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1377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文档格式.docx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文档格式.docx

小型

滑坡(体积万m3)

>

1000

100-1000

10-100

<

10

崩塌(体积万m3)

100

1-10

1

泥石流(堆积物万m3)

50

20-50

2-20

2

2、地面塌陷分级标准

级别

地面塌陷、变形面积(km2)

巨型

大型

中型

0.1-1

小型

0.1

3、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

规模

地裂缝长>

1km,地面影响宽度>

20m

1km,地面影响宽度10-20m

1km,地面影响宽度3-10m,或长<

1km,宽10-20m

1km,地面影响宽度<

3m,或长<

1km,宽<

10m

(四)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灾害程度分级

死亡人数(人)

受威胁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一般级(轻)

3

较大级(中)

3-10

100-500

重大级(重)

10-30

500-1000

特大级(特重)

30

注:

①灾情分级——即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灾度分级,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②危害程度分级——即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预测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二、崩塌灾害与滑坡灾害

(一)崩塌与滑坡的定义及特征

1、崩塌——陡坡上的岩土体失去稳定后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的地质现象。

特征:

(图1)

①形成条件:

a、位于陡坡上(坡度>

50°

,高度>

30m);

b、被2-3组高倾角裂隙切割;

c、基庄空虚(失稳)。

②形成时的特征:

a、折断压碎;

b、局部滑移;

c、倾倒翻滚(急剧、短促、以垂直运动为主)。

3堆积物特征:

a、倒石锥;

b、松散、结构零乱。

2、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沿一定的软弱面顺坡向下滑动

的地质现象。

a、位于斜坡上(坡度<

、20-40°

最易发生);

b、存在软弱滑动面;

c、受多种因素影响。

a整体或局部失稳;

b松动、开裂、前隆后陷;

c、滑移受滑面控制(多数急剧、短促、猛烈、也有相对较缓慢的)。

③堆积物特征:

a、相对具整体形态;

b、保存一定的原始结构;

c、多呈舌形。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图2-3)

1、滑坡要素:

滑坡体(滑坡周界)、滑动面(滑床)、滑坡裂缝、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面、滑坡鼓丘。

注意:

识别滑坡时不会所有的要素都明显存在!

(三)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图4)

1、地质条件

a、地形——临空条件;

b、地层岩性;

易发生滑坡的地层:

松散层、软质岩石、软硬相间岩石。

c、地质构造。

①断层破碎带;

②构造结构面组合(软弱结构面);

③控制地下水运动;

易发生滑坡的地质构造条件:

a、岩层倾向与斜坡倾向一致,岩层倾角小于坡角;

b、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坡角大于软弱面倾角

时。

2、动力破坏条件

(1)自然条件

a、降水——

b、滑体重量增大——地下水量、容重增大、岩土体增重;

c、动静水压力——库水位、河水位涨落变化;

d、地震——

(2)人为因素

a、边坡开挖;

b、采矿采空;

c、库、渠渗漏、浸润;

d、加载(滑坡体上的建筑物、构筑物);

e、采石放炮震动;

f、乱砍乱伐。

(四)滑坡的分类

1、按滑坡物质组成成分:

a、堆积层滑坡;

b、粘性土滑坡;

c、基岩滑坡。

2、按滑动面与岩层面关系分:

a、顺层滑坡;

b、切层滑坡

3、按滑体厚度分:

a、浅层厚度<

6m;

b、中层厚度6-20m;

c、深层厚度>

20m。

4、按引起滑坡的力学性质分:

a、推移式滑坡;

b、牵引式滑坡。

5、按形成原因分:

a、工程滑坡;

b、自然滑坡。

6、按发生后的活动性分:

a、活滑坡;

b、死滑坡。

(五)崩塌、滑坡的监测及预警预报

1、监测(图5)

①大地形变位移监测(仪器监测)

a、控制点;

b、监测点。

②裂缝相对位移监测(简易监测)

a、桩观测;

b、标尺观测;

c、石膏片、砂浆片观测。

③宏观地质调查法

a、变形形迹追踪调查

b、人工巡视

c、群众日常观察

2、监测资料的整理

a、表格(表1)

时间(年、月、日、时)、气象(降水)、变形量(水平变形矢量、方向、垂直变形量、累计值)。

b、图件(图6)

(六)滑坡灾害的防治

1、工程建设中的避免措施

(1)工程选址避开易发地段

(2)工程建设设计与施工不得诱发滑坡灾害发生

2、应急防治措施

(1)避让

(2)排水

(3)前缘支撑、砂袋压脚

(4)削方减载

3、工程治理措施

(1)排水(截水沟、明沟、盲沟、仰斜孔)

(2)支挡工程

a、抗滑片石垛

b、抗滑挡墙

c、抗滑桩

d、锚固(锚喷、锚杆、预应力锚索、锚拉桩、锚板挡墙)

(3)减载

4、监测资料的分析及预警预报

三、泥石流灾害

定义——由于降水在山坡沟谷中形成的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是介于水流与岩土体滑坡滑动之间的一种运动现象。

特点:

a、暴发突然;

b、历时短暂;

c、来势猛;

d、破坏力强。

(一)分类及特征

1、按流域特征分:

(图7)

a、标准型——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明显、流域呈扇形、规模及破坏力大;

b、河谷型——流域呈狭长型、形成区不明显、沿沟谷既有堆积也有搬运,成为逐次搬运的“再生式泥石流”;

c、山坡型——流域面积小、呈漏斗状、流通区不明显、形成区直接与堆积区相连。

规模小。

2、按物质状态分:

a、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流、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暴发突然、破坏力大、堆积岗状;

b、稀性泥石流——水为主、粘土少、固体物占10-40%,下切作用强烈,堆积区扇状。

3、按物质成分分:

a、泥流——以粘性土为主、石块少、呈稠泥状;

b、泥石流——由大量粘性土与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

c、水石流——以大小不等的石块、砂粒为主、粘性土含量少。

4、按泥石流的特征、规模、破坏程度分:

Ⅰ类:

物质丰富(风化强烈、崩滑塌多)、水源充足(流域广汇水好、降雨充沛)、沟床纵坡大、暴发频繁、规模大、破坏力强。

Ⅱ类:

介于Ⅰ、Ⅲ类之间。

Ⅲ类:

物源少、水源不丰、沟床与一般山谷接近、暴发少、规模小、破坏轻。

(二)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

a、山高沟深、沟床纵坡大(坡降10-30%最高)、流域汇水条件好(汇水面积0.5-10km2最易发生);

b、上游——正面环山、地形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少;

c、中游——沟床狭窄、纵坡大;

d、下游——地形开阔平坦(山前平原、河谷阶地)。

2、地质条件

a、地质构造——断裂发育、地震强烈;

b、岩性——软质岩石、软硬相间岩石。

3、水文气象条件

a、强度较大的暴雨;

b、冰川、积雪强烈消融;

c、冰川湖、高山湖、水库突然溃决。

4、人类不良工程活动

a、乱砍乱伐——水土流失;

b、开山、采矿、筑路弃碴堆石——提供大量物源。

(三)泥石流沟的判识

1、形成条件判别

(1)固体物源

a、沟谷处于断层、裂隙发育带、岩体破碎;

b、沟内为软质岩石,软硬相间岩石、风化强烈厚度大、或松散土层分布广、厚度大(包括崩滑堆积物、冲洪积、残坡积物、冰川堆积物等);

c、沟岸水土流失严重,坡面侵蚀强烈,滑塌现象发育。

(2)地形

a、上游勺状、树叶状;

中游深切狭窄;

下游开阔;

上下游高差300m以上。

山坡型泥石流相对高差200m以上;

b、沟床纵坡降一般10%以上;

c、斜坡面坡度一般大于25度。

(3)水源

a、激发泥石流降雨量(临界雨量)

 连续降雨时间、连续最大降雨量、最大降雨量;

 b、冰雪储积量、5-8月日平均气温达9-10度时多发生;

 c、在沟谷上游存在病害水库(塘)、滑塌堆石坝、堰塞湖;

 d、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位埋藏浅。

 2、泥石流遗迹考证

 绝大多数泥石流沟具有重复发生泥石流的历史。

 a、堆积物形态——平面上扇形、表面坎坷不平,垄岗起伏;

b、堆积物组成——土石混杂、无分选性、具定向排列、块(砾)石表面具碰撞擦痕;

 c、遗迹——残留的泥石流土石和擦痕在高处保留;

 d、访问。

(四)泥石流的预测、预报、警报

 1、预测

 危险度预测:

①频率高、危险度大;

②频率低、危险度小。

 2、预报

 a、首先确定临界降水值(据统计资料一般30-50mm/小时,最小可达10mm/小时、日降水量一般50-100mm/日);

 b、气象预报资料比较。

 四、地面塌陷灾害

 定义——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一)分类

1、岩溶塌陷

1按盖层划分:

a、土层塌陷;

b、基岩塌陷。

2按时期分:

a、老塌陷;

b、新塌陷。

3按成因分:

a、自然塌陷:

暴雨塌陷、洪水塌陷、重力塌

陷、地震塌陷;

b、人为塌陷:

坑道排水突水塌陷、抽吸地下水塌陷、水库

蓄水塌陷、河水下渗塌陷,加载塌陷。

2、非岩溶塌陷

a、采空塌陷;

b、黄土塌陷。

(二)岩溶塌陷

1、形态特征、规模

(1)平面形态——园形、椭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

(2)剖面形态——坛状、井状、漏斗状、碟状、不规则状;

坛、井状——粘土层;

漏斗状——砂土层;

碟状——松散土层;

不规则状——基岩。

(3)规模

一般不超过30m(直径)

d<

5m63->

1%

d=5-10m10-20%

2、形成条件(图8)

(1)岩溶洞隙的存在是岩溶塌陷的基础

岩溶发育愈强烈、洞隙愈多、规模愈大、愈利于岩溶塌陷形

成。

(2)一定厚度的松散土层

土层塌陷占96.7%

a、与土质及其均一性有关

均质砂土——抗塌陷能力最差、塌陷最多;

双层、多层结构土层——抗塌陷能力较差;

均质粘性土层——抗塌陷能力较强、塌陷较少。

b、与土层厚度有关

厚度<

10m最多

厚度10-30m较多

(3)易于改变的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

3、影响岩溶塌陷的动力因素

(1)岩溶地下水作用

a、溶蚀作用

b、土体状态改变

c、浮托作用

d、潜蚀作用

e、正负压作用

f、散解作用——地下水位波动,干湿交替、土体崩解、土洞扩展

g、水击作用

h、侵蚀搬运作用

(2)降雨及地表水入渗作用

(3)地表水体侧向倒灌作用

(4)地震与振动作用

(5)重力和荷载作用

(6)化学潜蚀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