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736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docx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

 

贵阳市城市规划的发展战略

 

-----------------------作者:

-----------------------日期:

贵阳市城市规划发展战略

规划理念

(1)生态规划理念。

将生态观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综合决策机制的建立和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发挥贵阳市在区位、交通、生态环境、气候、地理等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以打造“避暑之都”和“温泉之城”为目标,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2)特色规划理念。

以“显山露水、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为原则,强化自然山体、通风走廊保护,尊重、顺应自然,构建“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打造“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城市特色。

(3)统筹规划理念。

统筹城市基础功能和服务功能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高城市水、电、气供给保障水平;统筹各片区协调发展,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进一步疏解老城区人口,积极促进各片区功能完善;统筹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发展,统一协调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人本规划理念。

大力推进“六有”民生行动计划,提高市民生活满意度;全面协调空间规划与文化规划,培育和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城市精神。

(5)经济规划理念。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投资创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规划范围

市域范围:

即贵阳市行政区划范围,含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

东起南明区永乐乡,西至清镇市红枫湖镇,南起花溪区青岩镇,北至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含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及清镇市青龙办事处、红枫湖镇、百花湖乡和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总面积3121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

东起小碧乡、永乐乡、东风镇,西至朱昌镇、金华镇、久安乡、石板镇,南起党武乡、孟关乡,北至麦架镇、沙文镇、都拉乡;总面积1230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9年-2020年

近 期 2009年-2015年

远 期 2016年-2020年

远 景 2020年以后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城市定位

具有典型喀斯特生态环境和良好避暑自然条件,适宜居住、适宜旅游、适宜创业的生态文明城市。

城市性质

贵州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城市职能

(1)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旅游服务中心。

(2)西南地区联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

(3)全国重要的以铝、磷、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加工基地,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中药及特色食品为主导的产业基地。

(4)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避暑胜地及休闲旅游目的地。

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至2020年,把贵阳市基本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文明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历史性跨越,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加强环城林带、“两湖一库”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合理利用公园、河湖、山体等城市生态资源,开展城市综合环境治理,实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建设宜居贵阳。

(2)发挥贵阳市在区位、交通、生态环境、气候、地理等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依托城市生态特色和旅游资源,以打造“避暑之都”和“温泉之城”为目标,建设宜游贵阳。

(3)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形成并完善多元化投资、鼓励创业、人才激励的机制,建设宜业贵阳。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1)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0%,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2)积极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疏解老城区人口,引导人口向新区和小城镇转移。

至2020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约320万人,市域外围城镇人口约80万人。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至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37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300平方公里,其他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75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93平方米左右,中小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重点镇及一般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协调发展目标

(1)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依托“一带、七轴、多中心”的全国城镇空间结构,利用贵阳市处于上海至昆明发展轴线上重要支点城市的区位条件,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依托国家重要交通干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逐步形成以贵阳为平台,联系西南,辐射华东和华南的交通枢纽与集散中心,重点加强与珠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及北部湾经济区的联系。

(3)依据《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充分发挥处于全省横向和纵向城镇发展轴线交汇点的区位条件和省会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积极推进贵阳城镇密集区建设,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

(4)加强与周边地州市,特别是贵阳城市经济圈内城市的协调,以交通干线和重大基础设施为支撑,突破行政区划,推进水、矿产等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实现省域协调发展。

城镇体系布局结构

(1)加快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工作,对修文、开阳、息烽、清镇等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撤县、市设区的进程,逐步完善市域城镇体系。

(2)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按照“中心放射型”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沿贵黄、贵遵、贵毕、贵开、贵惠、贵修、厦蓉、市域快速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形成城镇主要发展走廊。

市域北部:

沿贵遵公路布局扎佐、久长、息烽城区、小寨坝、养龙司、温泉等城镇;沿贵开公路布局水田、羊昌、南江、开阳城区、双流、冯三、永温、楠木渡等城镇;沿贵毕、贵修公路布局修文城区、六广等城镇。

市域西部:

沿贵黄、厦蓉、筑黔公路布局清镇城区、红枫湖、站街、流长、卫城、新店等城镇。

市域南部:

沿贵惠公路布局青岩、黔陶等城镇。

市域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

(1)提升城市的金融、商贸、信息等综合服务功能。

老城区与金阳新区布局主要省、市级商业设施,建成西南重要的现代化区域商贸中心。

以省、市级商业中心为支撑,区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区为骨干,建立与城市发展战略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城市商业空间格局和网点体系。

(2)加快和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充分发挥贵阳作为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把物流产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进行培育。

加快建设二戈寨、金阳、扎佐、清镇等四个物流园区和三桥、竹林、白云、息烽、开阳等若干物流中心。

(3)发挥贵阳市在区位、交通、生态环境、气候、地理等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以打造“避暑之都”和“温泉之城”为目标,突出红色旅游、阳明文化、民族风情和喀斯特生态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体育运动旅游和都市休闲旅游,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

按照“集中布局、集约用地、集聚产业”的要求,形成两个开发区、三个产业基地和若干工业园区的工业产业布局,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

(1)两个开发区:

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产业用地重点向沙文、麦架方向聚集和发展,白云省级经济开发区纳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

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小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础,产业用地向南部孟关方向转移和延伸,打造小河—孟关工业走廊,优化功能布局,增强聚集能力。

(2)三个产业基地:

开阳国家级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

把金中、城关、双流、永温建成磷化工走廊、形成磷化工产业链和产品链,形成以开磷集团、开阳磷化工公司为龙头、一批民营企业为骨干的企业群落。

清镇煤化工、铝工业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基地:

按照东区、西区进行工业布局,东区位于站街以东,做精做优;西区位于站街以西,沿站街—卫城—王庄—流长—犁倭布局,做强做大。

将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向西区布局,使污染企业逐步退出红枫湖、百花湖水源保护范围。

息烽循环经济磷煤化工示范基地:

依托资源和能源优势,走循环经济、集群化发展道路。

加快小寨坝磷化工城建设,建设成为全省药磷铝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复合肥生产基地。

(3)若干工业园区:

促进扎佐钢铁医药工业园、龙洞堡特色食品工业园、乌当医药食品工业园、花溪科技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建设,逐步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

市域综合交通建设

铁路

依据国家铁路干线布局规划,配合贵阳至广州快速铁路、贵阳至成都快速铁路、贵阳至重庆快速铁路、贵阳至长沙客运专线和贵阳至昆明客运专线贵阳段的建设。

市域快速铁路网由“一环一射两联线”构成。

一环:

环城快速铁路,全长123公里,共设置15个主要车站;

一射:

贵阳东—开阳快速铁路;

两联线:

久长—永温(开阳),林歹(清镇)—织金。

新建贵阳火车新客站和扩建贵阳南站编组站、改貌货运站,建设完善清镇、将军山、扎佐、都拉营等综合货场,完成贵阳铁路枢纽建设,提高城市铁路客、货运输能力。

第43条公路

以贵州省的公路网发展战略“六横、七纵、八联”为指导,贵阳城市经济圈交通建设为目标,高等级公路、国道干线为骨架,省(县、乡)道为联系,在市域形成“一环、两横、九射线”的安全、便捷、高效的市域快速公路网体系。

一环:

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东北环线—西南环线—南环线);

两横:

贵阳城市经济圈环北段(黔西—瓮安),修文—福泉;

九射线:

贵新(贵阳—新寨)、贵广(贵阳—广州)、贵惠(贵阳—惠水)、贵黄(贵阳—昆明)、厦蓉(贵阳—成都)、贵黔(贵阳—黔西)、贵毕(贵阳—毕节)、贵遵(贵阳—重庆)、贵开(贵阳—开阳—遵义)等高速公路。

航空

加快龙洞堡国际机场扩建工程,配套完善相关服务设施,开辟中远程国际航线,拓展航空客源,打造西南一流航空窗口。

内河航运

大力整治乌江航道,建设开阳港、息烽港,提高进入长江的通航能力;加快码头、道路等航运配套设施建设。

市域公共设施建设

城乡文化设施

(1)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目标,

积极培育和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基础文化、文化精品、文化产业、体制创新、人才建设等六个文化工程,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的覆盖全市的文化设施体系。

(2)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建成综合文化站,所有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文化室,完善乡镇、街道、农村、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点建设。

城乡医疗卫生设施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工作全局,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差距,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

(2)建立以市、县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计生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中心,乡镇卫生院、计生站为枢纽,村卫生室、计生站为支点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

(3)至2020年,基本建成能覆盖全市居民人口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市每千人床位数达到5.5张,中心城区每千人床位数达到9.5张,乡镇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达到1张。

城乡教育设施

(1)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调整全市教育布局结构,促进农村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高中向区、县(市)政府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

(2)至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占职业技术教育比例达5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以上。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1)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资源合理利用、区域生态平衡的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形成以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山体绿化、河湖水系为基础,历史文化遗产为特色,生态景观廊道相贯通的区域生态网络体系。

(2)加强以“两湖一库”、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等城镇重要饮用水源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和保护,确保城乡饮用水源安全。

(3)以环城林带建设与南明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环境项目建设为纽带,积极推动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城市公园、生态湿地、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石漠化、采石场、废弃采矿场、主要交通干道的生态修复和绿化工程。

(4)严格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基本实现生活燃料清洁化,控制和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实施公共交通清洁能源改造,有效控制城市噪声,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

(5)完成贵州水泥厂、贵阳钢厂、贵阳发电厂、清镇发电厂等重大污染企业的异地搬迁或关停工作。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目标

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为重点,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通过对城市古代及优秀近代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民族文化保护村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缮、恢复,继承和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脉络,提升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保护对象主要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民族文化保护村1处及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

空间管制

空间管制策略

(1)禁止建设区

规划期内必须保持土地的原有用途,除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外,严禁在区内进行任何类型的开发建设活动;禁建区范围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划定,以行业为主,严格管理。

(2)限制建设区

规划期内城市建设应尽可能避让,保持土地的原有用途,非经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同意,不得在限建区内进行非农建设项目开发;对于与限制建设区重叠的城市建设区,应提出具体建设限制要求,做出相应的生态影响评价并提出补偿措施。

(3)适宜建设区及已建区

城市建设应基本控制在适宜建设区及已建区范围内,

避免城市盲目扩张和城市土地的粗放型利用,建设行为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空间管制区划

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作为各区、县进一步明确、细化本行政辖区内空间管制区划的原则和基础,下位空间管制区划不得与本区划方案相冲突,确需调整的须经市级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同意。

(1)禁建区包括河、湖、湿地,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一级保护区,重点生态林区、古树群及古树名木生长地,文物单位重点保护范围,基本农田,城镇各片区之间的隔离绿地、环城林带,交通干道,地质遗迹及矿产资源埋藏地,高压走廊、石油天然气管道等市政通道,地裂、崩塌、滑坡、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危险区,25度以上山体坡地。

(2)限建区包括河、湖、湿地周边生态控制区,水源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森林公园、一般生态林区、名胜古迹区林地,文物单位建设控制地带,一般耕地,厂矿与生活区之间的隔离绿地,交通干道两侧、上空、地下,矿产资源埋藏非密集区,地震风险区、水土流失严重区、10-25度山体坡地区、沙土液化、地面沉降区、垃圾焚烧场、污水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理、垃圾填埋场防护区、城镇发展战略备用地。

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为契机,建立比较完善、成熟的发展循环经济体制机制和模式,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2)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例不超过60%,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2018平方公里。

(3)合理确定用水标准,实现供需平衡,创建节水型城市,全市总需水控制在18.6亿立方米以内,城市总需水控制在9.5亿立方米以内。

积极推进污水、雨水资源化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5%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

(4)能源节约与开发并举,优化产业结构,推行各种节能措施及标准,发展可再生能源,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400万吨标准煤左右,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50%左右,单位GDP综合能耗0.8吨标准煤左右。

规划区发展引导与管理

发展目标

以中心城区为重点,不断强化产业集聚和提升现代服务功能,实现服务高端化和产业规模化,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通过城乡整体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一体化融合,构建省域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发展规模

至2020年,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45平方公里左右,聚集人口4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0万。

发展策略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交通干道为支撑,产业布局为先导,优化空间结构,完善设施配套,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城镇化进程;实施中心城市辐射战略,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实施工业企业集中发展战略,将中小企业引入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中发展;实施城乡连接带动战略,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向与布局结构

空间发展方向

贵阳市中心城区以老城区为中心,实施“北拓、南延、西连、东扩”的空间发展策略。

加快麦架、沙文、扎佐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体“北拓”,同时大力推进金阳新区的人口聚集和空间拓展;

依托环城高速公路南环线、花溪二道建设,通过“南延”,推进花溪、小河等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集聚;

以三桥马王庙片区整体改造为重点,实施“西连”战略,促进老城区与金阳新区联系与融合,城市空间向西与清镇连片发展;

以龙洞堡机场改扩建为契机,打造临空经济区为重点,建设龙洞堡东部新城,远景向龙里方向推进,建设形成贵龙经济带;同时推进新天温泉度假产业发展,实施“东扩”战略。

用地增长边界

中心城区用地增长边界西至百花山脉及百花湖、阿哈水库水源保护区,东至龙洞堡空港区域,南至环城高速南端周边区域,北至沙文、麦架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770平方公里。

规划空间布局结构

贵阳市中心城区形成“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空间布局结构。

打造“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

的城市特色,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320万。

(1)一城:

以老城区、金阳新区共同构成城市核心,连片发展小河、二戈寨、三桥马王庙、白云等区域,实现城市紧凑、集约发展。

主城建设用地约20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约238万。

(2)三带:

将百花山脉、黔灵山脉及南岳山脉作为城市建设用地隔离绿化带及生态缓冲区,体现“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布局特色,充分发挥山体绿化对过滤空气、防护污染、调节城市温度、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3)多组团:

顺应城市自然地形特征,因地制宜的在主城周边布局4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组团,即主城北部的高新区组团,南部的花溪组团,东部的龙洞堡组团,东北部的新天组团。

主城周边组团建设用地约100平方公里,集聚人口约82万。

(4)严格保护百花湖、阿哈水库、花溪水库等城市饮用水源安全,同时加强对南明河、市西河、贯城河、鱼梁河、麦架河、黔灵湖、观山湖等河湖水系的生态环境修复和绿化景观环境营造,在城市内部构筑多条“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绿化景观走廊。

(5)在城市各功能组团之间,结合十里河滩城市湿地公园、黔灵山公园、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贵阳市森林公园、鹿冲关森林公园、阿哈水库、百花湖等若干大型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形成城市重要生态战略点,避免城市建设过于连片发展,保护城市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生态格局。

(6)加强以环城林带为主的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绿地资源的保护、建设和利用,实现城市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空气清新的环境建设目标。

城市远景发展

2020年以后,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主要向北扎佐,向东永乐、龙里,向西清镇,向南党武、湖潮扩展,其中湖潮、扎佐、清镇区域为主要建设用地增长区域。

建设形成扎佐、湖潮、清镇组团,进一步完善“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区交通建设

交通发展、建设控制指标

(1)交通投资:

规划期内年均交通投资应占全市GDP的3%—4%左右,交通投资重点向公共交通倾斜。

(2)道路建设:

至2020年,中心城区人均道路面积不低于11.5平方米,主次干道网密度不低于2.3公里/平方公里,关键交通截面的通道数量不少于2个。

(3)公共交通发展:

至2015年,中心城区整体公交(含轻轨)出行比例不低于30%;至2020年,中心城区整体公交(含轻轨)出行比例不低于45%,小汽车出行比例控制在25%以下。

(4)环境排放:

至2015年,中心城区内达到“欧III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占60%以上;至2020年,中心城区内达到“欧IV

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占80%左右。

城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

(1)航空:

推进龙洞堡国际机场的改扩建工程,完善磊庄军用机场。

(2)铁路:

大力推进贵阳铁路枢纽建设,枢纽场站由“一个编组站、两个客运站、若干货运站”组成,包括二戈寨编组站,火车客站、火车新客站,货运站为西站、南站、花溪、都拉营、龙洞堡、将军山等货运站。

(3)公路:

公路枢纽场站由“七个客运站、七个货运站”组成,在金阳将军山新建贵阳汽车客运站,调整现状客车站、二客站功能为旅游客运和公交换乘站,新建或扩建客运东站、北站、南站、西站四个客运站;新建或扩建将军山货运站、龙洞堡货运站、竹林货运站、三桥货运站、改貌综合货场、沙文货运站、新天货运站。

城市道路骨干路网系统

(1)通过对中心城区道路网的优化调整,建设完善“一横、一纵、一环”的路网主骨架和“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的骨干路网系统。

“一横、一纵、一环”:

一横:

北京西路—北京路—北京东路;

一纵:

贵遵路—金工路—中坝路—花溪二道—花磊路;

一环(环城高速公路):

东北环线—西南环线—南环线。

“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

一环路:

蟠桃宫—宝山路北段—北京路—枣山路—浣沙路—解放路—宝山路南段—蟠桃宫;

二环路:

三桥—改茶路—贵黄路东段—南二环—富源路—东二环—贵遵路南段—三桥;

三环路(环城高速公路):

东北环线—西南环线—南环线;

十六条射线:

贵黄路艺校至金华段、北京西路、观山路、贵金路、金朱路、贵遵路、盐沙路、新天大道、北京东路、机场路、油小路、东站路、富源路、桐荫路、花溪大道、花溪二道。

(2)加强中心城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重点推进环城高速公路、二环路、贵金路、清金路、北京西路、北京东路、水东路、花溪二道、油小路、清桐路等道路的建设。

(3)老城区道路网建设与改造:

结合旧城改造,以主、次干道改造为重点,加大支路的建设力度,着力完善道路网络;对老城区的主要交通节点实施改造,缓解交通拥堵的压力;利用部分支路、小区道路大力实施单行道措施。

形成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合理布局、联系顺畅的道路网络体系。

城市停车系统

(1)将停车系统的发展作为加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引导城市机动化发展、改善城市交通运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手段,强调适度增加供给,强化使用与管理,提高设施利用效率的策略。

(2)停车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实行分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