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1409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校本作业 新人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闻:

①鸡犬相闻()②闻有此人()

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②乃不知有汉()

舍:

①便舍船( 

) 

②屋舍俨然 

( 

寻:

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志: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二、阅读理解(完成此项作业用时:

30分钟)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仿佛()

屋舍俨然()桑竹之属()悉如外人()

2.翻译下列句子

A.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4.末句中“黄发垂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比喻B.拟人C.借代D.夸张

(二)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

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具答之()妻子邑人()绝境()遂与外人间隔()

2.选段中有两个词的解释相同,是哪两个?

3.翻译下列语句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村中人“乃大惊”表明了他们与世隔绝了许久,文中还有哪个语句也能说明这点呢?

5.选段从哪些方面来对桃花源人进行描写呢?

(提示:

描写方法)

6.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

7.联系上下文说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三)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诣太守()欣然规往()

A.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后遂无问津者。

3.为什么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

4.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5.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三、课外提高(完成此项作业用时:

(一)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

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

①肆:

致力。

②艺:

种植。

③靡:

没有。

④暖:

遮蔽。

⑤俎豆:

祭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二)诗歌赏析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2.请用生动的语言展现颔联所描绘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三)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

“汝请人邪?

”植跪曰: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

”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

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

古代的一种文体。

③太祖:

指曹操。

④论:

议论。

⑤邺:

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

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1.解释:

①邪②悉③将④诸

2.翻译:

3.“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请写出曹植的《七步诗》

语文学科校本作业

学习小组长评价和签字

完成

订正

签字

第22课短文两篇

一、陋室铭

(一)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词

有仙则名()斯是陋室()鸿儒()白丁()

案牍()劳形()惟吾德馨()()

2.背诵《陋室铭》,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全文的中心句是:

(2)描写陋室素雅环境的句子是:

,。

(3)写居室主人的高雅情趣的是: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二)拓展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子曰:

“吾与回言終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注释]回:

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不堪:

无法忍受。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字词。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

课下巩固、发挥;

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

3.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

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二、爱莲说

甚蕃()濯清涟()亭亭净植()亵玩()

隐逸者()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

2.背诵《爱莲说》,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2)第二段中写作者对莲花的评价的句子是,。

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

(1)香远益清

(2)陶后鲜有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加点字词意思

欣然忘食()以为妙绝()湖天一色()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3.根据语意,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

4.

(1)赏荷,可观其形美。

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2)赏荷,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

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巩固练习

1.能统领《陋室铭》全篇的一个词语是。

2.“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

,”。

3.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其用意是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的世风的鄙弃。

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

课文中牡丹比喻人,莲花比喻人,菊花比喻人。

6.“可爱者甚蕃”的“蕃”在文中的近义词是,反义词是。

分别用这两个词各写一个成语:

(二)字词句巩固

1.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去,到”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

(1)何陋之有()

(2)忘路之远近()(3)渔人甚异之()

(4)具答之()(5)花之富贵者也()(6)中

间力拉崩倒之声()

(7)水陆草木之花()(8)无丝竹之乱耳()(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孔子云: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花之君子者也。

3.写出两句描写莲花的名句。

(连续的两小句算一句)

(三)拓展训练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

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

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

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注解]徂:

到资:

享受

1.翻阅字典,查查下列字词的读音,并写下来。

菡萏()()袅娜()()徂()擎()

芙蕖()()迨()馥()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亭亭独立()乃摘而藏之()荷叶之清香()

3.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5.文中赞美荷花“可目、可鼻、可口”,即适宜观赏、适宜嗅闻、适宜品尝。

请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分别说说荷花哪里“可目、可鼻、可口”了?

可目:

可鼻:

可口:

【趣味猜谜】

(1)电梯(打一成语)

(2)圆寂(打一成语)

【开心一刻】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

何必这样折磨自己?

难道还怕老师责

骂?

欧阳修笑道:

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名著博览】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浮士德》)

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

(《随笔集》)

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

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

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

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

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

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

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

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

(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

(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

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

第23课核舟记

一、阅读课文1-2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字。

(1)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

(2)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木石()

2.给下列加点的“许”字选择正确的义项(填序号)

(1)高可二黍许()

(2)曳屋许许声()(3)杂然相许()

A.赞同B.上下C.拟声词

3.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哪句?

(用原文1-2段中的一句话回答)

4.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课文3-5段,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东坡右手执卷端()

(2)其两膝相比者()

(3)佛印绝类弥勒()(4)矫首昂视()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神情与苏、黄不属。

3.选出跟“则题名其上”中“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不能名其一处也B.对联、题名并篆文C.莫名其妙D.不可名状

4.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为/念珠/各一B.为念珠/各一C.为/念/珠各一D.为念珠/各/一

三、拓展比较阅读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

令初不知爱,漫②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③。

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④举轴,猫则踉跄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释]①轴:

画卷②漫:

随意③物色:

观察④逮:

等到

1.甲文介绍了,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佛印绝类弥勒

(2)诎右臂支船

(3)一士人善画(4)旦而过之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

一、基础积累

(1)大道之行

(2)故人不独亲其亲(3)男有分

(3)盗窃乱贼而不作(4)选贤与能(6)货恶其弃于地也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二、拓展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谷年十有五,谏父曰:

“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

“汝何以收此凶具?

”谷曰:

“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天下为公

(2)谷年十有五

2.用“/”给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取之不尽B.大道之行也行之有效

C.不独子其子无独有偶D.父不从力不从心

4.甲文为我们展现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5.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老人。

你认为乙文给你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第25课杜甫诗三首

一、望岳

1.“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

前两空填写泰山的特点,最后一空填写作者的感情。

2.写近看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的句子是:

3.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和思想。

5.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1)

(2)

二、春望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3.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石壕吏

1.《石壕吏》一诗所叙的故事发生在唐代有名的这一历史事件中,诗歌写“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诗人“暮投石壕村”时“翁”与“妇”均在家中,“天明登前途”时竟“独与老翁别”。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

(1)告别时,老翁是怎样的心情?

(2)诗人此时的感情是什么?

2.这首诗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

请分析用这种方式的好处。

3.《石壕吏》中写了“夜色”,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