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922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Hygiene)

一、       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07110021

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

56(40/16)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4/3学分:

3分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适用专业:

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麻醉、影像、法医、眼视光、护理等专业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

章次

内容

总课时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绪论

2

2

0

第一章

人和环境

3

3

0

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3

3

0

第三章

食物与健康

9

6

3

第四章

生产环境与健康

11

8

3

第五章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0(自学)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

0(自学)

第七章

社区卫生服务

0(自学)

第八章

医学统计基本内容

2

2

0

第九章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12

7.5

4

第十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7

4

3

第十一章

秩和检验

0.5

0.5

0

第十二章

直线相关与回归

3

2

1

第十三章

医学科研设计

4

2

2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医学生获得卫生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牢固地树立“预防为主”和“人群健康”的观点,深刻认识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了解和掌握主要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和卫生评价的方法,通过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来预防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同时,通过卫生学中医学统计方法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分析和处理科研资料的能力。

教学基本要求

①    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以“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掌握三级预防的策略,掌握预防疾病的技能,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临床服务中,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②    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概念。

掌握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掌握医学科研中统计设计的原则,及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并能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科研工作中一些常见的统计学问题。

熟悉统计软件SPSS的使用,熟悉如何建立数据文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及其对结果的正确解释。

③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教学使用计算器及电脑操作相结合。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

本课程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计算机、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诊断学。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卫生学》人卫第七版,仲来福主编

参考书:

《卫生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配套第七版教材)仲来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临床预防医学》主编傅华叶葶葶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5版)金泰廙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5版)吴坤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环境卫生学》(第5版)杨克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卫生统计学》主编杨树勤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医学统计学》主编孙振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医学统计学》主编倪宗赞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SPSS11统计分析教程》主编张文彤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课程成绩=85~90%期末成绩+10~15%平时成绩。

课程结束后,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理论考试,实行考教分离。

命题范围:

在每份试卷中85%以上为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大纲中要求熟悉或了解的内容不超过15%。

考试内容并不局限于理论课内容。

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

实验课的作业成绩。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序号

内容

课时

1

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4

2

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

3

3

相关与回归、实验设计

3

4

营养评价

3

5

职业中毒案例分析

3

二、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卫生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意义,健康概念,三级预防策略,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与基本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特点、工作内容及实施。

(二)了解:

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卫生学的内容组成,学习卫生学的目的和要求。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卫生学的概念和战略地位,卫生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意义,健康概念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三级预防策略。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

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与基本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的概述及实施,卫生学内容组成,学习卫生学的目的和要求。

第一章人和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分类,常见的环境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迁移,环境的自净作用;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环境污染对机体健康的损害;公害病的概念;影响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二)了解:

环境的概念,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人类和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生态平衡的概念,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环境污染的来源;常见的环境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自净;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影响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

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概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污染的防治。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空气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大气中几种常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光化学烟雾多环芳烃)对健康的影响;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主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二)了解:

空气的卫生学特征;空气的物理性状(太阳辐射,空气离子,气象因素和微小气候)及其卫生学意义;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光化学烟雾多环芳烃);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主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大气卫生标准。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

空气的卫生学特征;空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第二节水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水的生物性污染与介水传染病,水体汞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水的净化和消毒的意义;饮水氯化消毒法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二)了解:

水的卫生学意义;各种天然水源的卫生学特征;水体铬、氰化物、酚、多氯联苯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水源的选择和卫生防护原则;水的净化的原理和影响因素;饮水的其它消毒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汞污染对健康的影响;饮水的氯化消毒法。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

水的卫生学意义;水源的种类和卫生学特征;饮水的净化及其它消毒法。

第三节地质环境和土壤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化学性地方病的概念;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地方性氟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镉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二)了解:

地质环境和疾病的关系;我国常见的化学性地方病;土壤污染的来源;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地质环境与疾病的关系;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病;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重金属镉污染)。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

地方性砷中毒和克山病;土壤污染的来源;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

第三章食物与健康

第一节营养素和热能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营养与营养素的概念,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内容及意义;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常用指标及意义;必需脂肪酸和膳食纤维的种类及生理功能;人体的能量消耗;各类矿物质(钙、铁、锌)和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缺乏或过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食物来源。

(二)了解:

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生理功能、主要食物来源、供给量;热能供给量、来源及适宜比例;各类维生素的理化性质、机体维生素营养状况评价;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供给量。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氨基酸模式,必需脂肪酸和膳食纤维的种类及生理功能;人体的能量消耗;各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或过多症、食物来源及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脂肪及必需脂肪酸的消化;碳水化合物生理功能、分类及营养价值;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给量。

第二节合理营养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合理营养的概念及其基本要求。

膳食调查及其评价。

(二)了解:

几类常见食物的营养价值,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膳食调查及其评价。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

几类常见食物的营养价值,膳食调查及其评价,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目前我国人群膳食结构状况及改善措施。

第四节营养与疾病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临床表现、膳食防治原则。

肥胖病、糖尿病的病因、膳食防治原则。

(二)了解:

心血管疾病、肿瘤的病因及膳食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

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临床表现、膳食防治,肥胖症的病因、肥胖的判断标准、健康危害和膳食防治。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的发病危险因素、膳食防治原则。

第六节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食物中毒的的定义、特征与分类;常见的食物中毒的诊断及预防。

(二)了解:

食源性疾病的概念,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特征。

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食物中毒的定义、特征、分类;常见的几种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食物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肉毒毒素食物中毒)的病原体、好发食品、临床特点、处理原则与预防;非细菌性食物中毒(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特征及救治原则。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

食源性疾病的概念与基本特征,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原则。

第四章职业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职业病的定义、特点、诊断及处理原则;工作有关疾病定义及特点;职业病预防与控制原则;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内容及常见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

(二)了解:

职业性有害因素来源和分类;职业性损害类型。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职业病的定义、特点、诊断及处理原则;工作有关疾病定义及特点;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的区别。

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着重职业健康检查的常见类型和目的。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

职业性有害因素来源和分类,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条件,职业性损害类型。

第二节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常见的职业性毒物(铅、汞、苯、苯的氨基和硝基类化合物,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主要的接触作业、具有卫生学意义的理化特性、毒理、中毒的临床表现、急救与治疗措施。

(二)了解:

生产性毒物存在形态及与接触吸收途径关系。

职业接触限值概念及具体指标(MAC,PC-TWA,PC-STEL)。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生产性毒物存在形态及与接触吸收途径关系。

铅、汞、苯、苯的氨基和硝基类化合物、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CO、H2S、HCN)的主要接触作业、具有卫生学意义的理化特性、毒理、中毒的临床表现、急救与治疗措施。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

职业接触限值概念及具体指标(MAC,PC-TWA,PC-STEL)。

苯的同系物(甲苯、二甲苯)的毒理特点。

第三节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患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生产性粉尘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生产性粉尘对机体健康的影响,粉尘危害的防制措施;矽尘作业及影响矽肺发病因素、矽肺病理及主要的发病机制学说、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与处理;硅酸盐肺(主要是石棉肺)的特点。

(二)了解:

生产性粉尘来源及分类;职业性肺部疾患发病情况;煤工尘肺特点;有机粉尘所致肺部疾患。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及其卫生学意义,粉尘在呼吸道的阻留和清除,粉尘对人体的致病作用,尘肺的定义及分类,综合防尘措施。

矽肺发病情况,矽尘作业及影响矽肺发病因素,矽肺病理及主要的发病机制学说,主要临床表现(着重X线胸片表现、并发症),尘肺病诊断依据及标准,抗矽治疗及处理原则。

硅酸盐肺(主要是石棉肺)的特点。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与分类。

煤工尘肺特点;有机粉尘所致肺部疾患。

第四节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高温作业对人体的影响、中暑的类型及防暑降温措施;噪声与震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影响因素。

(二)了解:

常见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

自学:

高温作业气象条件、特点及类型,高温作业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热适应及中暑,防暑降温措施。

噪声与震动基本概念、对人体的危害及影响因素,减震防噪措施。

常见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第八章医学统计基本内容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医学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资料的类型,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统计表与统计图制作的基本要求,常用统计图(条图、百分条图、圆图、线图、半对数线图、散点图、直方图)意义、适用的资料及绘制要点。

(二)了解:

医学统计的意义;学习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医学统计的基本概念:

同质和变异、总体与样本、参数和统计量、抽样误差、概率;统计资料的类型。

(二)一般介绍: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统计表与统计图;学习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九章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常用的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指标的意义、适用条件及计算;正态分布的特征及正态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参考值范围估计。

均数的抽样误差的概念,标准误的意义与计算;t分布的特征和图形;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t检验的用途、应用条件,单样本资料、配对资料和成组资料的t检验;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方差分析的用途、应用条件、基本思想,单因素方差分析法。

(二)了解:

频数分布表及其编制,制定参考值的基本步骤;u检验的用途、应用条件及检验统计量的计算;两因素方差分析,多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的描述;正态分布及其应用。

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t分布与总体均数的估计。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与一般步骤,t检验,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单因素方差分析法。

(二)一般介绍:

频数分布表及其编制,制定参考值的基本步骤;u检验,两因素方差分析,多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方差齐性检验。

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第十章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常用相对数(率、构成比、相对比)的意义与计算,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率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总体率的估计,率的u检验,X2检验。

(二)了解:

率的标准化法的意义与基本思想。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常用相对数,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率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总体率的区间估计,率u检验。

X2检验的用途,四格表资料、配对四格表资料、行×列表资料的X2检验检验统计量的计算及公式的应用条件。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

率的标准化法的意义与基本思想。

率的抽样分布及正态近似的条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

第十一章秩和检验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秩和检验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二)了解:

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两样本比较及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的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非参数统计法的概念,秩和检验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

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两样本比较及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的步骤和方法,多个样本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

第十二章直线相关与回归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直线相关和直线回归的用途、应用条件,相关系数的意义、计算,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直线回归方程的一般表达式,回归系数的意义、计算,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直线相关和直线回归的联系与区别。

(二)了解:

等级相关分析适用的资料类型,等级相关系数的意义与计算。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直线相关、直线回归的意义、用途、应用条件。

直线相关分析的基本步骤,相关系数的意义、计算,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直线回归图示法(回归线)。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

等级相关分析应用条件,回归和相关分析的应用注意事项,回归和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

 

第十三章医学科研设计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医学科研设计的类型、特点、基本原则,常见的对照形式及其特点,确定样本含量时应具备的条件,实验设计三个基本要素的确立,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完全随机设计、配对设计)。

(二)了解:

实验设计的意义;常用的样本含量估计方法;常用的其他实验设计方法(配伍组设计、交叉设计、盲法设计)。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照原则、均衡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

实验设计的特点、分类,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和实验效应。

常用的几种对照形式(空白对照,安慰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确定样本含量的意义,确定样本含量的条件;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完全随机设计、配对设计)。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

实验设计的意义;常用的样本含量估计方法;常用的其他实验设计方法(配伍组设计、交叉设计、盲法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