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99990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5.有人说:

“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

①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

③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④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6.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

“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

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

A.外国人高价购买中国茶叶B.外国人操纵中国茶叶价格

C.中国茶叶深受外国人喜爱D.中国茶叶商人内部不团结

7.《人民日报》1978年7月1日最新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

“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

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还是懂得不多……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

”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

A.展现了毛泽东敢于自我批评的高尚品质

B.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

C.展示毛泽东的不足之处,为否定毛泽东做思想准备

D.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8.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

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9.新中国建设道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

工业增速,超额完成;

“二五”(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八五”(1991—1995):

___;

“十一五”(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其中空格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A.改革开放走向兴起 B.解决温饱成效显著

C.小平南巡改革深化D.指令登场市场控制

10.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

“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11.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A.清末符号:

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B.民国符号:

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

C.文革符号:

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

D.80年代符号:

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

12.1903年4月17日《大公报》注:

“他们(当时的上海居民)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

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

”材料表明当时上海居民

A.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西方化B.注重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融合

C.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D.从不接受西方的习俗

13.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14.1826年,伦敦大学学院的建立拉开了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序幕。

在这一运动中,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伯明翰学院、利物浦学院等纷纷成立。

它们都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面向中产阶级招收学生,招收学生没有教派及性别限制,采用住宿与走读两种制度。

关于这一运动的认识,错误的是

A.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需求B.反映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C.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D.说明英国工人运动获得了新发展

15.美国某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此后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世界的联系加强,这两项突破才使西欧胜出。

这里作者强调的是

A.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市场的扩大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B.能源开发与新航路开辟对西欧发展的重要性

C.蒸汽机的应用和殖民掠夺改变了西欧

D.中国不重视煤的使用及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16.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称为“疯狂的20年代”。

其依据应该是,当时美国

A.摇滚、爵士乐盛行B.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C.经济社会盲目发展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17.表2是“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简表,据此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特点解读正确的是

表2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单位:

%)

时间

英国

法国

联邦德国

美国

日本

意大利

加拿大

1950年代

2.8

4.5

7.9

3.3

9.1

5.6

3.9

1960年代

2.9

5.7

4.4

4.3

10.5

5.3

A.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B.经济出现明显的“滞胀”现象

C.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D.美国、欧盟、日本经济竞争加剧

18.1935年7月,美国哲学家和记者李普曼说:

“人民交给罗斯福先生一把尚方宝剑,以使他能够在一场特殊的战斗中率领他们。

现在战斗业已结束,宝剑应该入鞘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尚方宝剑”指新政时期总统获得了立法权

B.“战斗业已结束”指美国经济已经恢复

C.“宝剑应该入鞘”指应该限制总统新政时膨胀的权力

D.美国民主政治的根基在新政中遭到破坏

19.下表改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

对表中这种经济现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年份

小麦产量(单位:

俄亩)

收购价格

农民收入(单位:

1925—1926年

69.9普特

1.15卢布

72卢布

1926—1927年

37.9普特

1.02卢布

32卢布

1927—1928年

29.8普特

24卢布

A.它源于新经济政策的继推行

B.它牺牲农民利益满足工业化的需求

C.它是后来农业改革的主要依据

D.它顺应了当时粮食市场的价值规律

20.《俄罗斯高中11年级历史教科书》(2008年)对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苏维埃社会做出了新的解释:

“这乃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

”改变了过去“(这是)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独裁、专制体制”的表述。

新解释回答了俄罗斯社会关于

A.斯大林体制的评价标准问题B.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渊源问题

C.斯大林体制的功过是非问题D.斯大林体制的性质争论问题

21.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22.“如果民族特性的和政治自由的观念,在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领土划分和国内秩序中获得稳固结构,并且在法律和风俗中得到体现,那么从自由主义运动开始起,被推导或被预见的自由原则的另一结果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发生——准备实现‘欧罗巴合众国’”。

在此后半个世纪终于演绎成“欧盟”。

这主要因为

A.经济联系日趋增强B.民主制度广泛建立

C.国际局势趋向和平D.民族特性逐渐消失.

23.随着《里斯本条约》的正式实施,欧盟首位总统已于2010年1月1日正式走马上任,这标志着欧洲政治一体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推动欧洲实现政治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是

A.二战后法德的和解B.联合应对苏联的威胁

C.西欧经济实力的增强D.共同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24.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

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①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②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

③区域集团化程度加快④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5.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

2010年4月世行发展委员会会议通过改革方案,方案规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

这次改革

①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②改变了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主导地位

③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潮流④体现了世界贫富差距日益缩小的趋势

A.①②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③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下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8分,第28题21分,共计50分)

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厂管理的核心部分是韦奇伍德(工业革命时期的陶业资本家)一贯坚持的对劳动部门的精细分工;

他将日用陶器的生产与花瓶等装饰陶器的生产分开,各自有独立的厂房和陶窑。

车间的排列也是按照生产流程的顺序,减少了工人额外的运动或货物不必要的搬动。

日用品车间和装饰品车间都装备了最新的技术……1872年安装了一台蒸汽发动机,韦奇伍德用它碾碎燧石并为陶器抛光。

工厂……对工匠和劳工提出了新标准。

他们必须准时上班;

每周六天,每天必须在同一时间到工厂工作,然后直到下班钟响才可离去。

1771年当政治经济学家阿瑟扬参观韦氏陶厂时,他注意到“其中一些最优秀的产品被销往法国”,大量的奶油色陶器销往爱尔兰、德国、荷兰、俄国、西班牙和英国在东印度的殖民地,并且“有大量产品被销往美洲”。

到1783年,韦奇伍德的日用和装饰陶的出口率已占销量的80%。

一一摘自《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的成功者》

材料二对于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是欧洲说。

沃勒斯坦认为: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

”二是世界说。

弗兰克认为:

“也许还有一条相反的道路,世界创造了欧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韦奇伍德陶器工厂生产和销售的特点。

(5分)

(2)你赞同材料二中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哪一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6分)

27.(18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动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一一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一一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一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6分)

28.(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约自16世纪起,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西欧国家一反农本的传统,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借以促进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鼓励资本原始积累,扶植为适应国外市场的工业生产。

一一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自明朝第五代皇帝朱瞻基下令闭关锁国以后,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就处于一种封闭的稳态建构;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外来的冲击,就只能这样绵延下去了,顶多是改朝换代而已,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曾写道:

“有人论中国说,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入,真不知自身会腐败到如何!

这当然是极刻毒的恶谑,但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

”一一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

材料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关系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事。

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变化动地惊天。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更加改革开放、日益举足轻重、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

没有中国的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有了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才能真正称得上“世界’’这个最有分量的字眼。

一一新华社社评《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

材料四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剐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CCTV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期以前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和机制的主要变化。

(3分)

(2)结合史实简要评述材料二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是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

C

A

D

26.

(1)特点:

生产工序分工细致;

按产品类别组织生产;

使用机器生产;

建立起工厂制度;

生产效率高;

工艺技术先进;

生产管理严格;

面向国际市场组织生产;

开发适应国际市场的产品;

产品以外销为主。

(5分。

每点1分,答出其五点即得满分。

 

(2)首先选择观点,然后写明在世界市场形成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力量(欧洲、世界)。

支持欧洲说,应主要说明欧洲国家在开拓市场、组织生产、输出商品和资本方面的史实和作用。

支持世界说,应主要说明亚非拉国家为欧洲国家提供市场、原料、资金、劳动力方面的史实和作用。

以下答案供参考:

支持观点

事件或历史作用(6分。

每点2分'

答出其中3点即得满分。

①开辟新航路,欧洲商人开始同世界各地商人建立商业联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②西葡等欧洲国家沿着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海外市场。

③开展工业革命,输出商品和机器设备,掠夺海外原料,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世界市场,新型交通工具密切各地的联系。

④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向世界各地销售更多商品、输出资本,将世界瓜分完毕,通讯技术进步加强了信息交流与传播。

⑤欧洲国家是世界工业生产、贸易、科技的中心,主导世界市场。

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世界连成一体;

亚非拉商品流人欧洲。

②殖民扩张活动中,亚非拉国家的大量财富注入欧洲,为欧洲了原料、资金等,加快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③工业革命完成后,更多的亚非拉国家成为欧洲工业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亚非拉国家成为投资场所,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⑤世界范围内经济联系的增强,广阔的世界市场空间和世界提供的生产要素是世界市场形成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27.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

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

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28.

(1)16、17世纪盛行重商主义;

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资本主义的普遍信条;

经济大危机发生后加强国家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2)观点:

材料二作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原因。

(1分)

评价:

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

资本主义入侵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文化,中国开始了自身痛苦的近代化历程。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效仿实践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弘扬民主科学精神;

社会生活上传统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4分)但是,中国近代化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民族尊严遭到践踏。

(3)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世界市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有能力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4)建立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提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等。

(任答3点得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