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0193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

改不改?

”(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

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研读,教师巡视。

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

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

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

”(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

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

  

(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讨论:

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篇2

  第一课内容:

安排材料的方法,分段,“果然”一词的运用。

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总体感受,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深入理解。

  第二课内容:

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多疑具体的理解。

第二段人物对话时玄机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想象描述。

全文整体理解,总结。

作业。

  学生读熟课文,了解相关背景。

按课后问题思考,了解人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背景。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初步了解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守信忠厚,曹操的多疑谨慎。

  3、能正确使用“果然”造句。

  4、了解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分段。

  5、说出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介绍背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

什么身份?

教学:

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填空提示)

  2、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

(找到关键材料,找出起因、结果给课文分段)

  3、说说安排了哪几个材料?

  4、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等四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吗?

  妒忌、神机妙算、守信、多疑(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探究人物的特点:

两组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组曹操,一组鲁肃。

  2、交流:

  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雾大到什么程度?

  这是偶然还是原就料到?

何以见得?

  识天象

  预料的和事实的一样,可以用一个“果然”连接。

  运用“果然”说句子。

  ②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一字儿摆开有何用意?

出其不意。

  船的阵式有何变化?

为什么这样调头?

  周密部署

  ③“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④鲁肃答应了,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识人心

  ⑤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⑥“希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要30个军士。

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000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这叫什么?

  识地理

  ⑵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懂阵法。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后记录〗

  1、本课设计的主要特点:

运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⑴通过预习,学生已经总体感知到周、诸葛、曹、鲁等人的特点:

  分组后,让不同的组承载不同的任务,具体地感知。

反馈交流部分,本课重点围绕“神机妙算”进行交流。

学生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明借箭的必要条件,从而理解诸葛的“神机妙算”。

对于理解是到位的。

  ⑵注意到了语文的工具性要素训练:

  其一,让学生在提示的引导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简要地概括事件的内容。

其二,抓住关键内容,梳理出事件所安排的四个材料。

自以为,这也是本课体现工具性的一处有意识的设计与实践。

  2、问题反思:

  ⑴尽管理解是到位的,但是学生参与交流的面不广,其原因:

有的是学生不敢说这种心理原因,有的是学生确实没有感知,不理解。

  ⑵朗读的时间不足:

  按照现在“读中感受”这种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读才能有充分的理解。

这是对的。

但事实上,尽管读得不多,但学生默读的时间还是充分的,特别是课前预习比较到位(读5篇,并对主要问题进行过思考)。

所以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

问题是:

公开朗读的次数较少。

朗读与理解的有机结合,对我来说是弱项。

以后重点拿几篇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来练习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

  ⑶在板书出借箭成功的四大要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

  是这样引的:

知人心,懂天象。

那么诸葛对于顺风顺水的把握可以怎样概括?

结果学生仍不能用三个字概括,最后还是本人说出:

明地理。

对于“一字排开”,船头的调向,应该概括为:

懂阵图。

时间关系,尚未概括,只能留待明天,也是本课遗憾之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它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为名陷害他,诸葛亮识破诡计,运用计谋,从敌人那里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较好的预习习惯,第一课时中已对文章热熔和人物特点有了具体的了解,已完成课后练习题,因此熟读课文后,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习作训练将作为本课重点。

  [设计理念]

  注重教授抓住人物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的读后感写作方法,尊重学生感受和个性选择,培养学生的短时习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合理见解。

  [教学目标]

  1.能抓住细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提高学生的课堂习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体会人物。

  1.三分天下,烽火硝烟,多少豪杰令后人赞叹;

一部演义,嬉笑怒骂,无数英雄随你我评说。

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画,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段故事吗?

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默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印象深刻,那就让我们回到文中,回顾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为名除掉他,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利用自己的神机妙算从敌人曹操那儿借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3.文章中斗智斗勇的主要人物是谁?

(诸葛亮和周瑜)

  诸葛亮何等人也?

(神机妙算有胆有识)

  周瑜何等人也?

(嫉贤妒能)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这样的人?

(找出文中的依据)

  

(二)习作。

  1.三国人物风貌大家已经了解,接下来让我们记录下你对他们的印象和认识,好吗?

(出示写作要求)

  2.指读要求,其他人跟读。

  3.对于习作的要求,你能否为大家的写作做以解读?

(第一部分要简写;

第二部分要抓住一个人的一个特点,点到即止;

第三部分要细写,抓住具体字、词、句来分析;

第四部分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谈。

详略要安排合理,一、二、四部分略写,三部分详写。

时间15分钟,字数在二百字以上。

  4.结合本课,你能将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吗?

  读《草船借箭》有感

  或《草船借箭》读后感

  5.说说你打算分析本课哪位主人公的哪个特点呢?

  6.动笔习作。

(放音乐,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互评习作。

  评价中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既可按习作要求评价,也可说说自己的见解。

  (四)拓展。

  1.提出不同评价,完善学生思维。

(出示陈寿的两句评语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性度恢廓)

  引发学生思考,得出原因:

历史是生动的,历史人物是鲜活的,我们不能用一两个词来完整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阅读原著,阅读历史本身,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认识三国人物。

  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英雄豪杰,老师这就请出几位来,看看你认识他吗?

(出示鲁肃、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的头像和人物特点,请学生辨认。

  (五)总结。

  说到这里,我们仿佛已经展开了历史的画卷,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们好像已经跨越历史的长河,正缓缓向我们走来。

有道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出示课件,结束)

  [课后反馈]

  重视读写结合的教学,对于语文这样重视形象思维和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教会学生如何习作,如何正确地看待问题,评价问题,是本课的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和完成的。

课堂中学生在体味到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自己的收获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

当然也有评价不够得当,个别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文章的不足存在。

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总结实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学会“妒忌、神机妙算”等重点生字词,了解故事情节以及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通过小组合作、圈点勾画的方法,提高对文本的解读和概括能力。

  在阅读中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动画播放,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动画,请同学们欣赏,并提问:

动画中讲的是什么故事。

  2.教师引导: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

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了解诸葛亮成功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掌握顺序

  1.默读课文,并且回想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

  明确: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部分:

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部分:

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部分:

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部分:

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2.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借箭成功呢?

用一个词概括。

神机妙算。

  (三)合作学习,分析原因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并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冲刺准确。

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人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识天气)

  ②“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挡,使受箭面积大。

  ③“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④“鲁肃吃惊地说:

‘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诸葛亮是笑着说的。

说明他胸有成竹,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出动,只叫人朝他们射箭。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五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人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射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一万多名射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知人心)

  3.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呢?

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已经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懂地理)

  4.同学们概括一下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

同桌交流。

精通天文、气象;

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

对地理位置十分熟悉。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题目是“借箭”,为什么不用“骗箭”或“取箭”呢?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课下积累,与同学分享。

  五、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

  识天气、知人心、懂地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篇5

  第五组课文重在读懂“名著中的人物”。

阅读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初步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抓因果读故事,抓语言观内心

  一、联系背景了解人物关系,导入课文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而相互讨伐。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

(随机板书背景图)今天我们共读名著《三国演义》中记述的孙、刘联军内部发生的故事:

《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读通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指导梳理故事脉络:

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谁?

故事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围绕“箭”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相机板书:

周瑜逼箭诸葛亮借箭鲁肃助箭曹操防箭诸葛亮交箭

  2、运用抓前因后果法读懂故事

  摘读故事开头结尾,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板书前因后果)

  理解“妒忌”:

(1)词意: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换词比较:

羡慕

  预设: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

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圈套陷害诸葛亮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

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

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能抓住本质感受人物形象。

  小结导问: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给他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三、精读故事,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

  

(1)讨论:

你认为“三天造箭十万支”这可能吗?

既是同盟军,周瑜给诸葛亮出此难题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2)导:

原来周瑜请诸葛亮明里是----共商国事,暗里却是----设下陷阱。

周瑜怎样一步步设下这“温柔的陷阱”?

默读第二段,用不同的符号划出对话内容。

  (3)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自由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是什么?

  导读周瑜的话,分句采访“周瑜”:

你心里真正的想法(目的)是什么?

  a理解周瑜话中的“希望”一词:

这里的希望和我们日常表达时的意思一样吗?

区别是什么?

b理解句子“周瑜很高兴”。

  小结:

周瑜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却磨刀霍霍,在谈笑风生中,一步一步地把诸葛亮引进温柔的陷阱。

周瑜逼着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造箭,原来不是为了与曹军交战,而是----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导:

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军师诸葛亮,他可是三国人物中智慧的化身。

为什么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预设重点交流,读句子:

必然误了“大事”,他心中的大事是-----?

周瑜心中的大事是----?

你读出了什么?

练读句子想象诸葛亮怎样回答“只要三天。

”你又读懂了什么?

  (5)合作讨论:

给诸葛亮的话加提示语。

交流朗读,齐读对话。

  四、总结拓展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试图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刁难诸葛亮,双方这一番“舌战”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周瑜面和心毒,笑里藏刀,而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草船借箭终获成功。

周瑜长叹一声-----?

你从这声“长叹”里读出了什么?

  读课文: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原著:

“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总结:

三国故事之“草船借箭”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非凡才干。

因为有才干而遭周瑜妒忌,又因为有才干令周瑜自叹不如。

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品味人物语言,人物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拓展歇后语讲故事: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五、阅读作业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呢?

课外阅读课文或原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板书设计

  曹操

  孙权——联吴抗曹——刘备

  周瑜——诸葛亮

  (妒忌)(神机妙算)

  前因后果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篇6

  设计理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

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

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

  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