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1997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

《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机原理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

四.工作原理

五.硬件电路

六.程序设计及流程图

1.流程图

2.程序设计

七.设计心得

八.参考文献

1、设计题目及设计要求:

1.设计一块I/O卡,该卡具有3个8位I/O口(A、B、C口),利用该I/O卡控制该卡控制一个四位的LED显示器,该卡插在PC机的IMB-PC扩展总线插槽上(ISA),选用8255接口芯片

2.设计要求:

画出电路原理图,说明工作原理,编写利用该接口卡对键盘上键入的数字进行显示的程序(当回车键按下前,如果键入的数字的次数大于4时显示最后的4位数)

二.设计整体方案

该接口卡的主芯片是8255芯片,将ISA总线上的地址线A0-A19经过译码作为8255的片选信号,IOR、IOW分别作为8255的读写信号。

四位LED显示器采用共阴极接法,将8255的A端口的8个引脚经过驱动器与LED的a-h相连,用C端口的低四位来控制那个LED亮,B端口不使用。

三.主要元件

1.IBMPC/XT总线简介

总线在PC/XT机的底板上共有8个插头,称为IMBPC/XT总线。

PC/XT总线在每个插槽(扩展槽)配有62个引脚代表各种不同的信号。

IBMPC/XT总线的62条引线包括20位地址线、8位数据线、21根控制线、2根状态线和11根辅助线及电源线。

每一个插槽对应的引脚均有相同的意义,因此所有的接口卡可插于任何一个插槽上。

引脚间隔为2.54mm。

2.ISA总线简介

ISA总线是IBM 

PC/AT机(CPU是80286)所用的系统总线,这是一个16位兼8位的总线标准。

如果忽略标准化细节,则可认为16位ISA总线就是PC/AT总线。

由于IBM 

PC/AT与IBM 

PC、IBM 

PC/XT机(CPU都是8088)所用的Pc总线兼容,所以可认为8位ISA总线(16位ISA总的低8位部分)就是PC总线。

ISA总线的主插槽与IBM总线的插槽兼容,如下:

注意事项:

(1)当设计非DMA方式的I/O接口时,应把AEN为低作为该接口工作的使能条件,以确保在总线上进行DMA传送时该接口不工作,否则DMA传送时所发出的地址与该接口设计地址相同时该接口会误操作。

(2)系统对ISA总线上的I/O端口地址采用部分译码方法,只译码A9~AO或A10~A0,在选择接口地址时应避开系统已占用的地址以及它们的重叠区。

(3)原则上讲,在用户自行设计接口插卡时,反未被占用的地址端口都可以使用,但要考虑到系统的现存配置情况,对端口地址的占用要留有余地,以免发生地址冲突。

一般用户可使用300H-31FH的地址,这些地址是留作实验卡用的。

3.8255芯片简介 

8255是可编程并行I/O口接口芯片。

如下图所示:

(1)8255具有24个可编程设置的I/O口,即3组8位的I/O口分别为A口,B口和C口.它们又可分为两组12位的I/O口,A组包括A口及C口(高4位,PC4~PC7),B组包括B口及C口(低4位,PC0~PC3).

(2)8255内部有4个寄存器:

分别为寄存器A、B、C和控制寄存器。

A、B、C寄存器的数据就是引脚PA7~PA0、PB7~PB0、PC7~PC0上输入或输出的数据。

其中,{1}PA0~PA7:

端口A输入输出线,一个8位的数据输出锁存器/缓冲器, 

一个8位的数据输入锁存器。

{2}PB0~PB7:

端口B输入输出线,一个8位的I/O锁存器, 

一个8位的输入输出缓冲器。

(3) 

PC0~PC7:

端口C输入输出线,一个8位的数据输出锁存器/缓冲器,一个8位的数据输入缓冲器。

端口C可以通过工作方式设定而分成2个4位的端口, 

每个4位的端口包含一个4位的锁存器,分别与端口A和端口B配合使用,可作为控制信号输出或状态信号输入端口。

而控制寄存器的数据则表明PA、PB、PC的工作方式。

通过CS、A0、A1、RD和WR对4个寄存器进行操作。

CS为低电平时选通8255;

A1、A0为地址选通。

具体如下:

当A0=0,A1=0时,PA口被选择;

当A0=0,A1=1时,PB口被选择;

当A0=1,A1=0时,PC口被选择;

当A0=1.A1=1时,控制寄存器被选择. 

RD和WR为读、写信号:

RD为低、WR为高时为读方式,RD为高、WR为低时为写方式。

(3)8255引脚功能 

RESET:

复位输入线,当该输入端外于高电平时,所有内部寄存器(包括控制寄存器)均被清除,所有I/O口均被置成输入方式。

CS:

芯片选择信号线,当这个输入引脚为低电平时,即/CS=0时,表示芯片被选中,允许8255与CPU进行通讯;

/CS=1时,8255无法与CPU做数据传输。

RD:

读信号线,当这个输入引脚为低电平时,即/RD=0且/CS=0时,允许8255通过数据总线向CPU发送数据或状态信息,即CPU从8255读取信息或数据。

WR:

写入信号,当这个输入引脚为低电平时,即/WR=0且/CS=0时,允许CPU将数据或控制字写入8255。

D0~D7:

三态双向数据总线,8255与CPU数据传送的通道,当CPU执行输入输出指令时,通过它实现8位数据的读/写操作,控制字和状态信息也通过数据总线传送。

(4)8255有三种基本的工作方式:

方式0(基本的输入输出方式),方式1(选通输入输出方式),方式2(双向传输方式)。

{1}方式0:

这种方式不需要任何选通信号。

A口、B口及C口的两个4位口中的任何一个端口都可以被设定为输入或输出。

输出锁存,输入不锁存;

{2}方式1:

这种方式下,A口、B口、C口分为两组。

A组包括A口和C口的高4位,A口可由编程设定为输入口或输出口,C口的高四位则用来作为输入/输出操作的控制和同步信号;

B组包括B口和C口的低4位,B口可由编程设定为输入口或输出口,C口的低四位则用来作为输入/输出操作的控制和同步信号。

A口和B口的输入输出数据都被锁存;

{3}方式2:

这种方式下,A口为8位双向总线口,C口PC3~PC7用来作为输入/输出操作的控制和同步信号;

B口和C口的PC0~PC2则可编程为方式0或方式1工作。

4.驱动器

74LS07同向能够驱动共阴极起端数码管显示,8255C端口为LED显示器的控制端口需用74LS04进行反向驱动。

5.LED显示

LED数码管的主要部分是七段发光管,分别称为abcdefg,通过七个发光段的不同组合,可以显示0-9和A-F共16个字母数字,从而实现16进制的显示。

LED数码管有两种结构,分为共阳极接法和共阴极接法,如为共阴极结构,各字段阴极控制端共接低电平,而各段阳极控制端凡接高电平者便发光。

四.工作原理 

首先由I/O卡的RESET将8255A芯片复位,由微机系统的扩展槽中20根地址线来决定8255A片选信号是否选通,由其工作原理图可知A端口地址300H,B端口地址301H,C端口地址302H,控制口地址303H。

(为避免地址冲突,因此选用300H-303H)。

经MS—DOS功能调用从键盘输入一串字符,(调用OAH号功能,输入的字符串可达254个字符,其入口参数为DS:

DX,在DX第一个字节必须存放输入字符的最大字节量,第二个单元存放是实际输入字符的个数,字符串本身从第三个字节开始有效,由终止回车符生成的码作为穿的最后一个字符输入。

),通过软件设计,不管输入多少个数,始终只显示最后输入的四个数。

同时也将由键盘输入的四个ASCII码数转换成相应的BCD码,取个位数,将此BCD码转换成字形码,在将字形码送入到8255A的A端口,而将状态字送入C端口,用来控制哪一个显示器亮,并调用5ms延迟程序。

依此类推,取十位,百位,千位进行相同的操作,只是送C端口的数据不同,依次为O7H,O5H,03H、O1H。

由于四个显示器依次点亮的时间间隔短,利用发光管的余晖和人眼视觉的暂留作用,使人感觉好像4位LED显示器都在显示(动态显示)。

五.硬件原理图:

DATASEGMENT

STRING1DB“pleaseinputchar”

STRING2DB100DUP(?

STRING3DB100DUP(?

DATAENDS

CODESEGMENT

ASSUMECS:

CODE,DS:

DATA

START:

MOVAX,DATA

MOVDS,AX;

数据段寄存器的初始化

MOVAL,80H;

8255的初始化

MOVDX,300H

OUTDX,AL

LEADX,OFFSETSTRING1

MOVAH,09H;

显示字符串功能

INT21H

NEXT1:

LEADX,OFFSETSTRING2

MOVAH,0AH;

从键盘读入数字

MOVCL,STRING2+1;

实际读入的数字的个数送至CL

CMPCL,0

JZNEXT1;

没有读入数字则继续等待

MOVSI,DX

ADDCL,1

MOVCH,0

ADDSI,CX

MOVAL,[SI];

个位数转化为BCD码

ANDAL,0FH

LEADI,OFFSETSTRING3

MOV[DI],AL

DECSI;

十位数转化为BCD码

MOVAL,[SI]

ANDAL,0FH

MOV[DI+1],AL

百位数转化为BCD码

MOV[DI+2],AL

千位数转化为BCD码

MOV[DI+3],AL

NEXT2:

LEABX,OFFSETLEDADD;

将千位数字转化为对应的字型码

MOVAL,[DI+3]

XLAT;

查表转换

MOVDX,302H

OUTDX,01H;

将与之对应的数码管的位选打开

OUT300H,AL;

将转换后的字型码送A口

CALLDELAY;

调用5ms的延时子程序

LEABX,OFFSETLEDADD;

将百位数字转化为对应的字型码

MOVAL,[DI+2]

XLAT

MOVDX,302H

OUTDX,03H

OUT300H,AL

CALLDELAY

将十位数字转化为对应的字型码

MOVAL,[DI+1]

OUTDX,05H

LEABX,OFFSETLEDAD;

将个位数字转化为对应的字型码

MOVAL,[DI]

OUTDX,07H

LOOPNEXT2

DELAYPROC;

延时子程序

PUSHBX

PUSHCX

MOVCX,4167

NEXT3:

LOOPNEXT3

POPCX

POPBX

RET

DELAYENDP

LEDADD:

DB40H

DB79H

DB24H

DB30H

DB19H

DB12H

DB02H

DB78H

DB00H

DB10H

CODEENDS

ENDSTART

七.课程设计心得: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受益匪浅。

最大的收获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操作能力不行,希望以后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在做完这个设计后发现自己所学知识有限觉的惭愧,以后会加强对这方面的知识的学习。

本次设计过程中,我们了解了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史,I/O接口、8255芯片、PROTEL发展和使用等。

使我巩固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加深了印象。

本次课程设计,同时也 

使我们进一步学习与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构成原理、接口电路与应用程序,还进一步了解了波形发生器的原理及汇编语言的应用,加深了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协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了在应用方面的实技践能,树立了严谨的科学作风。

通过电路和程序的设计、安装、调试、整理资料等环节,初步掌握工程设计方法和组织实践的基本技能,逐步熟悉开展科学实践的程序和方法。

通过课程设计要实现以下两个目标:

第一,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试验、设计方法。

即学生根据设计要求和性能参数,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分析类似电路的性能,并通过组装调试等实践活动,使电路达到性能指标;

第二,课程设计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打好基。

通过实验训练,掌握单片机应用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培养从事设计工作的整体观念。

八. 

参考文献 

[1]彭沛夫、张桂芳编著.《微机控制技术与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李顺增、吴国东、赵河明、乔志伟.《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林敏编著.《微机控制技术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于海生编著.《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大明编著.《单片微机控制应用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