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模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99866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一模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合肥一模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合肥一模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合肥一模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合肥一模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合肥一模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合肥一模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一模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

《合肥一模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一模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合肥一模政治试题Word下载.doc

a:

16:

{i:

0;s:

29436:

"历史复习材料@#@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众弟既是兄弟又是君臣。

@#@@#@了解分封制基本内容: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守土、随从作战、纳贡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

@#@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助理万机(行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平定六国后,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影响:

@#@@#@①形成:

@#@秦统一后,创立皇帝制度。

@#@从此皇权成为封建国家权力中心和主宰;@#@推行郡县制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基础;@#@中央机构设立三公九卿,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套官僚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

@#@它本质上是封建专制的统治。

@#@②影响:

@#@a、对秦朝影响:

@#@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建立了地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初步统治;@#@秦的暴政导致了人民处境的恶化。

@#@b、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汉初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唐代中央设三部六省。

@#@三部是指: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省是指:

@#@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

@#@@#@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书省@#@行中书省(行省)开始于元朝。

@#@元朝的中书省主管各省的重大民政事务。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了解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职位,皇权对于可能威胁自身的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明成祖(永乐)设立内阁。

@#@@#@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清雍正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了顶峰。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a、皇权失去了约束和监督,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的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

@#@b、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员只能唯上是从,助长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c、必然导致官僚机构得膨胀和腐败。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鸦片战争(1840—1842年),发动国家:

@#@英国。

@#@清政府失败后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是: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发动国家:

@#@英国、法国。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发动国家:

@#@日本。

@#@清政府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

@#@割台湾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影响: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爱国将领:

@#@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台湾各族人民在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3、侵华日军的罪行@#@了解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杀害中国同胞30万人。

@#@@#@了解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了解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抗战史实@#@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指挥者:

@#@李宗仁。

@#@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歼敌4万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了解洛川会议@#@1937年中共在洛川召开会议,确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全民抗战路线)@#@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建立: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作用:

@#@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太平天国运动@#@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天京陷落的主要史实@#@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国号“天平天国”。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但《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其原因是:

@#@这个制度所制定的评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2、辛亥革命@#@了解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总理:

@#@孙中山。

@#@政治纲领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临时总统孙中山。

@#@@#@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制定者:

@#@参议院;@#@颁布者:

@#@孙中山。

@#@主要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评价: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⑤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⑦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的过程:

@#@5月4日~6月初:

@#@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6月初后:

@#@运动中心在上海,工人阶级为主力;@#@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认识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了解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主要史实@#@中共一大:

@#@时间:

@#@1921年7月23日;@#@地点:

@#@上海;@#@主要内容:

@#@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中共诞生的影响:

@#@中共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1922年7月):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

@#@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形成标志: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了解北伐战争@#@开始时间:

@#@1926年7月,国民大革命失败标志: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南昌起义的时间:

@#@1927年8月1日(建军节),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井冈上革命根据地。

@#@@#@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长征的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

@#@开始时间:

@#@1934年10月,结束: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理解遵义会议@#@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了解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主要史实@#@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其中,淮海战役歼灭和改编敌人人数最多,平津战役中的北平和平解放。

@#@@#@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西柏坡,主要内容: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意义: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准备。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理解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

@#@建国后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成为迫切需要,人民当家作主需要一个具体形式;@#@2、过程:

@#@一届人大召开(1954):

@#@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二届人大召开(1959):

@#@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三届人大召开(1964):

@#@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多党合作政协制度:

@#@原因:

@#@①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性质: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职能:

@#@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会作用,1954年后起政协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1956年):

@#@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目的: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意义:

@#@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特点:

@#@我国民主政治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民族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确立完善:

@#@

(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

(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3、五个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4、意义:

@#@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的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第五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义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3、祖国统一大业@#@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1979年);@#@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解决提出“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初)。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

@#@英国:

@#@主权换治权;@#@中国:

@#@主权不容谈判。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收回主权。

@#@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

@#@1987年中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恢复行使主权。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

@#@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在国际上造成广泛深远影响,发展成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情况@#@日内瓦会议(瑞士):

@#@1954年,特点:

@#@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结果:

@#@中国代表团积极推动下,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大大提高新中国国际声誉。

@#@@#@万隆国际会议(印尼):

@#@1955年,特点: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作用:

@#@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成功,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台湾国民党集团占据;@#@事件:

@#@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提案;@#@意义:

@#@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12月,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正式建立;@#@意义: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关系正常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意义:

@#@翻开中日睦邻友好新篇章@#@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有利于中国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重大外交活动@#@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200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会议期间,在中国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会晤。

@#@@#@了解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首次外交活动@#@1993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西雅图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10月,中国第一次局举办了高级别的国际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地点在上海);@#@2001年6月,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梭伦改革: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官开始改革。

@#@改革内容:

@#@经济上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政治上按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

@#@意义: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克斯提尼改革:

@#@时间:

@#@公元前506年。

@#@改革内容:

@#@以地域为基础划分为10个行政区,从中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从10个选区中各选一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制定了“陶片放逐法”。

@#@意义:

@#@克里斯提尼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由此最终形成。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了解伯利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民主派领袖伯利克利连任首席将军,这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同时也开启了希腊文明史上最为鼎盛的“古典时代”。

@#@主要表现在:

@#@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户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意义: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

@#@@#@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于公元前449年颁布,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

@#@@#@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体系。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了解罗马法在维护罗马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作用:

@#@①罗马法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统治,为罗马统治者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②维护奴隶制度和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③顺应经济发展和变化,对公民的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保护私有财产;@#@④建立大量自治市,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每一个角落。

@#@进一步稳固了帝国基础。

@#@@#@专题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了解《权利法案》@#@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主要内容: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目的:

@#@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意义:

@#@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威廉三世和大臣在一个小密室中商讨国家大事,这个小密室逐渐成为内阁的代名词,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乔治一世时期形成了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的惯例,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2、美国的总统共和制@#@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中央政府的构建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以后若以三2/3以上的多数再次通过此法时,几位有效。

@#@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参议院每州两名,任期6年,每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院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员批准,终生任职,他们拥有最高司法权。

@#@这部宪法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而且还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给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了解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美国1787年宪法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

@#@这部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所谓“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即行政、立法、司法这个三相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

@#@@#@3、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

@#@总统任职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议会采取两党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将《马赛曲》定位法国国歌,7月14日定为法国国庆日,并把“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等内容写入宪法。

@#@@#@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宪法确定了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

@#@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i:

1;s:

29170: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

(1)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2)奴隶社会:

@#@石器锄耕:

@#@耒耜;@#@@#@(3)封建社会:

@#@铁犁牛耕: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⑴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

(2)奴隶社会(商周):

@#@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

@#@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

@#@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②商朝:

@#@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③汉代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被称为丝国);@#@@#@④唐朝:

@#@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⑤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2)冶金:

@#@@#@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

@#@@#@②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③南北朝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制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①东汉:

@#@瓷器生产技术成熟,烧制出青瓷。

@#@②北朝:

@#@烧制出白瓷。

@#@@#@③唐代:

@#@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唐朝起,中国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出国外,从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④宋代:

@#@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五大名窑)。

@#@@#@⑤元朝:

@#@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⑥明代:

@#@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烧制出五彩瓷。

@#@@#@⑦清代:

@#@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

@#@(珐琅彩)。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北宋为转折点)@#@①秦:

@#@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口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

@#@“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

@#@@#@③南北朝时期:

@#@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

@#@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

@#@@#@④唐朝时:

@#@“草市”逐渐演变成了地方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

@#@@#@⑤宋: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管理。

@#@@#@⑥明清:

@#@商业经济繁荣,都市中的商业区己经相当繁华。

@#@@#@【归纳总结】宋朝前后市的特点。

@#@@#@

(1)宋朝以前:

@#@县治以上设市;@#@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市坊分开;@#@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贸易。

@#@@#@

(2)宋朝时:

@#@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时间限制也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管理商业。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1)商业城市: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著名商业城市;@#@经济中心南移后,隋唐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长江流域的扬州、成都(“扬一益二”)等成为繁华的大都会。

@#@@#@

(2)商帮:

@#@明清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商帮”。

@#@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 @#@@#@3.理解“重农抑商”@#@

(1)含义:

@#@首倡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手工业和商业。

@#@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

@#@@#@

(2)目的:

@#@是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影响:

@#@是维护封建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①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封建社会初期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

@#@②消极:

@#@明清时期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4、了解“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①明朝政府禁阻私人出海从事海外贸易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②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③影响:

@#@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使正常的海外贸易停顿;@#@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 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刺激,洋务企业诱导。

@#@@#@

(2)产生的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3)地点:

@#@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

@#@@#@(4)最早创办者:

@#@官僚、地主、商人;@#@@#@(5)著名企业:

@#@①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

@#@@#@②1873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③朱启昂在天津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6)意义:

@#@标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3.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⑴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

@#@@#@②“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的呼吁。

@#@@#@③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

@#@@#@⑵表现: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⑶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时间:

@#@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1912-1919年)@#@

(2)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②南京临时政府的奖励措施,激发了投资热情;@#@@#@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地推动;@#@@#@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 @#@(主要原因)@#@(3)发展情况:

@#@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

@#@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江苏南通的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4)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快速发展)@#@

(1)时间:

@#@1927—1936年。

@#@@#@

(2)原因: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很快就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3)发展状况:

@#@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了解“一五”计划(变化)@#@

(1)时间:

@#@1953-1957@#@

(2)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行社会土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由此开始起步。

@#@@#@(3)主要成就: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和鞍钢三大工厂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

@#@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理解三大改造@#@

(1)背景:

@#@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巩固。

@#@

(2)时间:

@#@1953——1956年。

@#@@#@(3)过程: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

@#@@#@①农业: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

@#@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

@#@A、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

@#@B、政策:

@#@和平赎买(与苏联相比是创举)。

@#@@#@(4)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5)意义:

@#@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

@#@@#@

(1)背景: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内容:

@#@①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当前的任务是:

@#@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

@#@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

(2)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3)影响: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的主要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主要内容:

@#@@#@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⑴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⑵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邓小平理论形成。

@#@)@#@三、经济体制改革@#@1.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⑴原因: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②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⑵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

@#@@#@⑶过程:

@#@安徽、四川率先试点;@#@到198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⑷特点:

@#@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经营,这样由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⑷作用:

@#@①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

@#@@#@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新增)、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1)首先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最大)。

@#@@#@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中共中央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中江苏有连云港和南通。

@#@@#@(3)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1988年起至2007年3月,全国共设立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有连云港、南通、南京、苏州工业园区等。

@#@@#@(4)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5)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6)形成对外开放格局:

@#@到90年代中期,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了解“南方谈话”@#@⑴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⑵时间:

@#@1992年春,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⑶内容: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⑷意义:

@#@澄清了对市场经济错误认识和模糊概念,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被视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又一次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2.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

(1)1992年召开中共十四大:

@#@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

(2)1993年召开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基本框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1997年召开中共十五大:

@#@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⑴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新式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服饰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但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仍然是长袍马褂。

@#@@#@⑵建国后50——60年代列宁装、连衣裙;@#@60、70年代中山装、绿军装流行;@#@改革开放后服装由单调走向多姿多彩,变化万千。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废止缠足:

@#@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首先主张“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③广大农村缠足陋习未止@#@

(2)婚姻自由:

@#@①民国以来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已成新习俗。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成为一种时尚@#@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⑴轮船: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

@#@@#@⑵火车: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⑶汽车: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富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

@#@@#@⑷飞机: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北京——天津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⑸自行车: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⑴电报: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无线电报自1906年创设以来,也获得了发展,1932年中国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⑵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⑴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⑵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⑶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

@#@@#@⑷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于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⑴近代报刊首先是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中国创办。

@#@@#@⑵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起步:

@#@1905 @#@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

@#@@#@

(2)有声电影:

@#@1931年《歌女红牡丹》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获奖电影:

@#@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4)电视业诞生:

@#@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5)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3.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报纸是实效性很强的新闻媒介,吸引着广大读者,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信议政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2)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电影电视事业得到发展和普及,它们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逐渐普及,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必修二专题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1.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15-16世纪)@#@

(1)背景和条件@#@A、背景:

@#@①经济根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对财富的需求日益增多(根本)@#@②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的商业要到(直接原因)@#@③社会根源:

@#@西方对黄金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动机)@#@B、条件:

@#@统治者的支持、地理知识的进步、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过程:

@#@@#@时间@#@航海家@#@支持国@#@方向@#@开辟的新航路@#@意义@#@1487-1488@#@迪亚士@#@葡萄牙@#@向东@#@抵达非洲西南的好望角@#@为达.伽马直航印度奠基@#@1497-1498@#@达.伽马@#@葡萄牙@#@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开辟了西欧直航亚洲的航线@#@1492@#@哥伦布@#@西班牙@#@向西@#@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519-1522@#@麦哲伦@#@西班牙@#@完成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返回欧洲的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2.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导致世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二、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1.了解荷兰、法国(新增)、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

(1)海上马车夫——荷兰(17世纪世界头号贸易强国)@#@①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打败,商业资本发达的荷兰掌握海上霸权,海外贸易大增,成为海上马车夫@#@②概况:

@#@@#@建立殖民地基本情况@#@亚洲@#@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北美@#@建立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

(2)法国:

@#@17世纪初法国插足印度,同时向美洲和扩张。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战败,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殖民势力。

@#@@#@(3)“日不落帝国”——英国(18世纪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战争@#@结果@#@背景@#@英西战争@#@1588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

@#@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进行殖民扩张;@#@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13个殖民地(第一个是弗吉尼亚)@#@英荷战争@#@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后来改名纽约)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英法七年战争@#@1763年鉴定《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4.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1)主要途径: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

(2)影响:

@#@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造成发展缓慢、贫穷落后。

@#@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三、两次工业革命@#@1、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

@#@@#@A.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对英国商品的市场需求;@#@@#@B.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C.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D.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2.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⑴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①棉纺织: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开始)。

@#@@#@②动力: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的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③交通运输: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造成第一艘汽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⑵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①电力的广泛使用:

@#@1866年德国西门子创制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电话;@#@电车、电影等产品纷纷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1885年德国内燃机汽车、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③化学工业:

@#@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多种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3、了解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的";i:

2;s:

11978:

"@#@编号:

@#@4@#@课题: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学习目标】多角度分析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原因;@#@梳理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主要过程(法西斯统治在德国和日本建立的过程);@#@说出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不同特点。

@#@@#@【重点难点】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追根溯源@#@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政治——德、日、意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强烈。

@#@@#@经济——德、日、意经济实力薄弱,没有殖民地或殖民地较少,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损失惨重。

@#@而美、英等国经济实力雄厚、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广大,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起美元集团、英镑集团等排他性经济集团。

@#@@#@拓展材料一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十分严重。

@#@危机期间,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0.6%,下降幅度仅次于美国;@#@农业下降30%,大批小农破产;@#@1932年,全国有2/3的工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的境地。

@#@这种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

@#@面对着经济的大萧条和动荡的社会形势,德国魏玛政府却显得软弱无力,无法应对复杂的局面。

@#@德国的上层统治者和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越来越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以便对内稳定统治秩序、对外夺取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

@#@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隐患@#@对德国——遭到野蛮掠夺和剥削,国内弥漫着力图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的气氛和势力。

@#@@#@对意大利——协约国换取意大利参战时的许诺大多没有兑现,只在非洲得到了少许殖民地,并且多是不毛之地。

@#@@#@对日本——华盛顿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扩张,日本始终没有放弃独霸中国和亚太的野心。

@#@@#@3.法西斯主义的兴起@#@表现——在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党;@#@德国则建立了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纳粹党;@#@日本兴起了以军部为主的法西斯运动。

@#@@#@纲领和目标——对内摒弃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体制,实行极权统治;@#@对外鼓吹民族优越论和进行侵略扩张,企图称霸世界。

@#@@#@拓展材料二法西斯主义是在帝国主义陷入全面危机期间,主要在一些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浓厚的帝国主义国家出现的,以克服危机、对抗革命、实行扩张为目标的反动社会思潮、政治运动和政权形式。

@#@法西斯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拉丁文“fasces”一词。

@#@早在古罗马时期,法西斯是国家高级官员的权力象征。

@#@它的标志是中间插着一个斧头、有红布条绑紧的束棒。

@#@官员出行之时,往往由侍从们举着束棒走在前面,以表示他有权把人处以鞭笞或死刑。

@#@执政的法西斯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它是崛起于社会中下层的右翼狂热运动同原有统治阶级权势集团结成政治联盟所建立的反动政权,代表以垄断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新老统治集团的利益。

@#@它是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政纲核心,以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为其一切重大政策根本出发点的最野蛮凶残的帝国主义国家政权。

@#@它是以极权制取代民主制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反民主主义的恐怖独裁统治,是资产阶级统治的极端形式。

@#@@#@4.个人因素:

@#@墨索里尼、希特勒及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如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等的狂热、性格等。

@#@@#@

(二)酿成恶果@#@1.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意大利——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十分贫弱,国内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政局动荡。

@#@1922年,数万名全副武装的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夺取政权,建立起以墨索里尼为首相的法西斯政权。

@#@@#@德国——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希特勒和纳粹党大肆活动,获得广泛支持;@#@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了国家政权,标志着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

@#@@#@拓展材料三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即所谓“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混乱局面大肆活动。

@#@第一,他们一方面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以获得广泛的支持。

@#@纳粹党向工人保证要实行社会主义,让工人分享政治权利,保证工人的经济利益;@#@向农民许诺取缔土地投机,并给农民以经济援助。

@#@另一方面,纳粹党又利用德国人普遍存在的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谴责《凡尔赛和约》是国耻,并宣传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挑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这些宣传蒙骗了许多在经济危机中陷于绝境的中下层民众。

@#@纳粹党的党员人数到1932年猛增到近百万,在1932年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第二,纳粹党还争取得到军队和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

@#@希特勒曾经公开宣传,纳粹党执政后,将大大扩充国防军,还要彻底摆脱强加给德国的《凡尔赛和约》。

@#@这使得青年军官中同情纳粹党的人数开始增加。

@#@同时,希特勒不仅四处活动,与大资本家进行私下会谈,而且还在有垄断资本家参加的会议上发表演说,攻击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攻击布尔什维主义,鼓吹种族优越论,叫嚣扩充军队。

@#@希特勒的主张得到了垄断资本家的青睐。

@#@1932年11月,20名金融家、工业家和大地主上书总统兴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2.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严重挑战华盛顿体系,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初步形成;@#@1936年日本军部发动二二六政变,随后成立的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标着着日本法西斯体制的确立,亚洲战争策源地的最终形成。

@#@@#@拓展材料四日本的法西斯势力的特点是以军部为首。

@#@在形形色色的日本法西斯组织中,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是军部法西斯势力。

@#@军部是指当时日本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包括政府中的陆军省、海军省以及陆军最高指挥部──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最高指挥部──海军军令部等机构。

@#@军部法西斯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势力,是与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有关。

@#@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军部直接听命于天皇,而政府无权过问。

@#@相反,军部却可以利用陆相、海相等在政府中任职的现役军官有力地影响政府。

@#@在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中又分为“统制派”和“皇道派”两大派别。

@#@前者以高级军官为主,后者以少壮派军官为主。

@#@两派在建立法西斯政权、对外侵略扩张方面虽然是一致的,但在如何控制政权的具体做法上有所不同。

@#@“皇道派”比较激进,主张利用日本社会对当时政党政治的不满,发动政变,取消资产阶级政党内阁,确立军部的执政地位,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为此,“皇道派”制造了一系列暗杀事件,杀死与他们意见不一致的人,甚至几度发动军事政变,以夺取政权。

@#@但这几次政变接连失败。

@#@1936年“二二六政变”后,“皇道派”的力量被镇压,“统制派”在军部占据绝对优势,开始逐步推行他们的计划。

@#@@#@拓展材料五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中国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又同日本统治下的朝鲜相邻,同日本的贸易联系密切,日本早就对中国东北地区抱有侵略野心。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进口货物中67%的豆类、64%的煤、46%的铁都来自中国东北地区;@#@同时,日本出口商品中37%的机械、14%的糖,也都输往该地区。

@#@而且,日本在华投资的60%~70%也在这里。

@#@但是,张学良在东北执政以后,打算更多地利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资本进行东北建设,日本的利益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另一方面,中国东北还是日本实现其北上侵略苏联和南下占领整个中国和东南亚的“跳板”。

@#@因此,日本对中国东北志在必得。

@#@于是,日本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并于次年3月1日炮制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上述材料均摘自人教版选修三教师用书相关章节@#@【巩固练习】@#@材料一罗迪,柏林(Berlin)人,1921年出生,1941年自愿参军,装甲兵:

@#@我出身于一个商贾之家。

@#@父母各自的家庭都殷实富足。

@#@我祖父在1870年发现了一个很有潜力的新市场--制作葬礼服。

@#@他很快就成立了公司,生意越做越大。

@#@1904年,他花了120万金马克在柏林市中心区的宪兵广场旁购买了一块地皮并建起了一幢公司大楼。

@#@这个公司后来传给了父亲。

@#@“一战”结束后德国的经济持续十几年低靡不振。

@#@当时的社会福利制度远远不能和现在相比,失业金少得可怜,老百姓普遍吃都吃不饱。

@#@我父亲的公司长期入不敷出,被迫裁员,最后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

@#@就在公司濒临破产的时候,纳粹党上台了,德国的形势突变。

@#@在国内,持续衰败了十多年的经济形势一天天好转,我父亲的公司又开始正常运转了。

@#@在国外,德国获得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兼并了奥地利,还一步步夺回了外交主权……1935年,我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团,1941年2月我自愿入伍,这样我就有资格选择军种了。

@#@@#@材料二德裔美国人迪·@#@莱曼在他写的《希特勒在地堡中的最后日子》一书里回忆了他10岁时在家乡第一次见到希特勒时的感觉:

@#@1938年对我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我就是在这年第一次见到了希特勒。

@#@在布莱斯劳的世纪大厅里挤满了希望被希特勒接见的人,等候的队伍一直排到了大街上。

@#@我无法用语言形容希特勒在人群中掀起的那种狂热的情感浪潮,即使站在离他很远的地方,我也能感受到他那种催眠般的魔力,我情不自禁地欢呼着……那个时代所有的德国少年从出生开始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忠诚、诚实、细心,乐于助人,我们的理想就是要时刻准备为元首、人民和祖国奉献;@#@我们是一个团结的民族,人人互相关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我要响应元首的号召,将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我和我的伙伴们都对指定的活动充满热情。

@#@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还能质疑什么呢?

@#@……@#@  在一些历史资料影片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30年代的德国民众向希特勒欢呼的场景。

@#@这些场景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集体疯狂的印象。

@#@随着和历史见证人的接触增多,我逐渐理解了当年的德国为什么会出现那山呼海啸般的激情宣泄了,那是一种由感激、信任与爱戴合成出来的极端崇拜和高度认同,那是一种被压抑14年的民族振兴渴望的释放,那是一种由衰败转向强盛、由屈辱转向骄傲的群体宣言。

@#@在这样一种大众氛围下,希特勒把德国引往任何一个方向都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了。

@#@@#@——以上材料摘自《德意志的另一行泪》@#@结合材料,思考德国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原因。

@#@@#@【感悟总结】@#@4@#@";i:

3;s:

16668:

"政治会考知识点@#@哲学常识@#@前言@#@1、哲学来源于生活。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3、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

@#@@#@5、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①辩证唯物主义和②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和最具革命性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读书思考和实践探究结合起来。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1、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为宇宙多样而统一,其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物质。

@#@@#@3、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就其起源来说,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生理基础来说,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就其形式来说,它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它是客观的。

@#@@#@4、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不仅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还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5、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6、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其理论依据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唯物主义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切从书本的条文出发)和经验主义,即一切从自己的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

@#@@#@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第二课《探索规律实事求是》@#@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1)运动(含义)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运动的特点:

@#@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特点:

@#@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3、运动的基本形式:

@#@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大体可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等基本形式。

@#@@#@4、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5、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

@#@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

@#@@#@6、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实践特征: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b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c实践是社会的、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基本形式a生产实践活动b调整与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c科学实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对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获得知识的两条具体途径):

@#@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

@#@我们既要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又要认真学习掌握间接经验,二者不可偏废。

@#@@#@7、寻求真知的过程@#@

(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初级)(高级)(科学理论的指导)@#@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错误倾向:

@#@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认识;@#@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

(2)寻求真知的过程@#@决定指导检验指导@#@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8、实践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基础(实践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发挥主观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的关系:

@#@@#@二者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0、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理解:

@#@“实事”即客观存在的事实或客观事物;@#@“求”即探究;@#@“是”即事物的规律;@#@@#@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第三课《把握联系促进发展》@#@一、联系(辩证法两个总特征之一)@#@1、联系@#@特点:

@#@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方法论:

@#@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

@#@@#@2、因果联系@#@♦原理:

@#@含义: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方法论: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

(2)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二者区别:

@#@整体高于部分,部分隶属于整体。

@#@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二者联系:

@#@相互联系影响,不可分割@#@♦方法论:

@#@@#@

(1)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

(2)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既要统观全局,又要抓好局部,特别是抓住关键性的部分。

@#@@#@二、发展(辩证法两个总特征之一)@#@♦原理:

@#@@#@1、含义:

@#@@#@事物的发展是指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事物的发展是普遍存在的。

@#@@#@2、事物发展的状态:

@#@事物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质变辩证关系)@#@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质变和量变相互交错渗透,在量变中渗透着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包含着量变。

@#@@#@⑤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事物无限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阶段进到高级阶段。

@#@@#@3、事物的发展的基本途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螺旋式、波浪式)@#@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新事物必然将战胜旧事物(原因:

@#@符合客观规律、具优越性、符合人民利益)。

@#@@#@③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

@#@@#@♦方法论:

@#@@#@总:

@#@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分:

@#@

(1)要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来考察;@#@@#@

(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3)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质的飞跃;@#@@#@(4)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

@#@@#@(5)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素质。

@#@。

@#@@#@第四课《分析矛盾辩证思维》@#@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u含义:

@#@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

@#@①斗争性,②同一性@#@♦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1)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2)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矛盾的特点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1)特点一:

@#@@#@【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

@#@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就要树立全面的观点的观点。

@#@@#@

(2)特点二:

@#@@#@【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方法论】: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特点三:

@#@@#@【原理】矛盾具有不平衡性@#@情形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情形二: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方法论】在分析矛盾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和关键,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同时,也要注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树立创新意识离不开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从思维方法来看即创造性思维。

@#@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创造性思维就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1)树立创新意识离不开辨证思维----科学思维活动在本质上是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克服旧事物消极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因素。

@#@(即,辩证的否定观)@#@2)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课《改造世界追求真理》@#@1、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理论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理论。

@#@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理论的基础-----理论的产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

@#@@#@♦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理论能推动实践活动顺利展开,错误理论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持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科学理论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科学预见的作用、科学方法的作用、解放思想的作用。

@#@@#@2、真理是发展的。

@#@真理随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真理的发展过程表现在:

@#@真理的发展是不断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这是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一个过程。

@#@实践是发展的,认识也是发展的,一种认识的真理性即使是已经被实践所证实,仍需要接受今后实践的进一步验证。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原则。

@#@@#@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

@#@@#@主体:

@#@是从事生产的劳动群众和为其服务的知识分子。

@#@@#@

(2)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第六课《创造价值承担使命》@#@1、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人的思想、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

(2)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人生价值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及其辩证关系@#@♦人生的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

@#@@#@♦人生的社会价值(贡献)是第一位的。

@#@@#@4、创造有价值人生的根本途径@#@个人对社会尽责任、作贡献是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志。

@#@@#@劳动和奉献是创造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5、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以客观可能性为依据不同与空想。

@#@@#@

(2)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

@#@①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

@#@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但有不同于理想。

@#@②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就是奋斗、实践。

@#@@#@6、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1)正确人生价值观才能指引人们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正确人生价值观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观。

@#@@#@

(2)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①规划自己人生既考虑主观条件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②规划自己人生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顺境和逆境。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树立正确人生目的,走好人生道路。

@#@@#@7、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提高素质,承担使命@#@

(1)全面提高素质有----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灵魂,是人成才的首要因素;@#@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

@#@)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

(2)全面提高素质既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8@#@政治会考知识点@#@";i:

4;s:

23282:

"高二数学选修2-3导学案@#@§@#@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1)@#@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总结出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2.了解分类、分步的特征,合理分类、分步;@#@@#@3.体会计数的基本原则:

@#@不重复,不遗漏.@#@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预习教材P2~P5,找出疑惑之处)@#@复习1从高二

(1)班的50名学生中挑选1名同学担任学校元旦晚会主持人,有多少种不同挑选结果?

@#@@#@复习2:

@#@一次会议共3人参加,结束时,大家两两握手,互相道别,请你统计一下,大家握手次数共有多少?

@#@@#@二、新课导学@#@※学习探究@#@探究任务一:

@#@分类计数原理@#@问题1:

@#@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或一个阿拉伯数字给教室的座位编号,总共能编出多少种不同的号码?

@#@@#@分析:

@#@给座位编号的方法可分____类方法?

@#@@#@第一类方法用,有___种方法;@#@@#@第二类方法用,有___种方法;@#@@#@∴能编出不同的号码有__________种方法.@#@新知:

@#@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工作有两类不同的方案,由第1类方案中有种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工作共有种不同的方法.@#@试试:

@#@一件工作可以用2种方法完成,有5人只会用第1种方法完成,另有4人只会用第2种方法完成,从中选出1人来完成这项工作,不同选法的种数是.@#@反思:

@#@使用分类计数原理的条件是什么?

@#@分类加法原理可以推广到两类以上的方法吗?

@#@@#@探究任务二:

@#@分步计数原理@#@问题2:

@#@用前六个大写的英文字母和1~9九个阿拉伯数字,以…的方式给教室的座位编号,总共能编出多少种不同的号码?

@#@@#@分析:

@#@每一个编号都是由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有____种编法,@#@第二部分是,有种编法;@#@@#@要完成一个编号,必须完成上面两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步骤,@#@所以,不同的号码一共有个.@#@新知:

@#@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

@#@@#@完成一件工作需要两个步骤,完成第1步有种不同的方法,完成第2步有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工作共有种不同方法。

@#@@#@试试:

@#@从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从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从A村经B村去C村,不同的路线有条.@#@反思:

@#@使用乘法原理的条件是什么?

@#@分步乘法原理可以推广到两部以上的问题吗?

@#@@#@※典型例题@#@例1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一名高中毕业生了解到,A,B两大学都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具体如下:

@#@@#@A大学B大学@#@生物学数学@#@化学会计学@#@医学信息技术学@#@物理学法学@#@工程学@#@那么,这名同学可能的专业选择共有多少种?

@#@@#@变式:

@#@在上题中,如果数学也是A大学的强项专业,则A大学共有6个专业可以选择,B大学共有4个专业可以选择,那么用分类加法原理,得到这名同学可能的专业选择共有种.这种算法对吗?

@#@@#@小结:

@#@加法原理针对的是分类问题,其中的各种方法相互独立,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这件事.@#@例2书架的第1层放有4本不同的计算机书,第2层放有3本不同的文艺书,第3层放有2本不同的体育书,@#@

(1)从书架上任取1本书,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

(2)从书架的第1、2、3层各取1本书,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变式:

@#@要从甲,乙,丙3副不同的画中选出2副,分别挂在左,右两边墙上的指定位置,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小结: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要分清题意,正确选择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乘法原理针对的是分步问题,其中的各步骤相互依存,只有各个步骤都完成才算完成这件事.@#@※动手试试@#@练1.现有高一年级的学生3名,高二年级的学生5名,高三年级的学生4名.@#@⑴从中任选1人参加接待外宾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⑵从3个年级的学生中各选1人参加接待外宾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三、总结提升@#@※学习小结@#@1.什么是分类加法原理?

@#@加法原理使用的条件是什么?

@#@@#@2.什么是分步乘法原理?

@#@乘法原理使用的条件是什么?

@#@@#@※知识拓展@#@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集合A的子集的个数有个.@#@※当堂检测(时量:

@#@5分钟满分:

@#@10分)计分:

@#@@#@1.一个商店销售某种型号的电视机,其中本地产品有4种,外地产品有7种,要买1台这种型号的电视机,有种不同的选法.@#@2.某班有男生30人,女生20人,现要从中选出男,女各1人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共有种不同选法.@#@3.乘积展开后,共有项.@#@4.要从甲、乙、丙3名工人中选出2名分别上日班和晚班,有种不同的选法.@#@5.一种号码拨号锁有4个拨号盘,每个拨号盘上有从0到9共10个数字,这4个拨号盘可以组成个四位数号码.@#@6.如图,从甲地到乙地有2条路,从乙地到丁地@#@有3条路;@#@从甲地到丙地有4条路,从丙地到丁地有2条路.从甲地到丁地共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7.如图,一条电路从A处到B处接通时,可有多少条不同的线路?

@#@@#@§@#@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2)@#@学习目标@#@1.能根据具体问题的特征,选择运用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2.能综合运用两个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会用列举法解一些简单问题,并体会两个原理的作用.@#@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预习教材P5~P10,找出疑惑之处)@#@复习1:

@#@什么是分类计数原理?

@#@什么是分步计数原理?

@#@它们在使用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复习2:

@#@现有高二年级某班三个组学生24人,其中第一、二、三组各7人、8人、9人,他们自愿组成数学兴趣小组.@#@⑴选其中1人为负责人,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⑵每组选1名组长,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二、新课导学@#@※学习探究@#@探究任务一:

@#@两个原理的应用@#@问题:

@#@给程序模块命名,需要用3个字符,其中首字符要求用字母A~G或U~Z,后两个要求用数字1~9.问最多可以给多少个程序命名?

@#@@#@新知:

@#@用两个计数原理解决计数问题时,最重要的是在开始计算之前进行仔细分析,正确选择是分类还是分步.分类要做到“不重不漏”,分类后再分别对每一类进行计数,最后用加法原理求和;@#@分步要做到“步骤完整”,完成所有步骤,恰好完成任务.@#@试试:

@#@@#@积展开后共有多少项?

@#@@#@反思:

@#@在实际问题中,一个问题可能同时使用两个原理,有时还可能多次使用同一原理.@#@※典型例题@#@例1核糖核酸(RNA)分子是生物细胞中发现的化学成分.一个RNA分子是一个有着数百个甚至数千个位置的长链,长链中每一个位置上都由一种称为碱基的化学成分所占据.总共有4中不同的碱基,分别是A,C,G,U表示.在一个RNA分子中,各种碱基能够以任意次序出现,所以在任意位置上的碱基与其他位置的碱基无关.假设有一类RNA分子有100个碱基组成,那么能有多少种不同的RNA分子?

@#@@#@变式:

@#@电子元件很容易实现电路的通与断,电位的高与低等两种状态,而这也是最容易控制的两种状态.因此计算机内部就采用了每一位只有0或1两种数字的计数法,即二进制.为了使计算机能够识别字符,需要对字符进行编码,每个字符可以用一个或两个字节来表示,其中字节是计算机中数据存储的最小计量单位,每个字节由8个二进制位构成.问:

@#@@#@⑴一个字节(8位)最多可以表示多少个不同的字符?

@#@@#@⑵计算机汉字国标码包含了6763个汉字,一个汉字为一个字符,要对这些汉字进行编码,每个汉字至少要用多少个字节表示?

@#@@#@小结:

@#@使用分步计数原理时,要注意各步中所有的可能情况,做到不重不漏.@#@例2计算机编程人员在编好程序以后需要对程序进行测试.程序员需要知道到底有多少条执行路径,以便知道需要提供多少个测试数据.一般地,一个程序模块由许多子模块组成.如图,它是一个具有许多执行路径的程序模块.问:

@#@这个程序模块有多少条执行路径?

@#@@#@变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某城市家庭汽车拥有量迅速增长,汽车牌照号码需要扩容.交通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种汽车牌照组成办法,每一个汽车牌照都必须有3个不重复的英文字母和3个不重复的阿拉伯数字,并且3个字母必须合成一组出现,3个数字也必须合成一组出现.那么这种办法共能给多少辆汽车上牌照?

@#@@#@※动手试试@#@练1.某商场有6个门,如果某人从其中的任意一个门进入商场,并且要求从其他的门出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进出商场的方式?

@#@@#@练2.由数字0,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三位数?

@#@(各位上的数允许重复)@#@三、总结提升@#@※学习小结@#@1.正确选择是分类还是分步的方法@#@2.分类要做到“不重不漏”,分步要做到“步骤完整”.@#@※当堂检测(时量:

@#@5分钟满分:

@#@10分)计分:

@#@@#@1.从5名同学中选出正,副组长各一名,共有种不同的选法.@#@2.某电话局管辖范围内的电话号码由8位数字组成,其中前4位的数字是不变的,后4位数字都是0到9之间的一个数字,那么这个电话局最多有个.@#@3.用1,5,9,13中的任意一个数作分子,4,8,12,16中任意一个数作分母,可以构成个不同的分数,可以构成个不同的真分数.@#@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横坐标与纵坐标均在集合{0,1,2,3,4,5}内取值的不同点共有个.@#@5.有4名同学分别报名参加学校的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每人限报其中的一个运动队,不同的报名种数是.@#@6.设,,则在直角坐标系中满足条件的点共有个;@#@@#@7.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斜率在集合B={1,3,5,7},y轴上的截距在集合C={2,4,6,8}内取值的不同直线共有条.@#@8.有3个班的同学分别从5个风景点中选择一处游览,不同选法种数是.@#@9.在1~20共20个整数中取两个数相加,使其和为偶数的不同取法共有种.@#@10.用1,2,3三个数字,可组成个无重复数字的自然数.@#@11.一个班级有8名教师,30位男同学,20名女同学,从中任选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各一名,共有不同的选择种数为.@#@12、一个商店销售某种型号的电视机,其中本地产品有4种,外地产品有7种,要买1台这种型号的电视机,有种不同的选法.@#@13、要从甲、乙、丙3名工人中选出2名分别上日班和晚班,有种不同的选法.@#@14、将三封信投入4个邮箱,不同的投法有    种.@#@§@#@1.2.1.排列

(1)@#@学习目标@#@1.理解排列、排列数的概念;@#@@#@2.了解排列数公式的推导.@#@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预习教材P14~P18,找出疑惑之处)@#@复习1:

@#@交通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种汽车牌照组成办法,每一个汽车牌照都必须有2个不重复的英文字母和4个不重复的阿拉伯数字,并且2个字母必须合成一组出现,4个数字也必须合成一组出现.那么这种办法共能给多少辆汽车上牌照?

@#@@#@复习2:

@#@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出2名参加一项活动,其中1名同学参加上午的活动,另一名参加下午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二、新课导学@#@※学习探究@#@探究任务一:

@#@排列@#@问题1:

@#@上面复习1,复习2中的问题,用分步计数原理解决显得繁琐,能否对这一类计数问题给出一种简捷的方法呢?

@#@@#@新知1:

@#@排列的定义@#@一般地,从n个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排成一排,叫做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一个排列.@#@试试:

@#@写出从4个不同元素中任取2个元素的所有排列.@#@反思:

@#@排列问题有何特点?

@#@什么条件下是排列问题?

@#@@#@探究任务二:

@#@排列数及其排列数公式@#@新知2排列数的定义@#@从个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取出m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合表示.@#@试试:

@#@从4个不同元素a,b,c,d中任取2个,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

@#@@#@@#@问题:

@#@@#@⑴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排列数是多少?

@#@@#@@#@⑵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排列数是少?

@#@@#@⑶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是多少?

@#@@#@新知3排列数公式@#@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新知4全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的一个排列,叫做n个元素的一个全排列,用公式表示为@#@※典型例题@#@例1计算:

@#@⑴;@#@⑵;@#@⑶.@#@变式:

@#@计算下列各式:

@#@@#@⑴;@#@⑵@#@⑶;@#@⑷.@#@例2若,则,.@#@变式:

@#@乘积用排列数符号表示.()@#@例3求证:

@#@@#@变式求证:

@#@@#@小结:

@#@排列数可以用阶乘表示为=@#@※动手试试@#@练1.填写下表:

@#@@#@n@#@2@#@3@#@4@#@5@#@6@#@7@#@n!

@#@@#@练2.从这五个数字中,任取2个数字组成分数,不同值的分数共有多少个?

@#@@#@三、总结提升@#@※学习小结@#@1.排列数的定义@#@2.排列数公式及其全排列公式.@#@※知识拓展@#@有9个人坐成一圈,问不同坐法有多少种?

@#@@#@解:

@#@9个人坐成一圈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起点和终点之分。

@#@设集合D为坐成一圈的坐法的集合。

@#@以任何人为起点,把圈展开成直线,在集合A中都对应不同元素,但在集合D中相当于同一种坐法,所以集合D中每个元素对应集合A中9个元素,所以S(D)=9!

@#@/9.@#@※当堂检测(时量:

@#@5分钟满分:

@#@10分)计分:

@#@@#@1.计算:

@#@;@#@@#@.@#@2..计算:

@#@;@#@@#@3.某年全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共有14队参加,每队都要与其余各队在主客场分别比赛1次,共进行场比赛;@#@@#@4.5人站成一排照相,共有种不同的站法;@#@@#@5.从1,2,3,4这4个数字中,每次取出3个排成一个3位数,共可得到个不同的三位数.@#@6.求证:

@#@@#@7.一个火车站有8股岔道,停放4列不同的火车,有多少种不同的停放方法(假设每股道只能停放1列火车)?

@#@@#@8.一部记录片在4个单位轮映,每一单位放映1场,有多少种轮映次序?

@#@@#@§@#@1.2.1.排列

(2)@#@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排列数公式;@#@@#@2.能运用排列数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预习教材P5~P10,找出疑惑之处)@#@复习1:

@#@.什么叫排列?

@#@排列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和;@#@两个排列相同的条件是相同,也相同@#@复习2:

@#@排列数公式:

@#@@#@=()@#@全排列数:

@#@==.@#@复习3从5个不同元素中任取2个元素的排列数是,全部取出的排列数是@#@二、新课导学@#@※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一:

@#@排列数公式应用的条件@#@问题1:

@#@@#@⑴从5本不同的书中选3本送给3名同学,每人各1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送法?

@#@@#@⑵从5种不同的书中买3本送给3名同学,每人各1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送法?

@#@@#@新知:

@#@排列数公式只能用在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的排列数,对元素可能相同的情况不能使用.@#@探究任务二:

@#@解决排列问题的基本方法@#@问题2:

@#@用0到9这10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

@#@@#@新知:

@#@解排列问题时,当问题分成互斥各类时,根据加法原理,可用分类法;@#@当问题考虑先后次序时,根据乘法原理,可用位置法;@#@这两种方法又称作直接法.当问题的反面简单明了时,可通过求差采用间接法求解;@#@另外,排列中“相邻”问题可以用“捆绑法”;@#@“分离”问题可能用“插空法”等.@#@※典型例题@#@例1

(1)6男2女排成一排,2女相邻,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

(2)6男2女排成一排,2女不能相邻,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3)4男4女排成一排,同性者相邻,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4)4男4女排成一排,同性者不能相邻,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变式:

@#@:

@#@某小组6个人排队照相留念.@#@

(1)若排成一排照相,甲、乙两人必须在一起,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

(2)若排成一排照相,其中甲必在乙的右边,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3)若排成一排照相,其中有3名男生3名女生,且男生不能相邻有多少种排法?

@#@@#@(4)若排成一排照相,且甲不站排头乙不站排尾,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5)若分成两排照相,前排2人,后排4人,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小结:

@#@对比较复杂的排列问题,应该仔细分析,选择正确的方法.@#@例2用0,1,2,3,4,5六个数字,能排成多少个满足条件的四位数.@#@

(1)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偶数?

@#@@#@

(2)比1325大的没有重复数字四位数?

@#@@#@变式:

@#@用0,1,2,3,4,5,6七个数字,@#@⑴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奇数?

@#@@#@⑵能被5整除的没有重复数字四位数共有多少个?

@#@@#@※动手试试@#@练1.从4种蔬菜品种中选出3种,分别种植在不同土质的3块土地上进行实验,有多少种不同的种植方法?

@#@@#@练2.在3000至8000之间有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奇数?

@#@@#@三、总结提升@#@※学习小结@#@1.正确选择是分类还是分步的方法,分类要做到“不重不漏”,分步要做到“步骤完整.@#@2..正确分清是否为排列问题满足两个条件:

@#@从不同元素中取出元素,然后排顺序.@#@※知识拓展@#@有4位男学生3位女学生排队拍照,根据下列要求,各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结果?

@#@@#@

(1)7个人排成一排,4个男学生必须连在一起;@#@@#@

(2)7个人排成一排,其中甲、乙两人之间必须间隔2人.@#@※当堂检测(时量:

@#@5分钟满分:

@#@10分)计分:

@#@@#@1.某农场为了考察3个水稻品种和5个小麦品种的质量,要在土质相同的土地上进行试验,应该安排的试验区共有块.@#@2.某人要将4封不同的信投入3个信箱中,不同的投寄方法有种.@#@3.用1,2,3,4,5,6可组成比500000大、且没有重复数字的自然数的个数是.@#@4.现有4个男生和2个女生排成一排,两端不能排女生,共有种不同的方法.@#@5.在5天内安排3次不同的考试,若每天至多安排一次考试,则不同的排法有种.@#@6..一个学生有20本不同的书.所有这些书能够以多少种不同的方式排在一个单层的书架上?

@#@@#@7.学校要安排一场文艺晚会的11个节目的演出顺序.除第一个节目和最后一个节目已确定外,4个音乐节目要求排在第2,5,7,10的位置,3个舞蹈节目要求排在第3,6,9的位置,2个曲艺节目要求排在第4,8的位置,求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1.2.2.组合

(1)@#@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组合与组合数的概念;@#@@#@2.弄清组合与排列之间的关系;@#@@#@3.会做组合数的简单运算;@#@.@#@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预习教材P21~P23,找出疑惑之处)@#@复习1:

@#@什么叫排列?

@#@排列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和.@#@复习2:

@#@排列数的定义:

@#@@#@从个不同元素中,任取个元素的排列的个数叫做从个元素中取出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表示@#@复习3:

@#@排列数公式:

@#@=@#@()@#@二、新课导学@#@※学习探究@#@探究任务一:

@#@组合的概念@#@问题:

@#@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出2名去参加一项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新知:

@#@一般地,从个元素中取出个元素一组,叫做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一个组合.@#@试试:

@#@试写出集合的所有含有2个元素的子集.@#@反思:

@#@组合与元素的顺序关,两个相同的组合需要个条件,是;@#@排列与组合有何关系?

@#@@#@@#@探究任务二.组合数的概念:

@#@@#@从个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组合的个数,叫做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表示.@#@探究任务三组合数公式@#@==@#@我们规定:

@#@@#@※典型例题@#@例1甲、乙、丙、丁4个人,@#@

(1)从中选3个人组成一组,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列出所有可能情况;@#@@#@

(2)从中选3个人排成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变式:

@#@甲、乙、丙、丁4个足球队举行单循环赛:

@#@@#@

(1)列出所有各场比赛的双方;@#@@#@

(2)列出所有冠亚军的可能情况.@#@小结:

@#@排列不仅与元素有关,而且与元素的排列顺序有关,组合只与元素有关,与顺序无关,要正确区分排列与组合.@#@例2计算:

@#@

(1);@#@

(2)@#@变式:

@#@求证:

@#@@#@※动手试试@#@练1.计算:

@#@@#@⑴;@#@⑵;@#@@#@⑶;@#@⑷.@#@练2.已知平面内A,B,C,D这4个点中任何3个点都不在一条直线上,写出由其中每3点为顶点的所有三角形.@#@练3.学校开设了6门任意选修课,要求每个学生从中选学3门,共有多少种选法?

@#@@#@";i:

5;s:

4175:

"1.关于平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B、平抛运动是变加速运动@#@C、任意两段时间内加速度相同D、任意两段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2.物体做平抛运动时,它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θ的正切值tanθ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是如图所示的()@#@3.如图所示,从地面上方D点沿相同方向水平抛出的三个小球分别击中对面墙上的A、B、C三点,图中O点与D点在同一水平线上,知O、A、B、C四点在同一竖直线上,且OA=AB=BC,三球的水平速度之比vA∶vB∶vC为()@#@@#@A. B.@#@C. D.@#@4.一名侦察兵躲在战壕里观察敌机的情况,有一架敌机正在沿水平直线向他飞来,当侦察兵观察敌机的视线与水平线间的夹角为30°@#@时,发现敌机丢下一枚炸弹,他在战壕内一直注视着飞机和炸弹的运动情况并计时,他看到炸弹飞过他的头顶后落地立即爆炸,测得从敌机投弹到看到炸弹爆炸的时间为10s,从看到炸弹爆炸的烟尘到听到爆炸声音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0s.若已知爆炸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敌机丢下炸弹时水平飞行速度的大小(忽略炸弹受到的空气阻力).@#@1.一个人水平抛出一小球,球离手时的初速度为v0,落地时的速度是vt,空气阻力忽略不计,下列哪个图象正确表示了速度矢量变化的过程()@#@2.如图14所示,某一小球以v0=10m/s的速度水平抛出,在落地之前经过空中A、B两点,在A点小球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在B点小球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空气阻力忽略不计,g取10m/s2).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A.小球经过A、B两点间的时间t=(-1)s@#@B.小球经过A、B两点间的时间t=s@#@C.A、B两点间的高度差h=10m@#@D.A、B两点间的高度差h=15m@#@3.某一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在某1s内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由37°@#@变成53°@#@,则此物体初速度大小是多少?

@#@此物体在这1s内下落的高度是多少?

@#@(,sin37°@#@=0.6,cos37°@#@=0.8)@#@1.如图所示,从倾角为θ的斜面上某点先后将同一球以不同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小球均落在斜面上,当抛出速度为时,小球到达斜面时速度方向与斜面的夹角为θ1,当抛出速度为时,小球到达斜面时速度方向与斜面的夹角为θ2,则()@#@A、当时,B、当时,@#@C、无论关系如何,均有D、的关系与斜面倾角θ有关@#@@#@2.如图7所示,在倾角θ=37°@#@的斜面底端的正上方H处,平抛一个物体,该物体落到斜面的速度方向正好与斜面垂直,求物体抛出时的初速度.@#@3.如图所示,ABC是固定的倾角为θ的斜面,在其顶端A点,有一个小球以的初速度水平飞出(不计空气阻力),恰好落在其底端C点。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求:

@#@小球经过多长时间离斜面最远?

@#@@#@1.如图所示,光滑斜面长为a,宽为b,倾角为θ。

@#@一小球沿斜面左上方顶点P水平射入,而从右下方顶点Q离开斜面,求入射初速度。

@#@@#@2.在光滑的水平面内,一质量m=1kg的质点以速度v0=10m/s沿x轴正方向运动,经过原点后受一沿y轴正方向(竖直方向)的恒力F=15N作用,直线OA与x轴成α=37°@#@,如图9所示曲线为质点的轨迹图(g取10m/s2,sin37°@#@=0.6,cos37°@#@=0.8).求:

@#@

(1)如果质点的运动轨迹与直线OA相交于P点,质点从O点到P点所经历的时间以及P点的坐标.

(2)质点经过P点的速度大小@#@1.从同一地点以相同速度20m/s先后竖直上抛两个小球,第二个小球比第一个小球晚1s,则第二个小球抛出后经过多长时间与第一个小球相遇?

@#@(不计空气阻力)@#@";i:

6;s:

12039: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②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③人民当家作主是指每位中国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④人民当家作主是宪法决定的@#@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②④@#@2、为依法推进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

@#@《计划》明确了未来两年中国政府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

@#@这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具有(  )@#@A.广泛性B.法律性C.真实性D.代表性@#@3、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有人指出,必须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强制措施,决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机关推到第一线,更不能用专政的手段来对付人民群众。

@#@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  )@#@①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实行民主,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②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③社会主义民主是全民的民主,具有优越性 ④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使用专政手段@#@A.①③B.②④C.①② D.③④@#@4、向国家机关建言献策,这是宪法赋予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一项权利。

@#@下列选项属于公民合法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是 ()@#@①参与本单位年度评优投票@#@②在某网站公开发表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的感言,讴歌翻天覆地的巨变@#@③因拆迁问题没有妥善解决,老王组织拆迁户到市政府上访反映情况@#@④因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小李找商场退货@#@A.①③④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②@#@5、国家为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公民应该(  )@#@①学习政治知识,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 @#@②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③增强公民意识,依法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 @#@④直接参与政府对重大事务的决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6、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顺应网上政治升温这一新形势,纷纷建立网上信访机制。

@#@公民通过网络等形式进行信访,必须(  )@#@①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③先履行义务,后享有权利 ④遵循法律和法规规定的程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鉴于在加利福尼亚举行的棕榈泉国际电影节坚持放映“藏独”主题的纪录片《云后的太阳》,中国参展电影《南京!

@#@南京!

@#@》和《超级50》决定退出参与,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团结。

@#@这是因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  )@#@①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②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③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 ④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8.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是@#@A.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 @#@ @#@ @#@ @#@ @#@ @#@B.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C.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 @#@ @#@ @#@ @#@D.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9.干部用的准不准,交给群众“审一审;@#@”干部用的行不行,交给群众“评一评。

@#@”这是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干部任用实行公示制的通俗说法。

@#@选用干部通过公示的办法让群众把好最后一关,将干部人选交给群众评说、把关。

@#@这种制度@#@①体现出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扩大了民主监督的渠道,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③表明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④体现出我国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10、我国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和妇女、归国华侨等都有适当的比例,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

@#@这表明我国民主具有()@#@A.广泛性B.真实性C.绝对性D.渐进性@#@11.依法享有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A、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B、所有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C、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的政治权利@#@D、公民都具有的基本政治权利和自由@#@1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A.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B.人民当家作主@#@C.民主具有真实性D.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13、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这说明()@#@A、我国公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我国民主主体的广泛性@#@C、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不能放弃    D、我国公民有选举国家领导人的权利@#@14、“公民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会游行示威法》行使自己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这是对公民政治自由权利的限制。

@#@”这一观点()@#@①认为公民应无拘无束地行使政治自由权利 ②认为法律和自由是统一的 ③主张公民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权利 ④割裂了自由和法律的关系,因而是错误的@#@A、②③④ @#@ @#@ @#@ @#@ @#@ @#@B、①③ @#@ @#@ @#@ @#@ @#@ @#@ @#@C、①③④ @#@ @#@ @#@ @#@ @#@ @#@ @#@D、①④@#@15、我们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  )为基准的。

@#@@#@  A、依法享受政治经济权利,履行公民政治经济的各项义务@#@B、依法行使社会生活的权利,履行公民社会生活的义务@#@  C、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  D、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公民的政治性义务@#@1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启示我们( @#@ @#@)@#@A、政治生活是我们最主要的生活 @#@ @#@ @#@ @#@B、在所有事件中,政治事件最为重要@#@C、政治与我们息息相关,应积极参与政治 @#@ @#@D、读书是为了参与政治生活@#@17、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而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

@#@下列做法属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方式有:

@#@①参加选举活动②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每年植树节,参加义务植树活动④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8.[2012·@#@山东卷]当前,我国公民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表达政治意愿,与政府进行互动。

@#@公民在使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时应(  )@#@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③理性参与网上评议政府的活动 ④依法对政府的工作行使质询权@#@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9、[2013·@#@天津卷]网络反腐的成效被形象地称为“小鼠标绊倒大贪官”。

@#@近日,为鼓励广大网民依法如实举报违纪违法行为,回应网民对反腐倡廉领域热点问题的关注,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网站同步推出了网络“举报监督专区”。

@#@“举报监督专区”的设立(  )@#@①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②推动了反腐与网络功能的良性互动 @#@③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④确保了国家权力在阳光下运行@#@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0.[2012·@#@四川卷]从2011年9月开始,一场名为“占领华尔街”的民众抗议运动从纽约爆发,随即蔓延全美。

@#@该运动最突出的口号是“99%反对1%”。

@#@所谓“1%”指占据社会财富40%的美国超级富豪与权势阶层,他们引发了金融危机还得到政府巨额救助;@#@99%指无权无势的民众,他们承受了金融危机的苦果。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资本主义国家并非“超阶级”的国家@#@B.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共和制已逐步失效@#@C.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秩序已无法维持@#@D.资本主义国家只为某个利益集团服务@#@二、材料分析题@#@25、材料: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义务,政治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政治义务是法定的、不可推卸的。

@#@@#@

(1)、我国公民享有那些政治权利?

@#@应履行那些政治义务?

@#@@#@

(2)、公民要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政治生活有那些主要内容?

@#@@#@26、材料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自治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疆人民享有了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新疆人民始终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信教群众的宗教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材料二 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内外“三股势力”组织、策划、蓄意制造的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致197人死亡,1721人受伤,260余辆机动车被烧被砸……。

@#@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而且严重危害了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材料三 “7·@#@5”事件发生后,新疆公安部门发布检举“7·@#@5”事件犯罪分子的通告,鼓励各族人民群众积极检举揭发严重暴力事件犯罪分子,政府依法保护检举人的安全,犯罪分子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以上材料体现了政治生活中的哪些道理?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练习题@#@一、选择题@#@1---5ACCBA6---10BBACA11---15ABBDD@#@16---20CAADA@#@二、材料分析题@#@25、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有: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政治自由③监督权@#@应履行的政治义务有: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

(2)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①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③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④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6、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

(2)在我国,公民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等政治义务。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4)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4@#@";i:

7;s:

6108: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①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B、哲学的意义: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C、哲学的任务就在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①区别: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②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区别: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注: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联系: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注:

@#@不是辩证关系)@#@②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对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③为什么?

@#@A、首先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B、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①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②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A、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是本原的,物质决定意识;@#@@#@B、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⑴、进步性: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⑵、局限性:

@#@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⑴、进步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⑵、局限性: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③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A、唯心主义认为: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B、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a、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感觉、经验、心灵等)当成本原的东西;@#@@#@b、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②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3原因)@#@A、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B、把握了时代的脉搏;@#@C、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对时代的反作用: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体现在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体现在可以预示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指引人们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动员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3、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产生的历史条件:

@#@@#@A、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自然科学基础:

@#@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C、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②基本特征:

@#@(三个统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特征@#@A、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C、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化的4大理论成果)@#@A、毛泽东思想:

@#@@#@精髓:

@#@实事求是;@#@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B、邓小平理论:

@#@@#@内容:

@#@第一次初步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内容: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科学发展观:

@#@@#@内容: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4页共4页@#@";i:

8;s:

29686:

"高爷学社版权所有QQ:

@#@309590041@#@高中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

@#@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

@#@对立统一@#@统一:

@#@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

@#@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

@#@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①货币产生:

@#@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注:

@#@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

@#@产生:

@#@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

@#@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

@#@

(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

@#@

(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

@#@

(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

@#@例:

@#@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

@#@A、货币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不便和金属铸币在流通中有缺陷,这些在使用中易磨@#@损,成为不足值货币,而纸币成本低更易于保管、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B、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

@#@@#@③职能:

@#@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注:

@#@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

@#@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①通货膨胀实质:

@#@供小于求,表现:

@#@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影响:

@#@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通货紧缩实质:

@#@供大于求,表现:

@#@物价下降,纸币升值。

@#@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注: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注:

@#@解决方法:

@#@@#@通货膨胀: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5、信用工具:

@#@@#@

(1)信用货币:

@#@含义:

@#@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被利为信用货币。

@#@@#@职能:

@#@流通和支付手段。

@#@@#@

(2)信用工具:

@#@信用卡、支票、汇票:

@#@外埠结算,银行汇票、商业汇票。

@#@@#@A、信用卡:

@#@含义:

@#@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作用:

@#@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B、支票:

@#@含义: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

@#@近期和远期支票,记名或不记名支票,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①转帐支票:

@#@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

@#@@#@②现金支票:

@#@是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6、外汇、汇率@#@

(1)外汇:

@#@含义:

@#@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

(2)汇率:

@#@含义:

@#@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的汇率制度: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例:

@#@人民币对美元,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则美元贬值,汇率升值。

@#@@#@①外汇汇率:

@#@一定单位的外币兑换本币的数量。

@#@兑换数量比以前多外汇汇率升高,外币币值升值,兑换数量比以前少,外汇汇率降低。

@#@@#@②汇率波动的影响:

@#@@#@A、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货币对外贬值),通常会引起出口扩大和进口减少,国内物价上涨,国际储备增加,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和资金外逃。

@#@@#@B、一国货币汇率上涨(即货币对外升值),通常会引起出口减少和进口扩大,使一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化,国际储备减少,就业和国民收入下降。

@#@但可以提高该国货币的信誉,提高该国的经济地位,吸引外资流入。

@#@@#@由于汇率波动对经济影响作用,使它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如为了刺激出口增长,往往采取直接宣布本币贬值即本币汇率下降的做法。

@#@@#@③汇率合理稳定的重要性:

@#@@#@A、合理的稳定的汇率是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一国看,它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外贸收支平衡,稳定物价,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强国际储备。

@#@@#@B、从世界上看,它有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和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促使国际资本正常流动等,相反如频繁急剧波动汇率会加剧国际经济竞争,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会刺激国际投机,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

@#@@#@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

@#@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

@#@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低,处于有利地位。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高,处于不利地位。

@#@@#@→决定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缘故。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

@#@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劳率'↑生产品量↑劳时'↑@#@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注:

@#@掌握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见导学)@#@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

@#@A.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C.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

@#@(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见课本P17-19@#@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影响消费的因素@#@

(1)居民的收入影响@#@①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②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③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下降,反之,缩小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差距过大,影响消费需求)@#@

(2)商品价格高低也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①价格高低的变化与人们消费水平的关系:

@#@在人们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购买力则提高,消费水平也提高。

@#@@#@②提高人们消费水平,除了最根本的要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之外,还要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③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影响比奢侈品低。

@#@@#@④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数量。

@#@此外,商品、性能、外观、质量、包装、广告等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等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2、消费类型:

@#@@#@

(1)按产品类型分:

@#@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

(2)按交易方式不同:

@#@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

@#@@#@3、消费结构:

@#@@#@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

(2)特点:

@#@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4、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

@#@@#@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

@#@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面面观。

@#@@#@

(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

@#@@#@①从众心理:

@#@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别人做某事,自己不由自主地去做,其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②求异心理:

@#@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③攀比心理:

@#@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是在于“向上看齐”,人民我有的炫耀心理。

@#@@#@④求实心理:

@#@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考虑许多因素,价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等,讲究实惠,据己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

@#@@#@6、做理智消费者。

@#@@#@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①社会再生产:

@#@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

@#@@#@②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1.必要性: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

@#@因此,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取发展。

@#@@#@2、重要性: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而言,主体地位——整个公有制地位)@#@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公有制经济成分比较)@#@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含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地位@#@处于支配地@#@位是其支柱@#@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吸收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积累和税@#@收@#@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可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制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②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4)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含义@#@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依法在内地设立的独资企业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特点@#@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人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投资分配@#@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5)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①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因为非公有制的发展有利于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扩大市场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三性”,对加快生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所以非公的发展不仅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还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各种所有制经济应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6)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①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一、公司经营与发展@#@1、企业。

@#@①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②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2、公司制与公司。

@#@①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②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3、公司的组织形式。

@#@①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②在我国,国家授权的投资公司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可以单独投资设立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按新修订的《公司法》规定,我国可以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③除一人有限公司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特征,是“有限”和“合股”。

@#@“有限”是指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

@#@“合股”是指由若干人共同集资入股成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

@#@@#@4、公司的组织机构。

@#@①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②其中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总经理及其助手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

@#@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③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5、公司制的优点。

@#@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6、其他企业形式。

@#@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7、公司经营,是指公司为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公司经营的目的是利润。

@#@只有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公司才能发展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8、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反之,一个企业在战略定位上不准,那么,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导致破产。

@#@)@#@

(2)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多种多样的,如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

@#@这些优势的取得,或是由于企业掌握了独特的技术和技能,或是由于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或是由于企业采取了较好的经营策略,或是以上因素的综合。

@#@因此,企业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一个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它一定不会长久,也不会成功,甚至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9、企业兼并、破产、联合(掌握各自的含义和意义P46-47)@#@二、劳动和就业@#@1、劳动的重要性:

@#@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光荣属于劳动者。

@#@@#@2.就业的意义:

@#@@#@

(1)对劳动者讲: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

@#@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②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2)对社会生产讲: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

@#@@#@(3)对社会发展讲: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3、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

@#@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

@#@@#@4、解决就业问题的方针和途径:

@#@@#@

(1)解决就业的方针: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

(2)途径:

@#@①党和政府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②劳动者要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各种方式就业观等正确的择业观念,走向合适的工作岗位。

@#@@#@③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源。

@#@@#@三、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1、原因:

@#@

(1)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

(2)劳动者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2、内容:

@#@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①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i:

9;s:

10168:

"@#@价格变动的影响@#@一、选择题@#@1.自2016年1月1日起,多个城市的民用天然气涨价,天然气的涨价势必影响到居民的生活用气,也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用电量。

@#@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能够正确反映上述信息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

@#@ 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会使其需求量减少,进而使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②当选,排除①。

@#@③显示的是电的价格没有发生变化,而其需求量增加,与题意相符,当选。

@#@④显示的是电的价格不变,天然气的需求量增加,而材料说的是天然气的价格上涨,这会导致天然气需求量减少,故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

@#@ B@#@2.2015年6月,广州增城、从化的荔枝开始上市,其价格同比猛涨2~4成。

@#@广州市发改委监测显示,广州荔枝普遍减产,导致价格上升。

@#@由此推测(  )@#@A.供不应求,导致荔枝价格上涨@#@B.成本上升,价值增加决定价格上涨@#@C.需求过旺,导致荔枝价格上涨@#@D.水果需求弹性低且相互替代性较差@#@解析:

@#@ “普遍减产,导致价格上升”,由此可见,是供不应求导致荔枝价格上涨。

@#@“减产”与成本无关,B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涉及需求的变化,C与题意不符。

@#@D不准确,水果是一种需求弹性较高和替代性较强的农产品。

@#@@#@答案:

@#@ A@#@3.根据下图反映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我们可以推断出(  )@#@A.甲和乙是相互替代的商品@#@B.甲和乙是有互补关系的商品@#@C.甲是生活必需品,乙是高档耐用品@#@D.甲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乙的价格由供求决定@#@解析:

@#@ 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往往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急剧减少;@#@高档耐用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则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迅速增加。

@#@可见甲是生活必需品,乙是高档耐用品,C正确。

@#@A、B由图推断不出来;@#@D说法不正确。

@#@@#@答案:

@#@ C@#@4.下图描述的是2016年1~6月份某商品的价格走势,依据该图,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该商品很可能供不应求@#@B.生产者可能会扩大该商品生产@#@C.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D.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解析:

@#@ 依图可知,1~6月份某商品价格不断上涨,该商品需求量会减少,其互补品需求量也会减少,所以D切合题意,A、B、C不符合要求。

@#@@#@答案:

@#@ D@#@5.如今的摩托车市场经营日益惨淡,而电动车市场却异常火爆。

@#@下列选项中和电动车与摩托车关系一致的是(  )@#@A.电与电视 B.笔记本电脑与网卡@#@C.显示器与电脑主机 D.牛肉与猪肉@#@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对互补商品和互为替代商品的认识。

@#@电动车与摩托车互为替代品,牛肉与猪肉也互为替代品,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属于互补商品,不符合题意。

@#@@#@答案:

@#@ D@#@6.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可以用右图曲线表示。

@#@这一曲线对生产者的启示是(  )@#@A.减少商品生产,控制需求@#@B.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降低价格@#@C.迎合消费者需求,生产高质量的商品@#@D.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解析:

@#@ 这一曲线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

@#@要想扩大市场、刺激需求,就必须降低商品价格,B与题意直接相关,A、C、D都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

@#@ B@#@7.2015年初,“奶农倒奶”在我国多地上演,特别是在青海。

@#@青海是我国西部重要乳品生产地区之一,2015年以来,大通、湟中等奶牛养殖主产区,牛奶价格一路走跌,比矿泉水还便宜,部分奶农不得不忍痛卖掉奶牛,倒掉鲜奶。

@#@导致此类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质量不过关,无人收购@#@B.消费观念转变,牛奶需求减少@#@C.信息不对称,销售不畅通@#@D.产能过剩,供给大于需求@#@解析:

@#@ 牛奶价格一路走跌的原因是产能过剩,供给大于需求,故D正确。

@#@@#@答案:

@#@ D@#@8.受国际油价的影响,航空燃油附加费呈现不断下调的状态,多家航空公司的机票价格也因此走低,使得相同区间的航空和高铁客流量发生了变动。

@#@这表明(  )@#@①价格竞争是航空公司间最主要的竞争手段 ②消费者对高铁服务的需求受替代品影响 ③机票价格高低是由客流量多少决定的 ④消费者对航空服务的需求受互补品影响@#@A.①④ B.①③@#@C.②④ D.②③@#@解析:

@#@ 机票价格走低,使得相同区间的航空和高铁客流量发生了变动,体现②;@#@受国际油价的影响,机票价格走低,体现④;@#@①错误;@#@③错误,机票价格由其价值决定。

@#@@#@答案:

@#@ C@#@9.2016年春节,在广州打工的小王夫妇回河北老家过年。

@#@考虑到飞机票价格较贵,夫妇俩选择乘火车回家,这说明(  )@#@①人们对商品的消费,受相关商品价格的影响 ②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③当某种商品价格较贵时,人们可以用替代品满足自己的需求 ④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使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增加@#@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

@#@ 飞机与火车作为交通工具互为替代品。

@#@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飞机票价高,消费者改乘火车出行,①③正确;@#@②不符合题意;@#@④错误。

@#@@#@答案:

@#@ C@#@10.据测算,原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就会使全球经济降低0.5%的增长率。

@#@因此,各国都在大力寻找油源,增加产量,以缓解当前石油资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这体现了价格变动(  )@#@①决定价值 ②会导致供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③调节产量@#@④影响供求关系@#@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解析:

@#@ 本题考查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生产的影响,油价上涨,寻找油源,增加产量,以缓解石油资源供应紧张,体现了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的影响、对产量的影响,③④符合题意。

@#@价值决定价格,①颠倒了二者的决定关系。

@#@价格变动会影响供求关系,不会激化供需矛盾,②表述错误。

@#@@#@答案:

@#@ D@#@二、非选择题@#@11.广东省某市物价局公布数据显示,由于天气平稳,秋冬时令蔬菜大量上市,该市蔬菜市场供应充足,零售价格继续回落,继上周后再创2016年以来的新低。

@#@其中,大白菜价格狂降幅度超过了40%,从上周的2.42元/斤下降至1.45元/斤。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蔬菜价格的回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解析:

@#@ 本题考查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要从一般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小、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 

(1)蔬菜价格下跌,人们会增加对蔬菜的需求。

@#@@#@

(2)蔬菜属于生活必需品,其价格的回落对人们的需求影响不会太大,人们的需求不会大幅度上升。

@#@@#@(3)蔬菜价格的回落,减轻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负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5年以来,国内猪肉价格一反过去三年的跌势,大幅反弹,给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下图为2015年5月以来精瘦肉价格走势及原因。

@#@@#@材料二 专家表示,生猪和猪肉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性较高的鸡肉、鸡蛋价格上涨。

@#@同时,猪价大幅上涨,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提高,芝华数据全国近2000生猪养殖场户样本统计显示,4月份开始后备母猪补栏量持续增加。

@#@@#@

(1)结合材料一,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

@#@@#@

(2)结合材料二,说明猪肉价格上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解析:

@#@ 解答第

(1)问,首先应明确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哪些,然后结合材料一的文字和图片内容分析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的因素即可。

@#@解答第

(2)问,首先要仔细审读材料,明确其中的有效信息;@#@其次据此回扣教材知识,得出本问涉及的知识有价格变动对互为替代商品及生产的影响;@#@最后,理论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 

(1)①供求影响价格。

@#@近三年猪肉价格下跌,使很多生猪养殖户亏损严重,大量母猪被淘汰,毛猪的存栏量大幅下降。

@#@受年初疫情影响,被抑制的消费逐步释放,猪肉需求量相对增加,猪肉供不应求,导致猪肉价格直线上升。

@#@②价值决定价格。

@#@夏季高温使猪肉运输成本增加,成本增加也推动了价格上涨。

@#@③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夏季高温影响猪肉运输和生猪繁殖,导致猪肉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

(2)①猪肉与鸡肉、鸡蛋互为替代商品。

@#@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进而导致另一种商品价格上涨。

@#@②价格变动能调节产量。

@#@猪肉价格上涨,养殖户获利增加,补栏积极性提高,后备母猪补栏量将持续增加。

@#@@#@5@#@";i:

10;s:

17088: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选择题知识点总结@#@l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l商品的基本属性:

@#@①使用价值②价值@#@l货币本质:

@#@一般等价物@#@l影响价格因素:

@#@价值(决定或根本)、供求关系(直接)、气候时间地域等(间接)。

@#@@#@l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l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居民收入与物价总水平(主要)、经济发展水平(根本)。

@#@@#@l绿色消费:

@#@①核心:

@#@可持续性消费②主旨:

@#@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l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l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

@#@分配和消费@#@l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消费@#@l社会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l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l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l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性质@#@l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国民经济主体。

@#@@#@l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支柱,在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

@#@@#@l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l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经济发展@#@l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

@#@@#@l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利益的基础。

@#@@#@l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l商业银行基础业务:

@#@存款业务@#@l商业银行主体业务、银行营利主要来源:

@#@贷款业务@#@l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l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生产资料公有制。

@#@@#@l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

@#@@#@l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l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l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l国家组合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财政收入最重要来源:

@#@税收@#@l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l税收的基本特征:

@#@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l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主要来源、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l资源配置两种基本手段:

@#@计划和市场@#@l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l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l市场调节局限性:

@#@①自发性②盲目性③滞后性@#@l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

@#@加强宏观调控@#@l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l宏观调控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家收支平衡@#@l宏观调控手段:

@#@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l科学发展观:

@#@@#@①第一要义:

@#@发展②核心:

@#@以人为本@#@③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④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l经济全球化表现:

@#@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资本全球化@#@l经济全球化载体: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l世贸基本原则:

@#@非歧视性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交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最重要原则:

@#@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l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l对外开放基本战略: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l对外开放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l国家根本属性:

@#@阶级性@#@l人民民主专政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l人民民主特点:

@#@①广泛性②真实性@#@l我国立国之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包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内的四项基本原则@#@l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l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要求:

@#@扩大人民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主,推进公平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l公民享有权利: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②政治自由③监督权@#@l公民政治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公民根本行为准则和应尽义务)@#@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l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权利和义务统一③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l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l间接参与民主决策方式:

@#@民主选举@#@l基层民主管理的形式:

@#@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l基层民主自治机构(组织):

@#@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l村民自治基础、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自己选举当家人@#@l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l政府的基本职能:

@#@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①②③④)@#@l政府宗旨:

@#@为人民服务@#@l政府工作基本原则:

@#@对人民负责。

@#@@#@l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l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权威。

@#@@#@l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的认可和服从,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

@#@@#@l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l全国人大常设机关:

@#@全国人大常委会@#@l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①立法权②决定权③任免权④监督权@#@l人大代表权利:

@#@①审议各项议案②表决各项决定③提案权④质询权@#@l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政体),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l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民主集中制@#@l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l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l中国共产党性质:

@#@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l中国共产党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l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l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

@#@①科学执政②民主执政③依法执政(基本方式)@#@l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l多党合作:

@#@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根本活动准则:

@#@遵守宪法和法律@#@重要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l人民政协主题:

@#@团结和民主@#@l人民政协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l民族的团结、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l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l民族平等、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l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

@#@@#@l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l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

@#@人民当家作主@#@l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l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l国际关系内容:

@#@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l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竞争、合作、冲突、@#@l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l我国国家利益:

@#@①安全利益②政治利益③经济利益@#@l当今时代主题:

@#@和平与发展@#@l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经济全球化@#@l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南北发展不平衡@#@l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l当今国际形势突出特点: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l国际竞争实质:

@#@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l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l21世纪相当长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l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由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l外交政策宗旨:

@#@维护和平、促进共同发展@#@l外交政策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l外交政策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l对外交往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l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l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l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l文化对人影响表现在:

@#@①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②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l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②深远持久@#@l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l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民族文化@#@l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庆祝民族节日@#@l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l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多样性@#@l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l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l文化传播途径:

@#@①商业贸易(文化交流重要途径)②人口迁徙③教育@#@l大众传媒(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l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传统文化@#@l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l教育的特定功能:

@#@选择、传递、创造文化。

@#@@#@l文化发展实质:

@#@文化创新@#@l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社会实践@#@l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l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l文化创新重要追求:

@#@体现时代精神@#@l文化创新基础:

@#@文化多样性@#@l文化创新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l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l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汉字与史学典籍@#@l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汉字@#@l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史书典籍@#@l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

@#@包容性(求同存异与兼收并蓄)@#@l民族精神核心:

@#@爱国主义@#@l新时期爱国主义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l精神文明建设根本目标:

@#@培育“四有”公民,即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l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l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核心:

@#@为人民服务@#@原则:

@#@集体主义@#@重点:

@#@增强诚信意识@#@基本要求: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着力点: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目标:

@#@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l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l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l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l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的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l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阶级基础②自然基础③直接理论来源@#@科学性:

@#@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革命性:

@#@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l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最新成果)@#@l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l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l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与基础。

@#@@#@l意识活动具有:

@#@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l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唯一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其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

@#@@#@l真理的基本属性:

@#@客观性@#@l检验真理的标准是:

@#@客观的社会实践@#@l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l系统的基本特征:

@#@①整体性②有序性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l发展的实质:

@#@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l联系的根本内容、发展的源泉与根本动力:

@#@矛盾@#@l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观点@#@l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l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l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l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对立和统一@#@l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的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l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l辨证否定实质:

@#@“扬弃”@#@l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二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l社会生活本质:

@#@实践@#@l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l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l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l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l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l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

@#@改革@#@l人民群众:

@#@历史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l群众观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l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l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l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l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其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i:

11;s:

6251: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分析与复习建议@#@广东省在2008年11月出台了《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从2010年起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从2009年开始实施。

@#@设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广东省高考方案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一个门槛。

@#@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时间短,考点内容多。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指导学生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是一个现实问题。

@#@本文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在按知识专题整理分析了近4年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的基础上,结合学业水平考试的备考经验,对今后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策略作一些探索,以期提高今后学业水平考试备考效率。

@#@@#@1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特点@#@注:

@#@1.个别题目综合性稍强,涉及不同模块,统计时可能有差别;@#@@#@2.个别题目侧重于区域,不属三个模块,算入偏向的模块。

@#@@#@必修三双选题比重@#@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不同,只是一种过关性考试,关键是让更多的学生拿到C的合格要求,完成高考报考条件,在此基础上再向A、B看齐。

@#@因为要求不高,并且不能占用过多的高考复习时间和精力,所以考试题目总体上比较简单,但是简单里充满着地理学科特色,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要拿C不难,但要拿A还是要显现功夫的。

@#@笔者整理了近4年学业水平考试题目,必修三大模块题量和分值分布统计大体如下(左图):

@#@@#@知@#@识@#@点@#@频@#@次@#@前@#@十@#@位@#@从题量和分值来看,必修一的题量比重稍大但选择题一居多,而必修三题量少但双项选择相对较多,所以分值相对比较均衡。

@#@根据考纲(2012年)说明,分值比重大约必修一占33%、必修二占33%、必修三占34%。

@#@排除统计误差和出题出入外,大致是吻合的。

@#@根据具体题目整理分析,在试题考查重点上,笔者还总结出一些命题特点,和高考相比,考查重点明显有不同:

@#@@#@1.1紧扣课标,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和环境教育功能@#@一、注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

@#@如大气环境,水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

@#@@#@二、注重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如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区域农业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等。

@#@所以也因此涉及不少区域地理的知识和中国地理常识。

@#@@#@三、注重人地关系相互影响。

@#@包括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太阳活动的影响、人类产业活动的自然区位选择、环境人口容量、自然灾害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资源开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

@#@@#@四、地理的环境教育功能体现明显。

@#@如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考查趋向明显。

@#@而且密切联系日常生活。

@#@@#@1.2注重乡土区域地理问题。

@#@因为是广东省的考试,考查广东省的学生,题目中便涉及到很多有关广东省的各方面内容,如气候类型、台风(气旋)、自然带类型、农业发展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产业转移、资源问题、生态与环境问题等。

@#@@#@1.3有几个知识重点在平常侧重较少,如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中国区域地理、河流专题等,说明考点不仅仅局限于三本必修课本,而和高考相近,从城市、环境方面比较侧重也似乎说明这一点。

@#@有的题目干脆比高考考点还细,如岩石名称与类别、风化作用的类别,这就显得有点不恰当了。

@#@@#@2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2.1从试题内容来看,必修一题量虽多,但难度并不高,太难的部分要大胆舍去。

@#@复习时关键在于抓住最基本的东西。

@#@利用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抓住最简单的逐渐延伸,一个最基础的东西可以解决很多一系列问题。

@#@对于理科生来说,这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比如地球运动最基本的“三线图”,还有大气环境整章都建立在两个字上:

@#@冷和热。

@#@冷热不均,上升下沉,气压高低,风向生成。

@#@上升低压多雨气旋,下沉高压干燥反气旋。

@#@左右偏转,冬夏相反。

@#@每次不断重复,让他们形成推理习惯。

@#@复习时必修一主要以图的形式呈现,读图、析图、画图,必修二则以表格总结为主,而必修三,则要结合中国的区域。

@#@@#@2.2主干知识理清思路,重点、难点部分多重复、多练习。

@#@主干知识中好理解的就带过,学生容易弄错的地方就要多提。

@#@如季风、地中海气候、大气受热过程、热量和光照的区分、整体性和差异性等。

@#@必修三很容易被忽略,但实际上所占分值不少,尤其是双选题分量大,而且题目涉及的知识面往往比课本广很多,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需要在研究考纲和真题的基础上加以补充中国区域地理的部分知识。

@#@@#@2.3对于三本必修没有很多内容但题目中出现频次高的,需要在复习的时候进行相关专题的知识梳理和总结,比如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分布,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分布,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河流的自然、人文状况、区域农业发展等。

@#@题目中出现很多,但实际教学和复习中接触较少。

@#@但是个别涉及知识点太细的题目,平时没有提到,就完全不必理会。

@#@@#@2.4学习和复习时将知识点和时事新闻、广东区域结合起来。

@#@知识点结合时事比较多,而且广东省无论是作为区域背景还是考查对象,频率都极高,需要在复习相关知识点时进行关联。

@#@@#@2@#@";i:

12;s:

25218:

"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卷(B卷word详细解析版)@#@(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3)图1为1978—2015年间11月北极浮冰面积变化示意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北极浮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变大B.先变小后变大@#@C.变小D.稳定不变@#@2.下列年份中,北极浮冰面积最大的是。

@#@@#@A.1978年B.1986年@#@C.1998年D.2006年@#@3.强冷空气南下会造成我国@#@A.海南出现台风天气B.河北雾霾加重@#@C.新疆出现融雪洪水D.湖南较大幅度降温@#@解析:

@#@1.读图,图中北极浮冰面积的变化呈波动减少的趋势,故选D。

@#@@#@2.读图,图中北极浮冰面积最大的年份是1978年,故选A。

@#@@#@3.当强冷空气南下,可能造成湖南大幅度降温,故选D。

@#@海南省纬度低,位于热带,该地台风的形成与冷空气无关,A错;@#@强冷空气南下,伴随着大风天气,河北地区的雾霾污染减轻,B错。

@#@新疆短时间内气温很低,冰雪不会融化,不会出现融雪洪水,C错。

@#@@#@【考点定位】全球变暖的影响,冷空气活动的影响。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4—5)读图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4.图中地貌常见于@#@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C.四川盆地D.塔里木盆地。

@#@@#@5.这种地貌的主要成因是@#@A.海浪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解析:

@#@4.图示景观是风蚀蘑菇,是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故选D。

@#@@#@5.风蚀蘑菇是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故选B。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6)6.我国西北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造成的危害有@#@A.泥石流灾害B.海水入侵C.干旱灾害D.地面沉降@#@解析:

@#@6.过量开采地下水常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影响地下水的补给,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地面沉降塌陷,故选D。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7)7.北半球某地某天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该地可能处于@#@A.5°@#@N—15°@#@N之间B.25°@#@N—35°@#@N之间@#@C.44°@#@N—55°@#@N之间D.65°@#@N—75°@#@N之间@#@解析:

@#@7.该地某天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90°@#@,因此其位于23°@#@26′N—23°@#@26′S之间,故选A。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8)8.重庆市区秋冬季节多雾,下列因素与其关系不大的是@#@A.水汽充足B.风力强劲C.盆地地形D.昼夜温差大@#@解析:

@#@8.雾的形成条件有:

@#@盆地(或河谷)地形,地形封闭;@#@大气稳定,无风或微风;@#@河流众多,空气湿度大;@#@冬季(或秋冬季节)多晴天,夜晚降温快;@#@城市凝结核多,故选B。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9)9.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秋雨期一般自8月中旬后开始,最晚可持续到10月上旬。

@#@该地区秋雨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A.蒸发旺盛B.台风影响C.暖湿气流北进D.地形阻挡@#@解析:

@#@9.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该地区的暖湿空气相遇受秦岭的阻挡,使锋面滞留而产生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故选D。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0—11)图3为我国某铁路干线沿线气象资料,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10.铁路干线从①到④的走向是@#@A.从南向北B.从西到东@#@C.从北向南D.从东到西@#@11.图中③④地区列车运行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A.洪涝B.地震@#@C.沙尘暴D.干旱@#@解析:

@#@10.沿线降水整体呈增加趋势,且降水量较大,说明该线路应在东部季风区,沿途的冬季气温逐渐增高,说明该线路为南北走向,并且由北方穿越到南方,故选C。

@#@@#@11.该铁路沿线主要经过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③④位于南方地区,多洪涝灾害,故选A。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2—13)我国山西省能源与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其工业类型以重化工业为主。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13题。

@#@@#@12.主导山西省重化工业布局的因素是@#@A.技术B.市场C.资源D.交通@#@解析:

@#@12.我国山西省能源与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因此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

@#@影响山西省重化工业布局的因素是资源,故选C。

@#@@#@13.实现山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应该@#@A.禁止煤炭资源的开采B.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C.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D.积极发展原料导向型产业@#@解析:

@#@13.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

@#@对于矿业城市来说,资源有枯竭的一天,因此积极发展原料导向型企业产业,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会加快矿产资源的枯竭速度,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故选B。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4)14.以前农民秋冬季节常在田间人造烟幕防止农作物受冻,其原理是@#@A.增加太阳辐射B.增加地面辐射C.增加大气散射D.增加大气逆辐射@#@解析:

@#@14.秋冬季农民用人造烟幕就相当于增厚云层,加大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防止农作物受冻,故选D。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5—16)表1为我国2017年城市春运人口迁出率迁入率前十位情况列表。

@#@读表完成15—16题。

@#@@#@15.由此可知@#@A.深圳市迁出率大于广州市B.上海市迁出率大于北京市@#@C.茂名市迁入率大于梅州市D.毫州市迁入率大于宿州市@#@解析:

@#@15.由表格可知,深圳迁出率最高,故选A;@#@上海市迁出率小于北京市,故B错;@#@茂名市迁入率小于梅州市,故C错;@#@毫州市迁入率小于宿州市,故D错。

@#@@#@16.此次春运中,客流量最小的交通运输方式是@#@A.航空运输B.铁路运输C.海洋运输D.公路运输@#@解析:

@#@16.由表格可知,国内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沿海与内陆之间的人口迁移,因此海洋运输客流量最小,故选C。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7)17.2020年左右我国要完成35颗北斗卫星发射组网,形成覆盖全球的导航系统。

@#@下列与北斗系统高精度技术的应用无直接关系的是@#@A.洪水淹没范围监测B.水库大坝变形监测@#@C.120系统应用急救D.无人汽车驾驶导航@#@解析:

@#@17.洪水淹没范围监测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故选A。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8)18.下列变化与人口合理容量增加呈负相关的是@#@A.科技水平的提高B.自然环境的改善@#@C.区域开发程度的加大D.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解析:

@#@18.消费水平越高,对资源的消耗就越多,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小。

@#@因此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是人口的消费水平,故选D。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20)分布于高寒区域的某类垫状植被常形成致密的垫状体结构,贴伏于地面,具有很强的喜光性,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加速植物叶子在秋季的枯萎。

@#@图4为青藏高原某山地南坡该类垫状植物盖度分布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9—20题。

@#@@#@19.该类垫状植物分布最密集的海拔在@#@A.4800米B.4900米@#@C.5000米D.5100百米@#@20.此山坡4500米—4750米处,该类垫状植物盖度低的原因可能是@#@A.草地退化严重B.降水较多@#@C.透光率较低D.气温较低@#@解析:

@#@19.根据材料可知垫状植物在4900米处分布最密集,故选B。

@#@@#@解析:

@#@20.读图,垫状点地梅最大分布盖度区海拔4900米,与之相比,该山地4500—4750米处的海拔低,气温较高,D错。

@#@青藏高原区以冰雪融水为主,降水少,B错。

@#@气温较高,冰雪融水较多,草地植被发育较好,A错。

@#@植被发育好,透光性较低,故选C。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21)21.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但北回归线经过的我国东南地区却气候温暖湿润。

@#@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东南地区受@#@A.季风环流的影响B.赤道低气压带控制@#@C.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东北信风的影响@#@解析:

@#@21.我国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东亚季风环流,降水丰富,故成为回归线上的绿洲,故选A。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22)22.在一定区域内,某一级别的城市@#@A.等级越高,数量越多B.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C.数量越少,职能越低D.数量越多,彼此间距离越远@#@解析:

@#@22.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的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职能越高,相距越远,比如一个省只有一个省会城市等级最高,一个国家只有一个首都等级最高,故选B。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23)23.据报道“开普勒452b”是至今发现的和地球大小相近的“宜居”行星,由此推断开“开普勒452b”@#@A.属于太阳系中的行星B.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液态水@#@C.组成物质与月球类似D.自身可以发光发热@#@解析:

@#@23.开普勒452b属于太阳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体积与地球相近,距离刚好处于“宜居带”中,说明其恒星和行星组合与日地组合相近,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液态水,故选B。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24)24.有色金属冶炼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A.动力B.劳动力C.技术D.市场@#@解析:

@#@24.有色金属冶炼属于高耗能工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适宜布局在能源充足的地方,故选A。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25)25.图5中能正确表示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表层大洋环流模式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

@#@25.本题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

@#@南半球的中低纬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西风漂流是寒流,故选D。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26)26.西安至成都高铁秦岭段桥梁和隧道占路段长度的比例高达90%以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景观设计要求B.环境保护要求C.地形复杂D.冻土深厚@#@解析:

@#@26.西安至成都高铁秦岭段,穿过山区和河流,地形复杂,故选C。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27—28)近年来,青海省互助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加强农产品流通、技术和信息服务等工作,使马铃薯种植成为农业增收的主要来源。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7—28题。

@#@@#@27.该地的马铃薯种植业属于@#@A.商品农业B.立体农业C.粗放农业D.混合农业@#@28.下列不属于该地马铃薯种植的优势条件是@#@A.光照充足B.土质疏松C.昼夜温差大D.降水丰沛@#@解析:

@#@27.从题干信息来看,马铃薯生产主要用来销售,属于商品农业,故选A。

@#@@#@解析:

@#@28.该地区的马铃薯品质优良,而结合该地区为青藏高原,结合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优势条件—地势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低,病虫害较少等因素有关,故选D。

@#@考点: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29—30)图6为某地区农业循环生产模式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9—30题。

@#@@#@29.该地区位于@#@A.亚热带B.寒带@#@C.亚寒带D.温带@#@30.此种生产模式的主要作用是@#@A.提高城市化水平B.加速产业转移@#@C.提高资源利用率D.加速人口流动@#@解析:

@#@29.由图可知,该地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糖料作物是甘蔗,该地区在我国南方地区,温度带是亚热带,故选A。

@#@@#@30.此种生产模式——农业循环生产模式,属于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气物的排放,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故选C。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31—32)2018年5月10日20时,家住北京的小王通过网络订购了英国伦敦某商店的商品,送给远在成都的小明,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1—32题。

@#@@#@31.小王订购时伦敦时间为@#@A.10日10时B.10日12时C.10日14时D.10日16时@#@32.网上购物有利于带动发展的产业是@#@A.物流业B.礼品包装业C.食品加工业D.旅游业@#@解析:

@#@31.此题考查时间计算:

@#@东边时间=西边时间+时差,伦敦为0时区,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北京时间在东,故伦敦时间=20—8=12时,故选B。

@#@@#@32.网上购物需要商品的流通,依赖于物流业的发展,因此有利于带动发展的产业是物流业,故选A。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33—34)城市通风廊道是指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过程中,留出一定空间的走廊,以保持或引导天然气流,提高城市空气流通性。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3—34题。

@#@@#@33.城市通风廊道走向的规划主要依据是@#@A.工业布局B.道路分布C.地形地势D.盛行风向@#@34.下列地理事物不适合布局在通风廊道中的是@#@A.成片绿地B.湖面水域C.高大建筑D.城市道路@#@解析:

@#@33.城市通风廊道需要保持或引导天然气流,提高城市空气流通性,因此主要依据盛行风向,故选D。

@#@@#@34.高大建筑会阻挡盛行风,不利于空气的流动,故选C。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35—36)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抛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5—36题。

@#@@#@35.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是@#@A.加拿大B.墨西哥C.意大利D.巴基斯坦@#@36.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不仅会影响通信,威胁卫星,而且会破坏臭氧层。

@#@臭氧层作为地球的保护伞,是因为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A.可见光B.微波C.红外线D.紫外线@#@解析:

@#@35.极光是形成于高纬度地区的地理现象,因此只有纬度高的国家可能欣赏到极光,故选A。

@#@@#@36.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故选D。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37)37.协调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应持的环境观是@#@A.天命论B.人类中心论C.地理环境决定论D.天人合一论@#@(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38)38.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可以按照同一类指标进行归类的是@#@A.黄河流域、东南丘陵、寒带B.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C.热带、温带、江南丘陵D.广东省、广州市、云贵高原@#@解析:

@#@38.黄河流域属于河流流域的划分;@#@东南丘陵属于地形区的划分;@#@干寒带属于干热量带的划分,A项错误;@#@广东省和广州市都属于行政区划分,云贵高原属于地形区的划分,D项错误。

@#@热带和温带属于热量带的划分;@#@江南丘陵属于地形区的划分,C项错误;@#@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都属于干湿地带的划分,应属于同一类指标进行的归类,故选B。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39—40)图7为某城市的功能分区示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9—40题。

@#@@#@39.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分别是@#@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C.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40.选择在A处布局高级住宅区,其理由主要有@#@A.靠近交通枢纽@#@B.靠近商业区@#@C.环境优美@#@D.地势较低@#@解析:

@#@39.甲靠近铁路,且位于城市的外缘,为工业区;@#@乙在城市的用地规模最大,为住宅区;@#@丙位于城市的中心,为商业区,故选B。

@#@@#@40.由图可知,A地远离工业区;@#@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故选C。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41)41.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压缩粮食种植面积而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因素B.市场需求C.交通运输D.国家政策@#@解析:

@#@41.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民收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农民调整农作物种植的种类,这反映了市场影响作物的产量和种类,故选B。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42)42.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对城市环境产生的影响有@#@A.减轻大气污染B.加剧雾霾程度C.加剧热岛效应D.减轻交通拥堵@#@解析:

@#@42.新能源大多为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可以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矿化石的使用,减少尾气排放,故选A。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43—44)2017年5月,内蒙古东部发生森林火灾,灭火指挥部通过对每日灾情的了解,制定消防方案,经过数日扑灭大火。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3—44题。

@#@@#@43.能够实时获取火灾蔓延状况的是@#@A.全球定位系统B.地理信息系统C.遥感D.森林防火嘹望塔@#@44.该地区春季森林火险隐患大的主要原因是@#@A.春季植物生长快,可燃物多B.春季降水少,空气干燥@#@C.春季盛行东南季风,焚风多D.春季受副高影响气,温高@#@解析:

@#@43.遥感获取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系统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和评价,故选C。

@#@44.内蒙古东部地区,春季降水少,空气干燥,易出现森林火灾,故选B。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45)45.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人地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A.采集狩猎时期B.农业时期C.工业时期D.后工业时期@#@解析:

@#@45.@#@(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46—47)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为此我国2016年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图8为人口增长模式图。

@#@读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6—47题。

@#@@#@46.图8中序号与我国当前人口模式最接近的是@#@A.ⅠB.ⅡC.ⅢD.Ⅳ@#@47.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带来的影响是@#@A.老龄人口数量减少@#@B.人口老龄结构优化@#@C.人口进入高增长期@#@D.环境人口容量增大@#@解析:

@#@46.我国当前人口增长模式是低出生率、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与图中的Ⅱ最接近,故选B。

@#@47.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可使老龄人口比重减少,人口年龄结构优化,故选B;@#@人口自然增长率会增加,但不会进入高增长期;@#@对环境人口容量没有影响。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48)48.城市高架公路的一些路段两侧架设了近2米高的屏障,其目的是@#@A.防止车辆冲出路面B.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C.隔音、减轻噪音污染D.美化城市@#@解析:

@#@48.隔音和减轻噪声污染,故选C。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49)49.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列日常行为中不值得提倡的是@#@A.分类放置生活垃圾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C.购买简易包装的商品D.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解析:

@#@49.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会导致森林资源的减少,故选D。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5)50.当南亚盛行西南季风时@#@A.珠江正值枯水期B.黄河浮冰开始融化@#@C.长江正值汛期D.澳大利亚正值一年最热时期@#@解析:

@#@50.当南亚盛行西南季风时,印度洋顺时针环流,此时为北半球夏季.所以此时长江正值汛期,故选C。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51)51.近年来,西藏纳木措水面面积不断增大,其主要原因是@#@A.地壳下陷,湖区积水增多B.退耕还湖,生态系统改善@#@C.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多D.蒸发减弱,水汽向外输送减少@#@解析:

@#@51.近年来纳木错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多,C对。

@#@地壳下陷,湖区积水增多,水体深,不是面积增大,A错。

@#@湖区是草原牧区,没有耕地,B错。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多,水汽向外输送增加,D错。

@#@@#@考点:

@#@湖泊面积增大的原因。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52—53)我国某区域人们习惯从冬至起开始“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2—53题。

@#@@#@52.资料中“九九歌”所描述的区域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B.华北平原C.青藏高原D.珠江三角洲@#@53.与“一九二九”相比,“三九四九”天气更冷的主要原因是@#@A.冬季风更强B.黑夜时间更长C.降水量更大D.正午太阳高度更低@#@解析:

@#@52.“九九歌”所描述区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故选B。

@#@53.三九四九”,与“一九二九”相比,“三九四九”气温更低的原因是地面温度更低,冬季风较强,“三九四九”期间,太阳高度变高;@#@昼长变长,黑夜变短,故选A。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54)54.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按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新区,这些城市新区住宅虽已售卖却鲜有人居住,夜晚漆黑一片被形象地称为“鬼城”。

@#@形成“鬼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新区房屋结构不受人们欢迎B.新区周围环境污染严重@#@C.外来人口过多,无钱在新区买房D.缺乏就业机会和配套设施支撑@#@解析:

@#@54.本题考查城市化问题。

@#@由材料可知“住宅虽已售卖却无人居住”说明新区房子受到人们欢迎,AC两项错误。

@#@新区一般环境较好,B项错误。

@#@最有可能是缺乏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就业机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缺乏配套设施支撑。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55—56)图9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5—56题。

@#@@#@55.图中地层形成年代最晚的是@#@A.①B.②③D.④@#@56.下列有关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描述,正确的是@#@A.通常用甲环节的数量表示水资源的丰歉@#@B.乙环节造成M地的形成@#@C.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丙环节有关@#@D.目前人类可对丁环节施加显著影响@#@解析:

@#@55.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埋藏越浅的形成的年代越晚,故选D。

@#@@#@56.通常用地表径流的数量表示水资源的丰歉,故A错;@#@M地的形成是地壳下沉,流水堆积形成的,乙环节是降水,对地表有侵蚀作用,故B错;@#@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故选C;@#@人类影响最大的缓解是地表径流,故D错。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57—58)“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外转移,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7—58题。

@#@@#@57.下列产业中最有可能属于珠三角地区衰退性产业转移的是@#@A.会展经济产业B.服装鞋帽产业C.汽车零配件产业D.无人机制造产业@#@58.衰退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产生的正效应是@#@A.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B.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C.促进高校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D.改善环境质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解析:

@#@57";i:

13;s:

15392:

"@#@广水一中2016届高三文综第三次测试题@#@命题人:

@#@政治丁勇历史易安莉地理李新@#@2015年1月9日@#@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某公司公布了2015年上半年财务报表(单位;@#@亿元),其主要信息如下:

@#@@#@假如其他条件不变,我们可以推知@#@①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明显降低②该企业职工的收入结构渐趋合理@#@③该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有所提高④该企业应改善生产要素投入结构@#@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13.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显示,剔除财政补贴后,2015年养老保险“亏空”将超过3000亿元。

@#@为填补社保资金缺口、缓解财政补贴压力,中央决定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将国有资产划拨社保@#@①从根本上说由我国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②有利于广大人民共享我国改革发展成果@#@③增强了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能力④发挥了财政的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4.目前,国际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开始放缓,越南、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国家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新阵地。

@#@东盟制造、墨西哥制造开始用更加低廉的成本要素,实现对“中国制造”的供给替代。

@#@这说明@#@①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②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③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④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15.2015年5月22日,财政部等六部门发布通知,鼓励地方政府选择社会资本组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公司,推进公共租赁住房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改变政府包办公共租赁住房的格局。

@#@这体现出@#@①政府转变职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②我国政府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③我国政府创新思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④在我国,人们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6.近日,针对当前党面临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突出体现了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

@#@强调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①利于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②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③说明法律对党员干部的要求要高于群众④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纪律高于国家法律@#@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7.近年,“中国威胁论”在欧美被分拆成不同的子项目,从“军事威胁论”“能源威胁论”“环境威胁论”,到如今“黑客威胁论”,不一而足。

@#@如果让你对“中国威胁论”这一说法进行反驳的话,你可以用到的观点是@#@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②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④我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积极因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8.在今年中央军委改革会上,中央军委决定将重新调整划设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等重大举措,着力构建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

@#@这表明()@#@A.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B.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C.采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能有效提高整体功能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发展方向@#@19.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引用了《礼记》中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告诫党员干部不仅要主动接受监督,还要不断加强自律。

@#@这要求党员干部@#@①工作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发展观②做到知行合一,树立正确的真理观@#@③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④注重修身养德,树立正确的群众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

@#@屠呦呦提高青蒿药效方法的获得启示我们@#@①复习他人记述的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②科学方法的获得往往源于大胆猜测@#@③他人经验的再探索是我们进步的阶梯@#@④有效利用事物应该尊重事物的固有联系@#@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1.右下漫画“立竿见影”(作者:

@#@盖桂保)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更加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B.要脚踏实地使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C.要善于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以增强实践效果@#@D.要坚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2.2015年11月7日,世人瞩目的“习马会”成为了现实。

@#@回首两岸关系一步步克难前行来时路,这次跨越66年的“握手”来之不易,凝聚着两岸中国人无数智慧、心血和不懈努力。

@#@从哲学上看,“习马会”能够成功实现,是因为@#@①两岸关系领导人的重视起了决定作用②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和努力作了量的积累@#@③两岸和平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④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能够自然得到解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3.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了闭门会谈,习马都强调,要顺应民意,要加强两岸文化和教育交流合作,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同胞精神纽带。

@#@这反映出@#@①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创造力②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之中④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38.(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经济问题可以简单理解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以往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属于需求侧管理。

@#@目前,中国的供给体系无法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如:

@#@中国生产的电饭煲、马桶盖等相关产品产量较大,但中国人却不吝重金到海外购买日本品牌。

@#@在需求倒逼的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材料二: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强调: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供给侧改革,将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

@#@@#@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供给侧改革的依据。

@#@(15分)@#@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宏观调控从单纯的需求刺激,到需求和供给“双轮驱动”的哲学依据。

@#@(9分)@#@39.(28分)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

@#@发展理念是否对头,决定着发展的成败。

@#@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事的发展理念。

@#@这是“十三五_”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12分)@#@材料二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

@#@西部某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难题:

@#@农业科技总体落后且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产销存在脱节问题;@#@一线农民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现代科技接受能力较弱;@#@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生产农产品、提高单产@#@上,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等现代农业的理念仍然滞后。

@#@该县学习了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之后,决心坚持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说明该县应怎样坚持创新发展以推进农业现@#@代化。

@#@(10分)@#@(3)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共享发展的几个目@#@标: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等。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目标作为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提三点建议,并简要说明其理论依据。

@#@(6分)@#@主题:

@#@@#@建议及其理论依据: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题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子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题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子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地理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二、综合题@#@政治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15:

@#@DACB16-20:

@#@ABCDD21-23:

@#@CBB@#@二、综合题@#@38.

(1)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的升级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

@#@消费结构升级倒逼供给侧改革。

@#@(6分)@#@②国家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

@#@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提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3分)@#@③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3分)@#@④供给侧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举措。

@#@(3分)@#@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宏观调控要注重需求和供给的“双@#@轮驱动”。

@#@(3分)@#@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解决目前中国产能过剩,升级中国制造@#@重要举措。

@#@(3分)[来源:

@#@学科网ZXXK]@#@③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3分)@#@39.(28分)@#@

(1)①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方向保证;@#@(3分)@#@②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党坚持科学执政,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3分)@#@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3分)@#@④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群众基础。

@#@(3分)@#@

(2)①坚持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3分)@#@②促进市场体制创新,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3分)@#@③促进农民观念创新,树立现代农业理念,培育新型农民;@#@(2分)@#@④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创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分)@#@(3)答案示例:

@#@主题: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建议及其理论依据:

@#@①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实施精准扶贫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分)②通过党员干部驻村渠道对贫困农户进行帮扶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2分)③文化扶贫,从转变观念开始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2分)@#@(说明:

@#@须在确定的共享目标之中选择主题,并以此主题为据,提出建议和理论依据的,才@#@能酌情给分。

@#@若在确定共享目标之外选择主题的,均不能给分。

@#@)@#@历史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二、综合题@#@@#@3@#@";i:

14;s:

24657:

"国际贸易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A.国际金融的“乘数理论”B.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C.国际金融的“杠杆原理”D.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2.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B.技术水平的差异@#@C.产品品质的差异D.价格的差异@#@3.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A.重叠需求理论B.要素比例理论@#@C.规模经济理论D.垄断竞争理论@#@4.能反映规模经济理论本意的是()@#@A.规模报酬递减B.规模报酬递增@#@C.规模报酬不变D.规模成本递增@#@5.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A.雁形模式理论B.产品周期理论@#@C.示范效应理论D.大宗产品理论@#@6.下列不属于保护贸易学说的理论有()@#@A.幼稚工业理论B.贸易条件恶化论@#@C.国内市场失灵论D.资源禀赋论@#@7.最佳关税水平应等于()@#@A.零进口关税B.零进口关税与禁止性关税之间的水平@#@C.禁止性关税D.禁止性关税以上@#@8.最佳关税的长期目标是()@#@A.从外国垄断厂商那里抽取部分垄断租B.保护和发展本国工业@#@C.阻止国外商品进口D.增加本国财政收入@#@9.从历史发展看,最为成功的国际卡特尔是()@#@A.烟草贸易公司B.铁路运输公司@#@C.橡胶生产国组织D.石油输出国组织@#@10.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A.商品B.资本C.人员D.技术@#@11.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阶段不包括()@#@A.重商主义B.古典的自由贸易论及其自由贸易的政策@#@C.现代国际经济理论D.重农主义@#@12.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分配的影响来看,国际贸易有利于()@#@A.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B.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C.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D.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13.一国利用原材料或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加本国收入,进而提高本国的储蓄和投资水平,带动经济发展。

@#@该理论被称为()@#@ A.剩余物质出口理论B.大宗产品贸易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4.属于关税壁垒措施的有()@#@  A.进口附加税B.出口补贴@#@C.公共采购D.自愿出口限制@#@15.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各种形式中,唯一不存在权利让渡的是()@#@  A.共同市场B.关税同盟@#@C.自由贸易区D.经济联盟@#@16.根据国际贸易新理论,一国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  A.生产要素优势B.技术优势@#@  C.资源优势D.规模经济优势@#@17.从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A.重商主义B.重农主义C.重金主义D.货币主义@#@18.国际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还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和要素技术密集度均等化,在诸种均等化中占主导力量的是()@#@A.要素价格均等化B.要素技术密集度均等化@#@C.商品价格均等化D.工资率均等化@#@19.已知A国生产1单位的X和Y商品分别耗费3和5个单位的劳动,要使两国都具有绝对优势,则B国生产1单位的X和Y商品分别耗费多少单位的劳动:

@#@( )@#@A.1,6 B.2,4 C.3,4 D.4,7@#@20.产品的水平差异是指( )@#@  A.采用新技术制造的新产品带来的差异  B.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 C.同质产品  D商品由于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差异性@#@21.晚期的重商主义理论又被称为()。

@#@@#@A.货币差额论B.重农主义C.重工主义D.贸易差额论@#@22.根据赫-俄模型,资本丰富的国家应该进口()。

@#@@#@A.劳动密集型产品B.资本密集型产品@#@C.土地密集型产品D.资源密集型产品@#@23.在提出自己理论的同时,亚当·@#@斯密批判了()。

@#@@#@A.新贸易保护主义B.超保护贸易思想@#@C.比较优势理论D.重商主义@#@24.假设葡萄牙生产每单位酒所需劳动人数比英国少40人,生产每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那么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葡萄牙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C.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25.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是()@#@A.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B.各国劳动生产率不同@#@C.各国技术水平不同D.各国产品技术含量不同@#@26.在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中,机会成本是()。

@#@@#@A.递增B.递减C.先递增后递减D.不变@#@27.在分析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下列不是其假设条件的()。

@#@@#@A.生产要素在一国范围内的各部门间自由流动@#@B.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C.生产要素充分利用D.不存在贸易障碍和运输费用@#@28.如果一国对本国进口的成品电脑征收30%的关税,对电脑零配件进口征收32%的关税,对生产电脑所需的原料进口征收35%的关税,则该国对国内汽车业的保护程度()@#@A.低于30%B.高于30%C.等于30%D.不能确定@#@29.保护幼稚工业理论认为保护的对象应该是()。

@#@@#@A.农业B.夕阳产业C.刚开始发展的产业@#@D.刚开始发展并面临外国激烈竞争的产业@#@30.出口补贴作为一种鼓励出口的措施就是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优惠待遇。

@#@@#@A.在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B.仅在现金补贴上的@#@C.仅在财政上D.仅在退还进口税上的@#@31.如果一国在征收进口税时,对最终产品征收的关税高于中间性产品,则可以使关税的实际保护效果()。

@#@@#@A.变小B.没有影响C.增大D.无法判断@#@32.出口直接补贴的形式是()。

@#@@#@A.提供给厂商比其在国内销售货物时更优惠的运费@#@B.退还或减免出口商品的直接税@#@C.超额退还间接税D.给予厂商现金补贴@#@33.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作为划分界限的基本经济单位是()@#@A、企业B、个人@#@C、政府D、国家@#@33、国际贸易建立的基础是()@#@A、绝对价格B、相对价格@#@C、不变价格D、以上三种都不是@#@34、甲国生产手表需6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9个劳动日,乙国生产手表需12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10个劳动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A、甲国生产和出口自行车,生产和出口手表@#@B、乙国进口手表,进口自行车@#@C、甲国生产出口手表,乙国生产出口自行车@#@D、甲国生产出口自行车,乙国生产出口手表@#@35、率先针对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家是()@#@A、斯托尔泊B、萨谬尔森@#@C、里昂剔夫D、俄林@#@36、俄林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A、成本的国际绝对差B、成本比例的国际绝对差@#@C、价格的国际绝对差D、价格比例的国际绝对差@#@37、产品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是()@#@A.熟练劳动力B.R&D  C.资本   D.非熟练劳动力@#@38、商品倾销的目的主要是()。

@#@@#@A、提高商品的价格竞争力B、提高商品的非价格竞争力@#@C、打击竞争对手占领市场D、进行促销@#@39、当两国之间存在国际贸易时()@#@A、生产仍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但消费超出了生产可能性边界@#@B、生产仍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但消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内@#@C、生产与消费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D、生产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但消费仍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40、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的比例关系是决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观点来源于()@#@A、绝对优势理论B、比较优势理论@#@C、要素禀赋理论D、以上都不是@#@41、能反映关税对本国同类产品的真正有效保护程度的关税是()。

@#@@#@A、禁止关税B、名义关税C、有效关税D、正常关税@#@42、下列哪一种情况属于倾销@#@A.某物品出口价格为1000元,国内市场价格为800元@#@B.某物品出口价格为800元,国内市场价格为900元@#@C.某物品出口量特别大@#@D.某物品出口价格等于国内市场价格@#@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下列属于非关税壁垒措施的有( @#@ @#@ @#@ @#@ @#@)@#@A.自愿出口限制 @#@ @#@ @#@ @#@ @#@ @#@ @#@ @#@ @#@B.歧视性的公共采购 @#@ @#@ @#@ @#@ @#@ @#@ @#@ @#@C.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 @#@D.技术和卫生检疫标准 @#@ @#@ @#@E.进口许可证@#@2.以下哪些组织形式属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A.自由贸易区B.关税同盟C.共同市场@#@D.经济联盟E.北约@#@3.根据斯托尔帕—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将会使贸易参加国()@#@A.商品价格均等化B.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C.所有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D.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E.供给和需求模式趋同@#@4.产业内贸易又称()。

@#@@#@A.产业间贸易B.双向贸易C.区际贸易D.贸易重叠@#@E.周期内贸易@#@5.进口配额包括()。

@#@@#@A.优惠性配额B.绝对配额C.全球配额D.国别配额@#@E.关税配额@#@6.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

@#@@#@A.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B.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C.转向更系统化的贸易管理制度D.受到保护的程度不断提高@#@E.组成货币集团,瓜分世界市场@#@7.关税的征收方法包括()。

@#@@#@A.从价税B.从量税C.过境税D.混合税@#@E.差价税@#@8.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主要有()。

@#@@#@A.人力资本说B.美国的关税政策改变贸易流向@#@C.各国消费者偏好不同D.要素密集度逆转@#@E.生产要素异质性@#@9.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贸易理论有()。

@#@@#@A.绝对优势理论B.比较优势理论@#@C.要素禀赋理论D.重商主义E.以上说法都正确@#@三、名词解释@#@1.名义保护率:

@#@由于实行保护而引起的国内市场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的部分与国内市场价格的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为:

@#@@#@2.产品生命周期:

@#@由美国经济学家费侬(raymondvemon)首次提出,是关于技术变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的重要理论,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性因素,试图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在产品周期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相对重要性的变化。

@#@产品的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3.要素禀赋:

@#@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绝对数量无关。

@#@可用一国所拥有的绝对量的资本和绝对量的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值来表示。

@#@在实际衡量上,常使用人均资本来表示。

@#@@#@4.幼稚产业:

@#@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的,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为了实现潜在优势而对该产业实行暂时性的保护是完全正当的。

@#@其判定标准主要有穆勒标准,巴斯塔布尔标准和坎普标准。

@#@@#@5.有效保护率:

@#@指整个关税体系对一进口竞争行业产值增值的保护,其表达式为:

@#@@#@@#@6.比较优势:

@#@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是指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而另外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遵循“两优取重,两弊取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则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7.里昂剔夫之谜: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考察美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时,发现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与赫-俄模型刚好相反。

@#@由于赫-俄模型已经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因此里昂惕夫的结论被称为“里昂惕夫迷”或“里昂惕夫反论”。

@#@@#@8.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9、贸易条件:

@#@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10、绝对优势:

@#@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指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另外一种产品上处于绝对劣势,另外一个国家相反。

@#@如果两个国家都从事自己占优势的商品的生产和国际交换,都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四、判断题(正确的填“√”;@#@错误的填“×@#@”)@#@1.初级产品价格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初级产品生产的不稳定。

@#@@#@2.如果将国际投资看作一种国际交换,则它就是指用将来的商品去交换现在的商品。

@#@@#@3.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促成新的垄断的形成。

@#@@#@4.最惠国待遇就是给予贸易对方最优惠的贸易条件。

@#@@#@5.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6.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政府的"@#@积极干预"@#@。

@#@@#@7.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强调通过政府干预实现规模经济、获取竞争优势。

@#@@#@8.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是2-2-1模型,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是土地。

@#@@#@9.从局部分析效果上看,征收进口关税以后,小国比大国更容易获得净收益。

@#@@#@10.赫-俄模型仍然沿用了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的2×@#@2×@#@1模式。

@#@@#@11.如果A国的劳动力人数多于B国,就可以认定A国是劳动力要素丰裕的国家@#@12.对大国而言,最优关税是零关税@#@13.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14.根据H-O-S定理,国际贸易将使低工资国家的工资上升,使高工资国家的工资下降。

@#@@#@15.重商主义认为贸易的利益是“零和”的。

@#@@#@16.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17.没有贸易价格差的存在,就不会发生国际贸易。

@#@@#@18.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有效,参加贸易的国家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益,国际分工也能达到完全专业化的程度。

@#@@#@19.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

@#@@#@20.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关系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间贸易则完全是由规模经济引起。

@#@@#@21.关税措施比非关税壁垒更具有直接性、针对性、灵活性、隐蔽性和歧视性。

@#@@#@22.进口配额是一种通过对进口数量的限制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

@#@@#@23.与征收关税相比,进口配额不利于限制一国进口商品的数量。

@#@@#@24、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的。

@#@@#@25、倾销是在同一国家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27、如果两国之间不存在比较优势,两国之间绝不会发生贸易。

@#@@#@28、对国内可生产的进口商品征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获得财政收入。

@#@@#@29、技术的相对差异是各国形成比较成本的基础。

@#@绝对技术差异是相对技术差异的特例或特殊形式。

@#@@#@30、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它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五、简答题@#@1.试比较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差异。

@#@@#@从二者的理论框架,包括理论的假设前提不同,再到二者的分析方法不同来说明。

@#@@#@2.简述倾销的含义及其构成条件。

@#@@#@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  条件:

@#@@#@  

(1)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是否受到低价冲击,以使其市场份额明显减少;@#@@#@  

(2)进口国同类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明显降低;@#@@#@(3)是否威胁进口国新兴工业的建立。

@#@@#@3.当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时,是否在此商品上它必定有绝对优势?

@#@为什么?

@#@反之,当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时,是否在此商品上它必定具有比较优势?

@#@为什么?

@#@@#@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一定具有绝对优势,因为假定一国两种产品均处于绝对劣势,依据“两劣取其轻”,必然存在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产品。

@#@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因为假定一国两种产品均处于绝对优势,依据“两优取其重”,仍存在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产品,因此不一定必然具有比较优势。

@#@@#@4.假定在新西兰,生产1单位小麦用1000单位土地和500单位劳动力,澳大利亚生产1单位小麦用800单位土地和300单位劳动力,由于在新西兰生产一单位小麦使用更多的土地,因此新西兰小麦是土地密集型的产品。

@#@请问这种分析的正确性?

@#@说明理由。

@#@@#@不正确。

@#@因为一种产品是否属于土地密集型或劳动密集性产品取决于相对要素的相对使用量而非绝对数量。

@#@因为澳大利亚的小麦生产中土地投入量对劳动投入量的比例大于新西兰小麦生产中土地投入量对劳动量的比例,因此,澳大利亚小麦属于土地密集性。

@#@@#@5、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个国家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大国

(1)比较优势理论

(2)大小国的需求状况对世界价格的影响程度@#@6、简述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

(1)贸易基础:

@#@相对要素丰裕度差异→相对要素价格差异→相对商品价格差异→比较优势

(2)贸易模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3)贸易利得:

@#@贸易能够增进世界和各国福利(4)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7、简述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

@#@@#@比较优势的定义:

@#@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

(2)主要内容:

@#@A.较大的绝对优势或较小的绝对劣势成为比较优势,各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贸易双方均获利。

@#@B.国际分工改善了两国福利,贸易利益来源于分工产生的劳动生产率改进。

@#@C.贸易模式是专门生产并出口其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即比较优势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即“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8、简述规模经济下国际贸易是如何扩大市场和提高社会福利的?

@#@@#@规模经济下国际贸易使市场扩大:

@#@一方面,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增加了产品的品种数量。

@#@从社会福利的提高来看:

@#@一方面,生产成本降低使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另一方面,产品更新换代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带来更多的满足。

@#@@#@9、简述进口配额与关税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有什么异同?

@#@如果让国内生产者来选择,他们会选择那种措施?

@#@@#@

(1)进口配额和关税的异同

(2)与征收关税相比,进口配额更有助于限制一国进口商品的数量。

@#@@#@国际金融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下述哪一种不属于投机性外汇交易( @#@ @#@ @#@ @#@ @#@)@#@ @#@A.双边套汇 @#@ @#@ @#@ @#@ @#@ @#@ @#@ @#@ @#@B.多边套汇 @#@ @#@ @#@ @#@ @#@ @#@ @#@ @#@ @#@C.套利 @#@ @#@ @#@ @#@ @#@ @#@ @#@ @#@ @#@D.套期保值@#@2.下述哪一种属于国际收支的事后项目()@#@A.进出口B.利息收支C.直接投资D.特别提款权变动@#@3.设一年前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1美元等于8.2345元人民币,假设美国的物价比前一年上升8%,而中国的物价水平上升10%,则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理论上的汇率为()@#@A.8.3870B.8.085C.10.2931D.6.5876@#@4.马歇尔——勒纳条件可用来判断()@#@A.货币贬值程度B.国际收支状况@#@C.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影响程度D.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影响程度@#@5.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最早出现金融动荡的国家是()@#@A.印度尼西业B.泰国C.日本D.韩国@#@6.用来表示一国国际收支长期趋势的收支差额是()@#@ A.商品贸易差额B.基本收支差额@#@ C.经常项目差额D.官方结算差额@#@7.如果dx,dm分别代表出口的需求弹性和进口的需求弹性,则马歇尔—勒纳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A.|dx+dm|<@#@1B.|dx+dm|≤1@#@C.|dx+dm|>@#@1D.|dx+dm|≥1@#@8.根据国际收入调整论的吸收方法,若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则应()@#@ A.提高国民收入和国民吸收B.提高国民收入,减少国民吸收@#@ C.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国民吸收D.减少国民收入和国民吸收@#@9.在货币政策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只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那么从内部平衡看,政府减少支出,会导致()@#@ A.国民收入增加B.通货膨胀缓解  C.失业减少D.总需求增加@#@10.特别提款权实质上是一种()@#@A.货币B.基金C.债权D.记帐单位@#@11.货币的含金量之比又称( )@#@A.购买力平价 ";i:

15;s: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