?

若我们把实验的种子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放在室温下,一部分放天高温下,其余的放在低温中(如冰箱中),然后发现放在高温和低温下的种子都不能萌发,只有放在室温下的种子萌发,三组实验一对比,不是更好得说明了问题吗?

”学生恍然大司。

在探究其他因素如水、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学生自然就不会忘记设计对照实验了。

然后,教师可指定每一小组选择一个因素来完成实验过程。

2.3 

实验过程的安排探究实验的目的安排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出一个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直正参与探究过程,从过程中获得具体经验和方法训练。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改变追求统一结果的习惯,引导他们关注探究的过程。

最好的办法是要求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实验记录能如实放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在实验过程,教师应深入一个小组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掌握具体、准确的学生操作的细节;

同时要注意全面巡视,了解整体情况;

还应收集来自小组长和课代表的反馈信息,了解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以便教师能及时的给予指点和帮助纠正。

有时候,一个实验只能在课堂上完成一部分,其余需在课后完成。

这时教师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应该不定时地去督促、指导和学生一起把实验完成。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新审查自己的实验过程,并以书面的形式整理出一份较详细清晰的实验方案。

方案应包括:

实验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和实验结果等。

这项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审慎密、条理清晰的思维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4 

结论的提出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就能对个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

如果结论与我们的假设不一致,那么,首先教师应和学生分析实验过程,看看有无错误的地方,甚至可重复几次实验。

若得出的结论仍假设不相符,那教师就得和学生一起重新思考,提出新得假设,再设计新得实验,直至找到正确的结论。

3、教学体会3.1对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作为一堂实验课,为了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讨论达到自我提高,一课时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张,以两节连排的课为宜。

通过两节课的实验教学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学科问知识迁移的能力提高都有一定的作用,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奠定了基础。

3.2 

对探究教学的一点体会学习是种能动的过程,是学生要亲自动手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实验过程更应该如此。

教师不应把重点放在传授知识等传统的做法上,而是努力创造机会,推动学生实验探究、查阅资料和分析讨论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

跟传授教学方法相比,尽管学生在学习中

可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领悟能力和创新意识。

 

生物实验中探究性教学的模式研究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搞好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实现生物学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生物实验课堂教学已向传统实验教学提出了挑战。

认真探究与实践以探究为主体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将成为生物教师的共识。

1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摸式的提出 

综观如今生物实验教学,其实验的目的大多数在一个设计完整的实验框架范围内重复前人验证的结果,实验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在设计者的预料之中,学生的思维和科学的素养表现的机会很少。

虽然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也可以获得知识,但掌握的知识难以巩固,无法透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很难体现。

另一方面验证性实验对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以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挖掘不够,对学生的情感调动不够充分,大大削弱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

而探究性实验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一过程与科学认识过程一致。

符合中学生的探究心理。

因此,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可以使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本身,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探究实验的探究特点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打破“明确目的—实验操作—验证结论”的模式,采用“问题——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新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建构依据1.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原先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务的意义的过程。

因此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被动无条件的接受,而应关注学生如何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经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建构知识,使新知识成为构建或获取知识的平台。

1.2 

探究教学的理论 

探究教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施瓦布,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一致。

因此学生应象“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及科学方法教育,由此发展自己的个性。

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

3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3.1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创设课堂教学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困惑、从而提出问题。

在学习《骨的成分》一节课时,我先让学生利用任何办法把一根猪的肋骨或鱼的肋骨折断,让学生感知到骨既坚硬又有弹性,从而产生疑惑——骨为什么既有硬度又有弹性呢?

学生马上联想到这可能与骨的成分有关,从而自主地提出了需要探究的问题。

这样,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预期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对整个学习活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2组织实验探究 

组织实验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相互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

这一环节包括以下几步:

3.2.1作出假设 

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最终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即作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

3.2.2制定实验方案 

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仪器,设计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

3.2.3检验假设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观察、实验以获得事实和证据,具体包括实验的操作、实验的记录、资料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等步骤。

以上几个环节虽然各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但他们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

在这里学生就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

在学生提出问题“骨的成分有哪些?

”时,我就适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背景资料:

在初一上学期曾做过种子成分的鉴定实验,知道物质按其燃烧性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这样稍加点拨,学生就作出了“骨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假设,接下来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

将少许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中,钙盐溶解于盐酸溶液,同时产生气泡。

在这两个实验的启示下,学生思维一下子开阔起来。

他们四人小组,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讨论确定了实验方案。

这个实验的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创造空间和实验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3引导归纳分析 

在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共享实验的成果。

在学生分组对骨的成分进行探究之后,我及时组织同组内的成员进行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归纳出“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成分组成”的结论。

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

他们互帮互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进了学习效果,有效地培养了自己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指导迁移应用 

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学知识获得了初步的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大体知识网络。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迁移,使知识内化为能力。

如:

我在以上总结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将骨煅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物质放入质量分数15%的盐酸中,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并解释原因。

(2)若将脱钙后的骨煅烧,请你预测将会出现的现象?

你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从学生的探究实验中引申出来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从而把课堂探究活动推向高潮。

在这里优秀的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和创造才能,其他学生也从中受到启发,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4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施体会4.1 

影响探究性实验的主要因素 

探究性生物实验开展的阻力是探究课题的难度与探究时的过于开放,使探究过程难以控制,学生存在不少的失误,耗时也多,因此选择探究课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必追求高难的课题,我们认为,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中获得科学的方法,求得认识上的提高和训练.所以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课题.4. 

教师的要求 

在实验探究中,教师的作用体现为确立教学的目标服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

对学生的自主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合作和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

这使得习惯于传统角色的教师面临新的挑战,教师需要适应探究性生物实验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4.4转变教学的观念 

教师要善于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与学生的关系,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引导他们对生物问题产生兴趣,并围绕这些问题去观察、思考,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

4.5加强指导 

初中学生的探究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这里必然存在着学生探究与教师指导的关系问题。

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探究,又不能放任自由,听其自然。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沿着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得去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达到探究问题与获得能力的双重丰收。

浅谈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

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生物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规律的发现和生物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生物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的尤为重要。

  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自己经过三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如“呼吸作用”一节中“种子在呼吸作用中释放CO2”的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大部分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装置及方法,验证了萌发的种子在呼吸时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因此我就提示能否用学生已知道的CO2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探究呢?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积极思考后,许多学生想到用口吹气的方法,通过比较,自然地理解了种子呼吸时,放出了与人呼出的气体中一样的成分即CO2。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会思考,怎样学习,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出不同于教材的完整实验,对初中学生来说并非易事,这是由于他们的思维往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但只要教师积极加以启发和引导也并非不可。

因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常常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因此,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以此作为打开学生新思路的钥匙,让学生自己提出想探索的问题,然后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器材,放手让他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自己拟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现象记录、分析结果,最终自己得出结论。

例如,在探究“蚂蚁的通讯”这个实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探究活动,根据他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自己提出问题假设,各实验小组自己选择所需的实验用具,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得出结论。

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在探索中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

  三、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 

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

  四、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索研究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

在生物实验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还让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研究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

  2、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

  3、做好课外小实验。

  4、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通过生物实验,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

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生物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初探

摘 要:

笔者通过预习指导,现场操作示范及实验操作考查等方法,强化了生物实验课教学,使毕业会考优生率达90%以上。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

”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

自己经过三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

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

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

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

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2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

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

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

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

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

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

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

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

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

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

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

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

然后强调注意事项。

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

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

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

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

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初一九八级一班59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在北碚区初一下期末统考作文《我最难忘的一节课》题目中写了《我最难忘的一节生物实验课》。

生动地说明了生物实验课对学生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

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

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

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

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

我在下一节课前5分钟小测验,结果181名学生有1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余在80分以上。

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4 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我们在初九七级4-6班,初九八级1-3班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

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

我参照了高中毕业生物实验考查《显微镜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的方式及评分标准,三分之一的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评90分以上;

多数在8分钟内完成,评80分以上;

极个别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评60分。

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

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

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

如初九六级3-6班171人参加市毕业会考,平均成绩888分,优生率902%。

其中四班人平942分,优生率95%;

满分有八人,占全区的三分之一。

初九七级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