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062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docx

推拿学伤科疾病复习

颈椎病

颈椎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疾病。

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产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

刺激、压迫或影响血运使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发生损害,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

l、颈型颈椎病

(1)椎间盘组织的轻度膨出及椎骨骨质的轻度增生,可刺激分布于其间的椎窦神经感觉纤维。

导致颈项部和肩胛骨间区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的状态,出现该区域的肌紧张性疼痛。

(2)肩胛骨内缘肌肉附着处酸痛的感觉,颈部易于疲劳。

"落枕"的频繁发作。

(3)患者颈部前屈、旋转幅度明显减小。

颈夹肌、半棘肌、斜方肌张力明显增高,肩胛提肌、菱形肌、冈下肌、大小圆肌处往往可触及条索状改变及压痛。

供应腰神经以窦椎神经为主,其发自脊神经后支神经节外侧0.2cm处,或为脊神经总干的分支,接受交感神经的交通支后,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内也称脊神经返支。

主干与椎体背面营养动脉并行,穿行于后纵韧带与椎体之间,向内上方走行,沿途发出分支至硬膜前部,关节突关节、硬膜外组织、后纵韧带、骨膜、椎间盘后缘。

另有分支绕椎弓根向上、向下分布到相邻上、下椎间盘附近的韧带、骨膜、血管、硬膜、纤维环后缘,并有分支与对侧窦椎神经分支吻合,因此这些结构都接受至少两个节段以上的神经供应。

另神经根套袖也有窦椎神经分布,故在受压后引起较敏感的疼痛。

2、神经根型颈椎病

(1)颈椎钩椎关节增生、关节突骨赘及损伤肿胀的软组织共同形成混合性的突出物,对神经根产生机械压迫和化学刺激的双重伤害,引起典型的反射性神经痛。

(2)突出的表现为向上肢传导的放射痛。

急性期可能出现痛觉的过敏,后期则表现为感觉的减退;所支配的肌肉则往往出现肌力的减弱,但明显肌肉萎缩者罕见。

(3)颈部活动范围减小,尤以向患侧旋转和侧屈的运动范围,出现更为明显的限制。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叩顶试验和椎间孔挤压试验,颈椎拔伸实验,呈阳性反应。

有时可见患肢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反射减弱。

3.脊髓型颈椎病

(1)是膨出的颈椎间盘组织、增生的椎体后缘骨赘、向下滑的椎体、增厚的黄韧带和椎管内肿胀的软组织形成混合性突出,对脊髓造成压迫;导致脊髓缺血、变性坏死,并由此而引起脊髓传导束功能障碍。

(2)表现为两下肢的进行型麻木和运动障碍。

主诉有"脚下踩棉花"的感觉。

体检见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膝、踝反射亢进,可见到髌阵挛及踝阵挛,病理反射阳性。

(3)感觉障碍不平衡,一般是痛、温觉感觉障碍明显而触觉障碍较轻或正常,下肢感觉障碍较重而躯干部感觉障碍较轻。

4.椎动脉型颈椎病

(1)椎动脉扭曲,椎动脉受压,或因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刺激而导致动脉终末支痉挛,使脑干、小脑、大脑枕叶等椎动脉供血区缺血。

(2)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

因椎动脉长期供血不足而表现眩晕,眩晕的发作往往和头部位置的改变有关。

(3)精神萎靡,乏力嗜睡。

耳呜、耳聋;视力降低。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骨赘、痉挛的椎前肌群及炎症介质刺激了颈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交感神经紧张性的异常增高或抑制,出现身体上相应区域内腺体、血管、内脏功能活动的失调。

(2)慢性额部,特别是眼窝和眉棱骨疼痛。

眼压下降,患者往往出现眼珠疼痛,伴恶心、呕吐。

由于粘膜腺体分泌及平滑肌活动紊乱,可产生咽喉不适、干渴和异物感、嗳气等症。

(3)心脏交感紧张性时,可引起的“类冠心病综合征”,患者感到胸前区憋闷,心悸怔仲;。

导致全身性交感紧张时,可引起颈性高血压。

临床表现—交感神经型

(1)症状

原有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者,以及更年期妇女易发本病。

不同患者症状差异较大,有的以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有的以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为主,也有的先出现兴奋后转为抑制。

临床表现—交感神经型

①头晕头痛。

②五官症状:

有眼胀、瞳孔扩大、流泪、视物模糊、飞蚊症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亦可出现眼球内陷、眼干涩、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面部充血、无汗等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③周围血管症状:

有肢体发凉、发木等血管痉挛症状,也可出现指端发红、烧灼、怕热、怕疼痛等血管扩张症状。

心率不正常,有的心动过速,有的心动过缓,也有的两者交替出现。

④血压异常与出汗障碍。

凡属颈部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引起颈痛,功能受限等慢性症候群,均为颈椎病或称为颈椎综合征。

本病大都好发于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

由于四十岁以上肝肾之气渐衰,即“由肾虚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

筋骨随之而退化,因而产生病证。

此外,风寒湿邪的侵袭,经络气血凝滞,也是颈椎病的成因。

颈椎病的症状

1、疼痛

颈、头、胸背、上臂、肩胛骨内侧等,为持续性或间歇性,或烧灼样疼痛。

2、颈部僵硬

这是颈部肌肉保护性痉挛所致,在轻重的程度有所不同。

(支配韧带的神经受累)

3、麻木

由于气虚血少,经络气血循环不佳,而麻木,关节不利。

大都表现在手指的桡侧或尺侧。

4、肌力减退,肌肉萎缩

由于血不荣筋,筋不束骨。

手臂肌力减退,严重时肌肉萎缩。

临床实践中颈椎病的五种分型(发病的规律)

1、颈痛型

此种类型多属早期。

颈部酸痛,活动受限,左右回顾不便,头颈部沉重感,症状时轻时重。

多数在一侧,或另侧稍有影响,肩、背部无明显疼痛,上肢活动欠佳。

2、颈肩臂痛型

此种类型临床多见。

颈痛放射至肩臂部,两侧发病或一侧重一侧轻。

肩部似有重物压迫,上肢麻木,肌力减退,上肢活动有不同程度的受限。

也有少数的病例,颈肩疼痛特别明显,一侧肩关节活动受限,肌力减退。

烦燥、头晕、失眠,甚则突然昏厥。

3、颈背痛型

可以和肩臂痛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存在。

颈背疼痛,活动受限,背部沉重,有时放射前胸,但须注意与胸部其它疾病相鉴别。

4、颈头痛型

常见一侧偏头痛或后头痛,颈部活动限制,不敢转动。

甚至烦燥、失眠、恶心。

5、综合型

此类病人,年龄较大,病程长,反复发作颈、背、肩、臂疼痛,活动受限,手指麻木,肌力减退,甚至肌肉萎缩,部分病例可同时存在偏头痛。

诊断

颈椎病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触摸检查,并结合X线摄片影像,做出辨证诊断。

1、颈部活动情况

颈部活动有前俯、后仰、侧屈、旋转四个方向。

不能前俯,为病在足太阳和督脉,即在颈项后侧。

不能后仰,为病在足阳明,即在颈项前侧。

不能侧屈和旋转,为手少阳与阳维,即在颈项旁侧。

注意从活动范围的大小,测定疾病的深浅。

2、加压试验

两手压迫患者头顶时,颈部疼痛加重,上肢或手背等处有放射痛,手指麻木感亦有加重的感觉,此为神经根受压的表现。

3、提阳试验

使颈椎间隙增宽,疼痛或麻木症状会有所缓解。

1、疼痛部位和疼痛点(应解决的痛点)

疼痛定位,第二颈椎棘突最大,第七颈椎棘突最长。

(1)颈痛

疼痛多为颈部中线两旁的项肌和斜方肌的上部。

部分病例颈部中线亦有压痛,以大椎部位较明显。

上臂有麻木感,时而症状明显,时而症状缓解。

(2)颈肩臂痛

除颈部活动受限外,对肩关节活动可产生三种影响。

但与肩周炎不同,肩周炎症状局限于肩部,而颈部无明显症状。

第一类:

肩关节疼痛,但活动正常。

疼痛部位在肌腱的起点或关节囊与韧带的附着点,常见的压痛点是肱二头肌长头(肩髃穴)、冈上肌(天髎穴)、冈下肌(天宗穴)可有条索状疼痛。

以上三个穴位疼痛比较敏感。

第二类:

肩关节活动轻度受限。

外展、外旋、内旋,以及伸后活动受限,同时伴有肱二头肌腱炎,肩关节周围有广泛压痛。

第三类:

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肩关节囊增厚及挛缩,其临床症状呈现肩关节粘连。

压痛点除了与第一类相同外,尚有项肌上部(颈椎第二棘突旁),肩后(肩贞穴)亦有压痛。

这类病人必须以颈椎手法为主,肩部手法为辅,两者密切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颈背痛

颈椎下部病变,部分病人伴有上背部疼痛,一般见于T4、T5旁2㎝处,该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这个压痛点相当于菱形肌部位,同时该肌有不同程度的僵硬现象。

(4)颈头痛

颈部轻度外伤或颈椎病可以引起头枕部疼痛。

在枕外隆突的下方,相当于(脑空穴)有压痛,疼痛可向前额放射,颈部向某方向活动受限,如强迫向该方向运动,并持续十数秒钟,可以诱发症状出现。

(5)综合型的颈椎病

一般有颈椎骨与关节的病理改变,随着病变部位的不同,会出现比较繁杂的临床症状。

少数病例有扭伤史者,会影响到脊髓。

这不仅要影响颈部和上肢,还会影响到下肢的步履不利。

除上述检查外,尚须注意整体的虚实辨证,这对于手法和药物的参考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药物治疗

治宜补肝肾、祛风寒、活络止痛,可内服补肾壮筋汤、补肾壮筋丸或颈痛灵、颈复康、根痛平冲剂等中成药;

麻木明显者,可内服全蝎粉,早晚各1.5g,开水调服;

眩晕明显者,可服愈风宁心片,亦可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

急性发作,颈苦痛较重者,治宣活血舒筋,可内服舒筋汤。

二、牵引治疗

通常用枕颌带牵引法。

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牵引,

牵引姿势以头部略向前们为宜,

牵引重量可逐渐增大到6~5kg,

隔日或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枕颌牵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扩大椎间隙,流畅气血,减轻压迫刺激症状。

三、练功活动

作颈项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及前伸后缩等活动锻炼。

此外,还可以作体操、太极拳、健美操等运动锻炼。

四、手法治疗

常规手法:

各种类型的颈椎病,均须首先应用。

患者取坐位

1、拿肩井与点肩中俞(在颈肩背三者交界处)相互交替操作,使气血通畅,肩部肌肉放松,让患者初步适应手法治疗。

2、提阳使颈椎间隙增宽,在上提的位置上将患者的头部作左右旋转活动,每侧各三次。

然后再左右侧屈头部,每侧各三次。

3、搓揉颈部两侧项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等。

医者立于其后,用两手食、中指置其颈部两侧,用适当的力量自上而下,再由下而上,来回搓揉10~20次。

在搓揉时发觉某一部肌肉特别紧张,疼痛明显,必须集中用力搓揉。

4、医者立于患者的身侧,用大拇指、食指拿、点、揉项部肌肉,上下移动10~20次左右,两侧相同。

5、放松颈肩部的肌肉和筋络。

用大鱼际按揉患侧颈、肩、背三角区域,(相当于肩中俞穴位周围),一般按揉约10次左右,两侧均须操作。

6、医者用一手的大拇指按压于患者的大椎穴,现时嘱患者闭目,另一手按在百会穴,嘱患者放松肌肉,而后将患者的头部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各摇转5次,以灵活颈椎关节。

摇转时应顺势缓慢转动,不能强行。

有严重骨质增生、骨质疏松或颈椎有严重强直者,此法须慎用或不用。

7、侧屈推颈

医者一手按住患者头部尽量侧屈,另一手用大拇指沿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推,当推到颈根部时再点揉3~5次,左右均须操作。

可使肌肉舒展,气血流通。

(最好加用介质)

8、医者立于患者身侧,一手点揉患者的合谷穴,一手点揉缺盆穴,上下交替操作。

而后双手拇指同时点揉两侧的缺盆穴,一般点揉10次左右,可使经络气血贯通,改善颈痛与上肢的麻木症状。

9、震击开泄

加强阳经的血液循环。

医者左手平放在患者的大椎穴,右手所握拳频击左侧手背,连击5次。

10、扣挤法应用。

利用患者双手抱住伤痛的部位,医者再从外施加扣挤压力,以促使患者疼痛部位产生张力,起到正骨理筋,解除肌肉痉挛的作用。

以上十步是颈椎病的常规手法,操作完毕后作为一节,连作三节,作为一次手法,(其中扣挤手法只须一次)。

每周三次,六周为一疗程。

颈痛型应用常规手法即可。

颈肩臂痛型的操作手法

1、医者用手掌紧对患者的手掌。

将患肢旋后和后伸,以小鱼际从患肢的肩部前侧自上而下按推5~10次。

2、患肢屈肘放在后面,医者点揉冈上肌和肱二头肌长头的压痛点。

而后再用掌根,从肩前侧,肩外侧自上而下贴紧体表向下推5次左右。

3、将患臂作上举活动,由轻到重,逐步增高,一般5~10次左右。

上述手法做完后为一节,(可加在常规手法每一节之后)连作三节为一次手法,每周三次,每六周作为下一个疗程。

此手法可使肩关节得到松解,经络气血流通。

第一类肩臂痛,肩部痛点多。

除常规手法和“松活肩部”手法的运用外,尚须加下列手法。

1、握手揉肩法:

医者立于患者身侧,一手握住患者的手,另一手先用拇指点揉其肩髃穴及其周围,然后上下更换位置,一手托其腕臂,另一手用掌根或小鱼际按揉肩髃穴及其周围疼痛点。

此两种方法可以交替使用。

2、外展点揉法:

由助手一人抬住患者的肘部,使肘部屈曲外展,医者先用双手拇指对在肩前后痛点进行点揉,后用手掌或掌根对患肩搓揉各按摩。

不但作用于肩前,同时对肩上的“天髎穴”,肩膀后的“肩贞穴”痛点亦须同样进行应用。

此法比握手揉肩膀法力量要强。

上述手法对于消除痛点,促使颈部症状消失。

具有很好的疗效。

每次作三节,穿插在前面手法中使用。

六周为一个疗程。

3、将患侧上肢内收搭到对侧肩膀上,医者用拇指及掌根点揉各按揉肩后的“天宗穴”以及周围疼痛点。

第二、三类颈肩臂痛,由于肩关节活动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除前述坐位手法均须使用以外,还须加用俯卧位与仰卧位手法,才能提高临床效果。

俯卧位操作手法

1、嘱患者胸部伏于枕上,医者点揉各按揉“天宗穴”及其周围的痛点,点揉时双手拇指同时由外侧各中间用力点压。

当指明端有得气感,患者感到酸楚时,再用适当力量揉动。

而后再用掌根按揉。

这和点揉在操作时医者可借用本身体重力量,所以比坐位点揉的力量要强,疏通经络消除痛点的作用也较佳。

2、掏点肩井窝,双手拇指用力点揉肩部凹陷的肩井窝,力量要深,酸楚程度以患者能忍受为限度,一般点揉10次左右。

这对于上肢麻木有良好的作用。

3、用手掌或掌根大面积按摩肩背三角区域,由轻在重,由小而大。

上述手法完毕后为一节,连作三次,为一次手法。

仰卧位操作手法

1、轮肩活动,医才一手按住其肩后部,一手托住其肘部,将患者肩关节轮转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逐渐加重,一般向前、向后各轮转10次左右。

2、将患者肩关节作上举内收活动,而后嘱患者双手交叉医者立于其身侧,协助其作抬高上举活动。

以上两步手法可以松解肩关节粘连,连作三次为一次手法。

与坐位、俯卧一样,每周三次,六周为一个疗程。

背痛型的操作手法

肩部如无明显粘连,可在常规手法后加用以下手法。

其它手法可以考虑不用。

1、患者取俯卧位,医者双手用拇指点、揉背部菱形肌疼痛点,相当于“膏肓穴”。

如拇指力量不够可用尺骨膺嘴点揉,点揉时所用力量须要恰当,避免发生新的损伤。

2、医者用掌根部推揉背部两侧,由下而上推,边推边揉,两菱形肌及斜方肌和脊柱中线均须揉,每侧10次左右。

如天宗穴有明显压痛,还须加天宗穴的点揉和推、按、揉、摩手法。

以上手法与常规手法一样,每周三次,六周为一个疗程。

颈头痛型的操作手法

1、医者立于患者身侧先用拇指及食指交替点患者枕外隆突下方,相当于(脑空穴),然后再用腕部的豌豆骨按揉同一部位。

一般10~20次左右。

2、点揉风池、风府。

医者立于患者的身侧,用手心对准神庭穴,紧紧按住,然后用大拇指或食指、中指重叠压住患者的两侧的风池穴,由轻而重作点揉20~30次左右,两侧风池穴可以交替使操作。

巅顶部疼痛多点揉风府穴,两侧头角部疼痛多点风池穴。

如患者伴有前额疼痛或头昏等症,再加推“印堂”和按揉“悬颅”等穴位。

上述手法可参入常规手法一起运用。

和常规手法一样,每周三次,六周为一个疗程。

综合型颈椎病,症状复杂,根据实际需要从以上每节所叙述的方法来选择应用。

颈椎病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症候群,患者年龄有大小,体质有差异,病变有轻重,因此疗程很不一致,大多数病人在一个疗程后症状即有所改善,经过二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也有症状消失较慢,甚至有此症状,经久不减,这就必须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退行性脊柱炎又称肥大性脊柱炎、增生性脊柱炎、脊柱骨关节炎、老年性脊柱炎等.

是中年以后发生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

临床上以腰椎发病较高。

椎体边缘增生和小关节肥大性变化为其主要特征。

病因病理

退行性变是发生本病的主要原因,椎间盘退变后,失去其固有的弹韧性,厚度变薄,椎间隙变窄。

从而减弱了椎体对压力的抵抗,椎体和小关节受到磨损,因而渐渐产生骨刺。

骨刺的形成既是一种病理的产物,又是一种变性脊柱的保护性反应。

只在初发时有疼痛和不适,发展到成熟时,症状往往减轻或消失。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人过中年而肾气渐衰,复感风寒湿邪,留滞经络,或因强力劳作,伤及气血,使气血瘀阻,经脉凝滞不通所致。

症状

腰背部酸痛不适,僵硬板滞,不耐久坐、久站,晨起后症状较重,活动后减轻,但过度活动或劳累后加重。

腰部屈伸活动不利,但被动运动基本达到正常。

急性发作时,腰痛较剧,且可牵掣到臀部及下肢。

若骨刺压迫或刺激马尾神经时,可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感觉障碍等症状。

常见的疼痛部位

腰部的两侧,臀部的环跳穴,居髎穴和骶椎两侧的边缘,大腿内收肌和髂胫束的下部,膝关节的周围,小腿比目鱼肌和腓肠肌等处。

(腰骶丛的神经症状)

行走无力,多走多立后即感不能支持,严重的行走时左右摇摆,上下楼梯困难。

(下肢肌肉无力)

诊断

(1)腰椎生理弧度减小或消失,甚或出现反弓。

(2)局部肌张力增高,有轻度压痛,一般无放射痛。

(3)直腰抬高略低于正常人,下肢后伸试验阳性。

(4)X线检查:

可见椎体边缘或小关节有不同程度增生,或有椎间隙变窄,生理弧度改变。

手法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中医所说的祛风除湿,温经活络)疏通经络,畅通气血,缓解消除临床症状。

但在X线摄片上则无明显的改变。

根据临床经验,“以痛为俞”对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手法治疗腰椎增生,疗效较好。

手法治疗的原理

促进增生附近的炎症消退。

解除肌肉的疼痛,反射性地解除病变的神经根症状。

俯卧位手法

1、点揉脊柱两侧,疏通背部、臀部和下肢后侧的经络。

(参阅急性腰扭伤手法,即督脉经手法。

2、提拉。

腰部两侧均须提拉,每侧10次左右。

3、点揉两侧腰部、两侧臀部、骶椎的边缘,大腿后内侧肌肉、小腿腓肠肌、比目鱼肌的疼痛点(如无疼痛点可以不做),每次点揉之后,再用按揉方法。

4、助手一人,牵拉患者两足踝部,医者双手重叠置于患者腰部,向下抖腰10次左右。

(抖法具有祛瘀消积,和中理气的作用。

促使增生处的水肿炎症消退。

5、叩击督脉经和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见急性腰扭伤)。

以上手法作为一次,连续作三节后更换体位。

侧卧位手法

患者侧卧,下腿伸直,上面腿屈曲。

医者主要推摩其大腿外侧面的疼痛点。

先用大鱼际沿大腿外侧股及髂胫束自上而下推,一般5~10次。

然后用掌根或小鱼际摩揉痛点,轻重要适中,约摩揉3~5遍,可使局部肌肉僵硬和紧张得到松驰和柔软,疼痛随之减轻或消失。

如两侧均有痛点,两侧均须施行手法。

仰卧位手法

1、拿揉大腿内侧的痛点,由上而下拿揉三遍,并同时点揉小腿外侧的肌肉痛点。

痛点拿揉和点揉均须依据分布,集中疼痛部位施行手法。

开始时有疼痛加剧的反应,但经过3~5次手法后,疼痛程度就显著减轻。

在拿揉和点揉以后再对大腿的内外侧进行平推,使紧张的肌肉松驰。

2、扳腿压膝

此步手法可使患者的腰臀部粘连拉开,增加关节的活动功能。

凡是直腿高举时腰臀部有牵拉感,均须应用此法。

医者一手心托住患者足跟,加一手压住其膝部勿使屈曲,逐步用力拿其直腿抬高,在抬高到不能再高时,而后向上作屈膝屈髋活动,连续10次左右。

手法时由助手一人固定另一侧下肢;保持另一侧处于伸直位置上不动。

一侧手法后,再另一侧,两侧均须进行。

3、对拉腰背

凡是腰背旋转屈伸活动不灵活或腰背酸痛此法。

患者一腿伸直,一腿屈曲。

医者一手置于其膝部,向上、向对侧用力上推,加一手推住对侧的手腕,向下、向对侧后拉(如推左膝则拉右手,如推右膝则左手,交叉推拉),推拉时要两手同时用力,一紧一松连续10次左右。

施行以上手法作为一节。

连作三次为一次手法。

每次手法俯侧、仰、三个体位均须进行。

如有坐骨神经症状,则须参考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点“居髎穴”和“压足悬膝”手法来协助应用。

4、过伸旋转

如患者腰部过伸受限制,伴有明显下肢麻木感,可加用过伸旋转手法。

患者俯卧,医者一手揿住腰部,一手前臂穿过两膝托住其股骨下端,腰部向下揿紧,膝部用力上抬,并同时加用来回旋转活动,要求来回3~5次。

此法可增加腰部关节灵活性。

落枕

落枕又称“失枕”,是颈项部常见病症。

颈项肌肉痉挛而产生疼痛,活动受限,斜颈以及颈部僵硬等一系列症状的病症。

落枕病程较短,1周左右即可痊愈,严重者可延至数周不愈,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病因病理

本病多由于患者睡姿不良,枕头过高、过低或过硬,使头颈部肌肉处于过伸或过屈状态。

导致颈项部的肌肉,尤其是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长时间被牵张而劳损或损伤。

经常低头伏案工作,又在无意识情况下突然用力转动头颈部,使颈项部的肌肉骤然强烈收缩而引起损伤。

亦可见于颈项部感受风寒侵袭,致寒凝血滞,筋络痹阻而使颈项部肌肉发生痉挛,引起疼痛,活动受限等。

【诊断】

1、临床症状

患者在晨起时感觉颈项部疼痛,一侧的斜方肌或胸锁乳突肌痉挛疼痛和僵直,头部强迫体位,不能转动,俯仰困难。

2、检查

(1)颈项部肌肉紧张,胸锁乳突肌或斜方肌痉挛,可触及条索状肌束,有明显压痛,压痛点常分布在肩中俞、肩井及肩胛内上缘。

(2)颈部各项试验无神经根性压迫症状,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

【治疗】

目的:

缓解肌肉的紧张痉挛,消除疼痛,恢复颈部活动功能。

治则: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理筋整复。

操作:

(1)松解放松法

患者坐位,医者用轻柔的拿捏和揉法施于患侧颈项部2-3分钟,然后滚颈项及肩背部2-3分钟,以缓解肌肉的紧张痉挛,同时作颈部轻微的屈伸和侧屈运动。

(2)解痉止痛法

用拇指按揉、点压痛点及风池、肩中俞、肩井、秉风、天宗、缺盆等穴,以酸胀为度。

并弹拨肌痉挛处,以达解痉止痛、松解粘连的作用。

(3)理筋整复法

患者坐位,颈部放松,医者站于身后,双手托住下颌及后枕部,缓慢用力向上拔伸,同时作缓慢的屈伸和左右旋转运动数次。

然后医者一手扶住后枕部,另一手扶于下颌部,稍作左右旋转活动,待颈部充分放松后,再用斜扳法或端法向患侧作快速的扳动,此时可发出弹响声,即表示整复成功。

(4)整理手法

拿揉患侧颈项部肌肉,拿肩井、大鱼际,揉肩胛内缘,约2-3分钟,然后用小鱼际轻叩肩背部.最后用擦法擦热颈项及肩背部。

(与前一步调换)

【预后】

推拿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一般1一2次即可痊愈,痊愈后配合颈部功能锻炼,可提高颈部肌力,减少复发机会。

【附注】

1.本病所施手法要求轻柔缓和,被动运动要在生理范围内进行,不可强求弹响声。

2.扳法是治疗落枕的有效手法,操作时要求稳妥,用力适度,切忌粗暴行事。

3.睡眠时枕头要高低适中,不宜睡高枕、硬枕。

4.注意颈部保暖,不过度疲劳,平时加强颈部功能锻炼。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简称OA)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

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损伤以至缺失,伴随软骨下及关节边缘骨质反应性增生,出现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僵硬、肿大与活动受限为临床表现的常见骨关节疾病。

软骨细胞:

营养与代谢产物通过基质扩散,但代谢水平与血供组织类似。

基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