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之我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0674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之我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之我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之我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之我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之我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之我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之我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之我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之我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之我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之我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人均GDP5000美元、7000美元至30000美元的不同阶段,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人均居民消费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且美国和日本的消费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国家。

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人均居民消费呈现出先平稳上升后加速上升的态势。

在人均GDP7000~10000美元时期,人均居民消费开始加速上升。

按照2000年不变价美元来衡量,大部分国家的人均居民消费从6000~8000美元上升至8000~12000美元。

在人均GDP5000~7000美元时期,美国的人均居民消费水平最高,达12078~13190美元;

7个国家中人均居民消费水平最低的意大利也高达6769~7659美元。

  消费规模在人均GDP10000美元时进入高增长。

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时,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规模迅速扩张。

美国居民消费规模始终全球最大,在人均GDP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就高达7017亿美元,是居于第二位的日本居民消费3021亿美元的两倍多,7个国家中居民消费规模最小的加拿大为620亿美元。

当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后,消费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且国家之间的消费规模差距不断加大。

美国的消费规模高速扩张,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高达14276亿美元。

其他国家的消费规模也从人均GDP5000美元时的1000~2000亿美元上升至3000~5000亿美元。

  二、消费结构随收入增加逐步升级

  基本生活消费比重下降。

在人均GDP5000美元时期,从恩格尔系数来看,英、美、德、日的食品支出占比在24%~28%,均低于30%。

食品和衣着类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已降到40%以下,并继续下行。

以房租为代表的住房消费在各国消费中占15%~18%,其中美国最低,为14.7%。

交通通讯类支出持续快速上升,消费占比在13%~14%,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支出占比达到10%~18%,日本和德国的两项支出占比分别为17.8%和14%。

美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后,食品和衣着类支出占比下降至16.3%,住房支出占比上升为33.9%,交通支出占比上升至17%,医疗保健、文教娱乐和个人保险支出占比达到26%。

  服务消费与产业升级同步。

在人均GDP5000美元后,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金融、房地产、中介服务、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伴随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业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三大产业中的主导。

到人均GDP10000美元时,日、英、意三国的服务业在GDP中比重分别达到的54.4%、60.9%、62%,成为三大产业中的龙头老大。

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服务消费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从1962年的48%上升到1978年的53.52%,住房服务、金融服务、娱乐服务以及零售服务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三、消费地位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中凸显

  居民消费率随收入增加稳中有升。

从7个发达国家消费随收入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在人均GDP5000美元以后,居民消费率大体上保持稳定并稍有上升趋势。

在人均GDP5000~10000美元左右的发展阶段,除了加拿大的居民消费率从56%下降至54%,其余国家的居民消费率均保持稳定或有所上升。

其中,美国和法国的居民消费率分别稳定在63%和56%,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居民消费率分别由58%、56%、57%、53%上升至61%、58%、59%、56%。

各个国家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均在70%以上,美国和日本的该比重更是高达80%左右。

  消费贡献率在三大需求中居首。

在达到人均GDP5000美元之后,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消费逐渐替代投资成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中的主导力量。

20世纪70年代,美、日两国年人均居民消费额分别提高了4300美元和4315美元。

1970~1980年,美国消费贡献率超过投资贡献率的比重从30.3%扩大到35.5%,日本的消费贡献率从比投资贡献率低1.4%,发展到比后者高1.39%。

居民消费成为拉动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发达国家消费促进政策

  发达国家虽然没有专门的扩大消费政策,但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出台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促进了消费的增长,实现了扩大消费的结果。

  一、完善社会保障以消除后顾之忧

  完善社保扩大老年消费。

日本政府为解除民众后顾之忧,促进大众消费,提升国民生活质量,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包括医疗保险、养老金制度、社会福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1961年,日本制定了《医疗保险法》,要求公平地向全体国民提供医疗保险服务,实现“全民皆保险”。

同年,根据《国民养老金法》,日本将原本不覆盖农民、个体经营者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扩大至20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的全体国民,从此建立了全民皆享受养老金的保障制度。

1963年,日本制定了《老年人福利法》,将福利政策的保障对象扩大至更多老年人。

在60、70年代,日本先后实施了针对老年人的定期上门看护、短期入住特别看护养老院、进入“托老所”以得到看护、洗浴、餐饮服务等一系列福利措施。

因此,日本的退休老人能够作为社会的富裕阶层拥有充足的可支配收入进行消费。

  保障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

1972年和1978年,法国把社会保险的范围扩大到疾病、因公伤丧失工作能力、失业、老年退休及家庭等领域,不缴纳保险费的人也享有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需要的年金。

1972年起对60岁以上失业者给予收入保障,1974年对农业中的失业者进行保险,1979年起建立了独身失业保险,1984年又建立了强制雇主和雇员保险和政府建立基金制的双重保险制度。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法国低收入人群能够实现消费需求。

  二、促进收入增长以提升消费能力

  财政支持职业技术培训。

发达国家多采用促进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就业的方式,增强居民创造收入和消费的能力。

1962年,美国颁布《人力开发与培训法案》,明确用财政资金支持职业技术培训,以提高失业人员的工作能力。

此后3年内投入近3.7亿美元培训经费,40~100万人接受了职业技术培训。

1963年和1964年,美国又分别颁布《职业教育法》和《经济机会法》,进一步扩大对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职业培训和再培训。

日本通过《农业基本法》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帮助传统产业部门的劳动者向现代化产业部门转移。

1967年,日本实行第一次就业对策基本计划,创设“职业转换给付金制度”。

1973年,日本根据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制定了第二次就业对策基本计划,提出中老年就业对策、地区就业对策等,并制定了《就业保险法》。

  适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为了保障工人收入,发达国家通过法律手段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1938年,美国首次颁布规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公平劳工标准法》。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三次对该法进行修订,进一步扩大劳工适用范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003年,英国政府把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7%,这个上升幅度是通货膨胀率的三倍,是平均收入增长幅度的两倍,约有160万人因此受益。

  适度发放消费补贴。

在特殊情况下或对于特殊人群,发达国家也采用直接发放消费补贴的方式鼓励居民消费。

1998年,针对未满15周岁的少年儿童和领取福利养老金的老年人,日本中央政府出资以每人2万日元的标准发放购物券,对其消费进行直接补贴。

2009年,根据美国的经济复苏计划,政府向退休人员、残障人士或是其他没有工作的民众一次性支付250美元。

  三、相机降低税率以保持消费活力

  对不同人群减免税。

20世纪60年代,美国多次实行大幅度减税,一方面,对于个人所得税,在1961~1965年间,将个税的边际税率在全国范围内从91%降到70%。

另一方面,对于公司所得税,在降低公司利润税的同时放宽资本折旧限制。

税率的调整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

1993~1997年,美国针对学生、工薪家庭实施一系列减免税政策。

对于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每个儿童在税基中扣除500美元,该扣除额在2001年增至1000美元;

对于有大学生家庭,入学后两年内可获得1500美元的“希望奖学金”减税;

对于双收入家庭,恢复10%的税收抵免。

同时,废除遗产税,减免股息和资本所得税。

  在不同时期减免税。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2009年美国推出经济复苏计划来扩大国内消费。

在2009和2010报税年份,纳税人可以得到相当于工资收入的6.2%的退税,夫妻联合报税最多可退800美元,个人报税最多可退400美元,但收入越高,得到的退税额越少。

2009年,购买新车、轻型汽车和摩托车且年薪在12.5万美元以下的消费者,可扣除部分销售税和全部消费税;

首次买房且年薪在7.5万美元以下的购房者,可获得8000美元的购房退税。

同时,美国还将希望奖学金退税金额上限从1800元提高到2500美元,并进一步扩大儿童税的退税范围。

  四、引导消费方式以培育消费热点

  扶持消费信贷。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住房和教育领域大力扶持消费信贷业务发展。

政府通过成立抵押贷款协会并发行债券获得担保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贷款。

在教育领域,政府出资为学生申请的助学贷款提供担保。

1953年消费信贷在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只有4.7%,1959年上升到18%,1969年达到23.1%。

20世纪90年代,日本中小金融公司异军突起,专向工薪阶层提供信用贷款,甚至可以自助完成贷款手续。

此外,信用卡等许多手续简便、不需个人财产抵押的消费信贷产品也极大地促进消费便利化。

  鼓励绿色消费。

1978年,德国启用“蓝色天使标志”促进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使绿色标志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1990年,德国颁布《电力输送法》,规定电力运营商有义务收购其覆盖范围内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政府给予电力运营商不少于其从终端用户所得平均收益的80%作为财政补贴。

1996年,德国颁布《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规定生产者在其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售后服务,直至产品回收、废弃物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必须承担相关的废物利用或者处理的费用。

  新时期我国消费促进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并继续上升,居民的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将从温饱型向享乐型不断升级,消费也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因此,需要顺应消费发展规律,借鉴国外消费促进政策,通过长效机制建设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倾向和消费信心。

同时,也要结合当前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趋势,不断丰富可供选择的消费对象,创造更加安全便利的消费环境,引导消费者更加理性、适度的消费,从而实现人们的生活品质随经济发展同步提高。

  一、大力发展服务消费

  从消费发展规律来看,在人均GDP7000~10000美元阶段,租赁、旅游、休闲娱乐等服务消费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得到发展。

随后,教育、文化消费等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

从发达国家的政策经验来看,美国、日本均在休闲、文化、养老等领域出台过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独生子女养老难问题并发,亟需社会化机构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

旅游市场火热与旅游服务逆差并存,大量国内的消费者将购买力转移到海外市场;

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步被边缘化,文化教育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服务需求的增长,应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养老、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等服务领域,丰富相关服务供给,带动老年服务消费、休闲旅游消费和文化教育消费的增长。

  二、积极推进便利消费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信用卡的广泛使用、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一度为消费者带来非常便利的消费体验。

而在当今世界,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进一步为消费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互联网金融、网络购物、快递服务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消费的便利性。

虽然发达国家起步较早,但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环境下,我国仍可以通过完善现代化消费环境,让便利惠及更多消费者,从而抓住机遇实现赶超。

首先,通过更加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和现代流通方式运作,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的便利性。

鼓励传统零售业态向社区商业渗透,通过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提高实体店的经营效率。

在此基础上,鼓励实体店与网店相结合,发展O2O新业态,逐步实现“网订店取”和“网订店送”。

其次,鼓励渠道下沉,并将物流配送服务进一步向农村延伸。

改变城乡商业环境两极分化的现状,鼓励商业企业向三四线城市拓展,通过整合利用“万村千乡”网点、邮政网点和购销社网点,将快递服务延伸至村镇,扩大便利消费的覆盖面。

  三、引导实现可持续消费

  发达国家在绿色消费领域起步较早,绿色产品标识、可再生产品供给、循环经济发展都已相当完备,消费者的绿色、可持续消费意识也相当普及。

在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因此亟需在政策环境、市场供给和消费意识方面加强示范和引导,从而实现消费向可持续方向转型。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采购绿色商品和服务,发挥可持续消费表率作用;

通过制定完善定价制度、税收制度和财政激励机制,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进行绿色认证或价格补贴,鼓励可持续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通过向资源密集型或排放密集型的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引导其向低能耗或少污染产品转变。

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鼓励家庭节能、绿色产品使用、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等消费行为,逐步引导居民消费由奢侈、浪费向适度、理性、可持续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