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2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9194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经济学常识2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常识2 2.docx

《经济学常识2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常识2 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学常识2 2.docx

经济学常识22

第四章

市场中的经济

一、促销与打折

1.并非所有商品都会促销打折

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会适时打折,虽然商品单价下降,但由于总销量上升,所以商家的总收益增加。

打折多半采用代币券的形式,这种代币券只能在该商场使用,不能兑换现金,多出不找零,有期限。

2.商家打折促销一般选择在节假日、周末等

节假日、周末等人们相对放松,更容易对促销打折商品产生兴趣。

商家在促销打折时通常采用搭售的伎俩,即将销路不好商品、劣质商品、三无产品等进行搭售。

2、收入、价格的歧视行为

1.完全竞争条件下工资的决定

横轴OL代表劳动的需求量或供给量;纵轴OW代表工资水平,D为劳动的需求曲线,S代表供给曲线;交点E为均衡工资与均衡就业量。

 

2.不平等的工资现象3.补偿性工资差别

指同质的劳动者,在从事工作条件和环境不同的劳动时,要对某些职业支付较高的工资,以弥补不同职业的非金钱的差异。

例如,大学教授的工资要低于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当的医生和律师,但教授通过在工作中获得学术成就和个人满足感得到补偿;从事采煤的工人的工资明显高于和他们具有相似教育背景的其他工人;同一家医院中工作的放射科医生工资要比具有相似教育背景的别的科室医生要高;等等。

4.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

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商品的经营方式。

一级价格歧视:

根据每个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大货币量来制定价格,企业将获取全部消费者剩余。

如电信号码拍卖。

二级价格歧视:

根据不同的消费量或不同的区段制定不同价格,企业获取部分消费者剩余。

三级价格歧视:

将顾客划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别而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现实中最普遍。

价格歧视的实施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

企业必须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企业必须有容易区别的、对产品有不同需求弹性的顾客群;

企业必须有效地制止消费者的套利行为。

3、不对称信息·博弈论

1.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不对称信息:

在交易过程中,一方对交易对象的质量、性能等内在属性比另一方更为了解。

信息不对称理论:

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信息不对称理论最初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

①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

②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

③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

④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⑤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例如,在旧车市场上,只有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

而在一辆旧车的任一价格上,那些最差的次品车的主人最急于将他们的车出手。

当买主把这些次品买回家后,才会逐渐发现它的缺陷。

一段时间后,卖主能够接受的旧车的平均价格会下降,那些持有缺陷最轻的车的车主这时会认为还是将车留着自己用更为合算。

这意味着,那些还留在市场上出售的汽车的平均质量又进一步降低了。

因此说,随着价格的下降,存在着逆向选择效应:

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才会进入市场。

将该模型扩展到整个商品市场,逆向选择就说明了假冒伪劣商品对市场的破坏作用:

它们以低价出售,有可能将好产品挤出市场,并摧毁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导致市场的萎缩,从而最终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但是,无论是生产优质产品的厂商还是消费者,都能找到更好的传递信息和搜索信息的途径。

首先,厂商可以提供保修承诺或以广告来向消费者传递优质产品的信号;其次,可以建立独立的质量监督、认证机构,帮助消费者识别劣质产品;此外,还有合同解决办法(即在合同中对交易双方进行行为约束)和信誉解决办法(即允许提供优质产品的厂商获得超额利润——“信誉租金”,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

厂商一旦在信誉上出问题,必定损失利益。

这就使信誉成为一种真实的信号)。

2.博弈——做出最有利的决策

博弈论:

研究人们如何在一个集体环境中做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决策的一门科学。

案例思考:

为什么鹬蚌会相争?

为什么渔翁能得利?

思路:

鹬、蚌的基本出发点是使自己不受伤害,即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博弈: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者组织都在追求各自的利益,却没有人能支配结果的一种竞争态势。

决策人:

在博弈中率先作出决策的一方,这一方往往依据自身的感受、经验和表面状态优先采取一种有方向性的行动。

对抗者:

在博弈二人对局中行动滞后的那个人,与决策人要作出基本反面的决定,并且他的动作是滞后的、默认的、被动的,但最终占优。

他的策略可能依赖于决策人劣势的策略选择,占去空间特性,因此对抗是唯一占优的方式,实为领导人的阶段性终结行为。

局中人(players):

在一场竞赛或博弈中,每一个有决策权的参与者成为一个局中人。

只有两个局中人的博弈现象称为“两人博弈”,而多于两个局中人的博弈称为“多人博弈”。

策略(strategies):

一局博弈中,每个局中人都有选择实际可行的完整的行动方案,即方案不是某阶段的行动方案,而是指导整个行动的一个方案,一个局中人的一个可行的自始至终全局筹划的一个行动方案,称为这个局中人的一个策略。

如果在一个博弈中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选择有限,则称为“有限博弈”,否则称为“无限博弈”。

得失(payoffs):

一局博弈结局时的结果称为得失。

每个局中人在一局博弈结束时的得失,不仅与该局中人自身所选择的策略有关,而且与全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组策略有关。

所以,一局博弈结束时每个局中人的“得失”是全体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组策略的函数,通常称为支付(payoff)函数。

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

在一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当其他人不改变策略时,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

也就是说,此时如果他改变策略,他的支付将会降低。

囚徒困境:

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接受隔离审讯。

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智猪博弈:

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

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

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

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

答案是:

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改变方案一:

减量方案。

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

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

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

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改变方案二:

增量方案。

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

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

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

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

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改变方案三:

减量加移位方案。

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

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

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

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分析:

如果游戏规则设计者的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则方案一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方案二游戏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方案三游戏规则最理想,成本不高,而收获最大。

1.劣币驱逐良币(Badmoneydrivesoutgood)

劣币驱逐良币(Badmoneydrivesoutgood)为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造铸局长格雷欣提出,也称“格雷欣法则”(Gresham’sLaw)。

他观察到:

消费者总是保留储存成色高的货币(undebasemoney)(贵金属含量高),而使用成色低的货币(debasedmoney)进行市场交易、流通。

规律:

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

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

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2.金银复本位制下的“劣币驱逐良币”

金银复本位制下,即在金和银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一个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

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最终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使金银复本位制无法实现。

例如,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

15,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使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金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

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

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就曾在美国货币史上有所表现。

美国于1791年建立金银复本位制,以美元作为货币单位,并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为1:

15。

当时法国等几个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金银的比价为l:

15.5。

也就是说,在美国,金对银的法定比价低于国际市场的比价。

于是黄金很快就在美国的流通界消失,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银本位制。

1834年,美国重建复本位制,金银的法定比价定为1:

16,而当时法国和其他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的金银比价仍然是1:

15.5,这时就出现了相反的情况。

由于美国金对银的法定比价定得比国际市场的高,因此金币充斥美国市场,银币却被驱逐出流通领域,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金本位制。

请思考:

为什么1791年美国建立的金银复本位制最终演变为银本位制?

为什么1834年美国重建的金银复本位制最终演变为金本位制?

思路:

1791年的美国金银本位制与法国等国家相比,黄金更值钱;1834年的美国金银本位制与法国等国家相比,白银更值钱。

具体分析1:

当美国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为1:

15,而法国等几个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金银的比价为1:

15.5时,人们可以在美国取得1盎司黄金,把它输送到法国去换取15.5盎司的白银,然后再将15.5盎司的白银运回美国,在美国再购买1盎司黄金,还剩下0.5盎司的白银,除了弥补运输费用以外,还可以得到一笔利润。

如此循环往复,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样,黄金很快就在美国的流通界消失,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银本位制。

具体分析2:

当美国规定金银的法定比价为1:

16时,法国和其他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的金银比价仍然是1:

15.5,这时就出现了相反的情况。

人们可以在法国取得1盎司黄金,把它输送到美国去换取16盎司的白银,然后又将16盎司的白银运回法国,在法国再购买1盎司黄金,还剩下0.5盎司的白银,除了弥补运输费用以外,还可以得到一笔利润。

如此循环往复,也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样,白银又很快在美国的流通界消失,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金本位制。

拓展:

婚恋角逐中的格雷欣法则

假定有优男A,劣男B,美女C。

若从资源配置来看,A、C结合实属大快人心的帕累托改进。

请思考:

现实的结果会如何呢?

A男因自身禀赋或客观条件好,选择面比较广,“吊死在一棵树上”的机会成本过大;B男则相反,可能是“一无所有”,索性“孤注一掷,拼命一搏”。

这样B男在追求美女C的努力程度上显然会大于A男,而C女只能凭借对方的行为表现来评判其爱恋自己的程度。

往往会被B男刻意粉饰的“海枯石烂,一心一意”的倾慕和忠诚而迷惑,被B男拖入婚姻的“围城”。

于是婚恋角逐画上了句号。

3.良币驱逐劣币

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外汇市场,亦即没有任何法律强制干预的市场,在各种货币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法定比价存在,而这些货币之间价值各不相同,其中走势坚挺、含金量较高的货币被认为是硬通货,即“良币”;反之,走势疲软的货币被认为是软通货,即“劣币”。

在国际贸易当中,人们往往乐意接受硬通货,即“良币”,而不愿意要软通货,即“劣币”。

从而优胜劣败,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

此可谓“格雷欣法则”的反例,也可称为“反格雷欣法则”。

五、公有地悲剧·外部性

导入情景:

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

每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只羊以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们知道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

设想:

牧民将如何取舍呢?

思路:

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更大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

而当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有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1.公有地的悲剧

公有地的悲剧:

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产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

原因:

对每一个牧羊人来说,增加放养的羊会给他个人带来利益,而增加羊从而导致过度放牧的损失,则是由全体放牧人来承担。

也就是说,这种对公有资源使用“所得归己,所损归公”的状况,导致了“公有的东西,总不如私有的让人爱惜”的现象,使对共有资源使用的结局有了悲剧性的一面。

拓展:

产权

产权:

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

其中,①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力;②占有权是指占有某物或某财产的权利,即在事实上或法律上控制某物或某财产的权利;③支配权是指主体对权利客体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同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④使用权是不改变财产的本质而依法加以利用的权利;⑤收益权是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⑥处置权是指依法对物在事实上或法律上最终处置的权利。

案例分析: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

小伙伴们看见路边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都争着跑过去摘,只有王戎站着没有动。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说:

“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李子,那李子一定是苦的。

”等到小朋友们摘下来一尝,才相信的确如王戎所说。

请问:

王王戎为何无动于衷呢?

公有地悲剧的解决方案——明晰产权

英国经济学家科斯人为,导致“公有地的悲剧”的重要原因是产权缺失或不明晰。

为防止这种“公有地的悲剧”,一个可选的办法是:

不把草地作为公有财产,而把草地作为私有财产分给每一个牧羊人,让他们对“羊”和“草地”都要负责,过度放养导致草地荒芜,后果将自己承担。

这样,产权明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问题:

财产私有化是否完美无缺呢?

财产私有化的后果——“反对公有地的悲剧”

在财产私有化的过程中,产权分配的权利归属一般比较复杂,往往牵涉到很多权利人,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成本也因此提高,再加上有关人员之间不同的利害关系、对权利的评估的差异等因素,结果产生了所谓的“反对公有地的悲剧”——资源的过少利用。

案例分析:

“反对公有地的悲剧”

以前苏联莫斯科有一条商业街,街两旁的店铺宽大、条件好,十分利于经商,但这些商铺却都被牢牢地锁上了,空置着,而街道路中间却有着一条长长的商铺,虽然简陋,但生意红火。

仔细探究之下才发现,两旁的商铺虽然好,但要把它们租下来,成本很高——并不是租金的原因,而是指要取得这些商铺的实际使用权,不知需要跑多少个部门,比如城市管理部门、房产部门、商业部门,等等,还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最后还不一定能成功。

权衡之下只有放弃,不如在中间搭个铺子来得快一点。

2.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

外部性(externality):

又称为外部成本或者外部效应,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负外部性:

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

正外部性:

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影响是有利的。

负外部性实例(P115-116)——温室效应。

正外部性实例(P116-117)——养蜂与水果种植。

3.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经济的外部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y)和负外部性(negativeexternality)。

正外部性:

也称外部经济,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任何代价。

负外部性:

也称外部不经济,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示例1:

生产中的负外部性

工厂在生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负外部性。

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示例2:

生产中的正外部性

教育是一种正外部性。

完善的教育系统培育出的人才,会对社会建设作出贡献,这是对所有人都有益的。

建设一栋造型美观的建筑,让这个地区的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这一道风景线,也是一种正外部性。

示例3:

消费中的负外部性

某人养了一只狗,这只狗喜欢每天夜里不停地叫。

这个人由于习惯于夜生活,所以并不会对此感到困扰。

可是他的邻居习惯于早睡,每天就会被狗的叫声弄得失眠,于是不得不花钱买安眠药。

在这里养狗对于这个邻居就是一种负外部性。

示例4:

消费中的正外部性

某人注射甲流疫苗,这种消费不仅对于他自己有好处,对他周围的人也有一定的好处,即接触到病毒的传染源减少。

这也是一种正外部性。

4.外部性的解决办法

基本思路:

让外部性内部化,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使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

①征税与补贴:

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负,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

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

这种用于消除负外部性的税收被称作庇古税(Pigoviantax)。

②科斯定理:

如果存在产权划分,交易成本较低且参与人数较少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私下谈判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例如,“实例3”中所说的养狗问题,要么养狗者给与邻居补偿使其接受养狗,要么邻居给养狗者一定费用使其停止养狗。

6、货币·通货膨胀

1.货币的内涵

古典货币:

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现代货币:

是指以某一权力机构为依托,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推行的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及作为完全流动的财富的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凭证。

一般可以分为纸凭证及电子凭证,就是人们常说的纸币及电子货币。

古典货币与现代货币的区别

古典货币本身是商品,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不依附于任何的权力机构,不会随权力机构的消亡而消亡。

现代货币只是一种凭证,依托于某一权力机构而存在,随权力机构的消亡而消亡。

可以说现代货币在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等方面的功能与古典货币大体相当,但作为财富储藏手段方面的功能要逊色于古典货币,储存再多的凭证其功能也会随权力机构的消亡而消亡。

货币的三种职能:

交换媒介,货币最基本的职能,包括在延期支付时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

计价单位,用来表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格;

贮藏手段,作为一种保存财富的方式。

2.货币历史

(1)物物交换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

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

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

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

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2)金属货币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

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

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

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过铁质货币。

例如,古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中国商朝时的铜贝,春秋时的包金铜贝。

(3)金银货币

中世纪晚期及以后,西方国家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

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

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并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4)纸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

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

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

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宋朝年间于中国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3.货币的种类

硬币:

硬币是一种小面额的辅币。

它是铜质的、铝制的或是镍质的。

纸币:

是一种法定货币,称为法币(legaltender)。

法币是政府强制流通的货币。

纸币发行的基本权力为政府所有,具体由中央银行掌握。

纸币和硬币的总和称为通货或现金。

存款货币:

存款货币是指可以随时提取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它也称为需求存款。

由于活期存款可以随时转换成现金,所以银行的活期存款和通货没有区别。

它也是一种货币。

近似货币:

又称准货币,是商业银行中的定期存款和其他储蓄机构的储蓄存款。

这种货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活期存款,通过支票流通,因此称为近似货币。

准货币:

是指能够执行价值储藏职能,并且易于转换成交换媒介,但本身还不是交换媒介的资产。

例如,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就是准货币。

货币替代物: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代替货币起到交换媒介的东西。

例如信用卡,它本身并不是货币,也不具有货币的只能,只是代替货币执行交换媒介的职能。

在经济学中,一般把货币分为M0、M1和M2:

◇M0=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M1被称为狭义的货币;

★M2被称为广义的货币。

4.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

又称公开市场,是各种信用工具交易的场所,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的活动来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①货币市场:

是从事短期信用工具买卖的金融市场,是短期信用工具与货币相交换的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